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文集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其他净土经典 >> 净土圣贤录 >> 内容

淨土聖賢錄易解卷2-2

时间:2012-3-11 10:16:33 点击:1118

淨土聖賢錄易解卷2-2






隋 法智


法智。不清楚他的出身,童年就出家,凡是各種講經弘法的講座,無不留心去聽聞學習。晚年的時候,聽到別人說最直捷了當解脫生死的法門莫過於念佛。於是跟人家說:「我聽過經典裡面說:『犯一個突吉羅小罪,要經歷一中劫的時間下地獄受苦。』這個可以令人相信。又聽到經典說:『稱念一句阿彌陀佛,可以滅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這個我可就不相信了!」當時有一位具足智慧的明眼人跟他開示說:「你這個大邪見人!同樣是佛陀親口所說的經典,你為何不信?」法智因此感到懺悔,隨即在國清寺兜率臺,日夜不斷地精進念佛,感得觀世音、大勢至兩位菩薩現身。另外有一天又感得大勢至菩薩的天冠寶瓶放大光明照觸他的身體

有一日法智向在家及出家的徒眾告辭說:「我往生西方已經指日可待了,你們要怎麼送行我呢?」大眾於是約定三天後聚會用餐。等到聚餐之後,有的人甚至住在法智的房間等待他往生。到了半夜,法智坐在繩床上念佛,然後就安然地坐著命終往生。這時候有一道金色的光芒,從西方而來,整個天空光明照耀,滿有數百里之廣,江中船隻上的人以為是天亮了,可是過了很久很久太陽才出來,後來才知道這是法智法師往生淨土的緣故。(宋高僧傳。樂邦文類)





隋 法喜


法喜。不清楚他的出身。生平到處參訪善知識,精進修行好學不倦。年紀到了六十歲,才在山東的大蘇山遇到智者大師,一聽到大師的法音,就頓時證得甚深的法要。於是專修禪定智慧,也曾經修行過方等三昧。有一天,忽然有一隻雉雞來向他討命,這時有一位神人呵斥雉雞說:「法師應當要往生淨土,怎麼可還你的命呢?」一直到後來在生病當中,才發願以自己一生修行的福德善業,迴向往生西方淨土,然後即至誠深心憶佛念佛,過不久,就見到西方阿彌陀佛與諸菩薩眾前來迎接,法喜於是端身正坐而往生。(佛祖統紀)





隋 壽洪


壽洪。汾陽人(今山西陽曲縣西北)。時常精勤持念阿彌陀佛,發願求生西方淨土,臨命終的時候,兜率天的童子前來迎接,壽洪說:「我的心願是期望往生西方,不願投生於天上。」因此就命令大眾一起念佛,過一會兒突然說:「佛從西方來了!」才一說完,就即刻命終往生淨土了。(佛祖統紀)





隋 兩位沙彌


汶州(今四川茂縣)有兩位沙彌,不知道是什麼來歷的人,同一志向專心念佛。經過了五年,年長的一位沙彌先往生,到了極樂淨土,見到阿彌陀佛,跟佛說:「有一個小沙彌,和我一起修行淨土法門,不知道可不可以往生淨土呢?」阿彌陀佛說:「由於他勸導你,你才發心修行念佛。你現在可以先回娑婆世界,更加精進修行淨土的功業,三年之後,你們兩個當一同往生來到我國極樂世界。」三年的期限一到,兩位沙彌都見到阿彌陀佛與菩薩聖眾,從西方而來接引。這個時候大地震動,天華從虛空中散落飄舞下來,兩位沙彌即於此刻同時往生。(佛祖統紀)





唐 善冑


善冑。俗姓淮,瀛州人(今河北河間縣一帶)。年少出家,智慧聰敏領悟力強,常常參與講經的法會,尤其善長精通於《涅槃經》,曾多次摧破折伏講經的座主。隋朝初年,往北方依止遠法師,居止於京城的淨影寺。遠法師命終後,奉皇上的敕令在淨影寺作為研究《涅槃經》大眾的導師。隋煬帝大業年間(西元六○五~六一八年),朝廷在全國廣泛地遴選大德高僧,善冑即被選上。善冑雖然一再地開設講經弘法的講座,而私下卻時常暗自地修行淨土法門,別人都不知道。有一天忽然得到中風的疾病,嘴唇口角偏斜了方向。後來疾病忽然減輕消失,恢復到平常的狀況,善冑說:「我的病既然好了,想必我的生命快要結束了。」

唐高祖武德三年(西元六二○年)三月,疾病危急,告訴門徒弟子說:「我一生一世堅定正信,心心念念都在思念阿彌陀佛,根本不用疑慮擔心我不會往生淨土!」於是命令弟子擦拭打掃屋舍殿宇,燒種種香恭敬等待。這時善冑突然起身端坐恭敬合掌,並告訴侍者說:「趕快安置高座,阿彌陀佛駕臨了,我善冑今日才知道懺悔慚愧以往的惡業。」說完就這樣端坐合掌,過了很久之後,才躺臥下來,並且說:「剛才阿彌陀佛來的時候,你們見到了嗎?我現在要往生去了!」才說完就命終往生。(續高僧傳)





唐 道傑、樊綽


道傑。俗姓楊,河東安邑人(今山西解州),年少就有出離世間的志向。隋文帝開皇十一年(西元五九一年),年將二十歲時,投靠瑩法師剃度落髮受具足戒。接著又往山東青州何記論師之處,聽講《成實論》。何記論師入滅後,就周遊齊土(山東一帶),到處搜集探索研究論學,多次開設弘法的講座。

經過一段時間之後,突然自己思惟到:「我只是在從事文字講說,而對於自己本性心地的功夫卻迷茫不知。至於說到要開啟智慧,如果沒有禪定的能力,那是很難啟發的。」因此決定停此講說,前往山西麻谷依止真慧禪師學習禪坐,深入思惟諸法緣起的甚深義理,被真慧禪師讚歎為利根器的人。

道傑法師生性淡泊,沈默寡言,遠離錢財,飲食清簡。無論遇到痛苦或快樂的境界都能毫不在意,不受束縛牽掛。晚年為棲巖寺僧眾的寺主。唐太宗貞觀元年(西元六二七年)七月二十八日,逝世於麻谷的山上,時年五十五歲。

在此之前山西桑泉地區,有一位名為樊綽的人,是前朝北周武帝毀滅佛教時被迫還俗的僧人。雖然已是白衣居士,但是常常參訪寺院道場,道傑法師也很器重他。在道傑往生之前樊綽早已經先往生了。樊綽有兩個女兒,有一天,兩人同時都夢到父親凌空而來,跟她們說:「我已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現在知道道傑師父將要命終,因此特地隨著佛一起來迎接師父往生淨土。」說完就向棲巖寺的方向而去。就在同一日,道傑正好生病停止講經,臨終時,道傑見到樊綽佇立停留在空中,全寺的人都聞到奇妙的香氣,也都聽到天樂鳴空的聲音。(續高僧傳)





唐 灌頂


灌頂。俗姓吳,浙江臨海縣章安人。才生下來三個月,就能夠稱念佛法僧三寶的名字。七歲時,入攝靜寺出家。陳後主至德初年(西元五八三年),拜見智者大師於修禪寺,稟受大師所教的止觀法門。經過長時間精心努力地研討推究,後來蒙受智者大師的印證認可,因此而成為智者大師隨侍身旁的弟子。凡是他在智者大師身旁所聽聞到的佛法,都能夠領解體悟。隋文帝開皇十七年(西元五九七年),智者大師入寂往生之後。灌頂於是宣揚智者大師的遺教,勤修禪定智慧,每次靜坐誦經,常常有天華從虛空中飄落在他的身旁。

