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文集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其他净土经典 >> 净土圣贤录 >> 内容

淨土聖賢錄易解卷7-1

时间:2012-3-11 9:48:07 点击:878

淨土聖賢錄易解卷7-1



往生人王第五






烏萇國王


烏萇國王。平日雅好佛法,曾經告訴隨侍身旁的臣子說:「我為一國之王,雖然享福受樂,但是不能免於無常。聽說西方有極樂淨土,可以棲息心志,我現今應當發願,求生彼國。」從此以後六時精進行道念佛。每當供佛齋僧之時,國王及夫人,都親自奉持飲食供佛齋僧,如是三十年而不停止。臨命終時,顏色容貌歡喜愉悅,現出種種靈瑞的感應。(往生集)

論曰:「自從佛教東傳以來,統領國家的君王,能以至誠深心宏揚護持佛法的,代代不乏其人。然而往生時有瑞相感應的,史書傳記裡面卻很少聽聞,沒有辦法去詳細考察。過去帝堯治理天下之人民,平定海內的政事之後,前往藐姑射之山(相傳為仙人所居住


之處),拜見四位賢人,到此山之後突然悵然若失其天下,不覺得其天下有什麼重要的。如果真的能以極樂淨土為歸宿的人,其對於天下世間的態度,也應該是如此啊!」





往生王臣第六

七萬釋種


七萬釋種。釋迦牟尼佛在迦毗羅衛國的尼居陀林時,命令弟子迦盧夷,前往度化佛陀的父王。迦盧(陳-東+施-方)夷到了迦毗羅衛城時,以神通力,於虛空中結跏趺坐飛行來到王宮,為淨飯王,讚歎如來的希有功德。淨飯王於是生起恭敬的信心,率領所有的釋迦種族,前往佛陀的住所。佛陀既已為天龍八部各個授記之後,即為淨飯王廣說三解脫門。又說:「一切諸法,皆是佛法。」淨飯王言:「若一切法是佛法的話,一切眾生亦應是佛。」佛陀說:「若是能夠不起顛倒而妄見有眾生相者,當下即是佛。所謂佛者,如實地見眾生是虛妄也。如實見眾生者,即是見到諸法的實際。實際者,即是法界。一切法無生,此是陀羅尼(總持)門。應當在此法中,而安住其心,不要信仰其他的事。」爾時淨飯王等七萬釋迦種族,聽聞佛法解悟其理,得無生法忍。佛陀於是現出微笑,而說偈曰:「釋種已得決定智,是故於佛所說法,決定心住於無生,人中命終已,得生安樂國,面奉無量壽,無畏成菩提。」(寶積經)





晉 劉程之


劉程之。字仲思,彭城(江蘇銅山縣)人。年少喪父,事奉母親極為孝順。擅長老子、莊子的學說,不隨便混雜於當時的俗世。最初擔任政府的參軍,當時的王公大臣皆先後地引薦他高升其他的官職,劉程之都堅決地推辭。當時慧遠大師,居住在廬山的東林寺,修習念佛三昧,劉程之於是前往依止。慧遠大師說:「官祿顯赫,云何不為呢?」劉程之說:「晉朝沒有磐石的堅固,有情眾生卻有累卵的危險,我又何必去作官呢?」當時南朝劉宋的皇帝劉裕因為劉程之不屈服於官祿,因此稱他為『遺民』以讚揚他高潔的德行。同時有一些具有清淨信心的士人,如宗愨、雷次宗、周續之、張野、張詮、畢穎之等人,也都來廬山依止慧遠大師修行。於是大家在西方三聖像前,營建房舍創立蓮社,一同修行淨土法門,由劉程之鐫刻石頭立下誓願,其文章曰:

「因緣變化的道理既已明白,則去來生滅的徵兆就很明顯了。遷流感生的理則既是相應於事實,則善惡因果之報應就是必然的了。知道人身難得,很快地就失之於交臂之間而沈淪六道,了悟世事無常、生死逼迫的急切。明白三途惡報在急急相摧,知道險難惡趣之難以超拔。此就是那些一同志向的賢者們
之所以於晨朝精勤、夜裡警惕,想要仰望有所救濟解脫的原因啊!

而所謂的不可思議境界,只可以用感通而達到,不可以形象去追求。如果能夠感通於實有的事物,則雖然是幽遠的道路也近在咫尺。如果求之於沒有實在體性的東西,則渺渺茫茫何有目標。今日有幸能夠不謀而得感通,歸心於西方極樂世界,作文章於篇幅,以表明我等真實的信心,並將情意志願發露於天地之間。於是這些機緣跡象相通於睡眠夢境之中,以致於有百餘位賢者一起前來共同修行的這種令人心中歡欣之事。群賢如雲彩般聚集而顯出光明,眾人形影相齊猶如天造地設。功業必定要有理則才能和諧,此種殊勝的事情,並不是只由人力即可達到。此實在是天地啟運其真誠,暗中運助,使得眾賢才能聚集一處啊!

