净空法师文集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其他净土经典 >> 净土圣贤录 >> 内容

淨土聖賢錄易解卷4-2

时间:2012-3-11 9:59:09 点击:808

淨土聖賢錄易解卷4-2






宋 如寶


如寶。不清楚他的出身。受業學習於霅川(浙江吳興縣)的覺華寺,他聽說古代大德有以浴僧的功德,回向往生淨土的,因此建立浴室,供給大眾僧沐浴。如此經過二十年之後,又建立西方阿彌陀佛聖像,誓願求生極樂淨土。年八十一歲時,請大眾飲茶道別,此時突然聽到一陣鐘聲響起,大眾正在驚異的時候,如寶即結跏趺坐,恭敬合掌面向西方,專注凝望而往生。(佛祖統紀)





宋 顯超


顯超。山東博州人,承受金總持三藏法師的傳法,持誦穢金剛咒法,濟度病人解除怨業。總計所得的布施有五萬緡,全部捐入永壽寺常住。後來在病中,見到佛菩薩前來迎接,蓮華滿虛空,歌聲音樂間雜地演奏。弟子們懇切地哀求,希望他能夠繼續住世,救度苦難的眾生。然後淨土的瑞相,漸漸地隱沒消失,因此又住世十五年,持咒救人。有一天,忽然聽到天樂聞到異香,阿彌陀佛以及清淨聖眾,都顯現在虛空當中,接著就面向西方端坐往生。(佛祖統紀)





宋 有開


有開。不清楚他的出身,居住在霅川(浙江吳興)的千步寺,專修淨土法門,日夜從不忘失往生淨土的信願。在某年年初元旦時,忽然請大眾念佛誦經,誦到『西方世界』時,就閉目往生。(佛祖統紀)





宋 道生


道生。不清楚他的出身。居住在江蘇常熟的興福寺。曾經建造丈六高的阿彌陀佛聖像,獲得縣令梅汝能布施錢財來裝飾彩繪,完成之後即集合大眾諷誦經典,在佛像前至誠地發願,陳述求生淨土的心意而至痛哭流淚。然後辭別佛像回到臥房,書寫偈頌之後坐化往生。(佛祖統紀)





宋 若觀


若觀。不清楚他的出身。居住在浙江吳興縣烏鎮的嘉會寺,結集十萬人,一同稱念佛號,每人各念十萬聲佛號。並彼此約定先往生淨土的人,能夠依次地互相接引。平日誦持《法華經》、《金光明經》二部經,總共滿數十萬部,誓願與一切眾生,共同莊嚴往生淨土的功業。有一天,向人索筆書寫偈頌,然後跏趺坐而往生。(佛祖統紀)





宋 瑩珂


瑩珂。不清楚他的出身。受業學習於霅川(浙江吳興)的瑤山。有酒即飲毫無節制。有一天,突然反省到自己的清淨戒行有所敗壞缺損,以後恐怕將會墮入惡道之中。因此向同住的僧人,借取戒珠禪師所編的《往生傳》來閱讀,心中大有感動啟發。於是選擇一間清淨的屋室,面向西方敷設坐位,斷絕食物精進念佛。

經過了三天,夢見阿彌陀佛及觀音大士告訴他說:「你的壽命還有十年,應當要精進自勉。」瑩珂因此稟白阿彌陀佛說:「娑婆世界濁惡不淨,容易失去正念,我所願的是能夠早生淨土,親近奉事極樂聖眾。」阿彌陀佛說:「你的心願既然如此,我三天後來接你。」到了那一天,命令大眾誦《阿彌陀經》。突然說:「阿彌陀佛及清淨大海眾都來了!」然後安然往生。(佛祖統紀)





宋 智印


智印。不清楚他的出身。居住在浙江霅川的祇園寺,平常修習極樂淨土的觀想,日夜精進而不間斷。後來在病中,集合大眾誦《彌陀經》,才一誦完,即盤腿合掌而往生。(佛祖統紀)





宋 戒度


戒度。不清楚他的出身。受業學習於棲心寺,研究學習《四分律》。晚年居住於浙江餘姚的極樂寺,一心一意西歸淨土,唱和陶淵明的『歸去來辭』,以表明他往生的心志。有一天在病中,作文章告別士大夫及故舊道友,命大眾誦《觀無量壽佛經》,誦到『法身觀』時,突然高聲念佛,盤坐而往生。(佛祖統紀)





宋 祖輝


祖輝。不清楚他的出身。居住在浙江明州城中的佛閣裡,凡是遇到人只說阿彌陀佛,鄞縣的軍尉王用享夫婦恭敬地奉事供養他。有一天,祖輝到王家告別說:「我明天要走了。」到了明天,送行的人都聚集前來,祖輝就進入龕柩端坐,要了一顆甜瓜,把甜瓜全部吃完之後,即唱念佛名而坐化往生。(佛祖統紀)





宋 如鑑


如鑑。不清楚他的出身。居住在浙江明州的塔山,兩度閱讀藏經,長年持誦《妙法蓮華經》。專一心志稱念佛名,日夜精進而不懈怠。晚年居住在茅篷,有一天忽然得疾,請隔壁庵院的僧人助念佛號,自己則面向西方盤坐,含著笑容而坐化往生。(佛祖統紀)