有一次在攝靜寺講《涅槃經》的時候,一群強盜突然而來,到了寺院門口時見到布幔旌旗到處佈滿,遮蔽了太陽,還有許多身長一丈多的神兵神將,侍衛在寺院門口,強盜們看到這種情況,都驚嚇畏懼得四處潰散。唐太宗貞觀六年(西元六三二年)八月七日,命終於國清寺。最初示現疾病時,室內散出奇異的香氣。等到臨命終,灌頂命令弟子們說:「你們可以多燃一些名香,我將要去了。」說完忽然起來雙手合掌,好像在恭敬迎接什麼似的,接著稱念三次『阿彌陀佛』,容貌臉色顯得非常愉快,然後躺臥下來而往生。往生之後,頭的頂部仍有溫熱,持續了一整天,時年七十二歲。(續高僧傳。佛祖統紀)





唐 僧藏


僧藏。山西西河人,幼年出家,謙卑自己奉事他人,對一切人都非常恭敬有禮,從不推辭抱怨一切的艱勞辛苦。凡是看到別人的僧服破舊了,就偷偷地把它拿去清洗乾淨,然後加以縫紉修補。每到夏天天氣炎熱時,則脫去衣服坐在草叢之中,以自己身體的血肉布施給一切蚊蟲。整日精進持念佛號,數目多得不可計算,堅定志向澄寂心念,如此地精進修行,不曾有稍微的間斷中止。等到業報將盡的時候,看到諸天的天人,一一次第地來迎請,僧藏都不願意跟隨而去。不久之後僧藏告訴大家說:「我剛才往生西方淨土去了,見到了諸上善人,並且看到散落的香華滿虛空。」說完即恭敬合掌,念佛往生。(宋高僧傳)





唐 道昂


道昂。河北魏郡人,風采神韻清明澄澈,天資聰慧悟解力強,宛如宿世所成。歸依投靠靈裕法師出家,專精研究大乘佛法。曾經在寒陵山寺講《華嚴十地論》,一直講到夜裡,天色昏暗而沒有燭火。道昂於是高舉手掌,掌中立即發出奇異的光芒,光明徹照了整個大殿寺院,大眾都感到驚訝怪異,道昂說:「這種光芒平日在我手中本來就時時具有,有什麼好奇怪的呢?」道昂平時專意繫念於西方淨土,願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後來在報應寺,自知往生的時間快到了,預先告知有緣的人,八月初當來此地告別。

到了約定的時候,身心沒有絲毫的痛苦,並且問旁邊的人用齋的時候到了沒?然後升上高座,這時香鑪中發出奇異的香氣,道昂於是引領四眾弟子受菩薩戒,說戒時言詞義理切中心要,令聽聞的人都神情感動、虔誠恭敬。此時道昂舉目向上而視,看到諸天大眾繽紛繁多地居於虛空,絲竹管弦等美妙的天樂交相地演奏出來,音聲清新遼闊幽遠而響徹雲霄。道昂因此告訴大眾說:「兜率陀天的天人來迎接我升天,然而天道乃是生死根本,非我所願也,我常虔心祈願往生淨土,為何此願不能完成呢?」才一說完,天樂即刻向天上飛騰而去,一下子就消失不見了。這時接著馬上就看到了西方極樂世界的香華伎樂,充塞了整個虛空,猶如美麗的雲彩一樣,騰空飛湧而來,迴旋環繞在大眾的頭頂上空,在場所有的大眾都看得很清楚。道昂說:「大家珍重、好好安住,現在西方淨土的祥瑞聖相前來迎接,我往生去了!」才說完,只見香鑪從他的手中墜落,即刻在高座上逝世往生,享年六十九歲,當時為唐太宗貞觀七年(西元六三三年)。(續高僧傳)





唐 智琰


智琰。字明燦,俗姓朱,吳郡(江蘇)人,梁朝散騎侍郎(官名)朱獻的孫子。天生資質過人,八歲出家,奉事通元寺的璩法師而為其弟子。周遍遊歷各個名剎道場,開演宏揚佛教經論。陳朝滅亡時(西元五八九年),回到虎邱,居住在山林的巖洞深谷,達三十年之久。後來因為躲避兵亂才遷移到其他的地方。唐高祖武德七年(西元六二四年),被蘇州總管李世嘉,迎請回到山上的寺院。智琰平日行持淨業三福,修西方極樂世界的十六種妙觀。總共聚集修行向善的道侶有五百多人一起在寺院裡念佛修行每個月集會共修一次如此共修將近超過十年。

到了唐太宗貞觀八年(西元六三四年)十月,見到一位清淨的僧人手裡執持寶瓶,向前跟智琰說:「我就是無邊光,將來在西方淨土所謂的功德寶王,就是我。」智琰於是告訴寺院的大眾說:「無邊光,就是大勢至菩薩。功德寶王則是大勢至菩薩成佛的名號,我將要向西歸去極樂家鄉了。」接著就在當天晚上逝世往生,時年七十一歲。(佛祖統紀虎邱志)





唐 等觀


等觀。俗姓孫。富陽(今浙江杭州西南)人,於智者大師之處學習一心三觀。居住在天台山,平日持誦《法華經》。唐太宗貞觀九年(西元六三五年)冬天,浙江餘杭的法忍寺,邀請等觀去講經演說。第二年的正月初一,有一位穿著王公服飾的人前來,告訴等觀說:「弟子是皋亭廟的廟神,昨天法師從敝廟前的庭院經過,正好弟子出外巡視遊境,沒來得及奉事迎接。今日特地啟程遠來,專門向法師求取戒法。」等觀於是燃香,為他授菩薩大戒,廟神因此禮謝而去。第二天,即初二的半夜,等觀先沐浴更衣,然後面向西方跏趺而坐,稱念西方三聖的尊號,以及智者大師的名號。各稱百餘聲之後,再一次地為弟子們說一心三觀的法門,說完後就命終往生。(佛祖統紀)





唐 道綽、道撫


道綽,俗姓衛,并州(今山西太原)汶水人,年十四歲出家,專門學習教理經論,又師事瓚禪師學禪法。後來居住在汶水石壁谷的玄中寺,這個道場是曇鸞大師過去所建立的。道綽平日非常仰慕曇鸞大師淨土法門的修行功業,於是專心一意澄心觀想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坐的時候常常面向西方,六時之中依時禮敬阿彌陀佛,從不缺漏,並且每天念佛七萬聲為固定的功課。有其他的僧人,在禪定中曾親見西方淨土殊勝的瑞相,又見到道綽手持念珠,全身赤色鮮麗猶如七寶山之高大,其他還有種種的瑞相感應,沒有辦法全部地敘說。

道綽曾為大眾講《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幾乎有兩百遍之多。凡是聽講的人,都各個持著念珠,稱念佛號,念佛的音聲好像潮汐海浪一樣壯大,有時等到講完經大眾都散去後,佛號的音聲仍然迴響充滿在山林深谷之間。道綽平日激勵勸發眾生修行淨土法門,講說的義理通達透徹,如清泉流水般不斷地湧現出來。常勸人們收攝思慮停止攀緣,一心一意憶佛念佛。著有《安樂集》二卷,遠則總攝龍樹、天親兩位菩薩的思想,近則貫通慧遠、曇鸞兩位大師的文句,言詞義理切中心要,為當時的人士所推崇尊重。

唐太宗貞觀二年(西元六二八年),有一日共修的時候,大眾都看到曇鸞大師乘坐在七寶船上,並告訴道綽說:「由於你精進修行,你在極樂世界感得果報的宮殿樓閣已經完成了,只是你還有一些業緣未盡。」同時又見到化佛滿虛空,種種妙好的天華從虛空中飄散下來,大眾都滿懷欣喜地抬頭仰望,並絕口讚歎其不可思議。道綽自此以後因精進修行感得的色身體力愈來愈強健,容貌顏色也更加光彩煥發。無論出家在家聞風嚮往而來的信眾日益增多,一直到了年紀八十多歲時才往生。