然而眾人的背景德行參差不齊,善根功德也不一致,雖然早晨大家所祈求得生淨土的目標是一樣的,但是到了晚上心意又有所不同,即使是我同一師承的道友眷屬也是如此,這實在是令人感到可悲。是以慨然振奮,命大眾整理衣襟前往法堂,令大家齊運一心,將心意寄託在不可思議的究竟之處(西方淨土)。誓願和這些一同修行的人,都能優遊地往生於極樂國土。而那些超群絕倫出類拔萃、首先往生淨土的人,請不要在高聳的雲端獨自優遊,而忘了要兼顧那些仍然在深谷陷溺的眾人。

覲見阿彌陀佛絕妙的天容,開啟我們的心靈,使其產生真實覺照的作用。迷昧的妄識由真心去啟悟,粗重的身形改變為蓮華化生的殊勝妙身。依託著蓮華於八功德水之間,在七寶行樹的覆蔭下讚歎阿彌陀佛。於遼闊的天地之間飛行、而飄盪著如雲般輕柔的衣裳;在伴著花香的微風中優遊、而還忘了時間歲月。低頭向三途遙遙地俯謝而去,昂首傲視著天宮而長辭於三界之外。接引眾靈以繼起往生淨土的大道,遙指著阿彌陀佛這個大覺悟者作為歸向的目標,如果能夠達到這個理想,豈不是很宏偉遠大嗎?」

劉程之後來到西林山澗的北邊,自己別立禪修的房舍,專精研究佛法深奧的義理,同時嚴格地持守戒律,並作念佛三昧詩。居住半年之後,在禪定中見到阿彌陀佛放光照耀大地,皆呈黃金色。又經過十五年,當他正在念佛的時候,見到阿彌陀佛,以白毫相光照觸其身,並垂手表示安慰和接引,劉程之說:「怎樣才能獲得如來為我摩頂,並以衣服覆蓋我身。」才說完不久阿彌陀佛就為他摩頂,並且拿袈裟披在他身上。另外又有一天,夢見進入七寶蓮池,見到青色白色的蓮華,其水池湛然澄澈。有一個人頭頂有圓光,胸中現出卍字,指著池水說:「此是八功德水,你可以飲之。」劉程之於是飲用此水,覺得很甘美。睡醒之後,異香從毛孔之中散發出來。接著就向人說:「我往生淨土的因緣已經到了!」

於是請僧人誦《妙法蓮華經》,將近有數百部。劉程之對著佛像焚香,一再地禮拜並祈禱說:「我因為釋迦牟尼佛的遺教,知道有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此香應當先供養釋迦如來。其次供養阿彌陀佛。再其次,供養《妙法蓮華經》,我之所以能夠得生淨土,就是由於此經的功德。並且願與一切的有情,能夠同生西方淨土。」說完之後即與大眾告別,睡臥在床上,面向西方合掌,安然地往生。當時為東晉安帝義熙六年(西元四一○年),時年五十九歲。(東林傳。出三藏記集)





隋 徐孝克


徐孝克。性情極為孝順,每當皇帝請宴的時候,從不食用任何東西,而把食物帶回家奉養母親。平日素食長齋,持菩薩戒,日夜講說讀誦《法華經》。當他做『都官尚書』的時候,官府中常常有鬼怪,每當黃昏夜裡之時,無故而有怪聲和光線,或者見到有人穿著衣服官帽從井裡出來,居住在官府的常常有人死亡。後來徐孝克居住在其中兩年,妖怪災變都止息了。人人都認為是徐孝克真實正直的德行所致的結果。

隋文帝開皇十年(西元五九○年),長安發生流行疾病,隋文帝命令他講《金剛般若經》。開皇十九年(西元五九九年)往生,臨命終時端身正坐安然念佛,室內有異於尋常的香氣,鄰里的人都感到很驚異。(《陳書》(孝友傳))





唐 于昶


于昶。不清楚他居住的故鄉。唐武則天當政的時候,擔任并州(河北)的『錄事』(繕寫文件的官職)。白天判決訴訟官獄的事務,夜裡則審判陰間的官司。常常事先知道災變禍事,而暗中為之防備,如是經過六年之久。後來因為母親過世,每日以持誦《金剛經》為功課,因此而不再擔任陰間的官吏。年八十四歲,將要命終時,忽然聞到奇妙的香氣,急忙告訴在左右的人說:「西方的聖人來迎接我了!」接著就面向西方,連續的稱念佛名而往生。(報應記)