宋 祖新


祖新。不清楚他的出身。受業學習於四明山的福原寺,平日布衣粗食,節制身行精簡苦修,居住於方氏庵,又另外在福原寺創建淨土院,造西方三聖像,挖掘池塘種植蓮華。每月的八、十八、二十八日這三天,集合僧俗二眾繫念阿彌陀佛。

有一天,前往告別福原寺的方丈說:「我於二月十五日,將要西歸極樂世界,特地前來禮拜辭別,我想要化緣一碗麵,以充實我飢餓的空腹,可以嗎?」方丈隨順他的要求。祖新吃完麵之後,直接前往淨土院的佛像前頂禮說:「祖新將要走了,特別前來敬別聖像。」然後回到方氏庵告別大眾說:「我將要去了,希望諸位仁者要精進地一心念佛,使我們早一點再相會。」隨即趺坐念佛,過一會兒突然說:「佛來了!」接著就合掌而往生。(佛祖統紀)





宋 文慧


文慧。不清楚他的出身。居住在嘉禾(福建建陽縣)的青龍寺,善長作詩。後來專心修習淨土法門,到老時更加精進。有一天得疾,聽聞空中有聲音說:「中品中生。」接著就往生了。(佛祖統紀)





金 祖朗


祖朗。俗姓李,河北薊州人。九歲時出家,禮拜燕京(北京)大聖安寺的圓通國師為師父。金世宗大定年間(西元一一六一~一一八九年),依次地住持崇壽、香林等寺院。金宣宗真祐年間(西元一二一三~一二一六年),皇帝賜號『圓通大師』。祖朗每日持念阿彌陀佛數萬聲。年七十四歲時,將要命終,預先告訴他的徒弟說:「我此生的因緣已經盡了。」他的徒弟都感到很驚訝。七天後,口裡占著偈頌說:「你這個臭皮袋,常帶來禍患病害,繼承祖師又無能力,只有念佛才有個依靠,來亦無來,去亦無礙,四大五陰,一時敗壞,且說說看還有不壞的嗎?」過一段時間後又說:「浮雲散盡月昇空,極樂光中常自在!」然後盤腿坐化而往生。(湛然居士集)





元 妙文


妙文。俗姓孫,蔚州人(山西靈五縣)。九歲出家,二十一歲到達燕京(北京),依止大德明公法師,學習圓頓之道。後來居住在河北薊州的雲泉寺,精進勤儉省食節用,穀倉有多餘的糧食,遇到荒災時就拿出來賑濟饑民,河北人都稱讚他的德行。妙文法師曾經多次主持講座,廣大地宏揚大乘佛法,努力演說圓教的思想。晚年時,退位隱居以安逸養老,專修念佛三昧。元仁宗延祐六年(西元一三一九年),示現疾病,令弟子高聲稱念阿彌陀佛洪名,此時突然起身跏趺而坐,手結三昧印,接著就安然地坐化往生,時年八十三歲。(佛祖通載)





元 善住


善住。字雲屋,江蘇蘇州人。終日閉關在一個室內,六時精進念佛,後來雖然病苦了很久,然而始終不改精進念佛的心志。臨命終時,異香滿室,著有《安養傳》、《谷響集》流行於當世。(往生集)





元 旨公


旨公。字別宗,浙江杭州人,戒律德性甚為嚴謹,創立觀室於山西龍山的南邊,修習念佛三昧。雖然經過戰亂流離,也不曾暫時中斷修行。臨命終時,毫無疾苦,沐浴之後正身端坐而往生。(往生集)





元 性澄


性澄。字湛堂,俗姓孫,會稽人(浙江紹興)。母親夢見日輪從空中墮下而生性澄。四歲時,就拿起筆來畫佛像。拿佛經給他,立刻就能夠持誦,元世祖至元十三年(西元一二七六年),投靠在石門殊律師座下剃髮受具足戒。後來依止佛鑑銛公,學習天台宗的教觀。元成宗大德九年(西元一三○五年),住在杭州的東竺寺,大德十一年(西元一三○七年),吳越(江浙一帶)大旱災,為民眾祈雨,大雨立刻就落下。

有一年饑荒,有些民眾死了而卻無能力收斂屍體,性澄就幫助他們掩埋遺體,並作水陸dafa會普度他們。元英宗至治元年(西元一三二一年),朝廷傳遞詔書召請入京城,迎請居住於清塔寺,校正大藏經,賜號為『佛海大師』。接著住持上天竺寺,最後歸隱於佛果寺,堅定心志修習淨土。性澄曾經修一心三觀法門七個晝夜,屢次獲得祥瑞的感應。

後來,在某個月的初一,大眾依例前往問訊禮拜時,性澄急忙作揖回禮說:「老僧過去若非趕緊歸隱修習淨土,我的佛道幾乎就要半途而廢了。今日雖然還有時間,但明日恐怕再沒有光陰可以消磨遊玩了。」說完後一再地檢視察看他的衣,以表示生死無常。大眾為他助念佛號,性澄制止說:「佛要自己念,明天早晨,大家應當前來告別。」天剛亮時大眾早已群集而來,性澄即於當時端坐而往生,年七十八歲。(明高僧傳)





