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聖賢錄易解3本-3
清 陶氏
陶氏。名善,字慶餘,一字瓊樓,蘇州長洲人,彭二林居士的姪子彭希洛之妻。小時候聰穎敏捷,精曉通達聲韻之學。平時與妹妹陶仁,早晚以詩詞互相贈答,陶氏生性喜愛清幽寂靜,每次遇到優美的山水,常常懷有遠離塵世之志,常常可以從她的詩中表現出來。不久之後,妹妹患得虛弱的病症而去世,陶氏因此停止作詩,不再創作詩詞。
有一次,閱讀《大報恩經》,有感於如來過去苦行因緣,於是發大願,願證無生法忍。然後,親手書寫《大報恩經》、《金剛經》及《阿彌陀經》等諸經典,其字體端正整齊。每日誦念西方阿彌陀佛名號從不間斷。曾經著作『慚愧吟』數十首,其詩詞大多是精要懇切之言。
後來嫁人之後,每日為家人說苦空無常之法。陶氏每天早晨起來,持念阿彌陀佛名號。並且依次第閱讀《法華經》、《楞嚴經》、《華嚴經》等諸大乘經典,因而對佛法的信解更加深入而得利。那年的秋天,相應唱和著二林居士的閉關詩而作了十首詩。
一云:「無相光中自有真,慈風披拂四時春。而今一著通消息,回向蓮邦稽首頻。」
二云:「原來無實亦無虛,論道談禪事也餘。一句彌陀空自性,孰為是我孰是渠。」
三云:「冰泮波塘水影定,照空萬象慧光圓。須知行滿功成後,鳥語花香也自然。」
四云:「亭俯清流屋倚山,綠蘿影裡掩松關。閒來好認歸家路,免得臨時無處攀。」
五云:「淨域神遊明似日,杖頭何用夜然藜。漫論十萬八千路,樓閣虛空更在西。」
六云:「行樹何殊七寶林,枝頭也得聽靈禽。自然說法東風裡,演出百千微妙音。」
七云:「夙夜惺惺徹底看,幾番生滅總無端。前村雪後梅花放,露出春光不可瞞。」
八云:「九十風光易寂寥,然燈朗照度春宵。烹茶非為清香味,適興何妨飲一瓢。」
九云:「此土結得蓮華盟,八功德水蓮華生。一心不亂超凡品,定向樂邦淨處行。」
十云:「勘破重關觸處真,從今不入舊迷津。輪回六字無終始,流水行雲總是春。」入冬後感染疾病,自知將一病不起,因此時時誦念西方佛名。往生之前,請母親來與她辭別,不久之後說:「大和尚來,我去了!」侍者說:「妳年輕早逝,老夫人要如何是好呢?」陶氏說:「西方好,我於他日,必定來迎接老夫人去也!」於是閉上眼睛往生。此時是清高宗乾隆四十五年(西元一七八○年)正月二十三日,年二十五歲。
後來在乾隆四十九年(西元一七八四年)春天,有西方極樂世界的大菩薩降於玉壇,為諸弟子宣揚淨土法門。有一天,二林居士前往拜訪,並詢問過去的師父及道友們,其所往生的地方。大士一一為二林居士回答說:某某往生於兜率天、某某得到福報。其往生西方淨土者有四人如下:香山老人(名實定)、旅亭(名際會)、誓願(名佛安)等三位法師及沈敬孚(名炳)。(以上四人詳見聖賢錄初編)最後問到陶氏。大士曰:「陶氏已往生西方邊地了。」不久之後,陶氏降至玉壇,題詩曰:
「雨歇閒階芳草多,五年消息等流梭。洞中深閉煙霞,一任熏風送客過。」
又告訴大眾說:「你們若要往生極樂淨土,全都要打得一副金石鋼鐵的心腸。外不為六塵所薰染,內不為七情所束縛,如此汙泥中便有蓮華出現。持念一句佛號,便有一道光明;持念千句佛號,便有千道光明。其光是由內心而顯現出來的,不是從外境而得,乃是因為本性是無相的緣故。阿彌陀佛就在你們的面門,隨處出現。如果有絲毫的執著隔礙,此自性光明便無法顯現了。
持念佛名時,內心要時時覺知觀照,如此才能生起不退轉的念頭。念佛的聲音要心心至誠懇切,如此才能生起無上的願力。心念和聲音互相融合,其光明則照遍四方,而無處不是佛,無時不念佛,如此才是念佛得力上手。佛的名號稱為『無量』;要知道佛的智慧無量、神通無量、慈悲無量、攝受無量,所以假如不發無量心,怎麼能親見極樂世界的導師阿彌陀佛的無見頂之相呢?可悲啊!眾生,欲念未斷除,而道根又日漸損壞,慈悲的佛陀見到這種情形,將何以堪?快快念佛去吧!」
過了一個月,二林居士又再度前往玉壇,致書信給陶氏曰:「聽聞妳得生西方淨土,總算不辜負妳生平的志願,非常好。但是羅臺山、朱仲君二人,平時持齋清淨,而且誓願宏大,實在是很少有的,卻還只是停留在天上的福報,而妳並未受戒,念佛的功夫也還未成熟,卻能直往淨土而無所障礙,這是什麼原因呢?還有妳往生時的景況、往生後於極樂世界的功德受用如何?如何精進修行?是否也已親見阿彌陀佛?是否已證得不退轉地?請試著一一回答,使聽聞者能夠生起欣慕淨土之心,而起精進修行之念,這也是度人的本願啊!」
當天大士降於玉壇,報云:「上個月我正好從西方邊地行化而來,因此陶氏也得隨我而到,今日她不能來了。她平日的念佛功夫及持戒的功力,雖然比不上羅臺山他們,然而她臨命終的正念,卻遠勝他們,故感得觀世音菩薩的接引,臨命終時見到金色蓮華現前,即刻感覺到其身轉變為男子身。此時已到西方七寶世界,衣食自然而有。雖然不能見到阿彌陀佛,但每日諸位大菩薩說法二會,精進的人漸登九品,懈怠者壽命五百歲,而娑婆世界的百年為邊地的一日。