唐 馬子雲


馬子雲。不清楚他居住的鄉里。科舉時中舉人,擔任涇縣的尉官。有一次官府派遣他把本郡的田賦稅捐監督運送入京城,當時他所乘載的船隻在半途突然翻覆,將一萬斛的米沈入江裡,因而被關入牢獄之中。馬子雲在獄中,專心一意地念佛,如是經過五年,因為遇到特赦而出獄。後來隱居在南陵山的寺院之中,持日中一食的齋戒。唐玄宗天寶十年(西元七五一年)命終於涇縣。在此之前馬子雲曾經告訴他人說:「我因為命運坎坷,而能專精地嚴持佛法,如今西方的行業已經完成,將要往生極樂世界了!」第二天,自己沐浴,穿著新的衣服,端身正坐恭敬合掌,不久之後突然異香滿室,馬子雲說:「佛來了!」說完即安然往生。(紀聞)





唐 韋文晉


韋文晉。不清楚他的出身。在唐朝做官,官位做到『觀察使』(負責審察所屬部下行為之官員)。建立念佛道場,專志於淨土的行業,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有一天,正在持念佛名的時候,跏趺正坐而往生,當時有異香充滿整個室內。(佛祖統紀)





石晉 張抗、翁兒


張抗。不清楚他的出身。石晉的朝代(西元九三六~九四六年),為『翰林學士』。曾經課誦大悲咒十萬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有一天,臥病在床,此時張抗只是一心持念佛號。不久之後,忽然告訴家人說:「西方淨土,就在廳堂屋子的西邊。阿彌陀佛坐在蓮華上,翁兒則在蓮華池的金沙地上,禮拜嬉戲。」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念佛的聲音才停止而往生。而所謂的翁兒,是張抗的孫子,當時已經先往生了。(佛祖統紀)





宋 文彥博


文彥博。字寬夫,汾州(山西汾陽縣)介休人。出任經過了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個皇朝,出將入相,五十餘年。官職做到了『太師』(官名,三公中最高的官),曾經兼任翻譯經典的潤文使,受封為『潞國公』。文彥博一向歸依信奉佛法,晚年時更加努力地修行向道,專念阿彌陀佛,無論早晚和行住坐臥之間,不曾有稍微的懈怠。曾經發願說:「願我常精進,勤修一切善,願我了心宗,廣度諸含識。」文彥博居住在京城,和淨嚴法師,集合十萬人,舉行淨土的法會。當時的士大夫大多因此而受到化度。年九十二歲時往生。(東都事略。佛祖統紀。佛法金湯)





宋 楊傑、王仲回


楊傑。字次公,江蘇無為人,自號『無為子』。北宋神宗元豐年間(西元一○七八~一○八五年),官職『太常』(掌管禮樂郊廟社稷之事)。最初時喜好禪宗,追隨天衣義懷禪師學法,參究龐蘊居士的機鋒話語。有一天奉命祭祀於泰山,看到日出如圓盤般湧出時,忽然大悟。北宋神宗熙寧十年(西元一○七七年),因為母喪而去職歸鄉,平日閒居的時候則閱讀藏經,因此而歸心淨土。曾繪畫丈六的阿彌陀佛像,隨身帶以觀想憶念。楊傑平生所著述的文章,多指引歸向極樂淨土。他在天台智者大師的《淨土十疑論》的序文裡面說:

「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娑婆,是污穢的國土,極樂,是清淨的世界。娑婆世界眾生的壽命短促而有限量,而彼極樂淨土的壽命則無量無邊。娑婆世界具足了種種的痛苦,而彼西方世界則只有安樂無有眾苦。在娑婆世界是隨著業緣輪轉生死,而如果一旦往生彼極樂國土,則永證無生法忍。若是願意度化眾生,則能夠任意自在,不為種種的業緣所束縛。其清淨污穢、壽命數量、苦樂生死,有如是的差別不同,而眾生卻愚昧不知,難道不令人感到悲哀嗎?