元 蒙潤


蒙潤。字玉岡,俗姓顧,浙江海鹽人。年十四歲,出家於白蓮寺,依止古原法師。每次當他禮拜伽藍神像時,塑像都撲倒在地。古原法師教授他天台的止觀、《金剛錍》、《十不二門》等書,立刻即能了解其中大意。古原法師入寂往生之後,即師事竹堂傳法師。後來因為精進苦學而得疾病,修習『請觀音懺法』七七四十九天,疾病即痊癒,同時心智也更聰明銳利。不久之後主持了浙江海鹽的德藏寺,每日講說《法華經》。接著遷居南竺演福寺,最後退居在龍井的白蓮庵,專修念佛三昧。由於歸依學習的人日漸眾多,於是又復出主持下天竺寺,率領大眾修習法華三昧,感得普賢菩薩放光加持,示現種種的瑞相。

蒙潤居住下天竺寺三年之後,有一天,呼弟子實法、明策等人前來,開示天台止觀安心的要旨,然後說:「我此生因緣已盡,現在是往生的時候了。」接著突然稱念佛號數百聲,安然地往生。蒙潤生平努力修行,晝夜精進而不間斷,常行般舟三昧,以九十日為一期,總共修習有七次。又修習法華、金光明、大悲、淨土等懺法,以七七四十九天為一期的,沒辦法盡知他修習的次數。(明高僧傳)





元 明本


明本,俗姓孫,浙江錢塘人,年十五歲即決心要出家。因此禮佛燃臂,發誓堅持五戒,每日課誦《法華》、《圓覺》、《金剛》等經典,夜裡常常經行而不睡眠。後來參學天目山的高峰原妙禪師,因此隨著高峰禪師剃度。經過再三的咨問決疑,終於大徹佛法根源明心見性。高峰禪師入寂之後,明本即雲遊天下棲泊於江湖之間,所到之處學者聚集而來,不久就回到天目山,在高妙禪師的塔下建築茅屋居住。

元成宗大德十年(西元一三○六年),出來主持師子院,學者稱他為『中峰和尚』,不久又辭去寺務。有許多達官貴人,多想要延請他主持浙江境內的名山古剎,明本一概堅決推辭而不擔任。元仁宗也想要召請他,亦不可得,因此賜號為『佛慈圓照廣慧禪師』,賜金色的大袍袈裟,改師子院為『師子正宗禪寺』。

明本既弘揚單提向上直指人心的禪宗,又時時推舉宣揚淨土法門。曾經說:「禪者淨土之禪,淨土者禪之淨土。」著有懷淨土詩一百零八首,廣大地流通於世間。又曾經作『報恩院記』說:

「秉持一心為禪,覺照萬法為觀。所謂的本心,是圓滿湛然虛靈寂靜,涉入萬法而無執礙,不可以形相求取,不可以言語表達。舒展開來則萬法即之而彰顯種種相貌,收攝起來則萬法依之而泯滅了不可得。凡夫昏迷不明此心,引起生死輪迴,在其中苦樂浮沈,沒有辦法解脫生死。因此非得有禪那的修行,否則不能夠契合諸佛的本心;非得發明妙觀,否則不足以破眾生的無明煩惱。《圓覺經》以奢摩他、三摩提、禪那等三觀,互相推演為二十五輪。《觀無量壽佛經》,則以一尊阿彌陀佛分觀於十六處。

剛開始修觀時要先端坐在寂靜的屋內,專注觀想於西方。如此存心專注而不休息,最後所觀的境界與能觀想的心都一起泯滅。所以說於二十五輪當中只要在一輪中見真諦,那麼一切的妙觀都澄澈清明。十六觀中只要一處的觀想功成,則諸佛的相好也都圓滿具足。這時如同面對著臺上的明鏡,又如同帝釋天網的明珠。種種萬象顯現於鏡面而沒有所照的相可得,千種光明聚集於一珠而沒有能收攝的跡像。

如果能夠如是觀想者,即能見到阿彌陀佛清淨願王,他白毫的光芒直貫天上,深青透紅的眼睛澄清透澈如同大海,具有熾盛巍巍的光明,和殊勝特別的無量相好。阿彌陀佛周遍法界的無量光明,化現為眾香蓮臺七寶行樹,樓閣宮殿流泉池沼,及一切種種的莊嚴飾具。到那時修習三昧的修行者,無論是見是聞,或者是在覺在知的時候,一語一默,一動一靜,皆與無作的清淨妙觀,相應而和合了。然後就以此妙觀為本,於一切的時刻,都能散作無邊莊嚴的佛事,以此來報國家的恩德,則國家年歲能保持無邊的長久。以之來報親恩,則父母能超脫有漏煩惱的纏縛。乃至過去、現在、未來一切的怨家親屬,同時都能得到解脫,像這樣的報恩,難道是有所限量的嗎?」(因此念佛即是最好的報恩)