陶氏自往生邊地以來,非常精進,將來可得上品下生,其時間尚須娑婆世界的二千年(即邊地二十日)。」而所謂降於玉壇的西方淨土的大菩薩,號為寂根,於《無量壽經》、《維摩詰經》等諸經中,皆曾參與聖會。其證果以來已經多久時間了,則不能詳細得知。(善女人傳。瓊樓吟稿。西方公據書證。)
清 汪氏
汪氏。自號鏡智道人,江蘇吳縣人,嫁給李景熹為續娶的妻子。年二十六歲守寡,兒子才七個月大。汪氏既哀痛丈夫去世,正好有人拿髏圖給她看,汪氏突然感到驚懼而發出世之心。後來又追隨有些和尚受持念佛法門,於是長年持齋。平時早晚面向西方,懺悔發願,誓願此生盡時,決定求生極樂世界。並且引導其家族親屬及鄉里的人,下至園丁及廚房的婢女,一同歸向佛法。因為她的引導而開始信奉佛法者,有百餘人,其中因而持長齋修習淨土法門者有十餘人。
後來,參訪聞學定公,聽聞即心即佛之旨,而有所省悟。年三十四歲,追隨旅亭會公受菩薩戒,並且持誦《梵網經》。發心刺舌血,書寫《法華經》、《阿彌陀經》二部經典。苦於舌血不足,後來有僧人教她在子午二時取舌血,最後才全部完成刺血寫經的工作。汪氏本來就有肝病,每年到了秋天就發病,因體內的血液已枯竭,肝病發作得更嚴重。有人勸她要補養身體。汪氏說:「在此娑婆世界學習佛法,大多會引來退轉的因緣,如果能夠儘速捨此業報之身,往生西方淨土見佛聞法,這才是我的願望啊!這個娑婆世界又有什麼好貪求呢?」
清高宗乾隆四十九年(西元一七八四年)十一月,患下痢,臥床上數日,但是仍然默默地觀想而不間斷。到了十一月十日,告訴侍者說:「明日我將要往生西方了!」侍者問她往生什麼品位呢?汪氏說:「中品上生。」隔天,有位方氏婦人來探望她,汪氏說:「妳來太好了!可以幫我洗澡沐浴。」沐浴完畢後,端身正坐,過了一會兒,指示大家一同持念佛名。正午之時,雙手合掌而往生,此時栴檀的香味充滿室中,時年三十八歲。
其往生後三年,有同鄉里的何氏婦女病死,到了半夜三更又甦醒過來。自己說她到了冥王殿中,冥王命令鬼卒拿著鎚要打她,忽然看見許多旛幢擁護者一位道人,自西方而來,在冥府教化眾生。其容貌端正相好、莊嚴高潔,是世間沒有辦法和他相比的。仔細一看,就是萬年橋的李家老母(即汪氏)。冥王跪著迎接,並稱他為菩薩,李家老母命令冥王釋放我,又引導我遊歷觀看各各地獄的痛苦。並且告訴我說:「要持齋念佛,一心一意求往生西方,等時候到再來接妳往生。」於是命令鬼卒用轎子送我回來,我因此才得以甦醒過來。隔天,病好了,其姪子性三,書寫其事蹟而流傳之。(一行居集。西方公據書證)
清 費孺人
費孺人(古代貴族官吏之母或妻的封號)。名蘭襄,家族世代居住在吳江縣,是彭二林居士之妻。生活起居之間從不曾責罵人,如果遇到不如意之事,也只是默默不出聲而已。未出嫁之時,庶祖母(祖父之妾)王氏,喜好作佛事,孺人因而對佛法心生仰慕,並且開始奉持齋戒,嫁人之後也沒有中斷。自從嫁給二林居士五、六年中,連生兩個女兒。後來二林居士修習西方淨土法門之後,常常和她說出離生死痛苦的重要。孺人於是摒除葷血的食物,獨自住在小園之中,每日與兩個女兒講說讀誦大乘經典,並將其功德迴向西方淨土。
清高宗乾隆五十五年(西元一七九○年)秋天,患得肺病而吐血,身體衰弱耗損,體力不如平常之時。因此前往文星閣,請祥和尚授優婆夷戒,之後禮佛念佛更加虔誠。平時若稍有私人的積蓄,則作佛事。此時則將平生所有的積蓄拿出,囑咐二林居士前往雲棲山,參加水陸法會大齋,祈願與一切有情,同生淨土。法會開始持誦經典的第一天,家中的人都聞到異香,不久之後孺人即病危,臥倒在床上五日,每日面向西方祈求發願說:「阿彌陀佛,你一定要來接引我啊!」
二林居士從杭州回來後,策勵她說:「妳已具備往生淨土的資糧,此時應當撒手便行,不要貪戀此殘生啊!」費孺人說:「我有何貪戀呢?只是擔心不能儘速往生淨土而已!」當天的半夜,孺人忽然高聲唱念佛名,大約十聲,不久之後,即安然往生,此時為九月八日。
其後數年,觀音大士降,主持扶的人是黃敬敷,二林居士問孺人往生之處。大士開示云:「一念能回心歸向西方淨土,則心念已經先到西方。精進修行的功德已累積很久,最後必證得不退轉菩提。現在生懈慢國(西方邊地),將來可登九品。」(一行居集。西方公據書證)
評曰:「自從二林居士宣揚淨土法門,其眷屬隨順他修持,先後往生而記載於《淨土聖賢錄》者,共有五人。善人一起聚集於同一門第,實在不是偶然的。」(其五人者:一、彭際清(二林居士)。二、其妻費孺人。三、姪子彭希涑。四、彭希涑之妻顧氏。五、姪子彭希洛之妻陶氏。)
清 許節婦
許節婦。太倉(江蘇)錢氏之女。年二十歲,嫁給太學生許照,經過六年就守寡了。清高宗乾隆三十七年(西元一七七二年),地方官府上告於朝廷,以『節婦』來表揚她。節婦自幼相信淨土法門的教法。有一次,其母親遇到危急之病,節婦即對著佛祈禱,並每日誦念佛名千聲,母親的病不久之後就痊癒了。節婦守寡後,更加虔誠地奉持佛法。時常拿出自己的積蓄,來救濟貧窮、幫助困苦之人,其惠澤普及禽畜(即放生)。
