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文集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其他净土经典 >> 净土圣贤录 >> 内容

淨土聖賢錄易解卷2-1

时间:2012-3-11 10:19:56 点击:824

淨土聖賢錄易解卷2-1






往生比丘第三之一 東晉
慧遠(蓮宗初祖)、慧持


慧遠。俗姓,雁門樓煩(今山西代縣)人,幼年即好學不倦,廣博學習種種知識並通達六經,尤其善長莊子老子。當時道安法師建立寺院於太行恆山,慧遠前往歸依。在聽聞道安法師講《般若經》時,頓時豁然開悟,因此剃髮出家追隨學習於道安法師座下。慧遠平時精勤思惟諷誦經典,夜以繼日精進不懈,道安讚歎說:「使佛法流傳於東土中國者,應當就在慧遠吧!」晉孝武帝太元六年(西元三八一年),慧遠經過潯陽,見到廬山廣闊空曠,可以棲身安住,因此在當地建立精舍,名為龍泉寺。

當時慧遠同門的師兄慧永法師,已經先居止於廬山西林,想要邀請慧遠一同安住。然而慧遠的同參道友以及歸依徒弟漸漸眾多,西林過於狹隘無法容納。刺史桓伊,為慧遠再建立寺院於廬山東側,因此稱為『東林』。慧遠於是率領大眾修行佛道,挖掘水池種植蓮花。在水池上立十二葉蓮華為計時的刻漏,依循著水流的波動而隨著旋轉,並分別刻劃日夜的時段,作為修道經行的節次。自此之後,四方具有清淨信心的讀書人,聽聞到慧遠高風亮節的德行而來歸附者,有一百二十三人。慧遠說:「諸位君子前來此處修行,難道能夠無意於求生淨土嗎?」因此乃恭造西方三聖形像,建築房屋結集蓮社,令劉遺民作發願文,雕刻於石頭上。

當時王喬之等數人,也作了念佛三昧詩以表明求生淨土的心志,慧遠為他們作序言:「所謂的三昧是什麼呢?那就是專一心思、澄寂想念。心思專一,則心念一致不令散亂;想念澄寂,則意氣清虛、神志明朗。意氣清虛,則智慧了悟而能清明觀照;神志明朗,則沒有絲毫幽微玄妙的義理不能通達透澈。專一心思、澄寂想念,這兩者是與真如實際相應之憑藉,既能悟入一真法界而又能發起度化眾生的妙用。

然而諸佛所開示的三昧,種類名號甚多,求其功效高而容易進入進步的,則以念佛為第一。何以故?因為凡是能窮究一切不可思議玄妙義理、達到最澄寂寧靜不可思議之境界者,我們尊稱他為『如來』,如來既能悟入本體的神妙又能隨順因緣應機變化,應用無方而無有定法。因此能讓入此念佛三昧的人,渾然忘卻分別的知見,隨著外在所緣之事物而內心如明鏡般的現起相映的作用。映現萬物的內心既然清明澄澈,則內在的清淨與向外的光照互相交融,因此一切萬象就隨著清淨的覺性而影現出來。這不是用耳根、眼根等因緣法所能達到,然而耳聞及眼見之覺性卻不斷地妙用現行。於是靈明的覺性顯露出湛然澄澈、純一無染的相貌,在清淨光明本然具足的體相中,阿彌陀佛這個玄妙本然的念佛音聲,叩擊相應於圓照清淨的如來藏心,此刻一切的掛礙情執頓時消融,本不生滅的真如本性剎時朗現。如果不是天下最玄妙最殊勝的方便法門,怎麼可以達到這個境界呢?

所以王喬之等這些依教奉行的賢者們,都能知道要思惟修習這個總攝一切佛法的要門綱領。同時也感悟到人生短暫片刻的壽命隨時將要耗盡,恐懼未來了脫生死的資糧尚未積存,因此洗除分別妄想的心念安住於道場法堂,整束行儀、振奮精神,認清了自己未來往生的歸向。夜裡則精進而淡忘睡眠,清晨起身後即一心一意精進不懈,如此專一心志趨向於理想的修行功業,必然能夠相應於佛法中三乘解脫道的目標。向上既仰仗阿彌陀佛接引而頓超三大阿僧祇劫,又藉著同參道友的勸發提攜而一起往生淨土。向下引導怯弱、無信願心的眾生,在他後面警策鼓勵,令其向前精進求生淨土,以這種觀點來閱讀王喬之等人諸篇念佛三昧詩的揮毫大作,又怎能說它只是文人流露情感的詩詞歌詠而已呢?」

慧遠以江東地區的經藏多缺乏不足,因此派遣弟子遠行越過蔥嶺,請得了許多梵文本的經典,並傳入關中一帶。在當時所有的經律當中,從廬山流通出來的,幾乎有上百卷之多。慧遠曾著作《法性論》,以說明涅槃常住的道理。鳩摩羅什大師見了之後讚歎說:「邊地未見到大乘了義經典,竟能暗與佛法的究竟義理相合。」慧遠大師居住廬山三十年,足跡從不涉入俗世,專一心志修習淨土,澄寂思慮專心觀想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三次見到西方三聖,皆沉穩厚重而不向人言說。

東晉安帝義熙十二年(西元四一六年)七月底的夜晚,在般若臺東邊的佛塔,慧遠正從禪定中出定,見到阿彌陀佛,廣大的身相遍滿虛空,在清淨的圓光當中,有無數化佛,而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則在左右相侍而立。又見到極樂世界的水流光明,分為十四支,上下迴流,宣揚演說苦、空、無常、無我的法音。阿彌陀佛告訴慧遠說:「我以本願力的緣故,來安慰你,你在七日後,當生我國極樂世界。」又見到蓮社中先化生西方的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劉遺民等,皆在阿彌陀佛身旁,向慧遠之前作揖問訊說:「大師發心最早,怎麼來得這麼晚!」慧遠告訴弟子法淨惠寶說:「我從最初到廬山安居至今,十一年之中,三次見到西方三聖的聖像,今天又再一次見到,我往生淨土是決定不移的了!」因此自己制定遺戒,到八月六日,端坐入寂,享年八十三歲。

慧持。是遠公同母所生的弟弟,與遠公一同奉事道安大師,遍學一切經典,也有高尚的德行,東晉安帝隆安年間,辭別兄長慧遠,進入四川,以一起往生淨土為兩人的約定。住郫縣龍淵寺,廣大地宏傳佛陀的教化,東晉安帝義熙八年(西元四一二年)圓寂往生,年七十六歲。遺言命令弟子,務必嚴守律儀,專心淨土法門等等。(東林傳。廬山集)





東晉 慧永


慧永。俗姓,河北河內人,年十二歲出家,奉事沙門竺曇現為師,最初在恆山修習禪定,後來與遠公一同歸依道安法師。東晉孝武帝太元初年(西元三七六年)到廬山,刺史陶範供養施捨自己的住宅為西林,迎請慧永居住。慧永法師平日粗布為衣飲食清簡,專一心志返觀自照。面容常常帶著微笑,言語從不損傷眾生。他在山頂另外建立一間茅屋,常常往茅屋去禪定思惟,到他茅屋的人,往往都聞到奇異的香氣,因此被稱為『香谷』。山頂有一隻老虎與法師一同居住,有客人來訪就把牠趕出去。慧永平時嚴謹行持精進苦修,並發願要往生極樂世界。東晉安帝義熙十年(西元四一四年)得疾病,有一天突然整束衣服找鞋子穿,要起身站起來,大眾問何以故?回答說:「佛來了!」說完後就往生,年八十三歲,室內奇異的香氣七日之久才消失。(東林傳)