當時有一位名為釋道撫的僧人,和道綽同一志向求生淨土,兩人每次相見,必定以同生淨土為彼此互相的期許。道綽往生三日後,道撫聽到消息則說:「我常期望能夠先行往生,不料今天反而在後,我再稍加用一點氣力,就可以追隨道綽而去了。」於是在佛像前,叩頭頂禮祝禱發願,然後退回座位就座而往生。(續高僧傳。佛祖統紀)





唐 僧衒、啟芳、圓果


僧衒。山西并州人,是一位精進修行的出家人,凡是他曾經學習過的經論都能完全通達,所悟解的佛法和身口所行的,也都能相符一致而不違背。一直到了九十六歲時,見到道綽禪師所著的《安樂集》,聽聞道綽講《觀無量壽佛經》,才回轉心意一心念佛。但是由於恐怕年歲已高壽命將終,因此日夜精進禮佛一千拜,念佛八九萬聲。在五年的期間內,一心精進毫無懈怠。後來得病,告訴弟子說:「阿彌陀佛已經來了,親授給我熏香的衣服,觀音、勢至二大菩薩,排列引導在前面,化佛滿了整個虛空,我將要去了!」說完之後就命終往生,七日之中奇妙的香氣到處充滿而不散去。

當時有啟芳、圓果兩位法師,親眼目睹這件殊勝的往生事蹟,於是一同到甘肅藍田縣的悟真寺,以一個夏天為期限,稱念阿彌陀佛。兩人一起折一段楊柳枝,放在觀世音菩薩聖像的手中,祈禱說:「如果我們可以往生淨土的話,但願這段楊柳枝七日不枯萎。」等到七天的時間一到,楊柳枝反而更加鮮綠青翠,啟芳、圓果兩人因此滿懷喜悅地互相慶賀,因此更加努力地日夜觀想稱念佛名,專心一致精進不捨。

經過了五個月之後,有一次在觀想中,覺得自身到達了七寶蓮池,見到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坐在兩個極大的七寶蓮華之上,大蓮池裡有成千上萬的各色蓮華充滿其中。此時,阿彌陀佛乘坐著一個最大的蓮華,從西方而來,虛空之中充滿光明,映照了整個世界。啟芳、圓果兩個人趕緊禮拜阿彌陀佛,並問說:「娑婆世界閻浮提的眾生,依照經典所說憶佛念佛,就能夠往生到極樂世界這裡嗎?」阿彌陀佛回答說:「不要懷疑!一定可以得生我國啊!」同時又聽到釋迦世尊和文殊師利菩薩,稱揚讚歎《法華經》。而在蓮池前有三層七寶的階梯,第一層是在家的白衣居士,第二層是僧人和在家人各一半,最上的第三層則只有出家僧人。這些人說:「我們都是念佛修行的人,如今已經往生到此極樂淨土來了。」啟芳、圓果兩人出定之後,即詳細清晰地告訴他們的弟子以上殊勝的經歷。(宋高僧傳)





唐 普明


普明。俗姓衛,蒲州(今山西永濟縣)安邑人,年十三歲出家,周遊歷各個講席,隋煬帝大業四年(西元六○八年),奉召進入大禪定道場,唐高祖武德元年(西元六一八年)居住於山西蒲州的仁壽寺。每天固定課誦戒本一遍、《金剛般若經》二十遍,六時禮拜懺悔,並將所有的善根福德,迴向往生西方淨土,終其一生都如此精進修行。總共建造檀木佛像佛龕有數十尊,書寫《金剛般若經》,約有一千多部。講《涅槃經》八十多遍,又講《攝大乘論》、《勝鬘經》等種種經論不計其數。年八十六歲時,命終於所住的寺院。(續高僧傳)





唐 德美


德美。俗姓王,清河臨清人(即今山東臨清縣),年十六歲離家,十九歲剃度,隋文帝開皇年間(西元五八一~六○○年),在京城中觀機教化眾生。平時嚴持戒律,每天以禮拜懺悔為日常功課,並且持誦一萬五千佛名。隋煬帝大業年間(西元六○五~六一八年),住在京城的慧靈寺,普遍地修行福德善業,常有許多的殊勝感應。唐高祖武德初年(西元六一八年),居住在會昌寺,在寺院西邊建造懺悔堂,行般舟三昧,整個夏天常行不坐。曾經為了停止口業,因而三年不說話。有時也為了行常不輕菩薩之行,而普遍地禮拜七眾弟子。斷絕了一切世俗的妄想,專心憶念西方極樂世界,堅持阿彌陀佛的名號,終身奉行而不中止。唐太宗貞觀十一年(西元六三七年)十二月的某一天,忽然合掌念佛而往生,時年六十三歲。(續高僧傳)





唐 慧滿


慧滿。俗姓梁,雍州(陝西一帶)長安人。七歲就出家,精明謹慎持守威儀,到處遊學講經於四方,唐太宗貞觀年間,奉皇帝的敕令居住於宏濟寺,專門宏揚戒律威儀,獎勵勸導僧侶徒眾奉持戒律。曾經發願往生淨土,時常以供養僧人洗浴為事業,唐太宗貞觀十六年(西元六四二年)四月二十日,稍有疾病,自知即將命終。因此把他日常所用之物,全部歸還常住,端身正坐於繩床之上,並召集寺院大眾,與大眾訣別,然後命終往生,時年七十五歲。(續高僧傳)





唐 神素


神素。俗姓王,安邑鳴條人(今山西運城縣)。年少時即與道傑法師齊名,兩人常常相攜一同到處參學訪道,一起遊歷學習於各個講座之間。隋煬帝大業四年(西元六○八年),道傑法師停止講經,神素則繼任他的講席。神素曾講《阿毘曇》、《成實論》共六十餘次講座。唐太宗貞觀二年(西元六二八年),主持棲巖寺,貞觀十七年(西元六四三年)二月二十三日,命終於山上,時七十二歲。

神素一生所從事的修行,是專門憶想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在臨命終那一天,他召集了大眾與大眾告別,端正身心結跏趺坐,命令大眾讀誦普門品兩遍,而神素則在旁一心靜聽。接著並自己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念了五六聲之後,又指示由一個人唱,其他的人在旁相和。一直到了晚上,仍然端莊威嚴地正身靜坐,弟子就近仔細一看,原來已經往生了。當天晚上,仁壽寺的智寬法師正好在夜裡靜坐,彷彿間好像見到神素來告別,囑咐他要護持正法,以報如來的大恩。等到天亮,才知道神素已經入寂往生等事。(續高僧傳)





唐 明瞻


明瞻。俗姓杜,恆州(河北正定縣)石邑人,少年就有超脫塵世的志向。年十七歲時,中舉人,由州縣推舉入京城去參加進士的殿試,明瞻不願意去,而前往飛龍山應覺寺出家。隋朝初年,居住在京城,多次主持說法的講座。唐太宗貞觀初年(西元六二七年),奉詔進入京城皇宮的內殿,昇坐皇帝的座,接受供養用齋之後,廣泛地談論賢明君主統御國家的治世之術,應當以慈悲心救護天下蒼生為最重要的目標。皇上聽聞之後龍心大悅,頒布命令每年正月、五月、九月三個齋月,每月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及月底最後兩天等六個齋日,一律斷絕屠宰殺生,並且在軍隊兵營所在之處,廣泛地建立佛寺。明瞻私底下則把自己所受到的供養財物,每年齋僧千人,並書寫大乘經論。後來進入太乙山的智炬寺隱居。晚年堅定心志於往生極樂世界,有人譏笑他年紀太大恐怕來不及了,明瞻則回答說:「只要具足真實信願,臨終十念尚且可以成就往生的功業、可以見到阿彌陀佛,那麼我具足信願必定可以往生淨土,這又有什麼可疑慮的呢?」