明本曾經率領志同道合的修行人,每年遇到佛誕之日,以及正月、七月、十月的十五日,在觀世音菩薩聖像前,發四十八願,其中一個願說:「從我今生,盡未來際,臨命終時,無諸疾苦。正念現前,心不顛倒。生極樂國,見佛聞法,即悟無生。更往兜率內院,瞻拜彌勒菩薩,然後退位,出生娑婆,廣度群迷,同登彼岸。」元世祖至治三年(西元一二六六年),居止在天目山的東岡。八月十三日,親手書信以告別所有的護法及徒眾。第二天清晨起來,書寫偈頌說:「我有一句,分付大眾,更問如何,無本可據。」然後放下筆,安坐而往生,時年六十一歲。就在那天有白色的虹光直貫山頂,開露龕柩三天,仍然面貌如生。(中廣錄。行錄。發願文)





元 優曇


優曇,俗姓蔣,安徽丹陽人,家族世代奉事佛法。二十歲,出家於廬山東林寺,後來住在安徽丹陽的妙果寺。元武宗至大初年(西元一三○八年),皇帝下詔解散淨土蓮宗,優曇於是生大恐懼說:「我承受淨土教法,將近三十年了,如今淨土法門要亡於我這一代嗎?」於是在佛前發誓,必定竭力復興淨土之教。因此著作《蓮宗寶鑑》十卷,現今收錄其中特別令人警策勵的。其中一段說:

「凡是修習淨土的人,必然意志堅定而明顯地,是為了要與生死為敵,不是隨便說了便罷。應當思惟憶念無常迅速,時間是不會等待人的,必須把生死當作一回事才行。如果還是半進半退,似乎相信又好像有些懷疑,那麼到了最後臨終時,又能幫得上什麼忙呢?又怎麼能夠脫離生死輪迴。

若是信得過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極樂淨土,便從今日起,發起大勇猛心,發起大精進心,不論會佛法或不會佛法,見性還是不見性,只要堅定執持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如同靠著一座須彌山相似的,扶搖震撼不動。專注心思,一其意念,或者參念、觀念、憶念、十念,或者默念、專念、繫念、禮拜而念,念茲在茲,常憶常念。朝也念、暮也念,行也念,坐也念。心念不空過,念佛不離心,日日時時,不要放捨。綿綿密密,如雞孵蛋,常令暖氣接連相續,這即是淨念相繼。更加上智慧的觀照,則知道淨土即是自心,這乃是上根利智之人進修的工夫。

如此把得定、做得主、靠得穩,縱使遇到苦樂逆順的境界現前,只是一句阿彌陀佛。沒有絲毫一念的變異心,沒有一念的退惰心,沒有一點雜亂妄想之心,直到這一生的盡頭,永遠不起別的念頭,決定要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果真的能夠如此用功,那麼歷劫以來的無明生死業障,自然而然消滅於無形,一切的塵勞妄想習氣煩惱,自然而然清淨無餘。就算親見阿彌陀佛,也不離開自己本覺的那一念,只要功業成就修行圓滿,再加上彌陀的願力資助,臨命終時,必定往生上品蓮臺。」

另一段說:「若是念佛的人,煩惱塵垢尚未清淨,每當惡念生起時,必須要自己仔細檢點。是否有慳貪心、瞋恨心、癡愛心、嫉妒心、欺誑心、吾我心、貢高心、諂曲心、邪見心、輕慢心、能所對立的心,以及種種逆順境界,隨著染著貪戀所生起的一切不善之心。如果惡念起來的時候,必須趕緊高聲念佛,收攝心思歸於正念,切不可令惡心相續,當下就要讓它消滅得乾乾淨淨,永不再令它生起。

反之,所有的深信心、至誠心、發願向心、慈悲心、謙下心、平等心、方便心、忍辱心、持戒心、喜捨心、禪定心、精進心、菩提心,以及一切種種的善心,應當常常守護不失。

除此之外,更要遠離不淨行,斷除違犯戒律威儀的惡事,雞狗豬羊,千萬不要畜養,打獵捕魚,也不可做。要知道西方極樂世界中,所有的諸上善人,那是由於捨棄惡緣,修行善業,才能夠得生淨土,獲不退轉。念佛的人,要常隨著佛的德行學習,所以應該以去惡從善為要務才是。」

又有一段說:「凡是修行念佛法門的人,想要往生淨土,就要時常思惟這個娑婆世間,一切都是無常的,有成必有壞,有生必有死。如果沒有親自聽聞到佛法,則此世捨身來世又受身,將不斷地輪轉於三界四生六道之中,永遠沒有解脫的一天。而我今日有緣,可以聽聞正法,得以修習淨土法門,應以阿彌陀佛為唯一的心念,捨此報身,必當往生極樂淨土,入於淨土的蓮華胎中,受種種的快樂,永遠脫離生死的痛苦,永不退轉菩提之心,此乃是大丈夫平生最偉大的一件事業。