平時每日持誦《金剛經》,迴向往生西方淨土。晚年則斷絕葷腥血肉之食,有六年之久。往生前半個月,夢見觀世音菩薩現身接引。到了臨終之時,命令侍者焚香,自己則雙手合掌誦念阿彌陀佛名號,然後端身正坐而往生。時為乾隆五十七年(西元一七九二年)二月四日,年七十二歲。(一行居集)
清 宋孺人
宋孺人。長洲人(江蘇吳縣西南),嫁給太學生顧文燿。平日事奉婆婆極為恭敬,其婆婆一向供奉觀音大士。後來逝世,遺留下宋朝瓷造的大士像,孺人每日虔誠地禮拜供養,如此將近十餘年。後來她的兒子顧晉芳夢見兩位大士,身上穿著破舊的僧服,好像有所乞求的樣子。隔天天亮後,顧晉芳遇到一位船夫,攜帶兩幅畫來賣,其中一幅是由吳道子所繪畫的僧相觀音,另一幅則是刺繡的送子觀音像,顧晉芳於是急忙付錢買下這兩幅畫,並交代工匠重新裝修,然後送到鄉里中的月聲庵收藏。
過了一年,顧晉芳又夢見兩位大士云:「將有所遠行。」顧晉芳醒來後,急忙前往月聲庵看那兩幅畫,見到那兩幅觀音像收藏在牆壁中間已經很久了,於是拿回家中,將二幅畫像打開而張掛於清淨的房室中。
宋孺人每日依靠在畫像的旁邊,誦念阿彌陀佛名號及諸經咒,每天都恭敬地瞻仰禮拜。有一天,屋中牆壁的磚面,忽然顯現僧相觀音就如吳道子所畫的像一樣。其後八日,又顯現一尊送子觀音的像,善財、龍女的像也先後迸出。於是就在磚面上照著顯現的聖像雕刻下來,其聖像的金容光彩明亮。自此以後摒除葷腥的食物,一心一意於淨土法門。
孺人晚年患得痳痺症,每日須要旁人的扶持而下床,但還是照樣課誦不斷。不久之後感得熱病而病情加重,因此臥病在床半個月。後來臨命終時,訓勉諸子們,各自持守自己的本分。命令他們一同稱念佛名,不要哭泣。宋孺人則合掌至頂部,然後持誦曾經學習過的神咒,此時忽然聞到異香充滿室中,隨即安然而往生。時在清高宗乾隆五十七年(西元一七九二年)五月,年五十四歲。(一行居集)
評曰:「潘萬宗居士,衣服的灰燼呈現三聖的像,而今宋孺人家中牆壁的磚面顯現大士聖像,這都是精誠之心所凝結而成的。然而,有的人懷疑這是荒誕不實在,試問蛤蜊的殼中,變現出豬牙齒臼等現象,這又要怎麼說呢?難道也是荒誕而沒有的事嗎?」
清 鄭氏
鄭氏。松江(江蘇)人,嫁給吳姓的人家。很早就守寡,立志堅守貞節,另外建築清淨的房屋,關起門來持誦經典及念佛,如此修行達數十年之久。到了清仁宗嘉慶初年(西元一七九六年),年七十九歲,庭園前的石頭上,忽然生出兩朵大蓮華。正好她的母舅蔡鴻業任職司寇(主管刑獄之官),辭去官職回到故鄉,看見那兩朵蓮華而感到驚訝,並為之作文章刻在石上,以記載這件奇事。那年的十二月,鄭氏告訴家人說:「我將往生西方淨土。」過了十天,無疾而往生。(染香集)
清 百不管老媼
百不管老媼,不清楚她的姓氏,杭州人。曾經請法於孝慈庵的道源和尚說:「要修什麼法門?才可一生決定出離生死苦海。」和尚曰:「那就莫過於念佛法門。然而念佛不難,難在能夠持久;持久不難,而難在於專一心志,妳若能一切不管,專心持佛名號,至誠發願往生極樂淨土,則臨終時阿彌陀佛來接引,即得出離苦海了!」老婦歡喜地頂禮答謝而去,回家後即將家事,委託給兒子媳婦們,找一間清淨的房室供奉佛像,於其中一心修持。
過了一年多,又去問道源和尚說:「自從承蒙您的開示,弟子捨棄家務,專修念佛法門,自問也可以說是持久而不懈怠了,但卻苦於專一心志之困難,請師父再教導我。」和尚曰:「妳雖然拋卻家務,而對兒孫眷屬,卻不無執著掛礙之念。如此則愛根未拔除,要如何一心呢?妳從今日起要加倍用功,先拔去愛根,將一切萬緣放下,然後就能得一心也。」老婦感歎說:「師父說的是啊!我雖然不管身外之事,卻還是不能不管(放下)心中的念頭,從此以後真的是要百不管了!」於是更加精進修持。
後來,關愛執著子女之心偶爾起來時,隨即默持『百不管』三個字,關愛之心因此自動去除。有人問她家事,也以此三個字婉拒之。於是『百不管』之名,遠播流傳於親屬鄉里之間,如此念佛又過了一年多,有一日到庵中感謝和尚曰:「師父您沒有欺騙我,弟子往生西方淨土已經指日可待了!」數日後,果然無疾而往生,時為清仁宗嘉慶初年(西元一七九六年)之事。(染香集)
評曰:「『百不管』,是綽號也。推論之,則由百至千,由千至萬,都放下不管了。簡言之,即一件事情都不管,哪裏還有百件事呢?如果能夠如此,然後塵緣就可以斷絕。能夠如此,然後淨土行業就可以成就。可悲啊!怎麼樣才可以使世間的人士,都能夠像這樣百不管呢?」
清 陸氏
陸氏。江蘇婁縣人,嫁給周姓的人家。中年時吃素,並受五戒。有一天,遇到西禪寺的僧人邁春,向她開示念佛法門,陸氏即依教行持,歷經三十年而不倦怠。其丈夫死後,跟著女婿袁退庵住在他家。清仁宗嘉慶十一年(西元一八○六年),感染些微的疾病。一心一意精進念佛,希望能夠往生西方淨土。後來臨終的時候,右脅而臥,如入禪定。此時房中的異香直達中堂。等到入殮時,尚有餘香。(染香集)
清 吳氏
吳氏。蘇州元和人,嫁給張姓的人家。中年時開始信奉佛法,歸依畫禪寺的道林和尚,並且吃素戒殺,專心修習淨土法門。後來因為夢中見到觀音大士,教她跪著念佛,於是每次念佛時一定跪著,等到香燒盡才起來,不曾稍有懈怠。晚年有些微的疾病,命令兒子張眉山,延請僧眾數人來念佛。到了第三天,告訴大眾說:「我看見空中有二位和尚向我招手。」僧曰:「此是觀音、勢至二大菩薩也,正好一心跟著前往西方淨土。」話未說完,吳氏已經吉祥往生了。張眉山也因母親的教誨,而持長齋信奉佛法。(染香集)