東晉 僧顯


僧顯。俗姓,北地人,堅定苦修一切善行戒法,諷誦經典修習禪定,常常獨處於山林之際,或者數日之間入於禪定。東晉元帝太興末年(西元三二一年),向南遊化到江蘇一帶,經歷各個名山道場,仍然修習以往恆常修持的誦經禪定。後來遇到疾病、沉重纏綿很久,因此才專注憶想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由於內心非常精誠懇切,後來見到阿彌陀佛,並且蒙受阿彌陀佛放光照觸身體,原本身心所受的痛苦頓時消滅。當天晚上,自己起身來洗澡沐浴,然後為同住的道友及侍奉疾病的弟子們,說明他自己所見所聞的境界,並且陳述告誡大家,老實修行淨土法門的因緣果報,絕對是真實不虛的!到了清晨,平穩端坐而往生,室內有特殊的香味,經十多天才消失。(高僧傳)





東晉 慧虔


慧虔。俗姓皇甫,北地人,年少時就出家,嚴格奉行戒法,志向操守堅定不移,居住廬山有十多年,東晉安帝義熙初年(西元四○五年),往山西山陰嘉祥寺,克己修行化導眾人,自身堅苦精進,以身作則率領大眾。五年後,臥病在床,自知將要命終,因而專心憶想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並虔誠祈求觀世音菩薩護念攝受。當時山陰北寺,有一位名為淨嚴的比丘尼,宿具德行嚴持戒法,夜裡夢見觀世音菩薩從西城門進來,觀世音菩薩具有清淨的光輝和殊妙的形貌,光明無盡映照日月,隨身的種種幢幡香華傘蓋,皆是七寶莊嚴所成。淨嚴比丘尼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並問菩薩曰:「不知道觀音大士要往那裡去?」菩薩回答曰:「往嘉祥寺迎接虔公。」而慧虔自己也曾事先預睹觀音聖相。慧虔此時疾病雖然纏綿沉重,但是精神氣色一如平常健壯之時。臨命終時,在旁奉侍的人都聞到奇異的香氣,不久之後就入寂往生,當時無論出家在家親見或聽聞到的人,無不表示讚歎羨慕。(高僧傳)





東晉 僧濟


僧濟。其出身並不清楚,曾經進入廬山,追隨遠公學習佛法,精通悟入佛法大要,年紀才過三十歲,便下山入城開座講經,屢次地擔任首座和尚教授大眾。遠公對他讚歎說:「能和我共同宏揚大乘佛法者,想必就是你吧!」後來疾病沉重,於是至誠懇切期願得生淨土,專注觀想阿彌陀佛的形像。遠公贈送僧濟一枝蠟燭說:「你可以專一心志憶想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僧濟於是執持蠟燭倚靠著桌子,專注想念毫無散亂,又請大眾僧為他誦《無量壽經》。到了五更的時候,僧濟把蠟燭交給徒弟元弼,令他執持燭火隨眾經行。僧濟則暫時臥在床上休息,接著就夢見自己秉持一枝蠟燭,凌空而行,見到阿彌陀佛將他接引安置於阿彌陀佛的手掌之中,遍至十方世界,然後突然醒過來,僧濟滿心喜悅地說:「我只以一夜的時間觀想憶念,便蒙阿彌陀佛接引。並自己省悟色身乃是四大假合,疾病痛苦的感覺現在已經全部消失。」隔天晚上,忽然起身站立,眼光迎向天空,好像看到什麼東西似的,並告訴弟子元弼說:「佛來了,我往生去了!」然後轉身向西方而逝。當時正當極熱的炎夏,經過三天而身體毫無變化,奇異的香氣濃厚芳香。時年四十五歲。(高僧傳。東林傳)





東晉 慧恭、僧光、慧蘭


慧恭。江西豫章豐城人,加入廬山蓮社,與僧光慧蘭等一同追隨遠公學習佛法。僧光等人學習能力雖然不及慧恭,但是對於專心憶想西方淨土,卻比慧恭更為虔誠懇切。慧蘭曾經告訴慧恭說:「你雖然好學不倦學習廣博多聞,但是難道不知道經典說:『就如同聾子演奏音樂,雖然取悅別人,但自己卻聽不到。』」慧恭聽完之後不以為然,並不相信慧蘭所說的。後來的七年之中,慧蘭等人先逝世往生,往生的時候都有奇妙的感應。

又過了五年,慧恭得了疾病並且沉重危急,因此才感歎地說:「六道輪迴徘徊流轉,何時才能停止呢?在死生去來之間,我又該以何處為歸宿啊!」因此而淚如雨下叩頭頂禮,誓願發心往生淨土,心意不曾稍有間斷。有一日忽然見到阿彌陀佛,以金色蓮臺前來迎接,慧恭頓時覺得自己乘坐在蓮臺之上。又見到慧蘭等人在金臺上的光明之中告訴慧恭說:「長老你往生淨土,已經位居上品,我們忍不住感到喜悅和快慰,只恨五濁惡世的因緣把你耽擱,使我們這麼晚才又相見相依啊!」慧恭於是在當天稟告大眾這件殊勝感應的事情,然後內心喜悅而精神振奮地入滅往生。當時為東晉安帝義熙十一年(西元四一五年)(東林傳)





東晉 曇恒


曇恒。山西河東人。童年時就歸依遠公剃度出家,佛門以及世間的內外經典書籍,無不通達貫徹。德行清高孤獨不群,常常有大群的馴鹿溫順地圍繞在他禪坐座位的旁邊。自從入了廬山蓮社之後,即專一心志憶佛念佛,東晉安帝義熙十四年(西元四一八年),端坐合掌,高聲念佛而往生。(東林傳)





劉宋 道敬


道敬。瑯琊(山東諸城縣)王姓人家的子弟,祖父王凝之出任江州刺史之時,因而親近廬山,然後追隨遠公剃度出家。年十七歲時,就廣博通達種種經論,每日可以記誦一萬字。平日常常感歎戒律難全,為了期願能夠清淨六根,因此只專門受持戒律一門而不雜學,以作為度脫生死的根本要門。遠公知道他的堅定正直,因而讚揚稱許他。道敬平時專心念佛日夜不斷,等到遠公入寂往生之後,道敬因此進入若耶山居住。劉宋武帝永初元年(西元四二○年),突然告訴大眾說:「遠公先師已經來垂示告知往生之時,我走了!」然後正身端坐,念佛往生,大眾都見到光明滿室,過了很久之後才消失,時年五十二歲。(東林傳)





劉宋 曇順


曇順。黃龍人,幼年出家,跟從鳩摩羅什大師學法。他講解演說的種種經典,都能奧妙地窮盡色空二法皆不可著的甚深義理。羅什大師讚歎說:「此子真是奇才根器啊!」後來入廬山,修習淨土,當時寧蠻地區的校尉劉遵孝,創寺院於江陵,迎請曇順住持安居,因此而在當地廣大地宏揚念佛三昧。劉宋文帝元嘉二年(西元四二五年),告別大眾端坐往生,當時奇妙的香氣充滿了整個房子,享年七十九歲。(東林傳)





劉宋 佛馱跋陀羅


佛馱跋陀羅。華語稱為覺賢。印度迦維羅衛國人,甘露飯王的後代,從小就出家為沙彌。年十六歲時,已經廣博學習了種種經典,深入通達禪法戒律。姚秦沙門智嚴,往西域之後,邀請佛馱跋陀羅和他一起回東土去,於是經海路到達青州,然後到長安。姚秦太子迎請他到東宮演說佛法,並與羅什大師討論色空的關係,都能深深契合佛法幽玄奧妙的義理。後來又到廬山,加入遠公的蓮社,翻譯出《觀佛三昧經》、《般泥經》,以及《修行方便論》等,共計十五部,後來在劉宋文帝元嘉六年(西元四二九年)念佛往生。(東林傳)