當有疾病的時候,正要努力向前,放下身心的掛礙,不要生起疑慮和不信任的心,只須要面向西方端身正坐,專心憶想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以及無數的化佛,現在面前,一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令他聲聲不絕。並於世間的一切事務,不得思念,不得貪戀。如果有其他的妄念起來,只要急稱佛號,這樣子就能在念念之間,除滅罪障。只此一念堅定念佛的心,決定可以往生淨土。如果命未該盡,也可以使身心安寧。

慎勿妄生起留戀世間的心,如果該活的時候自然會活下來,應當死的時候就必須要死,只要趕緊修辦往生的資糧,何須疑慮自己會死會活?如果能夠了解這層道理,往生就如同脫去破舊的衣服,以穿著上好的服飾,一旦捨去凡夫之身,便登如來解脫之地,這難道不是很偉大殊勝的事嗎?」

還有一段說:「要真切地相信修行之事,的的確確是為了往生極樂世界,專注心意一心正念,執持一句阿彌陀佛。只此一念阿彌陀佛,是我本師。只此一念阿彌陀佛,即是化身佛。只此一念阿彌陀佛,即是破地獄之猛將。只此一念阿彌陀佛,是斬群邪之寶劍。只此一念阿彌陀佛,是開黑暗之明燈。只此一念阿彌陀佛,是渡苦海之大船。只此一念阿彌陀佛,是醫治生死之良藥。只此一念阿彌陀佛,是出三界之捷徑。只此當下一念阿彌陀佛,即是本性彌陀。只此一念阿彌陀佛,即能通達唯心淨土。

只要記得這一句阿彌陀佛在心念中,莫教它遺忘失落,要命他念念常現前,念念不離心。沒事也如是念,有事也如是念,安穩快樂也如是念,病苦煩惱也如是念,生也如是念,死也如是念,如是一念清楚明白而不昏昧無知,那麼又何必向外對人詢問,求覓解脫生死的歸程呢
?」

《蓮宗寶鑑》一書完成後,周遍地諮請諸方大德印證,沒有一個人能夠更動其中的一個字。然後上書元仁宗,乞求恢復淨土教法,皇帝因而答允,並令他為淨土教主,賜號『虎溪尊者』。元文宗至順初年(西元一三三○年),入寂往生。(鎮江府志。蓮宗寶鑑)





元 宏濟


宏濟。字同舟,俗姓姚,浙江餘姚人。幼年出家於鄉里的寶積寺。年十六歲剃髮染衣受具足戒,持誦《四分律》甚為精勤。後來依止半山全法師學習天台教觀,經過一段時間後,即能完全通達其中的要旨。曾經修習《法華》、《金光明》、《淨土》等懺法。有一天在禪定中看見四明法智尊者,授予他犀牛角製的如意,自此以後辯才日益增進。元泰定帝泰定元年(西元一三二四年),前往住持萬壽(江蘇江都縣東)的圓覺寺。

第二年,鹽官(浙江寧海)的海岸堤防嚴重毀損,居民生活於恐慌不安之中,丞相也極為憂心,因此迎請宏濟到海岸邊,啟建水陸大齋會。宏濟法師入於慈心三昧,拾取海沙持誦大悲咒,撒於當處,足所到之地,海岸立即回復堅固,人們因此稱歎他的神異。後來居住過集慶寺、顯慈寺、圓通寺等寺院。晚年又回到故鄉的寶積寺,專修念佛三昧。不久得疾,因此召集弟子們,開示唯心淨土之說,有人尚未通達,宏濟大聲的說:「生死難處。」(六道的生死輪迴實在難以令人安處)然後往生,當時為元順帝至正十六年(西元一三五六年)三月十日,時年八十六歲。(護法錄)





元 必才


必才。字大用,俗姓屈,台州(浙江)臨海人。母親趙氏,信奉佛法極為恭敬,夢到一位清淨僧人入廳堂來,醒了之後即生下孩子。年十二歲時,依止報恩寺的瞿法師出家。不久之後,進受具足戒。後來受業學習於玉岡潤法師,廣博地閱覽一切經典,深入明了天台教觀,玉岡法師讚歎地說:「這孩子大概是靈山會上的人吧!」元泰定帝泰定元年(西元一三二四年),繼承玉岡法師主持浙江海鹽的德藏寺。不久後又經歷住持杭州的興福寺、演福寺。

必才法師為人安定穩重沈默寡言,專精修習觀行。每次講演經典義理,都能貫徹通達縱橫無礙,凡是聽講的人無不傾心佩服。元順帝賜號『佛鑑圓照』。

有一天,頭部和眼睛都脹痛,必才於是告訴大眾說:「我的因緣盡了。」因此焚香面對於西方,高聲稱念阿彌陀佛,念了整整一晝夜,然後又告訴大眾說:「你們不要以為精進修持會毫無證驗,我淨土的因緣今已成熟,念佛三昧已經現前了。」接著就要求沐浴更衣,並要人為他寫書信告別相識的朋友,然後合掌往生。時年六十八歲,火化時,有五色的光芒,從龕柩中發出。火化之後,色身不壞的部分有二,一是舌根如紅蓮華一般,另一則是牙齒如潔白明亮的美玉貝殼,另外還有無數的舍利子。(明高僧傳)