清 沈媼
沈媼。法名善月,吳江(江蘇)黎里人。嫁給陳士坊為妻,生下兩個兒子。年二十五歲,修念佛三昧。到了四十歲,斷除葷血之食物,摒除一切的家務,勤行放生等諸善功德。小兒子死後,接著丈夫又逝世,於是更加精進用功。每日持誦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一卷、大悲咒五十遍及佛號三萬聲,為固定的功課。
晚年,隨著兒子遷移居住在城中,設立一間靜室,從此足不出戶,睡覺及吃飯都在靜室中,一心一意要求生極樂淨土,數十年如一日。年七十五歲時,感染疾病久病不癒,但是仍然持佛名號,從不間斷。臨命終時,呼喚眷屬扶她起來,吩咐家人準備熱水以盥洗身體,沐浴更衣後,端身正坐,面向西方合掌而往生。不久之後,突然在桌上顯現蓮華,其影像不滅。時清仁宗嘉慶二十一年(西元一八一六年)十月二十八日。(染香集)
清 姚氏
姚氏。松江(江蘇)人。平日跟著丈夫張某,供奉道教的斗君,非常虔誠。後來,姚氏生病,她的姊姊來探望並啟發她,教她專心念佛,姚氏聽從姊姊的話,才經過半日,忽然笑著說:「我見到蓮華無數,大如斗。」說完後即往生。(染香集)
評曰:「見到蓮華,而沒有見到化佛,表示持誦佛名的功夫尚不深,然而只要一往生極樂淨土,最後必當見到佛。」
清 汪氏
汪氏。華亭(江蘇)人。年十六歲,嫁給周文榮。家中非常的貧窮,丈夫周文榮遠遊他方,為人做文書、參謀的賓客。汪氏則以縫紉刺繡來養活自己,平日持長齋奉持佛法。後來,周文榮客死在他鄉湖北,因此很久沒有音訊。汪氏獨自撫養兒子周方容到成家立業,於是命令他去尋找父親,周方容行走數千里,終於揹著父親的遺骨回家。後來,學者、使節採探民俗風情時,以『母節』、『子孝』來表揚他們母子於鄉里中。
周方容一向善於書畫,大家由於尊重他的孝行,而爭相購買他的書畫,因此對他母親的供養從不缺乏。汪氏晚年念佛更加虔誠,並發願回向父母公婆及丈夫,都能一齊往生極樂世界。於清仁宗嘉慶的某一年生病,因此每日關起門念佛,不過問家事。臨命終時,告訴兒子周方容說:「我昨天夢見你祖父母、外祖父母及你的父親,都住在蓮華世界。現前五色的雲彩,擁著一朵蓮華,其大如船,我就要乘此蓮華往生了啊!」說完後,神情怡悅地往生。一時室中香氣如蘭,入殮時尚未散去。(染香集)
評曰:「先前先發願父母公婆及丈夫,能一齊往生極樂淨土,而後終於與她的夢境相符合。如果丈夫逝世後為他修習淨土法門,丈夫必藉此而獲得超生,汪氏的事蹟難道不足以作徵驗嗎?因此如果回向發願:『願法界一切眾生,同歸極樂安養國,回入娑婆,度脫一切的有情眾生。』難道這樣發願不足以得到徵驗嗎?而現今那些守貞節的婦女,不明白要求生淨土,小則哀傷成疾,大則隨著丈夫而逝去。不知此身形一盡,各自隨著善、惡業而受報。縱然能夠相見於黃泉之下,也只是形同陌路,毫不相識各走各的。唯有西方淨土,才能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這其中的利益與損害,實在是天壤之別,希望明智之人深思之。」
清 王氏
王氏。金山縣(江蘇松江縣南)人,嫁給張姓的人家。非常孝順地事奉父母及公婆,曾經為了他們兩次割手臂的肉配合藥物以治病。後來丈夫去世,王氏堅守貞節,而其教導子女家法嚴厲、賞罰分明。每次見到喪家請道士來招魂,王氏都覺得很害怕,因此問人家說:「如何才能免於此事呢?」有人告訴她念佛法門能免生死,王氏因此發心吃素,並且每天禮佛念佛從不間斷。又教導諸位兒子媳婦們學佛,於是全家都信奉念佛法門。平日努力實行放生及掩埋無主屍骨等一切善事。後來患得脾病,求參一和尚授優婆夷戒。經過一年病情加重,而其行願卻更加至誠懇切。臨命終時,持誦《阿彌陀經》,接著稱念佛號,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即往生。留下遺言指示不要招魂,也不要以葷食及酒來祭祀,她的兒子媳婦都遵從她的意思。(染香集)
評曰:「用葷酒來祭祀、宴客,對亡者是損失大利益,明智之人千萬不要這麼做。至於招魂之事,更是荒誕而無根據。然而,積久的陋習已成風氣,實在是令人感到非常深惡痛恨。修行人努力挽救此衰頹的風氣,這實在是可以效法的啊!」
清 吳媼
吳媼。江寧(江蘇南京市東南)人。丈夫早逝,遺留下一個兒子,吳媼獨力撫養兒子到成家立業。兒子結婚娶妻後數年,也去世了。於是與守寡的媳婦共同撫養幼小的孫子,孤獨貧苦地過日子。後來堅信淨土法門,長年持齋奉行佛法,並受優婆夷戒。將小閣樓打掃清潔,供奉佛像。吳媼每天早晨起來,盥洗漱口後,即焚香禮拜,持念佛名三千聲,以此定為每日的功課。功課做完後,才開始料理家事,如此歷經數十年之久。