劉宋 道


道(日+丙)。俗姓,河南潁川人,年幼出家,為遠公的弟子。道
兼通經律,平日言行一致解行相應,用心參究念佛三昧,日夜精進沒有間斷。東晉安帝義熙十四年(西元四一八年),豫章太守王虔,入山致敬拜謁,請道(日+丙)法師繼承慧遠大師的席位,對於他的德行,大眾都衷心仰望之。劉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西元四四五年),集眾念佛,然後就座念佛往生,時年七十一歲。(東林傳)





劉宋 僧叡


僧叡。魏郡長樂人,年少時就好樂出家修行,到了十八歲時,才獲得同意而從心所願,於是歸投僧賢法師而為其弟子。到二十多歲時,已經廣博通達了各種經論,到處遊歷各個名城,隨處演說開示。後來鳩摩羅什到關中,因而從羅什大師那裏請出《禪法要解經》二卷。僧叡既獲此經之後,即日夜精進修習,自此而精通熟練五停心觀,善於進入六靜。羅什大師所翻譯的經典,僧叡也曾參與校正。稍後進入廬山蓮社,歸依遠公修行淨土法門。最後來到京城,止住於烏衣寺,講說各種經典,聽者無不推崇佩服。僧叡法師一生清淨嚴

持戒律威儀,廣大地宏傳讚揚經典佛法,並常常迴向這些善行,期願往生極樂世界。僧叡法師在日常生活行住坐臥之中,從來不敢背對西方。到了劉宋文帝元嘉十六年(西元四三九年),毫無疾病,突然集合大眾向大眾告別。接著入房中洗澡沐浴,燒香禮拜,然後歸回座位面向西方,合掌而往生。當日,同寺的人都看到五色的香氣雲煙,從僧叡的房中飄出,時年六十七歲。(高僧傳)





劉宋 曇詵


曇詵。江蘇廣陵人,幼年時即追隨遠公出家,精勤修習淨土行門,並且善於講經說法。曾註解《維摩詰經》,流行於當世,又著述《蓮社錄》,記載往生者的靈驗事蹟。劉宋文帝元嘉十七年(西元四四○年),集合大眾與大眾說:「自從廬山東林建寺以來,至今已經五十年了,而今日我往生西行,卻是同道中最後往生的。」說完即結跏趺坐,念佛百聲,然後閉氣入寂往生,時年八十歲。(東林傳)





劉宋 慧崇


慧崇。甘肅涼州人,拓跋魏武帝時(西元三八六~四○八年),為尚書韓萬德的授業老師,與釋世高同時為當世所推崇尊重。後來遇到太子晃得罪皇帝的事件,事情連累到釋世高及慧崇,因此兩人都受到處刑而死。當時有一位僧人法達,一向敬佩釋世高的德行。在得知此事之後,大聲哭泣哀痛思慕,幾日不能飲食,這時釋世高忽然騰空而來,法達趕忙頂禮之後,恭問世高以及慧崇兩位法師投生在何處?世高說:「我發願生於這個五濁惡世,救度護念一切眾生,現在已經又回到這個閻浮提世界。而慧崇公常常祈願歸心西方淨土,現今已經滿足他的心願了。」釋世高說完之後即隱沒不見。(高僧傳)





劉宋
曇鑑、道海、惠龕、惠恭、曇泓、道廣、道光


曇鑑。俗姓趙,河北冀州人。年少出家,奉事竺道祖為師,飲食清簡、粗布為衣,奉行戒律、精進勤苦。後來遊化諸方宣揚佛化,所到之處從荊州起,最後止住於江陵辛寺時,已六十多歲了。生平有絲毫的善行,必定迴向西方,誓願往生淨土親見阿彌陀佛。有一日在定境中見到阿彌陀佛,以淨水灑在他的臉上說:「洗滌你的塵垢,清淨你的心念,使你的身口之業,皆得莊嚴清淨。」又從瓶中生出蓮華一枝授予曇鑑。曇鑑從定境中出來以後,即囑付後事,與寺院的僧人一同敘說世間無常之事。夜深之後,眾僧都回房休息,而曇鑑仍然獨自步行在迴廊之下,一直念佛念到五更,聲音反而更加高亢響亮。到了天亮以後,弟子們依照貫例向師父請安問訊,只見師父趺坐在原處不動,靠近仔細一看,原來已經往生了,時年七十歲。

當時又有江陵釋道海、北州釋惠龕、東州釋惠恭、淮南釋曇泓、東轅山釋道廣、宏農釋道光等,都發願往生極樂世界,臨命終時也都有祥瑞的感應。(高僧傳。淨土傳)





劉宋 慧通


慧通。關中人(今陝西一帶),年少即依止長安的太后寺出家,飲食清簡奉持咒語,時常讀誦《增一阿含經》。跟隨甘肅涼州的慧紹禪師,咨問受持禪定行法。於法門中的止觀行法,多有留意而修習,平時則常常祈願歸心極樂淨土。有一日稍有疾病,在禪定中見到有一個人前來,其形體相貌非常端正莊嚴,告訴慧通說:「良時到了!」又過一會兒,見到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耀顯赫。慧通從禪定中起來之後,將以上全部的事情告知同參道友,說完之後便念佛往生,臨終時異香瀰漫三日才消散,時年五十九歲。(高僧傳)





齊 曇宏


曇宏。黃龍人(今吉林),年少即嚴修戒行,專精律部的典籍,向南遊行到交趾一帶(今日越南北部)。持誦《觀無量壽佛經》不計其數。劉宋武帝永初年間(西元四二○~四二二年)遊化廣東番禺的止臺寺。晚年又到交趾的仙山寺。日常課誦《無量壽佛經》及(普門品),誓願歸心極樂淨土。劉宋孝武帝孝建二年(西元四五五年),在山上聚集木材,暗自在草堆中以火自焚,弟子們知道後趕緊把他抱回來,但是半身已經潰爛。經過一個多月後,身體稍微痊癒,於是再次進入山谷燒身,弟子們知道後又立刻追趕去搶救,但已經命終了。弟子們因此就地添加木材助火焚化,直到第二日天亮火勢才燒盡。當日村裡的居民,都見到曇宏身黃金色,騎著一隻金鹿,向西方急速地奔行而去。此時僧俗二眾才知道曇宏一生修持的神異不可測,因而收集遺骨而埋葬之。(高僧傳)





齊 慧進


慧進。俗姓姚,浙江吳興人,少年時放縱性情行俠仗義,到了四十歲時忽然心中有所了悟而自我覺醒,因此即出家修行。慧進依止於京城的高座寺,飲食粗簡衣著樸素,發願持誦《法華經》。但由於過度用心操勞苦行,每當執起經卷要誦經時就生病,因而發願造《法華經》一百部,以懺悔往昔所作的業障。後來募集一些信心人士的布施,造《法華經》滿一百部之後,疾病也接著痊癒,因此他對於自身嚴格的節操更加堅定。慧進常常迴向一切的福德善業,期願往生西方極樂淨土。有一日忽然聽到空中有聲音說:「你的行願已經圓滿,必定得生西方淨土!」齊武帝永明三年(西元四八五年),無疾而終,時年八十五歲。(高僧傳)