元 悅可


悅可。字中庭,不清楚他的出身,居住在江蘇嘉定的西隱寺,建築十六觀堂,以修習淨土法門,元仁宗延祐年間(西元一三一四~一三二○年),賜號『廣慧大師』。至元順帝至正年間,毫無病苦地坐化往生。火化之後,牙齒和舌根不壞。(蘇州府志)





元 維則


維則。字天如,俗姓譚,永新人(江西吉安人)。出家後,繼承法脈於中峰明本禪師。元順帝至正初年(西元一三四一年),住在蘇州的師子林禪院。皇上一再地詔請他前往京城要向他問法,維則都以疾病推辭不去。維則既已契悟禪宗單傳直指的頓法,又推崇天台智者大師、永明延壽大師的旨意,兼宏淨土的教法。著作《淨土或問》,破除一切疑惑,策勵大眾精進修行淨土法門。現在收錄其中特別令人警策而切要的部分:

有人問:「一生一世造惡業,臨命終時念佛,就可以帶業往生淨土,又可以永不退轉,那麼我還可以做一些世間的俗事,等待臨命終時再來念佛,這樣可以嗎?」

答曰:「苦哉!苦哉!既欺騙自己,又欺騙天下僧俗男女的,都是像這樣一類的話。五逆十惡的凡夫,於臨命終能念佛的,都是宿世具有善根,所以能夠遇到善知識,因而知道要念佛。像這樣子僥倖的事,一萬個之中也沒有一個。

《群疑論》說:『有十種人臨命終沒辦法念佛:

一、未必能夠遇到善友,那麼就沒有勸導他念佛的人。

二、業障病苦纏身,沒有多餘的心力來念佛。

三、中風而無法言語,不能念佛。

四、臨終時狂亂顛倒喪失心志而無法念佛。

五、遭遇水火之災橫死,來不及念佛。

六、遇到豺狼猛獸,驚慌恐懼而不知念佛。

七、遇到惡友破壞他念佛的信心,而不願念佛。

八、昏迷而導致死亡,無法念佛。

九、軍隊戰爭中陣亡。

十、從高山上墜落死亡。』

這些事情都是我們平常能夠聽到、看到的。不論出家在家,人人都可能遇到這些狀況。不論是宿世的業報所招,或是現在的業力所感,一旦境界忽然現前,就沒有辦法迴避。平日若沒有念佛的工夫,只要忽然遭受到其中的一種事故,就心慌意亂手足無措,沒有辦法定下心來念佛。即使是善知識、活佛,也救他不得。接著便是隨著所造的業力,趨向三途八難中受苦,到那時候,要聽聞佛名也聽不到了。

即使是沒有這些惡緣,安然地病死,臨命終也難免如風刀支解身體,四大分離時,就如同生龜脫殼一樣,痛苦逼迫,內心害怕恐怖張惶,這樣也沒有辦法念佛。再說,就算是無病而死,但是因為世俗的因緣未了,世間的俗念還放不下,由於貪生怕死的念頭,擾亂了心情,更加上財產尚未分明白,後事未辦,妻子啼泣兒女哭號,百種的憂愁苦惱一起在內心煎熬,這樣子也沒有辦法念佛。還有,假使未死以前,只有一些少許的病痛在身,也難免疼痛苦楚,叫喚呻吟,到處求醫生問藥方,祈禱懺悔消災解厄,妄想不斷,雜念紛飛,這樣要念佛也沒有辦法。

再假定未生病以前,只是年紀較大,衰老的相貌現前,但是也做事困難行步龍鍾,心中哀愁感歎憂悲苦惱,只是專注在這個衰老的色身上,做種種的掛念思量計較安排,那也沒有心思去念佛。就算是在未老以前,仍然年少健壯之時,恐怕狂心未歇,俗務牽纏,東攀西緣,胡思亂想,業識茫茫紛紛亂亂,如此也沒辦法念佛。

最後就算你清閒自在,有志修行,只要稍微在世間相上照不破、放不下,把不定心思,斷不了妄念,只要有一些境界現前,自心的這個主人翁,就隨著他外境顛倒妄想,這樣還是沒辦法念佛。

你且看看,不論老病之時,或是少壯清閒之日,只要稍有一事掛心,早已是不得念佛了,何況是臨命終之時,種種業障痛苦現前呢?更何況是你還放不下,還要做些世俗事業,你真是癡人!說了一些癡話,敢保你是錯用心了!

況且諸般世事如夢如幻,好似過眼雲煙,那一件代替得了生死呢?即使你廣造伽藍寺院,增建常住,攀緣名位,結交高官富豪,自以為是多做好事,殊不知犯了『不體道本,廣造伽藍』等戒律。難道你不曾聽說,有為造作的功業,多諸過失,天堂尚未成就,地獄已經先成。

如果生死的大事尚未明了,那麼一切的造作都是苦本。等到臨命終兩眼一閉,受盡種種痛苦之時,才知道自己平日所作所為的,盡是一些枷上添枷,鎖上添鎖,在地獄熱鍋湯下增柴火,刀山劍樹上增刀槍等,自我損傷的傻事。一旦袈裟之下失去人身,那就萬劫難復,這麼悲哀的事,即使是鐵石心腸的好漢聽了,也要落淚。祖師大德如此苦口勸你,那裡允許你臨終時再來念佛呢?