同鄉里中有一位名為朱本願的人,平日與吳媼的兒子很親近,所以常常還有來往。清仁宗嘉慶二十二年(西元一八一七年)春天,吳媼忽然告訴朱本願說:「稍後數日,希望你來拜訪我,有一件緊要的事情,必須託你辦理。」朱本願隨口答應她。等約定的時間一到,就前往她家,此時吳媼已披上縵衣,端身正坐於床上而往生了。朱本願問她的媳婦,其媳婦說:「婆婆最近這幾天課誦佛名如平常時,精神也很好。昨夜吩咐燒熱水沐浴完畢後,即安詳地臥在床上,不知道是何時坐化往生的。」朱本願因此為她料理喪葬之事。(染香集)
清 倪嫗
倪嫗。法名顯真,嘉善(浙江)人,居住在北港村,歸依佛門,吃素念佛。北港村中從前就有觀世音菩薩的聖像,倪嫗早晚必定前往誠心禮拜。每次供佛齋僧時,倪嫗一定親自去做勞苦之事。
清仁宗嘉慶二十二年(西元一八一七年)九月,數次親見菩薩顯現聖相。接著身現疾病,告訴她的兒子說:「我數次見到菩薩召喚我去,我大概將要去了!」兒子云:「既是菩薩降臨,應該準備齋供,兒子親自到城中,買蔬果來供奉菩薩,怎麼樣呢?」倪嫗說:「也好,但恐怕來不及了!」兒子於是前往城中,等到回家時,倪嫗已端坐而往生,念珠還拿在她的手上。(染香集)
清 潘氏
潘氏。江蘇婁縣人,嫁給孫某。生下智求、智禪、福庵及德庵四個女兒,她們都奉持佛法,並受優婆夷戒,大家一同勸母親發心學佛。清仁宗嘉慶二十三年(西元一八一八年),潘氏年紀已經七十九歲了。正好遇到西林寺傳戒,四個女兒又勸她去受五戒。後來,潘氏因臥病在床,不能前往受戒,因此請女兒代她去求受五戒,而賜法名為印蓮。潘氏得知後,即斷絕肉食,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淨土。那年的冬天,南禪寺舉辦念佛法會四十九天,四個女兒都一同前往念佛,到第六天,潘氏命令旁人去催促她們回來,女兒回來後,潘氏說:「趕快焚香,佛來了!」說完後就吉祥而往生。(染香集)
清 汝氏
汝氏。名季婉,吳江(江蘇)黎里人。嫁給王枚為繼室,夫婦相敬如賓。結婚五十餘年,汝氏未生任何子女。她的為人沈靜敦厚,平常只以一心念佛為主要之事。清仁宗嘉慶二十四年(西元一八一九年)二月三日,病情危急,告訴家人說:「大士已經來臨,我要往生了!」隨即雙手合掌閉上眼睛,持誦大悲咒。接著大家都聞到栴檀的香味充滿室中。汝氏往生後,容貌慈祥面含微笑,而且相貌氣色變得更年輕,時年八十二歲。(染香集)
清 祁氏
祁氏。法名德濟,江蘇興化人,嫁給同鄉里的王姓讀書人。祁氏年紀尚未四十歲時,就感慨地厭離五濁惡世,誓願求生極樂世界,每日誦念佛名三萬聲。後來歸依溪谷和尚,接著又受優婆夷戒。
年八十九歲,感染輕微的疾病。那年的三月八日,告訴她所親近的人說:「我於十六日將往生西方。」有人告訴她說:「十六乃是紅沙日(古代陰陽家的忌諱語,為不吉之日),不吉祥。」祁氏曰:「我們修行人,不依順世俗的忌諱,有什麼不吉祥的呢!雖然如此,為了不要令世俗人議論譏謗,而導致退失善心,那麼就在十四日往生,怎麼樣?」到了十四日,早晨起來,自己披上縵衣,然後持念佛名而往生。時在清仁宗嘉慶年間。(染香續集)
清 王氏、張氏、陳氏
王氏。浙江鄞縣東鄉樹橋人。生下來就不吃葷食,自幼歸依三寶,法名為淨隆。嫁人之後,開始相信而修行念佛法門。她的丈夫性情粗暴,時常對她責罵欺辱,王氏只有忍受而已。年六十多歲時,更加精進修行。有一天晚上,她的房舍被鄰居因怨恨而放火焚燒,火勢馬上就被撲滅。之後前往參加寶林念佛會,僧人問她說:「倘若那時被燒,妳將如何呢?」王氏答曰:「此身甚可厭惡,如果被燒,即可乘這個機會而往生。」
過了一年,她的鄰居又放火,其房舍被焚燒起來,王氏竟然不避開逃走,只是慢慢地低聲持念佛名,木魚的聲音清脆嘹亮。在火光之中,隔著河岸的人家,剛開始見到濃煙及火燄覆蓋著她的房舍,忽然有一道金光,直沖雲霄,彷彿見到王氏現身在空中。火勢熄滅之後,王氏的家人尋找探視,見到她的遺骨,好像趺坐在地上的樣子。另外,浙江鄞縣下殷這個地方,有一位張氏婦人,與王氏歸依同一位法師,法名淨音。她信向念佛法門,但是卻被丈夫反對,情況和王氏類似。雖然受到百般的折磨,道心仍舊不曾退失。後來患得痳痺症,病臥於床上數年,但是念佛卻從不間斷。臨命終時,合掌而往生,當時異香充滿於室,經數十分鐘才散去。
又浙江鄞縣定橋,有一位陳氏婦人,也與王氏歸依同一位法師,法名淨瑞,為人純樸誠實,平時念佛求生淨土,對於念佛法門從來不曾懷疑。常常自己說:「我決定能夠往生淨土。」臨命終時,神情愉悅地端身正坐,然後念佛而往生。(染香續集)
評曰:「王、張二氏,宿世的業障很重,所以從出生到死亡,經歷了種種的痛苦。最後因清淨的願力堅強牢固,終於獲得祥瑞的感應,因此可知就算是前世的餘殃災禍,也不能阻礙今生殊勝的果報。至於像陳氏,雖然宿世的業障輕微,容易成就道業,但是卻不及王、張二氏的忍辱耐力、意志堅定。然而她一向的心意志氣,絕對不會像迷失的羊隻誤入歧途,看了她的事蹟令人精神振奮。她們三人,可說是同一師門的三位豪傑啊!」
清 朱氏