阿彌陀佛,是在極樂淨土攝受眾生的教主。釋迦如來,是在娑婆世界指引往生淨土的導師。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則是幫助阿彌陀佛宣揚教化的聖人。是以釋迦如來一代的教典,處處仔細地叮嚀,苦勸眾生往生西方淨土。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乘著廣度眾生的大願船,航行於生死輪迴之海,不執著此岸,不滯留於彼岸,不停止於海的中央,只以濟度眾生為佛事。因此《阿彌陀經》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極樂國土。』

又《無量壽經》云:『十方眾生,聞我名號,憶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迴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所以祇洹精舍的無常院,令生病的人面向西方,作往生淨土的憶想。因為阿彌陀佛的光明,遍照於法界的念佛眾生,慈悲攝受而不捨棄。聖人與凡夫是一體不二,因此眾生的機緣與佛陀的慈悲能夠相應。諸佛心內的眾生,塵塵都是極樂;眾生心中的淨土,念念皆是彌陀。

我以這些種種的因緣來觀察之:有智慧的人容易往生,因為能夠斷除疑惑的緣故。有禪定的人容易往生,因為不會顛倒散亂的緣故。持戒的人容易往生,因為遠離種種染污的緣故。布施的人容易往生,因為不會執著我所有的之緣故。忍辱的人容易往生,因為不會瞋恨憤怒的緣故。精進的人容易往生,因為不會退轉的緣故。不執著造善也不造惡的人容易往生,因為心念純一的緣故。諸惡已作而業報現前的人容易往生,因為心中實在是慚愧恐懼的緣故。而那些雖然有行眾善的人,若是沒有誠懇的信心,沒有回向發願心的人,則不能夠往生淨土!

唉!阿彌陀佛實在是很容易持念,極樂淨土的確是很容易往生,而眾生不能夠持念,不能夠往生,佛陀又能夠奈眾生何?造惡業就會入於痛苦的惡道,念阿彌陀佛就能夠往生極樂的世界,這二者都是佛陀所說的,但是世間的人會擔憂墮入地獄,而卻懷疑自己能夠往生淨土,這不是很令人感到疑惑嗎?」

北宋哲宗元祐年間(西元一○八六~一○九三年),官至兩浙『提點刑獄』時往生。臨終時說偈曰:「生亦無可戀,死亦無可捨。太虛空中,之乎者也。將錯就錯,西方極樂。」在此之前有一位參軍叫王仲回,與楊傑是同一故鄉的人,曾經追隨楊傑受持念佛法門,他問到:「念佛如何能夠不間斷。」楊傑回答說:「一信之後,更不再疑惑,即是心不間斷。」王仲回聽了之後踴躍歡喜。第二年,楊傑駐守在丹陽一帶,有一天晚上,夢見王仲回跟他說:「過去承蒙您以淨土法門來導引我,我今天已經往生了,特別前來致謝。」然後一再地禮拜而出。

楊傑後來收到王仲回兒子寄來的訃文,說王仲回事先預知往生的日期,到處去告別親友,然後安然往生。楊傑往生之後,當時荊王的夫人,夢見雲遊西方淨土,見到一個人坐在蓮華之上,其衣服隨風飄揚,並以寶冠瓔珞莊嚴其身。於是問他是何人,回答說是楊傑。(東都事略。樂邦文類)





宋 王古、葛繁


王古。字敏仲,東都(河南洛陽)人,文正公王旦的曾孫。其祖先七代持不殺生戒,而王古更是發心,放生一百萬個生命。他曾經前往江西,與晦堂、楊岐等諸大禪師,參究禪宗之事。後來作《直指淨土決疑集》,宏揚西方淨土之教。平日起居的時候,念珠從不離手。行住坐臥之間,都修習淨土世界的觀想,從來不曾間斷。又曾著《淨土寶珠集》序云:

「眾生心淨,則佛土淨。法性本來無生,而無不生。有佛世尊,今現在說法,在極樂國,號阿彌陀。其因緣殊勝時劫長久,悲心深廣願力弘大。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有無量無邊際的光明攝受著眾生,有不可思議清淨殊妙的莊嚴相好。在淨土裡,珍珠羅網裝飾了綺麗的天空,七寶玉樹排列矗立於廣闊的大地。清淨池中流溢著八功德水,蓮之內發出青黃赤白四種光明。六時之間,演奏著清柔雅韻的天樂。往千萬億的佛土,散落衣祴間美麗的妙華,以供養諸佛。極樂世界是諸佛世尊皆共讚歎,十方菩薩咸來歸集之地。

眾生既是阿彌陀佛心內的眾生,自然是一再不斷地攝化;極樂既然是眾生心中的淨土,於是念念皆可往生。形質託於西方七寶蓮華之時,實在是不離於本性當處;神遊遍往眾多剎土之際,豈能離開我們的自心。就如同鏡子含藏著萬般的物象,而本身卻無有往返來去;又似明月映照在千江之中,而明月並沒有上下升沈。如果有圓頓的根機,則都是一生補處的菩薩;若是要說明其方便之門,則有九品階位的差別。念我們本性的無量光,而本來即是無念;生於唯心的極樂世界,而當下即是真實無生。如果要解脫生死的苦輪,即使是十念也能夠超生於淨土寶地;會歸到畢竟的實際理地,二乘也能夠究竟地證於菩提。例如大船運載石頭,而能夠免於沈淪江海。若能順風揚帆,終究沒有任何的滯礙阻難。悟了這個道理,則非遠亦非近;若是迷失了,則雖然很近卻變得遙遠。