齊 法琳


法琳。俗姓樂,臨邛人(今四川邛峽縣),年少出家,依止蜀郡裴寺。特別喜好戒律典籍,精心研究《十誦律》。當時隱公正好來到四川,法琳就跟隨他學習佛法。法琳在追隨隱公學戒律的期間,嚴以律己堅定志節,日以繼夜精進不懈。等到隱公回到陝西,又追隨跟從了幾年,因此對於各部的戒律,都能洞徹心要。後來又從陝西回到四川,居止於靈建寺,專精修行淨土法門。平日時常持誦《無量壽經》及(普門品),每當轉經讀誦時,常常見到一位相貌端嚴的沙門,形體非常殊勝高大,高聳直立在前面。齊明帝建武二年(西元四九五年),臥病在床。於是更加專注憶念西方淨土,禮拜懺悔亦不停止,過不久就見到極樂世界所有的聖賢都前來迎接。法琳因此向弟子陳述他所見到的境界,並命令死後將身體火化,說完後即合掌而往生。(高僧傳)





齊 僧柔


僧柔。俗姓陶,丹陽人(今安徽當塗縣),年少就有離塵出世的志向。出家後為宏稱法師的弟子。嚴格持守戒律威儀,廣博研究經部的典籍。後來進入剡白山的靈鷲寺。還未到達靈鷲寺的前一夜,沙門僧緒,夢見神人執持彩色的旗幟,穿著白色的戰甲,滿山滿谷到處都是,神人們並且說:「法師將要來了。」第二天,僧柔果然來到。在蕭道成建立齊朝的時代,僧柔應王公們的邀請,出山林而居住在京城的定林寺,又親自擔任首座和尚教化徒眾,遠近四方都欽仰佩服。僧柔平日誓願往生極樂淨土,每到了傍晚日輪懸掛在西方的時候,則端正容色攝心合掌憶念西方阿彌陀佛。僧柔法師臨終之前,身體並沒有患病,他告訴弟子們說:「我該去了!」然後鋪設坐席於地上,向著西方虔誠禮拜而往生,此時室內室外都聞到奇妙的異香,時年六十四歲。(高僧傳)





齊 慧敬


慧敬。廣東南海人,年少時遊學荊、楚(湖北、湖南)一帶,廣博通達各種經論,常常以修福行善為急務,凡是所到之處就積極建立興造塔寺佛像。後來回到故鄉,又整理修復雲岑、永安等各個寺院。慧敬的志節操守嚴謹清白,並且精通戒律,曾被皇上下令封為僧主,對僧眾的教誨領導多有功業。凡是所修的福德善業,都迴向往生西方,臨終之日,室內充滿奇妙的香氣,經過很久才散去。(高僧傳)





梁 道珍


道珍。不清楚他的出身,梁朝初年,居住在廬山中,作《觀無量壽佛經》中的『彌陀觀』,觀想阿彌陀佛,然而心裡尚有疑慮,志向未定。有一天夜裡,夢見有一群人乘船於大海之中,說是要前往西方極樂世界去的,道珍也希望能夠上船跟隨一起去。船上的人說:「你尚未營造浴室供養眾僧,也沒有誦《阿彌陀經》,淨土的功業仍未圓滿,尚不能去。」等到夢醒之後,道珍乃營造浴室供僧沐浴,並且持誦《阿彌陀經》,如是經歷數年而不中斷。

後來有一次在房中觀想時,見到一個人攜帶白銀蓮臺而來,並且說:「法師業報已盡,應當升坐此臺。」又說:「以法師的功業和修行,應當乘坐金臺,奈何法師最初發心時猶豫不決,因此只得此銀臺而已。」道珍心中歡喜,因而暗自用紙記下此事,把它藏在經典的匣子裡頭。臨命終那天的晚上,半山腰以上,如同排列了數千把火炬一樣的光明。附近村子裡的人遠遠望見,以為是諸侯要朝見天子的場面,等到天亮,才聞知是道珍往生了。後來弟子們搜尋整理經匣子,才知道道珍往生前的祥瑞感應。(續高僧傳。樂邦文類)





北魏 曇鸞


曇鸞。山西雁門人,年少時遊歷五臺山,見到種種神跡靈異之事,因而發起信心剃度出家。讀《大集經》時,由於經典的言詞義理深奧微密,因此發心要為此經作註解。行文註解才過一半,就感得氣疾,於是周遍各處去尋求醫療。後來感歎說:「人命危脆,旦夕無常。我聽說長命的神仙,常常出現於世間,如果得到長命的神仙術之後,再來宏揚佛教,不也是很好嗎?」因此前往江南的道家陶弘景隱居的處所,懇求神仙術,陶弘景授以《仙經》十卷,曇鸞便歡心喜悅地回去。

回程經過洛陽時,遇到三藏法師菩提留支,曇鸞問說:「佛法中也有長生不死之法,勝過這本《仙經》的嗎?」菩提留支說:「此方東土哪裏有什麼長生不死之法,縱得長命,短暫的時間內不死,終究歸於六道輪轉,有什麼可以珍貴的呢?真正能夠長生不死的,唯有佛道中才有啊!」因此菩提留支以十六觀經(《觀無量壽佛經》)教授給曇鸞。並告訴他說:「學習此經,則三界之內不用再來投生,六道之中不必再來輪轉,豐盈虛損陰陽消長、福禍成敗得失好壞等種種事情,不會再來干擾傷害我們。而其壽命之長遠,有如恆河沙時劫無量無邊,真是沒有辦法比量譬喻,這就是我佛大覺金仙的長生之法。」曇鸞聽了以後心中大喜,因此把《仙經》火化,專修淨土的觀法,不但自我修行而且教化眾生,其影響流傳非常廣大普。他曾經撰寫稱名禮拜求生淨土的十二首偈頌,以接續龍樹菩薩所作的偈頌。又著述《往生論註》兩卷,流傳於世。

魏朝君主非常尊重推崇他,因此賜號為『神鸞』,並敕令迎請居住於山西并州大寺。晚年移往汾州玄中寺。東魏孝靜帝興和四年(西元五四二年),有一天晚上,在室中見到一名清淨僧人告訴他說:「我就是龍樹,早已往生居住在淨土之中,由於你和我志向一致的緣故,因此特地前來和你相見。」曇鸞自知往生的時候已到,於是集合大眾教導警誡說:「大家生生世世奔波勞苦,永遠沒有止盡的時日。對於地獄無量無邊的痛苦,不得不心懷恐懼;而於求生極樂世界九品蓮華的淨土法門,不可不努力修行。」說完之後,命令弟子們高聲念佛,自己則向西方頂禮而往生。當時在寺院的人都看到幡華幢蓋,從西方而來,天樂充滿了整個虛空,過了很久之後才消失。這些感應的瑞相傳聞到了朝廷,皇上於是詔令將曇鸞大師安葬於汾西(今山西平陽)的文谷,於當地建立塔寺和紀念石碑。(續高僧傳。樂邦文類)





北齊 慧光


慧光。居住洛陽。曾著《華嚴經》、《涅槃經》、《十地經》等經典的註疏,微妙窮盡地披露權實二智的義理。有一天得疾病,見到天人大眾來迎接,慧光說:「我所願求的,是歸向極樂世界啊!」說完之後不久,西方淨土的化佛,充滿了整個虛空,慧光說:「唯願我佛慈悲攝受,滿我往生淨土親見阿彌陀佛的本願。」隨即彈指而入滅往生。(佛祖統紀)





北齊 道憑


道憑。俗姓韓,山東平恩人。年十二歲出家,通達貫攝各種經論,到處參訪各個大德的講座,因此對於佛法的造詣,日漸達到精深微妙的境界。魏、趙兩朝年間,講《涅槃經》、《華嚴經》以及各種戒律、論典,眼睛不用依著經文讀誦,就能夠透徹地切中佛法的要旨。平日時常福德、智慧兩者兼修,袒露肩膀赤著雙足,以乞食生活來度日,並發願迴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齊文宣帝天保十年(西元五五九年)三月十七日,於河北鄴城西南的寶山寺往生,時年七十二歲。臨命終時,佛光照耀充滿整個屋子,芬芳的異香瀰漫於庭院之間。(續高僧傳)