朱氏。法名妙德,嘉興(浙江)人,從小患有血疾,後來嫁給許姓的人家。年二十八歲時,丈夫去世,有一個兒子又夭折,因此靠著縫紉、刺繡來養活自己。家裏雖然貧窮,但只要看見有飢餓受寒的人,就傾盡她的積蓄來幫助別人。
清宣宗道光六年(西元一八二六年)春天,與姑母妙圓、表妹立修一同於精嚴寺受五戒,因而持長齋念佛,求生西方淨土。有一天晚上,在姑母妙圓的佛堂內添加燈油時,看見燈華結成蓮葉一片,而葉片上站立著一尊佛,朱妙德隨即請姑母妙圓及表妹立修來,她們也都看見了。
道光九年(西元一八二九年)正月,因為母親辭世而過度哀傷,血疾又復發,不能工作,時常到了缺乏食物的地步。而朱妙德的性情正直,不輕易向人取求。同鄉里的人知道她的情況,於是請她持誦大悲咒,然後給她維持生活的費用。到了七月十八日病況加重,表妹立修前來探望她,並說道:「別人都說姊姊您念佛很精進,而在我看來妳的心還是不夠深切,所以病不能痊癒,佛也沒有來迎接妳。」朱妙德於是涕泣懺悔,更加努力念佛。自此以後,別人問她話,都不回答,只有雙手合掌念佛,眼睛流淚而已。有一天,半夜的時後,忽然笑著說:「西方三聖到了!」於是焚香洗澡沐浴,念佛數十聲而往生,時年四十四歲。(染香續集)
清 朱氏
朱氏。法名妙圓,就是節婦朱氏妙德的姑母。朱氏嫁給許蔗如,清宣宗道光元年(西元一八二一年),丈夫去世,兒子們都已成家立業,於是就將家產分配過繼給兒子們。她的第三個女兒,法名立修,從小許配給徐姓的人家,但尚未結婚,其未婚夫就死了。後來,立修還是嫁入徐姓的家門,為死去的丈夫堅守貞節,時常回來住在母親的房子,其屋舍設立佛堂,母女倆人一同修行念佛法門。除了早晚課誦佛號外,每日禮拜大悲懺及淨土懺各一個時段,並持誦《金剛經》三卷。其餘的時間都在念佛,不談論世俗的雜事。有時候,遇到放生及救濟貧苦等善事,都竭盡所能地去做。
道光九年(西元一八二九年)七月,姪女妙德先往生,現出往生的瑞相。朱妙圓說:「我的壽命也不久了,也想要往生了!」到了八月二十九日的夜晚,呼喚女兒說:「剛剛聽到鐘響,已經是清晨三時左右,今日我的精神氣力有點疲憊,不能進佛堂禮拜課誦,妳可要高聲誦念佛號,我聽到妳念佛的聲音,運心觀想即可。」立修早課完畢後,拿藥及稀飯給朱氏吃。朱氏說:「吃這些有什麼用呢?我不需要其他的事,只是等到佛來接引,我就要去了!」
朱妙圓最小的兒子哭泣著告訴她說:「母親的深恩,我們尚未報答,平時全仰賴母親的教導訓示,如今為何突然忍心捨下我們而去呢?」朱妙圓笑著說:「我的兒女雖多,但是我修習淨土法門,塵緣俗世絲毫不能掛礙我的心,我在這種自在的心境中已經很久了。」於是命令兒子延請僧眾數人,輪流念佛。僧眾聚集後,朱妙圓以清淨的水盥洗沐浴,從下午一時至晚上十一時,隨眾默念。後來忽然睜開眼睛說:「接引佛已經來了!你們趕快焚香頂禮。」隨即含笑閉目而往生。此時窗外忽然有一道白光,慢慢地向西而去,眾人都感到很驚異,時年五十九歲。(染香續集)
清 羅氏
羅氏。寧波(浙江)慈谿人。持長齋數十年,每天禮拜及持佛名號,沒有一日間斷。清仁宗嘉慶初年(西元一七九六年),跟隨丈夫姚惠成,遷移居住在杭州的北新關,以賣煙筒為業。貿易之外閒暇的時候,則勉勵丈夫念佛,姚惠成因此也長年持齋。
清宣宗道光九年(西元一八二九年)三月四日黎明之時,告訴丈夫說:「你到城裏去招請女婿來,為我念佛。」女婿張懷靜,一向師事吳允升,奉持佛法極為恭敬。其丈夫姚惠成於是前往招請女婿,張懷靜正好因為有事而耽擱。到了中午,羅氏說:「我不能再等女婿了!」於是準備熱水洗澡沐浴,然後趺坐念佛。太陽即將西下的時候安然而往生,此時羅氏面有笑容,時年七十八歲。(染香續集)
清 王氏女
王氏女。江蘇常熟人。一向持誦白衣神咒,及觀世音菩薩聖號。年二十餘歲,得肺病。有一天,告訴她的母親說:「女兒本來應於八月中辭世。現在病苦纏身,不能等到那個時候,因此祈禱於菩薩,菩薩現在已經准許提前一個月來接引我了!」母親不信。
到了七月中預定往生的那一天,早晨起來,臉上帶著歡喜的神色,說:「菩薩來了!」母親懷疑她見到鬼怪,於是用刀揮砍。王氏女奪下刀子,告訴母親說:「嘻!是菩薩啊!要趕緊禮拜菩薩,才不至於犯了罪過啊!」母親聽從她的話趕緊禮拜,禮拜後站起來,看看女兒,已經合掌而往生了!(往生近驗錄)
清 邵媼
邵媼。不清楚她的出身,因家境貧窮而寄食於親戚家,平時念佛非常精進。曾於清宣宗道光十七年(西元一八三七年)秋天的某個晚上,在暗室裏面向西方靜坐,忽然心中開朗,見到西方極樂世界殊勝的境界。第二年的秋天,再次見到菩薩的聖像金容,光明耀眼令心喜悅。又隔年的五月十四日,因輕微疾病往生。往生時,眾人都來不及見到,只有范姓醫生,進入室中為她問診把脈,看見她的目光如生,臉上仍帶著笑容,而鼻門已經毫無氣息。范醫生出來後讚歎地說:「此真是善逝(善終),我也很少見到啊!」(往生近驗錄)
清 張家婦
張家婦。江蘇常熟人,一向念佛。有一天,現出輕微的疾病,早課作完之後,仍然誦念佛名不間斷,異於平日。並且告訴家人說:「我今日要往生了!」家人不信。一會兒之後,其念珠突然掉落而往生,此時異香濃郁,一直傳到鄰里之間都還可以聞到,鄰里的人都聚集到她家的門口,驚歎此事之希有難得。時為清宣宗道光十九年(西元一八三九年),正月七日。(往生近驗錄)