唐太宗貞觀二年(西元六二八年)冬天,得疾病,自知往生的時候到了。就到京城的興善寺設立齋會辭別大眾,當時的宰相房玄齡、杜如晦都參加了這個齋會。明瞻並在當天返回智炬寺,專心觀想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誠心竭力而不休息。十月二十七日忽然告訴侍者說:「阿彌陀佛來了。」過一會兒又說:「觀世音、大勢至兩位大菩薩也來了。我在《觀無量壽佛經》的十六觀中,成就了第十二觀,即作自己往生極樂世界蓮華化生的觀想,其餘的觀法則尚未完成。今天見到殊勝的瑞相,應當是要往生了。」說完後即滿心喜悅地合掌然後往生,時年七十歲。(續高僧傳。佛祖統紀)





唐 元會


元會。字懷默,俗姓席,京兆(今西安市東)樊州人。年十二歲時,歡欣喜悅地捨離俗世,出家於海覺寺,成為總法師的弟子。落髮之後,常常參加講經的法會,專一心意研究《涅槃經》,對於《涅槃經》的義理既能了解體悟,又能通達明白地註釋貫通,並著作《涅槃義章》四卷。當時新建的慈悲寺,迎請元會為寺院住持,元會於是在那裏演說宏揚佛陀的經教,普接引後進的學子。

唐太宗貞觀八年(西元六三四年),奉皇帝的詔請居住於宏福寺,因此而停止講經的事業,專修禪定。曾經在夢中見到阿彌陀佛以手托舉著他,因而建造阿彌陀佛聖像,一心繫念勤作觀想,夜裡則常坐不臥。貞觀十四年(西元六四○年)五月得疾病,返回慈悲寺。臨命終時,見到阿彌陀佛前來迎接,然後捨報往生,時年五十九歲。(續高僧傳)





唐 慧璿


慧璿。俗姓董,少年出家於襄州(今湖北襄陽)。北周武帝滅法之後,向南進入茅山居住。接著經過棲霞,又前往安州(今河北安新縣),凡是聽聞各種經論的演說,皆能契入幽深的義理。晚年又回到襄州,居住在光福寺,由於寺院位在山頂,每日必須挑水上山非常辛勞,因此想要遷移到其他寺院。

當天晚上就夢見一位神人,穿著紫色的衣袍,身長約有一丈多,頂禮慧璿說:「奉請法師居住在此,並常常演說大乘佛法,不必去掛念思慮小乘法。那些小乘人就如同一座山,山雖高卻沒泉水,不能利益眾人。而大乘經典,猶如廣闊的大海。如果有人能講說大乘佛法,則能令所居住之地,具足珍寶充滿光明,眷屬眾多而殊勝,飲食豐富而盈滿。但是如果憶念小乘,則前述的種種功德利益皆不可得。唯願法師以廣大的心量,來受持宏揚大乘佛法,不要辜負了眾生的期望。法師如果需要水源,這個很容易,下個月八日,一定可以得到,我現今就往劍南(今四川一帶)的慈母大泉請一位龍王去了。」說完之後就不見了。

到了下個月七日的初夜,突然刮起大風,從西南方吹過來,然後雷聲震動天地、下雨如注,整夜地相續不斷,一直到天亮為止。第二天,只見到寺院北邊的低窪處,充滿了清澈的泉水,泉水清淨而香醇甘美,全寺的大眾都互相慶賀,因此決定常住於此地。慧璿平日內心以慈悲教化為懷,面容常常含著微笑。居住山上一陣子之後,無論出家在家都對他非常仰慕恭敬。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西元六四九年)四月八日,夜裡見到山神告訴他:「法師您不久之後,當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到了七月十四日,講完《盂蘭盆經》之後,收起雙手抱拳說:「我一生平白受到的信心布施,今天必須全部散盡,如果還有絲毫的東西,都施捨給十方僧眾,以及貧窮孤獨的乞丐,乃至一切的外道眾生。」說完之後,即命終於說法的講座上,時年七十九。(續高僧傳)





唐 明濬


明濬。俗姓孫,齊人(山東一帶)。平日以誦《金剛經》為功課。唐高宗永徽元年(西元六五○年)二月十二日夜晚,突然暴斃,而心臟尚有暖氣。滿一個時辰後又醒過來,說:「我最初看到兩位青衣童子,帶領我到一位王公的處所,問我一生造作什麼善惡業?我回答說:『我專門持誦《金剛經》。』那個王公說:『功德不可說,法師可以再回去持誦,滿了十萬遍之後,明年必定可以往生淨土,那時弟子我就不必再請你來此地相見了。』說完後就命令兩位童子送我回到寺院。」明濬自此以後更加倍地精進修行,到了永徽二年(西元六五一年)三月命終,寺院大眾都聞到奇異的香氣。(續高僧傳)





唐 善導(蓮宗二祖)


善導。不清楚他的出身,唐太宗貞觀年間(西元六二七~六四九年),看到西河道綽禪師的淨土九品道場,歡喜地說:「這真是進入佛法的入門要道。修行其他的法門,迂迴艱困難以成就,唯有此淨土法門,可以迅速地超脫生死輪迴。」於是誠懇老實地精勤苦修,日夜不斷地禮拜讀誦。不久之後善導到了京城,激勵策發四眾弟子修行念佛。每次進入念佛堂,必定長跪念佛,不念到聲嘶力竭則不罷休。出念佛堂,則向人演說開示淨土法門。如此修行三十多年,從來不曾躺臥睡眠。

善導大師一生嚴格護持戒律威儀,從不毀犯一絲一毫。好的飲食必定供養大眾,粗糙惡劣的才自己食用。凡是接受供養布施的所有財物,都用來書寫《阿彌陀經》,總共有十萬多卷。畫西方極樂世界的變相圖,總計有三百多幅的壁畫,並且整修建造佛塔寺院,燃光明燈供佛照明。無論出家在家,追隨他受教化的非常多,有的課誦《阿彌陀經》十萬到五十萬遍,有的每日稱念佛號一萬到十萬聲不等。在他的徒弟信眾之中證得念佛三昧的,多得無法記載敘述。有人問:「念佛可以得生淨土嗎?」善導大師說:「隨著你的精進念佛,必定滿足你的願求。」接著善導大師自己念一聲佛號,同時則有一道光明從他的口中放出,念十句乃至百句,光明也是同樣一一放出。(以證明念佛功德真實不虛。)

他勸勉世間人的偈頌說:「我們每個人都終歸漸漸地雞皮鶴髮漸漸衰老,看看我們行走的步履也慢慢地老態龍鍾遲鈍困難,假使讓你擁有無數的黃金白玉、堆滿了整個廳堂,難道就可以避免衰老凋殘和疾病的痛苦嗎?縱然任你享受千般快樂,生死無常終究有一天還是會到來,唯有趕緊依著最直接便捷的道路去修行,放下一切,一心稱念阿彌陀佛。」

有人問:「為什麼不教人作觀想,而卻直接教他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善導大師回答說:「凡夫眾生業障深重,所觀的極樂淨土之境界精細微妙,而能觀的心念卻極為粗糙,既然心識掉舉精神散亂,那麼觀想就很難能夠成就。是以釋迦世尊大慈大悲憐憫眾生,直接勸導眾生專心稱念阿彌陀佛,正是由於稱念佛號容易的緣故,只要能夠相續不斷就可以往生。如果能夠念念相續,以終其一生的期間專意念佛,那麼十人修行即十個往生、百人念佛即百人往生,絕對萬無一失。