可歎啊!那些學問寡而業障多、疑心深而觀行淺的人,把淨土貶斥為權巧的小教,而自己執著於寂靜空亡的境界。那就是不以馬鳴、龍樹菩薩為然,認為智者、永明大師是不通達心性的人。不肯相信自己當受親證菩提的授記,不肯頓生如來之家。如同籠中之鳥、鼎裡之魚,不知生死之苦,而安然遊戲於其中。把如白駒過隙短暫的時間、如風中燈燭的殘年,妄計為長久不變的。因此虛受此一報身,冤枉地投向諸趣受苦。豈知釋迦世尊讚歎勸導,如來金口一再叮嚀。一剎那之間就可與聖賢為侶,一轉眼之際就可以具足相好。永遠拋離五濁之苦而享受清淨的快樂。若是悲心重的,則可迴入娑婆,救度在六道三塗受苦的眾生。於這個事實不能夠如實了知,實在是為可憐憫者!」

北宋徽宗年間(西元一一○一~一一二五年),王古官至『戶部侍郎』,因為朋黨之禍而失去官職,不久之後就往生了。當時有一位僧人在禪定中神遊淨土,見到王古和葛繁都在極樂世界。葛繁,澄江人,官至『朝散大夫』,無論辦公的府第或私人的居家,必定都整理出一個修行淨業的居室,而在其中安設佛像。葛繁有一天正在禮拜課誦的時候,有舍利子從空中而下。臨命終時毫無疾苦,面向西方,端身正坐而往生。(宋史。樂邦文類。法喜志)





宋 鍾離瑾、鍾離景融、鍾離松


鍾離瑾。浙江會稽人,母親任夫人,專精修持淨土法門,臨命終時,勉勵鍾離瑾修習淨土行業。瑾因此感動奮發,每日行利益眾生的善行二十件。後來在浙江西部做官,與慈雲遵式大師討論往生淨土的指要,從此更加地努力清修。常在母親任夫人的栴檀佛像之前,恭敬地禮拜、旋繞。之後鍾離瑾在瞻視禮拜之時,眉間忽然迸出舍利子數粒。沒多久,就被調職前往治理開封府。有一天半夜,忽然起床,告訴家人說:「老夫人告訴我,我往生的時候到了!」說完就跏趺正坐而往生。在往生前一天,全家人都夢見鍾離瑾乘著青色的蓮華,在天樂圍繞之間,乘空向西方而去。

他的兒子鍾離景融,官至『朝請大夫』,常常持誦《觀無量壽佛經》,修習念佛三昧。後來捨去官職,結茅屋在儀真的東園之旁,一心一意精進修行。曾經說:「識得彌陀,彌陀彌陀;不識彌陀,奈何奈何。不識彌陀,彌陀更在西方外;識得彌陀,彌陀只在自己家。」有一天晚上,請僧人妙應,誦(普賢行願品),燃香聽完誦經之後,兩手結印而往生。

鍾離瑾的曾孫鍾離松,居住在蘇州,與寶積實公等人,結蓮社念佛。有一天,身無疾苦,忽然正身端坐,面向西方合掌而往生。(佛祖統紀)





宋 馬玗 、馬永逸、婢


馬玗。字仲玉,廬州(安徽)合肥人。父親忠肅公馬亮,鎮守杭州的時候,慈雲遵式大師教授他念佛法門,因此全家都信奉佛教。北宋神宗元豐年間(西元一○七八~一○八五年),馬玗遇到僧人廣初,得到智者大師的《淨土十疑論》,歡喜的說:「我今天得到我所要歸向的地方了!」於是依照慈雲大師的十念回向法,修行了二十多年。後來更與王古結交來往,因此更加精進地念佛。平日常常以放生為佛事。曾經治理淄州、新定等地,都以慈悲恩惠為政策。無論課誦經咒、觀想西方,每天都有一定的規律。當時荊王的夫人夜裡夢遊極樂世界的蓮池,見到有穿著官服而坐在蓮華上的人,因此問此是何人,回答云:「此是馬玗、楊傑也。」當時楊傑已經往生,而馬玗仍然健在無恙。