死心禪師道:『世人財寶如山,妻妾圍繞眼前,日夜歡樂享受,怎奈前程有限,無常暗地相催,死神符令一到,就要即刻奉行,不容你稍有停留。閻羅老子,不順人情,無常鬼王,也不會看人的面子。況且就大家眼見得到耳聽得到的,前街後巷,親戚眷屬,朋友兄弟之間,強壯的後輩,死去了多少。世間人大多都說要老了來念佛,豈不知黃泉路上無老少。古人說:莫待老來方念佛,孤墳多是少年人。』

死心禪師如此苦口婆心勸人,那裡允許你等到臨終再念佛呢?人生在世能有幾時,就如同石火電光一樣,眨眼便過去了。趁著現在還沒衰老尚無病苦,抖擻身心放下世事。有一天的時間就念一天的佛號,有一時的閒工夫,就修一時的淨業。到時由他命終,我淨土的資糧早已經預先辦妥,往生的前程也已經穩當了。如果不是如此,那就後悔難追了。」

有人問:「如果定力未成,臨命終時,念頭無主茫然無知,只要一眨眼的時間,等到再張開眼時,就已經千里萬里去了。又或者平日牽連執著一點世事,便是五日十日、半個月一個月,擺脫不掉,應當以何策來對治它?」

答曰:「嗚呼!此是天下學者的通病也,當你正念間斷的時候,如果不能痛加鞭策,那麼想要達到無間斷的淨念,就永無成就的一天。我聽說古人有三種痛切的自我鞭策:第一是報恩。第二是決志。第三是求驗。

第一,所謂的報恩。既然是修習淨土法門,應當要思念報恩。佛恩、國恩尚且不論。只如父母養育之恩,師長造就教化之恩,此恩此德豈非重大。從你出家以來,便說要報答重恩,離鄉背井,二三十年,父母師長艱難困苦,你總不顧。父母衰老疾病,你又不看,等到聽說他們死了,你也不歸。如今父母師長或許墮在三途,受罪受苦,每日期望你救他,盼望你度他,而你卻念念間斷,淨土不成。淨土功業既不能成就,自救尚無辦法,如何能救你父母、師長。既不能相救,你就是忘恩負義,大不孝之人。經典說:『不孝之罪,當墮地獄。』那麼一念間斷之心,便是地獄之業。

況且你又不織而衣、不耕而食、僧房臥具等等,一切都是受用現成的。因此你應當勤修淨業,以圖報答信施之恩,祖師大德說:『此是施主從妻子兒女身上,減損刻苦而拿來供養的。如果道眼未明,則所受用的滴水寸絲,也須當畜牲牽犁拖耙,來償還他才可以。』而你卻念念間斷,淨土不成。淨土功業既不能成就,酬償債務就有你的一份,那麼一念間斷之心,便是畜生之業也。

第二,所謂的決志。如果想要專修,心志就必須決定。你一生參禪,禪既不悟,等到看經典,教又不明。弄到如今,念頭未死,又要說幾句禪,又要講幾句教,又要寫幾個字,還要做幾首詩,情執掛在兩頭,心念分向四路。祖師說:『只要毫釐的繫念執著,就是三途的業因。只要一剎那的情執生起,就產生萬劫的牽絆枷鎖。』而你卻心志毫無確定,情念紛亂多端。由於情念多端,而間斷了正念,那麼只要一念間斷的心,便是三途牽絆枷鎖的業。

況且當我們守護戒根時,如果心志不能決定不移,或者身口二業,念念向外馳求。經教中說:『寧以烊銅灌口,不可以破戒之口,受人飲食。寧以熱鐵纏身,不可以破戒之身,受人衣服。』更何況現在諸戒不能嚴守,邪心紛亂妄動。由此妄動的心念,間斷了真實的修行,那麼一念間斷的心,又何止是熱鐵烊銅之業而已呢?

再加上對於斷除憎愛之心,意志不能堅定而不動搖。往往於虛名浮利之上,自己觀照不破。名利如果屬於我,便生起貪愛,名利如果歸屬他人,則生起憎恨嫉妒。古人云:『貪名貪利,同趨鬼類,逐愛逐憎,同入火坑。』而你現在卻因此愛憎之心,而間斷淨土的修行,那麼一念間斷之心,便是餓鬼火坑之業。

第三,所謂的求驗。既然學習專修淨土法門,應當要求靈驗。你如今髮白面皺,死相現前,知道即將臨終,那裡還有幾天的日子可過。必須在現今目前,便要親見阿彌陀佛。就好像廬山慧遠大師,一生之中三度見佛。又如懷感法師,稱念佛名,便得見佛。又如少康法師,念佛一聲,即有一化佛從口中飛出。像這種靈驗的事蹟,有萬萬千千之多,你若能心無間斷,想要見佛就不困難,反之若是間斷的心念一生起來,那就決定無法見佛。既不能見佛,即與佛無緣。既無佛緣,就難生淨土。既不能往生淨土,必定墮於惡道
那麼一念間斷之心便是三途惡道之業