北周 慧命、法音


慧命。俗姓郭,山西太原晉陽人。出家後,專門修習方等、普賢等懺法,追隨投靠恩光、先路兩位禪師,後來遊化到仙城山。在此之前,有一個叫孟壽的道士,發心歸依三寶返邪歸正,施捨自己所住的道館,改建為寺院佛塔。後來等到慧命法師將要到達仙城山之前,孟壽在神志恍惚如夢似幻的情況下,見到鬼神大眾嚴肅地守衛在他原有道館的兩旁。醒後不久慧命法師就到了,因此孟壽又捨掉自己所住的房子改名為善光寺,並以此寺院供養奉事慧命法師,漸漸地眾多的修行人都聚集在此地。沒多久之後,慧命就辭別仙城山回到原來居住的山林。當時有一位叫法音禪師的人,與慧命相識而且極為親近熟悉,兩人一同到長沙果願寺能禪師的地方,修學禪定。

後來兩人又一起回到仙城山,居住了五年。當時慧命與法音,都已經自知命終往生的時間,兩人攜手於松樹林下,相視而笑地說:「就在此處,正可以終老一生!」侍者最初聽到,並未了悟他們所說的意思。不滿十天,兩個人同時得病,北周武帝天和三年(西元五六八年)十一月五日,慧命端身跏趺正坐,面向西方稱念佛名,這時大家都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慧命隨即合掌念佛而往生。大眾當中有人夢見天人從天降臨,幢幡鮮明亮麗顯耀在輝煌的日光之中,又聽到房舍之間有清晰的音聲唱言:「善哉!」內外到處充滿奇異的香氣和美妙的樂聲,大家所聽聞的音聲和熏染的香氣,都是美妙繽紛而多采多姿。

不久之後,法音禪師也在這個月的十七日,坐在同一個地方,念佛往生。往生時所顯現的感應瑞相,也和慧命一樣的殊勝感人,兩人當時都是三十八歲。後來徒眾們就在這顆松樹下,疊磚建塔而為墳墓。(續高僧傳)





北周 靜藹


靜藹。俗姓鄭,河南滎陽人,少年時到寺院遊玩,看到描述地獄種種狀況的變相圖,內心非常恐懼,因此想要出家修行了脫生死,於是前往瓦棺寺,依止和禪師剃度出家。年十七歲時,受具足戒,嚴格護持戒律威儀,並通達貫徹各種經論。平日修行大慈悲心的法門,凡是蠶絲綢緞華麗綵繡的衣服,和由眾生皮革所製的衣物鞋履,一概都不披戴穿著,終身只穿著由粗布所造的衣服。

北周武帝將要消滅佛法時,靜藹法師特地前往京城,向朝廷呈遞書面的文表,為佛教論理申訴,當面反抗皇上的聖旨,請求皇帝不要消滅佛教。但是他的申訴抗議,終究不被武帝採用,因此靜藹就攜帶著門徒,進入終南山隱居。後來又潛藏到太一山的錫谷當中,自己披著粗麻做的破衣,暗自地闡揚大乘佛法,他有許多的撰述著作,都隱藏在巖石洞穴之中。

靜藹悲悼佛陀偉大的佛法已經淪落荒廢,因此告訴弟子們說:「既然無益於這個世間,我準備要捨棄身命,往生極樂世界。」有一天,他獨自坐在另一個山洞中,命令侍者下山去,明天再早一點上來。侍者離去後,靜藹就跏趺端坐在平坦的磐石上,自己親自用刀子割下自己身上的肉,一段一段的鋪在石頭上面。又把腸子拉出來掛在松樹的樹枝上,五臟六腑都暴露在身外,身上的筋骨、手腳、頭部和臉面,都以刀子完整的割碎分解。最後再以刀割下心臟,捧著心而命終往生,當時是北周武帝宣政元年(西元五七八年)七月十六日,時年四十五歲。侍者隔天早晨到達山洞的時候,只見到靜藹還合掌捧著心,就如同他最初入座時一樣,向著西方端正跏趺而坐。法師的骨骸之間並沒有遺留任何的血跡,只見到白色的乳液大量湧出,凝結於石頭之上,又看到用手書寫的偈頌遺留在石壁之上。其文章曰:

「諸位有緣人,無論是在家出家、男子女人,皆應當要好好安住自心,在佛法中不要生起退轉的念頭,若生退轉之心者,則將失去種種善根利益。我以三種因緣要提早捨此身命。第一個是,我覺悟到此身有無量無邊過患的緣故。第二是,我無能護持佛法的緣故。第三則是,我想要速得見佛的緣故。」

其偈頌曰:「無益的色身,不但濁惡不淨,而且又煩惱人們去為他奔波勞役。因此我解剖身形將它鋪於枯石之上,毀損身體而將它散掛在山巖的松樹枝頭。無論天、人、阿修羅、山神樹神,那些有心追求佛道的人,見到我捨身命的人,祈願讓這一些眾生,凡是見到我骨骸的,其無明煩惱的大船,皆能覆沒消失。願令眾生,凡是聽聞到我捨身命的人,天耳神通皆能成就,菩提正覺究竟圓滿。願令眾生,憶念我時,具足一切禪定念力,多聞智慧總持佛法。我此報身一旦消滅,則色身四大分散凋零,清澈泉水和幽深山林之間,我曾往來的小徑,不久就會埋沒了跡,原本就寂靜的山洞石室,則更將無聲無息不見人煙。願把我色身普地布施給一切禽獸,乃至昆蟲,凡是食我肉、飲我血的一切眾生,皆能善根充滿、福慧具足。願我未來,速成無上正等正覺,身心自在,普十方超拔濟度一切有情。

諸有緣人應當覺悟,我們所擁有的這個色身,本來就不清淨。身體的下半身,是個屎尿充滿的皮囊,九孔常常流出不淨之物,就如同殘破漏水的水塘堤防。此身令人厭惡,臭惡得令人不敢瞻視觀察,此身是由一層薄皮包藏著膿血,塵垢染污瀰漫塗滿了全身上下。此身惡臭污穢,猶如死狗的屍體。此身是由六根六塵虛妄和合而成,而不是從其他的鬼神梵天創造而產生。應當觀察這個惡臭的身軀,終究是被無常所囚困繫縛,不得自由,無論進退來去行住坐臥,都總是不免遭受無常之苦。死亡之後如果遇到螻蟻昆蟲,則此身難保。凡是執著身命的人,此生必無所得,終究失去一切。命終之後,不免為狐狸野狼撕裂吞食,終歸化成腐肉蟲蛆。

無論天人男女、好醜貴賤,必定為死神之火所焚燒,暫時見到的一切容色相貌,都是如電光火石般,剎那幻滅了不可得。死亡侵擾了所有一切的眾生,是種種怨苦中最令人怨苦的。因此我視此身如仇敵,誓願斷除這個生死的根源。此身無可愛樂,具足種種煩惱,就如同充滿毒蛇的箱子,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假合虛幻地圍繞而成,百千病苦居於其中交纏困擾。凡是有三界形色執著的眾生,終究必定眾苦聚集。色身是老病死亡的痛苦深淵,身心之中具足了一切的火熱煩惱,有種種無量的過失缺陷。