何以故?由於沒有外在雜亂的因緣故。由於正念相繼的緣故。由於與阿彌陀佛的本願相應的緣故。由於不違釋迦世尊的教化故。由於隨順佛陀所說之法如說修行的緣故。反之如果捨棄專修的功夫,而間雜修習其他法門的人,百人之中難得有一兩個成就,千人之中罕有三四個往生,何以故?因緣混雜散亂妄動而失去正念的緣故。與阿彌陀佛的本願不相應的緣故。與釋迦世尊的教化相違背的緣故。不隨順佛陀所說如法修行的緣故。繫念佛號不能相繼不斷的緣故。內心不能專心思念報佛重恩的緣故。雖然也在從事修行,但是常與名利欲望相應不離的緣故。喜好親近雜亂的因緣、自我障礙又妨礙他人修行往生淨土之正行的緣故。

最近見到各方的僧侶和居士,雖然每個人在解悟和行門都各有不同,專修和雜修也有些差異。但是只要能夠從今日起專心一意稱念阿彌陀佛的人,十個修行即十個往生。反之,修行雜業和不能至誠深心的人,就算是千人之中也沒有一個能夠往生。普願天下一切的眾人,好好的善自思惟其中的差異,並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臥之間,專心一意自我要求,日夜精進而不間斷,一直到此生命盡為止。那麼臨命終時,只要前念命終,後念的一剎那間,就在極樂世界的蓮華中化生,於未來無量劫恆久的時間,永受無為清淨的法樂,乃至究竟成佛,如此豈不快哉!」

又作臨終正念文說:「凡是臨命終想要往生淨土的人,必須要不害怕死亡。並常常要思惟我們這個色身有許多的痛苦,既不清淨又常遇到種種惡緣,不斷地遭受種種的困擾束縛交結糾纏。若是能夠捨去這個污穢不淨的色身,超脫往生到西方極樂淨土,即可親受無量無邊的法喜快樂,解脫無量劫來輪轉六趣的生死痛苦。那麼,臨終往生這件事,乃是令人稱心快意的事,就好像是脫去破舊粗惡的衣服,換上美妙舒適的上好服飾。因此我們應當要放下虛幻的身心世界,不要生起貪著的念頭。若遇到病苦,更應該思惟生死無常,放下一切一心念佛,等待命終時阿彌陀佛前來接引往生。

又必須囑咐交待家人親屬,以及問候探病的人,凡是來我面前的人,只要為我念佛,不得說眼前閒雜無益的話,和家中長短是非好壞等事。也不需要以柔軟愛語來安慰,為我祝福健康快樂,這些都是虛偽浮華毫無利益的事情。若病情危急將要命終時,家人親屬不得垂淚哭泣,也不可發出感歎悔恨令人憂愁的音聲,這樣會惑亂臨終者的神識,使他失去放下一切念佛求往生的正念。只要教臨命終者,記得憶念阿彌陀佛,堅持念佛守著正念,直到氣盡為止。如果能遇到明白了解淨土法門的善知識,不斷地督促勉勵求生淨土,那真是極大的幸運。若是能夠依照使用這個方法的人,決定可以往生淨土,這是毫無疑慮的。臨終死亡這件事情非常重大,必須要自己努力用功才可以,如果一念差錯,又要繼續經歷無量劫的痛苦煩惱,那麼又有誰能夠來代替呢?好好思惟、好好思惟吧!」

善導大師有一天忽然跟別人說:「這個色身實在令人厭惡,我將要向西歸去極樂故鄉了。」因此登上寺院前的柳樹,向著西方祈願說:「願阿彌陀佛接引我,菩薩護念幫助我,令我不失正念,得以往生極樂世界。」說完,即從樹上投身而下而往生,唐高宗知道善導大師的修行神異不可測,因此賜贈寺院匾額題名為『光明』。(佛祖統記。樂邦文類)





唐 懷感


懷感。不清楚他的出身。一生操守行持剛強堅定,精進苦行努力學習,聽到經典說:「只要用很少的時間念佛,就可以得生極樂淨土。」但是心中仍然有些懷疑而未能確信,因此前往請教善導大師,大師說:「念佛決定可以往生,這是十方諸佛真實不虛的話,如果你能深信不移,以至誠心稱念佛名,應當會有證據來驗證。」於是懷感即進入道場二十一日,精進念佛,然而並沒有看到殊勝的瑞相。因此他自我悔恨業障深重,想要絕食斷命,善導大師不允許,勸他更加努力精進。懷感因此更加用功修行,一心念佛。三年之後,感得阿彌陀佛放出金色的光明,又見到阿彌陀佛眉間的白毫相好,證得念佛三昧。著作有《決疑論》七卷,臨命終時,見到化佛前來迎接,於是面向西方而往生。(宋高僧傳)





唐 法祥


法祥。同州人(今山西大荔縣),少年出家,出家後即周遊歷各地參訪求道。法祥一生清高貧苦、息心寡欲,棲息居住並沒有一定的處所。後來安住在揚州的大興國寺,有三十多年之久。平日修身極為穩重嚴謹,時常坐臥在一個大的房間,把前後的門窗都打開流通,迎著風而居止安住。平時以讀經為功課,無論僧俗凡是有人向他問訊禮拜的,如果經卷尚未讀完,絕對不和他談一句話。

法祥法師以往生淨土為他一生的期願,凡是有所利益眾生的事,必定迴向往生極樂世界。後來病得很厲害,有一個侍者名為參立,聽到法祥連連地說:「佛像、佛像!」,侍者回頭一看,看到阿彌陀佛現出形像,停留在西邊的牆壁上,清淨光明就如同皎潔鏡子所映現出來的一樣,過一會兒才慢慢消失。接著香氣和音樂充滿了整個虛空,同時有一隻白鶴從西方而來,環繞屋子飛行三圈,然後又往西方飛回去,過不久,法祥就命終往生。(續高僧傳。佛祖統紀)





唐 寶相


寶相。俗姓馬。雍州(今陝西)長安人,年十九歲出家,行頭陀苦行,六時精進禮拜懺悔,經過四十多年恆常不變。每天晚上課誦《阿彌陀經》七遍,持念佛號六萬聲。先後曾經閱讀《涅槃經》一千零八十遍,並兼誦《金剛經》、《般若經》,終其一生都是如是精進修行。平日起居只吃冰冷的食物,穿著粗布的衣服,專注一心常具正念,無論早晚都懇切專注地觀想憶念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等到疾病嚴重時,仍然自我要求繼續課誦念佛,終究不肯中止休息捨棄功課。臨命終前交待僧俗弟子說:「一切事務以念佛為先,不要懈怠懶惰虛度一生,將來當於西方極樂世界等待相見。」又說:「火化並棄捨分散我的屍體,不必勞苦地蓋納骨塔寫墓碑紀念文。」說完就命終往生,享年八十三歲。(續高僧傳)





唐 功迥


功迥。浚儀人(今河南開封),專門行持普賢懺法,身體從不躺臥倚靠床上,如此精進修行達三十年之久。有一天在修行之中,他見到普賢菩薩騎乘著六牙白象,同時大地變成白金色。晚年的時候,專講《法華經》,每次講到(藥草譬喻品)時,天空就開始降雨,又撰寫《佛地論疏》,發願將此註疏詮釋經典的功德,迴向求生極樂淨土。註疏完成的時候,五色的異光照耀整個室內,功迥說:「如果能夠在此時乘著光明而見到阿彌陀佛,則我的願望就滿足了。」因此乃專心繫念西方阿彌陀佛,然後絕食而往生。(佛祖統紀)





唐 惟岸、小童子


惟岸。山西并州人,平生行持方等懺法,以此功德迴向往生西方淨土。有時候雖然得到一點疾病,但依舊禪坐觀想沒有間斷。有一天,突然見到觀世音、大勢至兩位菩薩現身在虛空中,過了很久仍然未消失,惟岸恭敬頂禮淚流如雨地說:「弟子何其幸運,能以肉眼親自見到菩薩的聖相面容,只是惋惜菩薩的聖相無法流傳於世間,令一切的眾生得以瞻仰。」因此乃召請畫匠來描繪,但是卻沒有一個有能力可以將聖像完整地繪畫出來的人。此時突然有兩個人,自稱是從西邊京城來的,正要往五臺山,他們願意來畫菩薩的聖像。等到繪畫完畢之後,那兩個人突然消失不見。