清 俞媼
俞媼。江蘇常熟縣人王效曾之母。性情平和賢淑,王效曾一向信奉三寶,勸母親要斷絕葷腥血肉之食,俞媼聽從他,持長齋達三年之久。清宣宗道光二十年(西元一八四○年)春天,得疾病,臥病不起。入夏之後病情加重,王效曾勸她默默地觀想西方淨土。俞媼因此發心念佛,然而卻不能沒有雜念。
過了數個月,屢次進入冥界,剛開始是由兩位童子召喚她回來,接著則是菩薩命她回來,最後則在夢中聽見佛說:「妳的前世本是僧人,但因迷失本性而墮於女眾之身。」自此以後逐漸斷絕飲食,後來氣息已經微弱、濱臨死亡。忽然於半夜的時候,高聲唱念佛名三、四聲,接著雙手合掌、面向西方注視著說:「佛來了!」然後右脅臥而往生,此時為五月二十五日。
後來,她所喜歡的長孫,夢見到一個殊勝的地方,其中有行樹、樓閣等景觀,都不同於人間。但是有欄楯圍著作界限,其欄楯曲折繚繞,因此無法跨越過去。此時忽然看見俞媼正遊行而來,長孫問她要從何處進入,俞媼說:「你想要進來,非念佛不可。」其孫聽到此話之後,就醒過來了,於是和別人敘說如上所述的夢境。(往生近驗錄)
清 吳婆
吳婆。蘇州(江蘇)人,自幼堅信佛法,其夫家姓郟。年七十餘歲時,持齋誦佛名號,如是歷經了幾年。清宣宗道光二十一年(西元一八四一年)正月十二日的夜裡,忽然通達宿命,知道她的長子前世為僧人,次子則已經三世和他為母子,所說的話都很特殊奇異。不久之後說:「我今天要往生西方淨土,永遠斷絕塵世之緣了!」於是面向西方合掌而往生。(往生近驗錄)
評曰:「業緣盡了,則智慧大開,這個道理極為平常,沒有什麼值得奇怪的。」
清 錢孺人
錢孺人(古代貴族官吏之母或妻的封號)。名瑞雲,江蘇常熟人。丈夫謝鳳梧生病,錢孺人祈禱於佛,願長年持齋,其丈夫因此病癒。自從嫁給謝鳳梧數年之後,生下一子一女,從不曾以葷血之食來餵養。後來知道淨土法門,於是偕同謝鳳梧受清淨戒,斷除男女的情愛。
清宣宗道光二十二年(西元一八四二年),她的兄長錢萬鎰往生(於本書一六九頁),錢孺人親眼看見他往生時的瑞相,因此對淨土法門的信心歸向、更加堅定。那年的冬天,兒子未成年就死了,錢孺人哭得非常悲傷,不久之後自己說:「上天難道要我斷絕愛緣嗎?」於是漸漸地不將此事放在心上,在閨房中與丈夫相對時,只是互相策勵要念佛修行而已。
有一天,母親吳氏生病,因醫療錯誤,以至於臥病不起,錢孺人以念佛來為她送終。到了道光二十五年(西元一八四五年)六月,自己患吐血病,病情愈來愈嚴重,而她的女兒也生病了。謝鳳梧怕她又生起執著恩愛之念,策勵她說:「不曾說有口裏稱說西方淨土、心中貪戀娑婆世界,而卻能往生的人,希望妳要振作努力。」錢孺人突然驚覺而振奮起來,並向丈夫作禮說:「仰賴夫君您的開示,我知道要警了!」於是面向西方懺悔,涕淚並下,其心意極為懇切,因此在病中時常聞到異香。
後來到七月二十日,她的女兒去世,錢孺人曰:「如今恩愛的障礙斷絕了。我歷經種種的痛苦,反而獲得自在解脫,從此脫離痛苦、往生西方,不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嗎?」於是摒除米食,口渴只吃瓜果。拖延到八月九日,僅剩下一口氣息。那天過了半夜,忽然高聲地呼喚謝鳳梧說:「我業障深重,趕緊為我燃臂香。」謝鳳梧聽從她的話去做。剛開始神志好像昏亂疲倦,接著就目光炯炯,正念分明。旁邊的人問說:「是否一心不亂呢?」錢孺人一再地點頭。忽然命旁人扶她的腋下起來坐著,雙眼向上注視而往生,時年三十一歲。隔天入殮時,其頂門還有暖氣,面貌如生。(錢孺人事略)
清 沈婆
沈婆。法名悟通,吳江(江蘇)黎里人。年三十九歲,開始長年持齋念佛,發誓願要往生西方淨土,並受菩薩戒。二六時中都有固定的功課。年六十多歲時,有一天晚上,忽然夢見虛空中出現五色的雲彩,雲湧環繞著一艘船由西方而來,觀音大士坐在船中,舉止行動栩栩如生,面貌莊嚴神奇美妙,世間無有可與比倫者。醒來之後念佛更加精進,雖然衰老生病,仍然不減少其念佛的課程。
後來,由於參加念佛七的期間,精進過猛,病情因而加重。居住在縣城的地藏庵,至四月八日,告訴侍者說:「今日是釋迦牟尼佛聖誕日,扶我起來坐著,我要走了!」侍者勸她說:「婆婆你病重,應該好好地調養氣息。」沈婆突然高聲地說:「佛來接引我了。」於是挺直身體想要站起來,侍者盡力幫助她,更衣之後而往生。遺言要以龕柩入殮,並且要用火化的方法,人們遵照她的遺言去做。時在清宣宗道光二十七年(西元一八四七年),世壽六十八歲。(呂默庵述)
清 陸安人
陸安人(明、清六品官吏之母或妻的封號)。名岫梅,蘇州(江蘇)元和人。嫁給理問君(官名,主掌勘核刑名)吳昌濂,生下一子,早死。年二十歲就守寡,陸安人因此悲痛不已,得吐血病。有人拿《龍舒淨土文》給她看,於是回心歸向佛乘,早晚都有固定的功課。家中戒殺,食三淨肉。甚至對蟲蟻草木,都非常愛護。