此身本來就沒有我可主宰,因為一切都是業力的支配、不能自在如意,在本無實體的情況下,眾生卻顛倒計度妄想執著有一個我的存在。這個虛幻無我的色身,就是凡夫自以為可以自做主宰的『我』,而堅執貪戀不捨的。由於眾生久遠劫來無明迷惑、顛倒妄想的緣故,因此而隱藏了本來具足一切善法功德的清淨自心。雖然自以為在長養色身,卻不知道它早就如同死屍一般毫無可樂。無量劫來我們早已棄捨轉換過百千萬億不淨的色身,所流的血、所飲的乳,就如同大海一樣浩瀚無邊。過去死去的屍骨堆積起來,有如須彌山那麼高,而將來要受的生死,更是幾倍於以往所曾遭遇的痛苦。生死輪迴當中,根本毫無所謂的利益可言,只是徒勞地蒙受艱難辛苦而已。


我對眾生既沒有絲毫幫助,對佛法的衰微又於事無補,因此忍痛捨棄布施色身,希望捨身的功德能無量無邊,以期能夠誓不退轉於佛道,永遠出離於四生的苦痛深淵。當我捨此污穢濁惡的身形之後,期願能夠往生西方極樂淨土,於一念間蓮華盛開,化生於阿彌陀佛面前。速得親見十方諸佛諸大菩薩賢聖海眾,永遠辭別三途之中無量的苦難,於佛的菩提正道決定得不退轉。即刻獲得五種神通,自由自在飛行無礙,於寶樹間飽餐正法,究竟證得無生法忍。既能悟入清淨法身的解脫自在,同時又能不失大悲心,不斷滅捨棄三界的眾生,以消滅魔道護持正法為首要目標。速得超登於十地菩薩的福慧圓滿,神通變化無有邊際,德行具足四無所畏,號稱如來大覺法王。

期願捨棄此身之後,早得令此身心自在,既得法身清淨自在,更迴入種種六道眾生之中,隨順因緣地在能夠利益有情之處,護持佛法救度眾生。大眾應當要知道,世間所有的業緣終歸滅盡,一切有為的造作亦復如是,就如同夢幻泡影般地剎那幻滅。三界之內悉皆無常,時時令我們不得自在。一切的眾生,無論是他殺或自己死亡,終究還是歸於三界輪迴的無常法裡,這是有智慧的人所不樂於居處的地方,大家應當常常如是思惟。一切的因緣既然合會聚集如此,所以我的業緣也當滅盡於今日。」(續高僧傳)





隋 曇延


曇延。俗姓王,蒲州桑泉人(今山西永濟縣)。年十六歲出家,遊歷參學於各個講座,深深悟入佛法要旨。曾經著述《涅槃大疏》,當著述完成之時,註疏的卷軸放大光明照耀了一夜,佛塔中的舍利也放出奇異的光芒。北魏宰相宇文泰為他建立寺院於京城西邊,名為『雲居』。北周武帝建德年間(西元五七二~五七七年),被授職為僧統,以統監全國僧尼的事務。隋文帝開皇初年(西元五八一年),奉皇上的賜令主持延興寺。開皇八年(西元五八八年)八月十三日命終,時年七十三歲。曇延平日以西方淨土為正觀,語默動靜之時,皆能專注憶想西方阿彌陀佛而堅定不移,就如同處在甚深的禪定當中。其遺囑命令以自己身體的骨骸血肉,布施給一切的禽獸。示寂往生時,寺院附近有一個叫任金寶的人說:「我看見天空中有幢幡傘蓋,排列成兩行隊伍,在曇延法師的前面作為引導,這個隊伍從延興寺一直到達山的西邊。」(續高僧傳)





隋 道喻


道喻。不清楚他的出身,平日居住在開覺寺,持念阿彌陀佛,以栴檀木建造佛像,只有三寸高。後來在禪定中見到佛,佛問他:「你建造我的身像,為何那麼小呢?」道喻回答說:「心大即大,心小即小。」說完之後,便見佛身廣大遍滿了整個虛空,佛告訴他說:「你應當去澡浴清淨,等到天上的明星出來時,我就來迎接你。」到了約定的時間,果然見到阿彌陀佛前來相迎,此時光明照耀充滿了整個寺內,道喻就在此刻入寂往生。當時為隋文帝開皇八年(西元五八八年)。(淨土文)





隋 智舜


智舜。不清楚他的出身,由於仰慕慧遠大師過去一生的德業,因此入廬山,學習淨土法門。隋煬帝大業初年(西元六○五年),講完《觀無量壽佛經》之後,即示現疾病。臨命終前見到鸚鵡孔雀,皆悉念佛念法念僧,演出微妙的法音,於是告訴弟子說:「我今日要往生了。」然後隨即命終往生。(佛祖統紀)





隋 登法師


登法師。不清楚他的出身,曾在山西并州興國寺講《涅槃經》,凡是來聽經的人,一律都勸他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隋文帝開皇十二年(西元五九二年)往生,臨命終時異香滿室。等到出殯那天,虛空當中香雲遍滿,覆蓋了整個村落。(往生集)





隋 智顗


智顗。字德安,俗姓陳,河南潁川人。母親懷孕時,夢見五彩的雲煙,迴旋環繞在自己的心懷之間。等到誕生的時候,屋內突然光明照耀清淨明徹。生下以後,眼珠有兩個瞳仁,每當睡眠時必定合掌,坐的時候自然而然就面向西方。年紀稍大時,凡是見到佛菩薩形像一定頂禮跪拜,遇到僧人則心中虔誠外表恭敬。到了十八歲,投靠湖南湘州果願寺的法緒法師出家,專門持誦《法華經》,並且通達律藏。個性好樂禪定的喜悅,後來前往山東光州的大蘇山,禮拜追隨慧思禪師,慧思禪師一見到智顗就說:「過去你我同在靈鷲山一起聽聞《法華經》,由於這個宿世的因緣,使你今日又來此處相遇。」慧思禪師接著就為他開示普賢行法的道場,並為他解說四種安樂行。智顗於是安住在大蘇山修習法華三昧。才經過三個夜晚,當智顗讀《法華經》,誦到藥王品的:「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時,身心的執礙豁然開朗,內心寂靜入於禪定,智慧明了清淨覺照,體悟了《法華經》的玄義,通達貫徹諸法實相。

陳朝廢帝光大元年(西元五六七年),智顗第一次到金陵(今南京),居住於瓦官寺,廣大普遍地宏揚禪法。陳宣帝太建七年(西元五七五年),前往浙江臨海的天台山,結茅庵於北邊的山峰而居住在那裡。沒多久即奉皇上的詔命進入京城金陵。陳朝滅亡後,前往廬山去,後來又周遊荊州、揚州(湖北、江蘇)一帶。隋文帝開皇十四年(西元五九四年),再回到天台山,前前後後總共建造寺院三十六所,佛像八十萬尊,親自度化而出家的有一萬四千名僧人。用錢贖取的捕魚網具,以及溪流池塘中的捕魚場共有六十多所,全部都把它們改成放生池,並且上書於京城令朝廷得知,使其嚴格禁止人民到放生池捉取網捕各種眾生。

智顗法師高尚的德行,不但令護法龍天致敬讚歎,無數的僧俗大眾都服膺遵從他的教化,佛陀的教法也因他的弘揚而大大興盛起來。當時的晉王楊廣(即後來的隋煬帝)歸依於智顗求受菩薩戒,尊奉敬稱智顗法師為『智者』,因此後人稱為『智者大師』。

智者大師曾經著述《淨土十疑論》,其最後一篇,開示說明『欣厭』兩字的意義。其文章說:凡是想要決定得生西方淨土的人,如果具有兩種『行』,必定可以得生彼國。那兩種行呢?第一,厭離行。第二,欣願行。