有一天,惟岸自己知道往生西方的因緣已經成熟了,因此告訴弟子們說:「我現在將要往生,有誰要和我一起相偕而行的嗎?」這時有一個小童子頂禮說:「願隨師父一起去。」惟岸於是命令他去辭別父母,而童子的父母卻以為是小孩子兒戲的話,並不相信他。不久,小童子即沐浴更衣,進入道場坐著,然後念佛而往生。惟岸慈悲地撫摸童子的背部說:「這小孩先我而去了。」接著向弟子索筆作偈,讚歎所畫的二位菩薩聖像。讚歎完畢之後,就告別所有的弟子,然後進入道場,命令門徒弟子助念佛號,端身正坐而往生。享年八十歲,當時為周則天帝垂拱元年(西元六八五年)正月七日。(宋高僧傳)





唐 法持


法持。俗姓張,潤州江寧人(今江蘇鎮江縣)。年幼出家,十三歲時,到黃梅縣拜見五祖弘忍大師,親蒙開示佛法心要,領悟了解幽微玄妙的義理。後來又奉事方禪師,為其入門的弟子。不久之後則專修淨土法門,周則天帝長安二年(西元七○二年)九月五日,命終於金陵(今南京)的延祚寺。臨終時遺命囑咐弟子,將他的屍體暴露在松樹林下,布施給烏鴉、老鷹等鳥禽以及螞蟻等蟲,使得凡是吃到他血肉的,都能生起往生淨土的信願。說完之後就閉目往生,當時寺裡的僧人見到很多幢幡從西方而來,幢幡內放出奇異的光芒,照耀在法持往生的屋子內,時年六十八歲。(宋高僧傳。佛祖統紀)





唐 懷玉


懷玉。俗姓高,丹邱人(今浙江寧海南九十里),一向嚴持奉行戒律,名節孤高超脫塵俗。每天只有日中一食,整日長坐不臥,努力精進從不休息,因此跳蚤、蝨子任意滋生。曾經讀誦《阿彌陀經》三十萬遍,每天課誦佛號五萬聲,並時常懺悔禮拜諸佛

唐玄宗天寶元年(西元七四二年)六月九日,見到西方三聖像,滿虛空有如恆河沙那麼多,有一個人舉著銀臺來迎接。懷玉說:「我一生精進念佛,誓願要取上品金臺,為什麼不是金臺呢?」說完之後,所有的聖像立刻都隱沒而去。懷玉於是更加倍努力地精進用功,有一天忽然聽到空中有聲音說:「法師頭上已經有光圈了,請趺坐結手印,等待佛來接引。」過了三天,奇異的光明照耀了整個室內,懷玉說:「如果聞到了異香,就是我的業報將要盡了。」因此書寫偈頌:

「清淨皎潔無塵垢,上品蓮臺為父母。我從最初修道以來已經過了十劫,而今出生在這個不淨的閻浮提世界。今日我厭離這個世界一切的苦痛,只以一生精進念佛的苦行,就超越了過去十劫來的修行,永遠脫離娑婆世界的濁惡,歸向西方清淨的國土。」

說完這個偈頌之後,奇妙的香氣充滿虛空,無量的佛菩薩聖眾滿十方,並見到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全身具足光明的紫金色,一同駕御著金剛臺而來迎接,懷玉於是含著微笑而往生。郡太守段懷然,作詩句讚歎他說:「我的師父只於一念之間就登入初地菩薩的境界,阿彌陀佛國的美妙笙歌兩度前來相迎,但是只有門前的老槐樹知道師父的心意,低垂著樹枝,只為了高掛淨土蓮池的上品金臺。」(宋高僧傳)





唐 慧日


慧日。俗姓辛,東萊人(今山東掖縣)。唐中宗時(西元七○五~七○九年)得度出家。看到義淨三藏法師,前往西域印度求法,內心非常仰慕。於是乘船渡海,經過三年終於到達印度。一面探訪禮拜釋迦牟尼佛一生成佛的種種聖地聖跡,並尋求梵文原本的經典。慧日既然經歷了這麼多的艱難困苦,因此對閻浮提世界產生了深深的厭離。他如是地思惟著,有那一個國家、那一個地方,只有快樂而沒有痛苦,又有什麼法門、那一種修行,可以很快地親見諸佛呢?因此他到處地去請問當時印度通達經律論的三藏法師們,而他們全部都勸他修行淨土法門求生極樂世界,這樣才可能達到他前述的願望。慧日聽了開示之後則歡喜踴躍頂戴奉行。

後來慧日漸漸往北印度去,到了西北印度的健馱羅國。在王城的東北方,有一座大山,山上有觀世音菩薩的聖像,凡是以至誠心恭敬祈求的人,往往都可以見到觀音大士現身。因此慧日也前往山頂,叩頭頂禮七天,又斷絕飲食、準備以死為期精進用功。到了第七天的晚上,見到觀世音菩薩在虛空中現出紫金色的身形,身長一丈多,坐在七寶蓮華座上。向下俯垂伸出右手,撫摩慧日的頭頂說:「你如果想要弘傳佛法、自利利他,唯有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至誠發願往生淨土。見到阿彌陀佛及我觀世音菩薩之後,就可以得到無上的利益,你應當要知道,淨土法門是超過一切其他行門的殊勝法門。」說完之後忽然不見。慧日本來身體非常疲憊困乏,但是聽完這一段話之後,精神意志馬上振奮起來。

等到慧日翻山越嶺向東土中國歸來時,總共經過了七十幾個國家,歷時十八年。唐玄宗開元七年(西元七一九年)到達長安,進入皇宮,向玄宗獻上佛陀真容的畫像,以及梵文本的經典,皇上賜號為:『慈愍三藏』。慧日精勤修行淨土法門,倡導眾生念佛而影響於當時,並著述有《往生淨土集》,印刷流行於當世。唐玄宗天寶七年(西元七四八年)命終往生。臨終之前,見到蓮華現在面前,形狀如同太陽一樣光明圓滿。(宋高僧傳。佛祖統紀)





唐 常(敏/心)、從遊弟子



。山西并州人,剃度落髮後,即精進修行毫不懈怠,念佛課誦從不停止。曾經發大誓願,願生西方極樂世界。一生之中專修淨土法門,稱念阿彌陀佛聖號。後來遊化於洛陽,專門推崇倡導淨土法門,常常有不可思議的感應,因此而發願書寫《般若經》滿一萬卷。後來想要遠赴印度,去禮拜朝見佛陀一生的聖跡,以此殊勝的福德,迴向往生極樂淨土。於是到了海邊依附商船,從南海的訶陵國,到了末羅瑜國(今蘇門達臘),準備前往中印度。但是由於商船載得太重,才解纜出港沒有多遠,突然間有一陣大風吹起,商船搖盪不止,即將要翻覆沈沒。商人們都爭相爬上救生的小船,大家互相推擠排斥,這時商船的主人大聲地呼喚常
搭乘小船。常
回答說:「小船可以載其他的人,我不上去了,為什麼呢?如果看輕自己的生命而利益眾人,則是隨順佛陀所開示的菩提心,捨棄自己以濟度他人,這才是大菩薩的行為。」說完之後,常就恭敬地合掌,稱念阿彌陀佛。不久之後商船沈沒,常
的身體亦沒入海水中,隨著念佛的音聲終止之後而往生,時年五十多歲。



有一個隨從遠遊的弟子,也稱念阿彌陀佛聖號,和他一起在念佛聲中沈沒往生。那些得到救渡的人回來之後,完整地陳述他們目睹的這個事件。(西域求法高僧傳)