清宣宗道光十四年(西元一八三四年),當時有鐵君定公,校對大乘經典數十種,並設立印刷局安排刊印,經過五年,才全部完成這件事。陸安人追隨親近定公,受三歸依及五戒,定公為她取法名為師壽。接著前往鄮山禮拜阿育王塔,見到塔中的舍利子顯現光明,自此以後作善事更加盡力。曾經出資三萬兩,造佛像及修建寺院,作種種的功德。其中尤其致力於放生,每年出資千金以放生,從不吝惜。有人譏笑她的行為,陸安人說:「財產並不堅固可靠,而殊勝的因緣卻很難遭遇得到,仰仗此善法功德,以報答四重恩、迴向三界的眾生,希望都能儘早證得無上菩提,我的願望就滿足了!世間的財產又有什麼好貪戀的呢?」
年三十四歲,病情嚴重,醫藥無效,於是發誓救護生靈一千萬,並在師林寺,啟建水陸大齋法會,以作為往生的資糧。經過半年,她的病自然痊癒。過了五年,燃臂發願,斷絕葷腥血肉之食,凡是祭祀祖先及神明,全部都用蔬果。四十歲生日,又於師林寺供佛齋僧。來祝壽的親友們,都以她所刊印的《法華經》、《華嚴經》等經典來布施贈送。
那年秋天,夢見到了一個地方,有潺潺的流水及盛開的蓮華,絕然不同於世俗的塵境。自身則站在一座橋上,此時到處異香撲鼻。自己思惟說:「這難道就是七寶蓮池嗎?為何不見阿彌陀佛呢?」突然阿彌陀佛的金容寶相,遍滿於廣大遼闊的虛空,陸安人心中非常喜悅。正在頂禮的時候,突然醒了過來。早晨起來,將夢境告訴家人。不久之後,疾病發作,醫生勸她吃肉,她不聽從,在痛苦呻吟中過了數個月。
後來病重將死,告訴她的親人說:「我的本願,志在出家,如今無法實現了。我死後,你們不要哭,入殮時一定要為我披上受戒衣,治喪當中設置祭祀和宴請賓客,不要用葷食及酒。我的婆婆年紀已經過了八十歲,生死也是早晚的事,他日壽終時,也按照我的方法去辦理她的喪事。現在請為我延請六位比丘尼,念佛助我往生淨土。」親屬遵照她的指示。
臨命終的前二日,叫家人代她去求受菩薩戒。不久之後,其神識昏亂,不能自主,陸安人非常恐懼,因此迎請佛像一尊,供奉於床邊的桌子上,注視默觀了一晝夜。到五月四日清晨,急忙請家人扶她起來,說:「大和尚已經來了,我要往生西方淨土了!」命令親屬一同稱念佛號,自己親手拈香供佛。旁邊的人問:「大和尚在哪裏?」陸安人回答說:「坐在桌上的就是。」於是面向西方趺坐,結手印而往生。年四十一歲,時在道光二十八年(西元一八四八年)。(朱兆杓撰陸安人傳。胡珽親眼所見)
論曰:「阿彌陀佛,對於十方女人,有大誓願。其誓詞曰:『若有女人,聞名信樂,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相者,不取正覺。』則閨閣中的賢者豪傑,乘此方便法門大開,趕緊必須捷足先登精進修行,以橫截生死之流,直接趨向菩提之岸。否則輪迴於六道之中,怎能確保不墮入痛苦的三途呢?我編列諸位女性賢者的傳記,深深慶幸韋提希夫人的遺風,於今尚未消失,希望能以此傳記而普遍流傳於所有的婦女同胞之間啊!」
往生物類第七
明 雞、蛇、貓、猴、雀、豬
明思宗崇禎年間(西元一六二八年~一六四三年),有位叫吳雪崖的人,是福州(福建)的司理(主掌獄訟之官),生平虔誠地信奉佛法。當地的開元寺,其僧眾大多吃肉,不守戒行。因此吳雪崖請求刻文於石,以制止他們犯戒。
有一天,吳雪崖坐在禪堂之內,忽然聽到有雞發出念佛的聲音。循聲找到那隻雞,於是告訴僧眾說:「法師您們說開元寺中,已經很久不養生物了,怎麼會有雞呢?我們看這些畜生,尚且都有佛性。您們剃髮出家卻破戒,實在大大地比不上這隻會念佛的雞了!」開元寺的僧眾才立下誓願持齋戒。吳雪崖於是將這隻雞帶回官府中畜養,此雞常常念佛從不中斷。吳雪崖後來遷官到丹陽(安徽),因此將它送到海會庵中,因為那兒是接待眾生的道場,這樣可以使遠近的眾人對佛法生起信心。此雞到庵中不久即念佛立化往生,眾人為它建塔供奉。
又有中州(河南)的僧人覺圓,發願要在廬山的東林寺齋僧,因此閉關修行以勸募財物。此時護關的僧人,到華姓人氏的家中托回來,有隻公雞隨著僧人來到中途,僧人發現後送它回到華姓人家。華姓人氏的家門關上,公雞便從屋頂上飛出來,追趕到覺圓法師閉關的地方,在外盤旋圍繞不肯離去,於是與覺圓法師一同閉關三年。法師後來帶著它前往東林寺,為它授戒。每當大家上堂念佛,雞則隨眾念佛。過了一年,用來齋僧所募的緣金供養完了之後,公雞隨即立化往生,後來埋葬於東林寺的旁邊。
又相傳記載江西有會聽聞佛法的蛇、廬州有坐化往生的貓、峽中有坐化往生的猴子、安徽巢縣的柘皋鎮有立化往生的雀鳥、黃大參的庭園有放生而坐化往生的豬。其種種靈異的事蹟,無法一一詳盡地敘述。(唐宜之巾馭乘。淨土晨鐘。)
論曰:「身處於五濁惡世之中,其染心容易熾盛,而清淨的德行難以成就。故經言:『娑婆勇猛一日,勝於淨土百年。』如今以物類拿來與人類比較,則物類又更難成就了!然而只要一念投注至誠的心念佛,即使是在三惡道中仍然能解脫,物類尚且如此,更何況是人類呢!」
淨土聖賢錄續編終(下冊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