何謂『厭離行』?凡夫從無始劫以來,為色聲香味觸、財色名食睡等五欲所牽纏束縛,輪迴生死於六道之中,受盡一切種種的痛苦,從來就沒有厭離五欲六塵的心,所以永遠沒有解脫的一天。因此之故,我們應當常常觀察這個色身,裡面充滿了膿血屎尿,一切濁惡之物從身體的孔竅流露出來,染污不淨臭穢不堪。《涅槃經》說:「這個包藏種種臭惡如同城堡的色身,其中有愚癡無明的羅剎惡鬼,居住在這個身城裡面,有那一個有智慧的人,會喜好愛樂這樣的身體呢?」又有經典說:「這個身體是所有眾苦聚集的地方,其中的一切事物都濁惡而不清淨,繫縛背負了各式各樣的毒瘤膿瘡,根本毫無益處,乃至諸天的身體也是如此不淨和無益。」

因此,凡是修行淨土的人,不論是步行或靜坐,不論睡眠還是清醒的時候,都要常常觀照這個色身,唯有痛苦毫無快樂,對於六道的生死輪迴,深深生起厭惡出離的心。縱使夫妻的房事不能立刻斷除,也要漸漸地生起厭離的念頭,並且對於這個色身要作七種不清淨的觀想。

第一,觀照這個愛好淫欲的色身,是從貪愛煩惱所生,這是根本上種子的不清淨。第二,這個色身,是由父母赤白精卵交接和合而成,這是受生之處的不清淨。第三,這個色身,懷孕時住在母親的胎胞臟腑之中,這是住處的不清淨。第四,這個色身在母胎的時候,只飲母親的血液,這是飲食的不清淨。第五,這個色身懷胎十月期滿之後,從產道中生出來,這是初生之處的不清淨。第六,這個色身,表面以一層薄皮覆蓋在上面,而裡面則膿液污血到處充滿,這是整個身體都不清淨。第七,這個貪淫欲的色身,死亡之後浮腫膨脹腐爛敗壞,這是究竟歸於不清淨。

觀照自身既然是如此臭惡,那麼觀察別人的色身,也是一樣的。因此能對於所愛戀的歡樂境界,男女的色身形體,深深生起厭惡出離的心,常常能夠觀照它們是不清淨的。能如是觀察思惟的人,他的淫欲煩惱自然而然漸漸減少。又必須發願:願我永遠脫離三界雜食,以及臭惡污穢膿血不淨的地方,遠離沈溺五欲男女的色身,願我獲得安樂國土清淨法性所生之身。這就是『厭離行』。

其次,所謂的『欣願行』,又分為兩種。第一,先要明瞭發願往生淨土的意義和目的,第二,觀察彼極樂世界清淨莊嚴的狀況,然後發起歡欣喜悅之心,發願往生安樂國土。第一先要明瞭求往生的意義,就是為了要救拔一切眾生的煩惱痛苦。於是我們就要自我揣度思量:我今天沒有智慧和方便力,如果處在五濁惡世,煩惱境界強大熾盛,自己尚且要被業力所繫縛,淪落沉溺於三途的苦海當中,只要一下三途,恐怕就數劫之內無法超脫。如此六道輪轉不停,無始劫以來未曾暫時休歇,我要到何時才能救度苦難的眾生呢?為了救度眾生,我應當求生淨土,親近諸佛諸大菩薩,若能證得無生法忍,才有能力在五濁惡世之中救脫眾生。所以曇鸞大師在《往生論》的註解當中說:「發菩提心者,正是願作佛的心。願作佛的心,則是攝受眾生皆得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清淨國土的心。」

另外,《往生論》又說:「期願往生淨土,必須具備兩種行,(一)、必須遠離三種阻礙進入菩提涅槃的障道法。(二)、必須獲得三種隨順菩提門的正法。何為遠離三種阻礙進入菩提涅槃的障道法,一是依智慧門,不只是追求自己的快樂,而遠離我執妄想貪著自身的染污心。二是依慈悲門,誓願救拔一切眾生的苦難,遠離不願利益安樂眾生的心。三是依方便門,憐憫一切眾生,想要給眾生快樂,遠離只求恭敬供養自身的心。

若能遠離三種阻礙進入菩提涅槃的障道法,則能得到三種隨順悟入菩提涅槃境界的行法。一是『無染清淨心』,不為自身追求種種的享受快樂。因為菩提涅槃是無貪染的清淨處,如果只為自身求安樂,則這種貪愛就染污了自己的身心,會障礙進入菩提涅槃之門。因此『無貪染的清淨心』,不為自身求安樂,才能隨順悟入菩提涅槃門。二是『安清淨心』,是為了救拔眾生的苦難。因為無上菩提是究竟安隱一切眾生的清淨處,如果不作願發心救拔一切的眾生,令眾生遠離生老病死苦,即是違背菩提大悲門,因此『安清淨心』,要利益安隱眾生,才能隨順悟入菩提涅槃門。三是『樂清淨心』,欲令一切眾生證得無上菩提究竟涅槃。菩提涅槃是究竟常樂之處,若不作願發心令一切眾生證得究竟常樂的境界,則是遮障自他進入菩提涅槃之門。因此『樂清淨心』,令一切眾生證得究竟常樂,才能隨順悟入菩提涅槃門。」

這個既能自我覺悟又能利益眾生的『無上菩提』,要如何才能夠得到呢?這就要靠著因為得生清淨國土、常不遠離諸佛世尊、親聞如來說法而證得無生法忍之後,才能夠在生死流轉的濁惡國土中,救度一切的苦難眾生。如此則能夠慈悲智慧圓融具足於自己內心,不離禪定而時常生起度化眾生的妙用,隨意自在變化無礙,這就是菩提正覺的心。以上就是願生淨土的意義和目的。換言之,就是發菩提心為了自利利他而求生淨土。

第二內在生起歡欣喜悅發願求生極樂淨土的心。由希望往生清淨莊嚴極樂世界的心,而發起種種觀察憶想,思惟緣想阿彌陀佛的清淨法身或圓滿報身等,全身金色清淨光明,具足八萬四千種相,一一相有八萬四千種妙好,一一妙好放出八萬四千光明,恆常照耀一切法界,慈悲攝取一切憶佛念佛的眾生。又需觀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由七種寶物莊嚴清淨,具足種種殊勝美妙的快樂等等,關於對淨土完整的描述可參照《無量壽經》、《十六觀經》等所說的。時常精進修行念佛三昧,以及布施、持戒修福等一切善行,而全部都迴向布施給所有眾生,願共一切的眾生往生安樂國,若能如是思惟修行,那麼就可以決定往生極樂世界,這就是『欣願門』。換言之,為了願度一切眾生的緣故,而速求往生親見阿彌陀佛住不退轉;欣慕喜悅極樂世界的清淨莊嚴故,願共諸眾生同登淨土同成正覺。

後來,智者大師自知教化眾生的因緣將要盡了,於是前往剡東的石城寺居住,告訴弟子們說:「我當命終於此地。」接著命令弟子鋪設床座於東邊的牆壁旁,自己則面向西方,專一心意稱念阿彌陀佛名號、摩訶般若波羅蜜,以及觀世音菩薩聖號。又令弟子多燃一些香火,自己唱讚《無量壽經》及《觀無量壽佛經》的經題之後,讚歎說:

「阿彌陀佛以四十八願,清淨莊嚴了極樂國土,其間有流水蓮池七寶行樹等美妙的境界,其實很容易就可往生到達,可是卻很少有人具足清淨信心、願意念佛往生。地獄恐怖的火車相現前的時候,只要一念懺悔改過、願生西方極樂世界,尚且都能離苦得樂往生淨土,何況平日有戒律和智慧的熏染修習,怎麼會不往生呢?大家要有信心,依照佛陀的開示教誨,以如說修行憶佛念佛的道力,和阿彌陀佛慈悲本願的加持力,往生淨土這件事,決定是功不唐捐的。」