唐 法善


法善。不清楚他的出身。唐玄宗天寶年間(西元七四二~七五六年)遊化於京城,學習天台宗的教法,時常讀誦《妙法蓮華經》。他所居住的地方,水瓶常常自動地充滿淨水。臨命終時,見到金色的蓮華從空中降下來迎接,天樂此起彼落地合鳴於虛空之間,然後慢慢地向西而去漸漸消失。(佛祖統紀)





唐 神皓


神皓。字恆度,俗姓徐,江蘇蘇州人。天性剛直高潔,依止於浙江錢塘龍泉寺的一公出家。唐玄宗天寶六年(西元七四七年)獲准剃度。唐肅宗乾元初年(西元七五八年),住在蘇州的開元寺,結集僧俗二眾共修而為西方社。其中如果有懈怠懶散的人,則強行使他退出蓮社,當時的人以為這種作法,就如同在栴檀林中(指精進的人),平庸的木材(指懈怠者)自然會枯萎。後來神皓得疾,告訴弟子們說:「西方極樂淨土的殊勝景象已經顯現了,我今天晚上必定往生!」然後洗浴身體換上清淨的衣服,端身正坐而往生。此時香氣充滿了整個屋子,那天夜裡,天空呈現如琉璃般清淨的顏色,有很多流星如同下雨般墜落下來,神皓當時年七十五歲。(宋高僧傳。佛祖統紀)





唐 道光


道光。俗姓褚,幼年出家,成年後即受具足戒。博學通達毗尼律藏,平日持誦《法華經》。一生創建佛塔寺院,終身如此精進修行而不懈怠。唐肅宗上元元年(西元七六○年)秋天八月,示現疾病,八月三日天剛亮的時候,支撐著疾病專一精神,觀想阿彌陀佛。就在此時忽然見到阿彌陀佛的身像現在他的面前,整個庭院開滿了青色的蓮華,這是從來未曾見過的美妙景況。四日清晨,天未全亮的時候,有一個異人前來迎請,道光於是張開眼睛,彈指而說:「但發菩提心。」五日,無數的曼陀羅華從虛空中如雨般飄落下來,五彩的雲氣覆蓋映照在他的屋頂,然後就在此時命終往生,時年七十九歲。(宋高僧傳)





唐 飛錫


飛錫。不清楚他的出身,最初專精學習戒律威儀,後來與楚金法師研習天台宗的教觀。唐玄宗天寶初年(西元七四二年),曾遊化到京城,最後居住在終南山紫閣草堂,並撰寫《念佛三昧寶王論》三卷。其上卷,說明了普憶念三世一切諸佛的法門,大略如下:

「帝釋的天網如果未張開,成千的瓔珞如何能夠看得到。羅網的大綱如果高舉起來,網子的條目自然也一齊打開。曾經洗浴於大海的人,即是已經用過了百川的流水,就如同稱念萬德洪名諸佛名號的人,必定能夠成就三昧。然而世間的人,有稱念過去釋迦牟尼佛的,有憶想現在阿彌陀佛的,唯獨未曾聽聞有人專念未來諸佛。為什麼呢?因為諸佛如來乃是天上天下至尊至貴的聖人,而眾生則是最卑微低下的凡夫,因此眾生自然會恭敬諸佛而輕視凡夫。但是,如果高下尊卑的分別心一生起,則諸多的妄想就紛紛興起。恭敬和傲慢的取捨念頭一建立,那麼平等的一真法界就隱沒了。《般若經》說:『一切的有情都有如來藏性,自性和普賢菩薩一樣平等不二,這是因為一切眾生本來自體即是周法界的緣故。』就像貧窮的女人身懷尊貴的王子,良米隱藏在穀殼糟糠裡面,這個道理就如同明鏡一樣明白易見。

人們都輕慢侮辱未來的白毫相光(指佛),而不敢輕視現在具足金身的如來。然而一切眾生造罪的緣由,大多是在未來佛身上,而不是在過去和現在佛身上。如果我們否定一切眾生具足佛性、否認眾生與佛無別,那麼未來佛又如何能夠產生而存在呢?若是能夠知道母親因為懷著王子而尊貴,而良米又因為穀殼糟糠而得以保全,能夠生起相應於《法華經》常不輕菩薩的恭敬心,那麼念佛三昧,就可以不求速成而成。因此不論婢女或盜匪,我們都不可以稍有輕視之心。同樣地,餓鬼地獄畜生也應當要給予平等普遍的恭敬,乃至沒有所謂的善可以執取、沒有所謂的惡可以捨棄。若能如此那麼隨著每一個念頭的生起就無不是慈悲平等的佛心了。」

此書的中卷,說明念現在佛專注一境的法門,其文大略如下:「《悲華經》說:『密蘇王子,從發菩提心以來,在行走的步步當中,在起心思慮的念念之間,常常都在憶念諸佛。如今他已經登上了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現今生於美妙安樂的淨土,那就是現在的阿

佛是也。』我認為無論是經行於田間小路、或者徒步於幽深的山林裡,固然都要像密蘇王子一樣心心念念不離於佛。即使是如諸侯大臣,正駕起華麗的馬車出門,莊飾於車馬上的玉器搖動而撞擊鳴響、兩旁又有衛士執持儀杖隨從而行,而自己身上則穿著富貴的衣服帶著玉佩,前往朝見天子的時候。或者官兵將領,統帥著整齊威嚴的軍陣旗幟,帶領著浩浩疾行的車馬時,又怎麼可以不謹慎用心於每一步之間,使我們的心不離於念佛呢?

凡是所有的人們,從出生到死亡之間,沒有一個人沒有呼吸的出入息。一般的世間人多以珠玉寶石或菩提子為念珠,我則是以出入息為念珠。我們稱念佛號,如果依隨著呼吸,那麼就有很大的依靠。何必害怕一息不來而已經入於來世了。我在行住坐臥當中常用這個念珠,縱使昏沈睡眠的時候,也能夠懷念著阿彌陀佛而睡著,醒了之後馬上就繼續念佛。如此不斷用功,必定能夠在夢中見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就如同鑽木取火,當濃煙升起的時候,就是火要燃起之前的相貌,如果不斷地夢到阿彌陀佛,那麼念佛三昧就快要成就了。如此想要面見阿彌陀佛的白毫相光,親自蒙受阿彌陀佛授記成佛,那真是萬無一失了。

有人問:『如果是這樣,只要能相繼不斷地用心去憶想阿彌陀佛,就不必高聲去念佛了?』答:『排除散亂的關鍵要點,在於念佛時的音聲,念佛時的音聲如果不振奮高昂,那麼心念恐怕就暗暗地浮動不定。這有五種意義:如同拔茅草一樣,拔一根時由於根結相連而其他的也一起拔了起來(比喻仰仗阿彌陀佛的超拔與善友彼此的相助),並憑藉著在後面的鞭策(自己痛念生死無常而振奮高聲的念佛),只要以終其一生的性命來對抗生死輪轉,那麼就可以永久辭別於將來無量劫百千的憂苦,這是第一點。返聞音聲的觀照一旦達到,萬千的妄想念頭就如冰雪般消融於陽光之下,那麼本自具足如同茂盛叢林一樣眾多的清淨功德,便自然而然流露出來。就好像在千山萬嶺之間,繁盛長青的松樹獨立孤挺地顯露出來一樣,這是第二點。

阿彌陀佛金色的容貌光明閃耀出種種鮮麗的色彩,寶華不斷如大雨淅瀝地從虛空中墜落,這種美妙殊勝的景況,現今就可以如同觀察自己指掌一樣地清晰,這些都是由於念佛的音聲所達到的,這是第三點。又如同搬運木石,如果太重而無法移動向前時,只要同時發出音聲大聲地呼號,那麼就可以飄然輕易地舉起來,這是第四點。

與魔軍強敵興兵作戰,若是彼此實力相近,正當旗鼓相望對陣交接的時候,如果使用號角聲律幫助作戰,則可以用整齊的號令,產生堅定的力量,以攻破強大的敵人,這是第五點。音聲和靜默兩者俱全,修止與作觀一起並進,這個正符合了佛陀的旨意,如此不是很好嗎?』《華嚴經》說:『寧願受無量的苦痛,可以聽聞到佛的音聲,而不願意享受一切快樂,卻聽不到佛的名號。』佛的名聲遙遠地震動三千大千世界,能令一切眾生開啟善行萌發善根,猶如春天的雷聲,喚醒了沈睡了一季的花草樹木,怎麼可以輕視念佛時的音聲呢?」

下卷則說明,理事雙修、即生無生法門,大略如下:「世間一般人都說念佛是有念的工夫,而我則說念佛就是無念。因為凡是所有的心念當下即是空寂,怎麼可以說它是有念。並非令念頭消滅才叫作空,怎麼可以說令心虛無斷滅,才稱為無念呢?心念的本性當下就空寂的,怎麼可以有『當它生起就稱為有念、當它消滅就稱為無念。』的這種生滅取捨相呢?