北宋徽宗崇寧元年(西元一一○二年),得疾病,於是盥洗沐浴更換新衣,然後端身正坐,念佛而往生。當時有一股雲氣如青色的雲蓋,騰空而上。後來家中十幾個人,都夢見馬玗說:「我已經得生淨土的上品了!」那年秋天,家中有婢女臥病,也是念佛而往生。

他的兒子馬永逸,也修行十念法,學習淨土十六觀,經過三十餘年。後來得疾病,見到阿彌陀佛,以及二大菩薩來接引,永逸結手印而往生,當時香氣充滿了整個室內。入殮之後,棺木上生出五色的蓮華,其光澤燦爛鮮艷。(樂邦文類)





宋 江公望


江公望。字民表,嚴州(浙江建德縣)人。科舉時進士及第。北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西元一一○一年),官拜『左司諫』,不久又出來統理淮陽軍。當時奸臣蔡京為政,痛恨那些諫言政事的人,江公望於是被去職貶謫到安南(今越南)。平日與妻子俞氏,蔬食清齋,修習念佛三昧。著有《念佛方便文》曰:

「不論世間或者出世間之法,想要達成而又省力,則莫若專注心念於一個外緣之上。就如稱念阿彌陀佛來說,也有善巧方便。不用動口,也不用出聲,只要微微地以舌根,敲擊前面的牙齒。心念隨著相應而念佛,音聲清楚了然,聲音不離開耳根,而聞性在內融通。心念相印於舌根之機,而舌根之動通達於心念意根。從聞聲而入流,反聞聞自性。心念、聲音、聞性三者融會,念念圓通。久久之後因而成為唯心識觀。若是利根的人,念念不生妄念,心心無有能所。六根安然寂靜,諸識自然消除。如是則法法全是真實,門門盡是絕待,只要一念相應便成了真如實觀。

初機後學的人,一心攝念阿彌陀佛,乃至於營辦家事,以及作種種的事務,也能念佛不相妨礙。只要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到十天一個月,便能成就三昧。這就是所謂的自心作佛,自心是佛,自心見佛。」

江公望有位兒子早已經過世了,有一天託夢給舅舅,希望他父親江公望,能夠到天寧寺,轉讀《寶積經》,祈求他能夠得生善處。又說他曾經見到陰間地府中有一個金字的石碑寫著:「江公望自居諫言職責之官,心中思慕宣說苦空無常的佛道。努力精進修清淨行,心中無有貪愛染污,動靜之間不違佛法,語默之際常契宗風。名字已經預先脫離了幽冥世界,身心必定歸於極樂淨土。」江公望後來遇赦免而得歸故鄉,命終時無疾苦而往生。(宋史。樂邦文類。佛法金湯)





宋 陳瓘


陳瓘。字瑩中,南劍州(福建)沙縣人。在北宋徽宗的朝廷裡,為『左司諫』,因為正直不苟的諫言而不被相容,不久就被外放擔任官職。後來又回到京城擔任『右司員外郎』,提供謀略給朝廷中央。由於忤逆了宰相曾布,因此又被外放出任泰州知府。徽宗崇寧年間(西元一一○二~一一○六年),被貶謫流放到袁州,後來移往通州,接著再度被貶斥到台州。最初陳瓘喜好《華嚴經》,自號為『華嚴居士』。等到遇見明智法師,請益參問天台宗的宗旨,明智開示他上根利智者所修的止觀不可思議境界,用本性的工夫取代事相的修行,以成就無作之行,陳瓘聽聞後深深有所契入。陳瓘自從到了台州之後,就放下紙筆不再作文章,專修念佛三昧。曾作《淨土十疑論後序》云:

「人心無常,法也沒有定法。心與法之所以會呈現萬千的差別現象,其根本就在於此。如果能夠相信這個道理,就能夠遍信《華嚴經》所說的十信;如果懷疑這個道理,就完全懷疑智者大師所說的淨土十疑。如果能夠出離疑念而入於信心,一入就永入,不離於當下,即能到達究竟之處。所謂的極樂淨土,即是究竟之處,此處有說法之教主,名『無量壽』,此佛說法未曾間斷。如果懷疑障礙了耳根,則就如同聾人而不能聽聞佛法。如果懷疑障礙了我們的心,則愚昧而不能覺悟真理。因為不聞法不覺悟,而安住在惡劣的習氣。因此就讚歎不念佛為是,而隨喜無知的粗心。於是就任意妄指蓮華化生為虛幻荒誕,從來不反省自己分段生死的色身,是從何而得,自何而來?不知道自己受生的胎獄污穢惡濁,其真實性又何在呢?只相信憑藉著虛妄的業識,而自己遠離於真如實際。在這本來皆是幻境之中,排斥彼極樂淨土而執著此娑婆世界。因此生生世世不能覺悟靈知,而永絕成聖成佛之路。