此時有弟子請示說:「不知大師證入什麼果位,在此命終之後往生何處?」智者大師說:「我如果不領眾教導徒弟,必定可得六根清淨(圓教的相似即佛位)。而我損己利人,只得五品位(圓教的觀行即佛位)。我的師父和道友,現在已經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一起來迎接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說完之後就端坐往生,如同入於甚深禪定,享年六十七歲,當時為隋文帝開皇十七年(西元五九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天鄉寺的釋慧延,聽聞到智者大師遷化往生的消息之後,感懷傷痛哭泣不止,心裡想要知道智者大師往生之處,因此書寫《法華經》,以求大師暗中冥加指示。結果夜裡夢見智者大師和觀世音菩薩從西方淨土而來,慈悲眷顧地說:「這樣子你的懷疑心該去除了吧!」除此之外,靈異感應的事件一再顯現,大約都是諸如此類的。(續高僧傳。佛祖統紀。十疑論)





隋 慧成


慧成。俗姓段,湖南浬陽人,最初受業學習於十住寺,後來聽聞到南岳慧思禪師闡揚佛法、教化生的廣大殊勝,因此前往歸依學習。平日睜開眼睛禪定靜坐,從夜裡一直坐到天亮。南岳慧思禪師指示他修習方等、觀音、法華,以及般舟等種種三昧,以消除宿世的業障。慧成依教修行三年之後,證得了『解眾生語言三昧』。後來在荊州枝江(今湖南常德縣東北),創建寺院而居住其中。平日持誦《阿彌陀經》,修西方淨土的觀想,三十年來常坐不臥。每次入定,常常見到極樂世界清淨國土寶樹蓮臺。有一天,慧成告訴門人弟子,趕緊敷設裝飾殿堂臺階,我將要講《涅槃經》。等到事情準備完畢開始講經時,正好智者大師從玉泉寺來,因此和智者大師共同談論佛法中玄妙的義理,談論一段時間之後,就入滅往生。當天晚上,有人夢見慧成端坐在蓮臺,慢慢地往西方而去。(佛祖統紀)





隋 慧命


慧命,天台仙城人,參學於南岳慧思禪師,聽聞了慧思禪師所說的三觀之後,深悟洞澈三觀玄妙的要旨。於是辯才無礙,說法流暢如水銀瀉地。臨命終前,告誡弟子們要精進修持淨土法門。此時大眾忽然見到阿彌陀佛,以及觀音、勢至兩位大士前來相迎,慧命於是隨著阿彌陀佛向西方而去。(佛祖統紀)





隋 慧海


慧海。俗姓張,山東清和武城人。少年時即出家入道,奉事學習於河南鄴都廣國寺的冏法師。聽講《涅槃經》、《楞伽經》之後,再聽第二遍,就能夠重覆講述,智慧辯才過於常人,學侶門徒都非常推崇欽服。北周靜帝大象二年(西元五八○年)駕臨來到濤浦,整修治理伽藍寺院,莊嚴種種佛門的事務。

慧海曾經以往生淨土為一生的期盼,其精進虔誠極為感人。有一天,忽然有一個齊州的僧人名為道詮,恭持阿彌陀佛的畫像而來,這幅佛像的微妙工巧,是世間所希有未見的。道詮說這是印度雞頭摩寺一位具足五種神通的菩薩,凌空飛往西方極樂世界,依照實景圖繪出來的。此事正好暗自符合慧海一向誠心求生淨土的情意,於是對著佛像虔誠懇切地恭敬禮拜,此時忽然見到神異的光明照耀閃爍。慧海因此懇切勤苦地模仿描繪佛像,並且更加堅定地發願往生極樂世界,終其一生時時都以往生淨土為念。

隋煬帝大業五年(西元六○九年)五月初一得疾病,告訴弟子說:「我將入滅往生。」並伸出五隻手指以表示命終的日期。到了初五的夜裡,忽然從床上起來,面向西方頂禮跪拜,然後結跏趺坐直到天亮而往生,時年六十九歲。慧海自年少時就非常精進苦行,到老的時候更加堅定不移,同時又以仁愛慈悲接引眾生,誘導勸勉後進新學的人。他往生後,無論在家出家的徒眾都感到悲傷難過,因受感化而散華供香、布施金銀寶物的人多得不可計數。(續高僧傳)





隋 智通


智通。俗姓程,河東猗氏人(今山西永濟縣)。天生就樂於佛道,志願要求剃度出家,父母在驚異的心情下允許他的要求。十歲之後就剃度落髮,虔誠恭敬地奉事師長,執事行履都非常謙沖虛心。智通平日嚴格持守戒律威儀,日夜精進地諷誦經典從不間斷,並背誦各種經典中讚佛的重要偈頌達三千多首。後來追隨俊律師和延法師學習戒律經典。智通法師曾創立孤老寺,以平等慈悲心賑災救濟貧苦眾生。有時候也授戒說法,廣修種種福德善行。

隋煬帝大業七年(西元六一一年)十月得疾病,命令侍者稱念阿彌陀佛聖號,迴向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才過一會兒即張開眼睛正視前方,有很久一段時間眼珠都不轉動,好像看到什麼似的,並且說:「真是不可思議啊!」侍奉的僧人頂蓋問他為什麼緣故這麼說呢?智通說:「我見到了七寶幢幡、蓮華傘蓋、以及宮殿塔廟等,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境界啊!」到了初夜分的時候又說:「為什麼要燃那麼大的燈燭!」弟子們於是掩蓋燈光令其昏暗下來。過一會兒又說:「光明為什麼更為盛大呢?」侍者頂蓋回答說:「這是師父自性清淨心相的流露,師父不必覺得奇怪。」因此智通乃合掌一直到天亮,然後說:「我往生淨土去了!」說完就逝世往生。這個時候山林大地都動搖起來,窗戶都被震裂開來。當時寺裡有一僧人名為道慧,正好在小睡休息,夢見西邊的山嶺上有樓閣殿堂,凌空向著西方而飛去。(續高僧傳)





隋 真慧


真慧。俗姓陳,陝州(今河南陝縣)河北人,年輕時就厭離這個身心世間,二十歲時,前往大通寺清禪師的處所,剃度出家受具足戒。常常遊學四方,道業也因此日日增進。後來建築屋舍於蒲(今山西永濟縣)首山的麻谷,居住十八年,設立七寶幢幡四柱,以供養西方三聖。常常抖擻身心提起正念,依著西方三聖聖像作極樂世界的觀想。隋文帝仁壽四年(西元六○四年),受人召請居住於棲巖寺,平日為人清淨高節謙和退讓,喜歡獨處愛好寂靜。精進禪定禮拜懺悔,日夜不懈勤苦修行。隋煬帝大業十一年(西元六一五年)十月,臥病在床,可是精神氣色一如平常,他說:「我將要往生淨土了,我看到極樂世界的蓮華已經來等候我,又聽到明亮的鐘聲,聲音幽雅清遠,也聞到奇妙的香氣到處濃郁充滿著。」說完之後就安然往生。(續高僧傳。佛祖統紀)


淨土聖賢錄易解卷2-1







 

作者:miaoyin居士整理 录入:纯净纯善 来源:淨土聖賢錄
  • 净空法师文集(www.jkfswj.org) © 2016 欢迎转载,功德无量!
  • Email:52889904@qq.com 站长QQ:52889904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