沒有所念的心,這叫作『應無所住』;卻又淨念相繼地念佛,這叫作『而生其心』。另外,沒有所念的心,叫作『從無住本』;而修行念佛,叫作『立一切法』。沒有所念的心,叫作『念即是空』;而修行念佛,叫作『空即是念』。這正是說明中道的雙寂而又雙照的境界。雖觀照而常處空寂,即是『沒有能念的心』;雖空寂而常起觀照,即是『而修行念佛』。這就是諸佛如來空寂而又觀照的三摩地,也就是念佛三昧究竟的境界。因此這個念佛三昧,能生首楞嚴王師子吼三昧。

《菩薩念佛三昧經》中的破相偈說:『雖然憶念佛陀的金色身,而同時安住於無所著的心,應當觀察思惟一切法之中什麼才叫作佛,以此觀照攝住心念令他淨念相續。光明的金色身相不是如來,受想行識等四陰亦復不是如來,但離開色法也沒有如來。因此,當我們憶想如來金色身時,應當知道:色法不是如來,而如來也不離色法而有,這就是諸佛世尊最殊勝而寂靜的境界。如來即是以這種殊勝的教法,善巧摧滅一切的外道邪見,就好像是龍王降雨,能普地潤澤一切的草木及眾生。』這部經開示說明了,就在六度萬行之中,沒有一法,不是當下即是念佛三昧。

大品般若波羅蜜經》說:『佛為了鈍根人,說一切法本性空寂,因為他們動不動就生起執著之見而為利根的人說諸佛相好莊嚴,因為佛知道他們能夠如蓮華出污泥而不染塵垢故。

《坐禪三昧經》說:『菩薩坐禪時,不念其他的一切法,唯獨只念一尊佛,就如同在清淨冰冷的大海中,唯一獨立高聳的金色須彌山,乃至要獲得功德法身,也是要如是念佛。』由此可知,不可以不念佛為無念。觀佛的金色身須知當下即是清淨實相,觀我們的色身也是一樣要觀照當下的清淨實相。因此,則凡是遇到的一切境界,無不是一真法界;沒有一個心念,當下不是平等正覺的佛心。必定不可認為離開念佛之外,還另外存有一個無念,不可以離開往生淨土,才來建立一個無生。若是離開往生而另立無生,離開念佛還有一個無念,這就是根本不了解煩惱即是菩提,眾生即是諸佛的道理啊!既然刻意的斷滅離絕是不對的,那麼即一心念佛的同時,就是真正的無念,就在往生淨土的當下,即是真正的無生。其義理是如此的清晰明顯,就如同秋天夜裡澄淨清明的天空中,明月露出雲端一樣地皎潔明白了。」

唐代宗永泰初年(西元七六五年),飛錫大師奉詔在大明宮內,和良賁法師等,參與翻譯《仁王護國般若經》以及擔任《密嚴經》校正義理的正式委員。後來就不知他的去向。(宋高僧傳。寶王三昧論)





唐 齊翰


齊翰。字等至,俗姓沈,湖州(今浙江吳興縣)人。唐玄宗天寶八年(西元七四九年),出家於永定寺。他的修道性格深沉穩重不好言語,生平的形跡從不接近聲名,身形也不沾染世俗的雜事。時常獨處在一個房間,終日室內寂靜,如同無人居住一樣。一生專門研究相部律宗的義疏,對於名相義理的精通明敏,少有人能與他相比,同時他通達明瞭《法華經》的玄奧。曾經主持蘇州湖州(即今江蘇、浙江一帶)的戒壇。

唐代宗大曆十年(西元七七五年),進入流水念佛道場,一念之間就見到了極樂淨土清淨莊嚴的境界勝相。因此作讚頌的歌曲說:「澄澈的渠水,流動而漂起光明閃爍的波浪漣漪,各色蓮華的清淨光輝,映照顯現出七寶亮麗的色彩,與我一同乘著阿彌陀佛金色毫光向西而去的,又有誰呢?」在作讚頌的不久之後得到疾病,告訴弟子們說:「有白鶴從虛空中飛下來,盤旋飛翔在我的面前,你們見到了嗎?」弟子問:「和尚要捨報往生,怎麼還會懷著病苦呢?」齊翰回答說:「這個本來就無常必朽的色身,雖然是聖人也難免於病苦啊!」說完就回頭注視西方三聖像而往生,時年六十八歲(宋高僧傳。佛祖統紀)





唐 自覺


自覺,博陵望都(今河北望都縣)人,少年出家於開元寺。唐肅宗至德二年(西元七五七年),前往河北靈壽縣的禪法寺,學習戒律和經論,精進勞苦地學習九年,對戒律和經論的理解都達到了精深微妙的境界。唐代宗大曆初年(西元七六六年),往河北平山縣的邊界,遇到重林山院而居住在其中,撿食果實摘採野菜,每天只吃一頓飯。

有一年大旱災,恆陽節度使張公,聽到自覺法師的精進苦行,親自入山林裡去迎請他祈雨。自覺虔誠地禱告龍天鬼神,大雨立刻應時落下,節度使張公因此非常尊重禮敬他。自覺最初時就想要鑄造大悲觀世音菩薩聖像,並建造佛寺,由於經過祈雨這件事情之後,布施的人全部都聚集起來,結果鑄造了一尊高達四十九尺的觀音聖像,清淨相好端正莊嚴。同時就在這一年年尾稻穀成熟的時候,寺院也跟著一起完成。

自覺於是在佛前發願,期願仰承阿彌陀佛的聖力,早日往生淨土。當天夜裡三更,見到兩道金光,其中有阿彌陀佛從金色光明中下降,觀音、勢至兩大士在左右隨侍。阿彌陀佛俯垂金臂撫摩自覺的頭頂說:「守著你的信願不要改變,要以利益眾生為先,七寶蓮池化生之處,任從你的願望而隨意往生。」

唐德宗貞元十一年(西元七九五年)二月十五日夜晚,見到神人現出半身於雲層中間,向下俯視告訴自覺說:「法師往生西方的時間到了。」自覺於是舉起手來表示感謝。六月十四日,就在觀音聖像前結跏趺坐而往生。自覺所鑄造的大悲觀世音菩薩,屢次有顯著的感應。到了後周世宗顯德初年(西元九五四年),世宗勒令天下的銅像一律拆除焚燬,等到要毀此尊觀音聖像時,負責拆除毀損的工匠突然死亡。後來宋太祖下令重新鑄造於寺院之中。(宋高僧傳。佛祖統紀)


淨土聖賢錄易解卷2-2







 

作者:miaoyin居士整理 录入:纯净纯善 来源:淨土聖賢錄
  • 净空法师文集(www.jkfswj.org) © 2016 欢迎转载,功德无量!
  • Email:52889904@qq.com 站长QQ:52889904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