因為如是的緣故,釋迦如來,起大慈悲心憐憫眾生,在污穢的五濁惡世中,發大音聲,讚歎彼西方淨土無上美妙之快樂。於生死輪迴的暴流中,為大航海家,以法船載度眾生,令人趨向淨土彼岸,晝夜不斷地度化眾生,無有停止休息。然而阿彌陀佛的究竟之岸,本來沒有彼岸此岸之分;釋迦如來的大願法船,實際上也沒有往返來去之相。譬如一盞燈,分照於八個鏡,鏡子雖有東西之分,而光影則無二無別。阿彌陀佛說法,遍在於所有的光影之中;而釋迦如來以方便法,獨指西方極樂這個鏡子。因此只有到達究竟彼岸的人,才可以捨棄此岸彼岸的分別。尚未悟入於法界的人,那裡能夠泯除東方西方、污穢和清淨的不同呢?

於此淨土法門之中,若是未能究竟了知,則不可停滯執著於一方,不要分別彼此,我們只有應當正念諦信而已。此是彌陀、釋迦二聖的意旨,而智者大師之所以相信不疑也。信者,萬善之母;疑者,眾惡之根。能順其萬善之母,則能鋤其眾惡之根,那麼我們前面所說的有障礙因緣的眾生,聾者可以再能聽聞佛法,愚昧的可以再覺悟自心。未出生死的人,得以出離生死;未往生淨土的人,可以得生淨土。隨順著釋迦如來的教誨,往西方面見阿彌陀佛;隨順阿彌陀佛的願力,回來協助釋迦如來教化眾生。在此娑婆世界而遍歷十方,即彼西方淨土而普入諸鏡。自從此二聖人建立教化以來,能夠達到如是境界的人,有如恆河沙數之多。眾生為什麼而不相信呢?為什麼而懷疑呢?能夠自己具足信心,又能夠設立方便善巧,令諸未信之人,無不相信淨土法門者,此就是智者大師之所以為具足大悲心之聖者的緣故啊!」

陳瓘居住台州五年,又復官『承事郎』。準備移往楚州居住,中途經過廬山,於是定居下來。曾經告訴他所親近的人說:「我往年遭受患難,所懼怕的唯有一死而已,如今則死生皆置之度外了!」不久之後往生,時年六十五歲,(東都事略。佛祖統紀。李忠定集)





宋 王衷


王衷。嘉禾(福建建陽縣人),居住於浙江錢塘的孤山。北宋徽宗政和年間(西元一一一一~一一一七年),最初在隱居閒逸之時被推舉為官,王衷不出仕任職。後來出任時,官至『朝散大夫』。曾經參究於小本禪師,未有所悟入。有一次,在偶然之間聽到僧人念誦《阿彌陀經》,心中有所感悟,於是專心修習淨土法門。每日誦《阿彌陀經》超過七遍,佛號一萬聲,如是十九年未曾間斷。把自己所居住的地方改為蓮社,無論出家、在家,不論富貴、貧賤,都可以前來參與念佛。有一天,身無疾苦,自己沐浴後,面向西方,端身正坐而往生。(佛祖統紀。樂邦文類)





宋 張迪


張迪。浙江錢塘人,官職為『助教』(輔助國子監博士教授生徒的人),依止圓淨律師受菩薩戒,專修淨土法門。並在佛前燃臂香發誓願。每當稱念佛號時,其聲音振奮高亢,往往到了喉嚨沒聲音了,還不停止。曾經在寂靜的室內,見到白色的迦陵頻伽鳥飛舞於前。又有綠色頭髮的童子,前來合掌問訊。經過三年後,面向西方稱念佛名而往生。(佛祖統紀)





宋 胡闉


胡闉。字達夫,浙江錢塘人,官『宣義郎』。晚年辭去官職,與清照律師交往。有一天,得疾病,胡闉的兒子請清照律師過來看他,清照說:「達夫,你平生與我清照極為熟悉友好,豈可不知道末後臨終的大事呢?」胡闉說:「不是說『心淨則國土淨』嗎?」清照說:「你能在一切時中,沒有雜念染污嗎?」胡闉答:「尚未能也。」清照說:「如此怎麼能夠心淨則國土淨呢?」胡闉說:「經典裡面說:只要一稱念阿彌陀佛,能夠滅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這是什麼道理呢?」清照說:「阿彌陀佛,有大誓願,有大威德,具有廣大光明無邊神力,不可思議,完全如經典所說的。因此只要一稱阿彌陀佛的萬德洪名,罪垢自然就消除,就如同熾盛的烈日當中,霜雪怎麼能夠存在呢?」聽了之後,胡闉心中大有感悟,於是一心稱念佛名,並請僧人為之助念。如是經過一個月。最後清照律師才來到,胡闉曰:「您來得何其晚呢!已經麻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降臨很久了!」清照與眾僧一同舉念佛名,胡闉隨即安然往生。(樂邦文類)