以上三種方法,應當痛加鞭策。使自己念念不離於佛,使佛不離於我們的心念。一但感應道交,現前即可見佛,既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即見十方諸佛。既見十方諸佛,即見自性天真之佛。既見自性天真之佛,即得本性的大用現前。然後推展悲願,廣大地度化一切眾生。此名淨土禪,亦名禪淨土也。」(蘇州府志。淨土或問)





元 善繼


善繼。字絕宗,俗姓婁,浙江諸暨縣人。母親夢見一位神僧交給她一朵蓮華,因此而有了身孕。善繼出生之後即能夠說話,每次見到母親念佛號,便合掌跟著唱和。元成宗大德年間(西元一二九七~一三○七年),剃度出家,第二年,進受具足戒。不久之後追隨天竺寺的大山恢法師,學習天台宗的教觀。後來前往南竺寺,拜見湛堂澄公,澄公極為器重。元順帝至正年間(西元一三四一~一三六八年),主持天台山薦福寺,隨後又遷往能仁寺。晚年,專修淨土法門,一心繫念阿彌陀佛,晝夜精進而不中斷。有一天,忽然告訴大眾說:「吾將歸矣!」然後端坐而往生,時年七十二歲,火化後,舌根不壞。(明高僧傳)





元 子文


子文。字宗周,明州(浙江)象山縣人,受業學習於北溪聞法師,稍後出來主持寶雲寺。廣博通達天台教觀,奉持戒律甚為嚴謹。與人說話,好像說不出口一樣,但是到了升座說法的時候,則滔滔不絕毫無滯礙。

有一天,講《十六觀經》圓滿之後,即就座告別大眾,表示將要入滅。有人啟稟子文說,和尚後事仍未囑咐,為何那麼快就要走了。子文說:「僧家要行便行,莫做俗漢技倆。」大眾更加懇切地要求他住世。子文法師於是下座,回到方丈室,一一的條列計劃之後,即合掌稱念西方阿彌陀佛的聖號,回向發願完畢以後,立刻往生。火化後,得舍利子無數,異香襲人,整整一日才散去。(明高僧傳)





元 盤谷


盤谷。字麗水,浙江海鹽縣人,為人志氣高超性情豪邁,廣博通達經典史籍,講說《華嚴經》大意於杭州的慧因寺,義理透徹辯才無礙,七眾弟子皆傾心佩服。後來到江蘇松江縣,建立精舍,精勤修行淨土法門,每日課誦阿彌陀佛聖號。年紀七十多歲時,身心毫無病苦,預先告知往生日期,然後正身端坐而往生。(明高僧傳)





附錄:山堂法師念佛修心術


諸大乘經典,勸人往生淨土,因地有兩種,一是『定』,二是『散』

第一個是『定善』。是指即心觀想阿彌陀佛,憶念西方極樂世界依報正報教主伴侶,都是唯心所造本自具足的。我之心性當下即『空』故,阿彌陀如來本空。我心即『假』故,阿彌陀佛宛然顯現。我心即『中道』故,阿彌陀佛絕待不可思議。或者觀想蓮華開合,而我則居住在蓮華之中。蓮華閉合表即空,華開表即假,色聲香味形體相同,即表示中道


故經典說:「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這乃是釋迦如來親自開示唯心三昧,圓妙常住的觀體。了知彼極樂淨土眾生、佛陀、依報、正報、色法、心法,都是我自心本性具足的功德,一切境界即為能觀想的本心
心外無佛自性之外無有土如此觀照不已,便可證得無生法忍

第二個是『散善』。用清淨真實的心,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一心不亂,繫念阿彌陀佛。一日至七日,聲聲不絕,念念無間。經云:「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這種只是依靠事相憶想彼國,而沒有空假中三觀,稱為『散善』。因此從事三種淨業(淨業三福,見註),只要迴向發願往生淨土,都可得生極樂世界。

祖師智者大師說:「根有利鈍,因此修行有『定』、『散』之別。」觀佛三昧名為『定』,修其他的善業稱為『散』。散善的力量較微弱,不能滅除五逆之罪,而《觀無量壽佛經》說明的是觀佛三昧,因此可以滅五逆十惡罪往生。由此可知不論是定善是散善,或鈍根或利根,皆是往生淨土之因,都可以趨向無生,永無退轉!





※註:淨業三福。《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爾時世尊告韋提希:『汝今知否,阿彌陀佛去此不遠。汝當繫念,諦念彼國淨業成者。我今為廣說眾譬,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欲修淨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者,名為淨業。』







 

作者:miaoyin居士整理 录入:纯净纯善 来源:淨土聖賢錄
  • 净空法师文集(www.jkfswj.org) © 2016 欢迎转载,功德无量!
  • Email:52889904@qq.com 站长QQ:52889904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