宋 馮楫


馮楫。字濟川,四川遂寧人。由太學登進士第。最初參學於佛眼遠禪師,有所省悟。接著又參大慧杲禪師,入山中結夏安居,於是深深有所悟入。後來兼修淨土法門,作《彌陀懺儀》。南宋高宗紹興年間(西元一一三一~一一六二年),到雲南的瀘南帥兵,並在當地領導僧俗二眾作繫念法會,以西方淨土為歸。當時因為經過高宗建炎年間(西元一一二七~一一三○年)的兵亂之後,許多寺院和藏經大多殘敗焚毀。馮楫因此捐出他為官的薪水,造大藏經四十八部,小藏四大部經(禪林中以《華嚴經》、《寶積經》、《般若經》、《涅槃經》等四部八四一卷為四大部經,相對於大藏經而稱為小藏。),也是四十八部。分別收藏在各個寺院。曾經著作《發願文》云:

「我布施經典這件事,一件事而具有兩種布施。以錢財造經,是謂財施;以經典傳法,是謂法施。財施,將來得到天上人間福德之果報。法施,將來可以得到世智辯聰才華蓋世之果報。但是應知此二種果報,皆是輪迴之因,苦報之本。我今發願,願將此二果報回向臨命終時,安詳莊嚴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蓮華為胎,託質形體於其中,得以面見阿彌陀佛,聽聞佛法,悟得無生法忍,登不退階,入菩薩位。再回到十方世界之內,五濁惡世之中,普遍地化現身形,而作種種廣度眾生的佛事。我以今財、法二種布施的因,希望將來能夠如觀世音菩薩一樣,具足大慈悲,遊歷於五道眾生之間,隨著眾生的種類而化現其形,為其宣說諸佛的妙法,啟蒙導引未悟的眾生,使他們永離苦道,令其得大智慧,普與一切眾生悉得成佛,此乃是我布施經典之願也。」

馮楫後來知理四川邛州府。紹興二十三年(西元一一五三年)秋天,請求退休,預先告訴親戚朋友,約定在十月三日告別往生。到了約定的那一天,命令人在後廳設置高座,依然接見賓客一如平時。日影將近午時的時候,穿著整齊的官服衣冠,面向京城的方向恭敬禮拜,請漕使(管理水路運輸的官吏)代理邛州府的事務。然後換去官服穿著受戒的衣服,坐在高座之上,囑咐所有的官吏及僧俗二眾,應當各個努力向道修行,以建立興盛佛法的高幢。然後拿起拄杖放在膝蓋之上,安然地坐化往生。漕使在旁說:「知府大人您生死去來,如此的自由自在,何不留下一句偈頌,以表明不可思議的行蹟呢?」馮楫於是又張開雙眼,要了一枝筆書寫道:「初三十一,中九下七。老人言盡,龜哥眼赤。」馮楫亦著有傳頌古人的語錄,流行於當世。(五燈會元。蓮宗寶鑑)





宋 吳秉信


吳秉信。字子才,明州(浙江)人,南宋高宗紹興年間(西元一一三一~一一六二年),在朝廷任官。因為與秦檜意見相違,被貶斥為平民。於是回到故鄉在州城的南邊建築一間小屋,日夜寂然地靜坐修行。叫人做一個棺木,夜裡則在棺木中睡覺。每到天亮時,就叫童子敲叩棺木並唱曰:「吳信叟,歸去來,三界無安不可住,西方淨土有蓮胎,歸去來!」吳秉信一聽到童子唱歌,即起來習禪課誦。經過很長一段時間後,秦檜死去,因此又被朝廷召為『禮部侍郎』,不久後又出任常州的知府。紹興二十六年(西元一一五六年),被召回京城,經過蕭山驛站的旅舍時,吳秉信靜坐休息,才過一會兒,即叫他的家人仔細靜聽,大家都聽到天樂之聲。吳秉信即說:「在清淨法界的本性中,因為失念而來到此世間,金臺既然已經到了,我也該走了!」說完之後即安然往生。(佛祖統紀)







 

作者:miaoyin居士整理 录入:纯净纯善 来源:淨土聖賢錄
  • 净空法师文集(www.jkfswj.org) © 2016 欢迎转载,功德无量!
  • Email:52889904@qq.com 站长QQ:52889904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