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聖賢錄易解卷5-1
往生比丘第三之四
明 梵琦
梵琦。字楚石,俗姓朱,浙江寧波象山人。母親夢見太陽墮入懷中而生下梵琦。九歲時,出家於永祚寺。十六歲獲准剃度,依止晉翁詢法師,閱讀《首楞嚴經》而有所省悟。後來前往徑山參學於元叟端公,因緣不相契合。不久之後應皇帝詔請入京書寫經典,當他抵達北京時,聽到西樓的鼓聲,頓時豁然大徹大悟。於是再度趕回徑山,拜見元叟和尚,終於蒙受印證認可。元朝泰定帝年間(西元一三二四~一三二八年),出來主持浙江海鹽的福臻寺,後來遷往永祚寺,又經歷嘉興的本覺寺。皇上賜號為『佛日普照慧辯禪師』,接著再度遷往主持報恩、光孝等寺院。不久之後退隱於永祚寺,建築一間屋舍,號稱為『西齋』,一心一意專修淨業。有一次在禪定之中,見到廣大的蓮華充滿於世界之間,阿彌陀佛位居中間,清淨聖眾則圍繞在阿彌陀佛身旁。梵琦禪師曾作《懷淨土詩》傳於後世。現今收錄其百韻詩曰:
「凡是想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親近奉事阿彌陀佛的人,應當恭敬合掌面朝西向,至心頂禮極樂故鄉所在之方。觀想阿彌陀佛之門實在是很容易進入,但是憶佛念佛之法門的確也是不可思議難信之法。阿彌陀佛普度眾生的弘願尤其深遠廣大,而我們信願念佛的菩提心更是要不變而久長。我們憶佛念佛的心,要如同嬰兒思念著慈愛的母親,就像遠遊他鄉的旅人遙望著自己的故鄉。每當到了傍晚的時候,以恭敬尊重的心來迎接夜裡初升的新月,用殷勤懇切的態度目送夕陽,此時心中則懷想著夕陽落處,西方淨土極樂故鄉的彌陀慈父。只要我們心想憶念得分明,就必定可以蒙受接引,因此無論如何,憶想彌陀的心不可以暫時遺忘。
凡是念佛修行的人,日常飲食最好要素食持齋,並且要不斷地熏習佛法,這是最佳的修行方式。五辛應當全部斬斷,十惡要好好地提防。不用貪求名利,也不必勞苦地數說別人的是非好壞,只要以粗布棉衣遮蓋我們四大假合的幻身,以野菜淡飯填塞我們飢餓的空腸,擺脫去除多生的業債,抵抗我們充滿欲望九漏不淨的皮囊。我們的精神才稍微懈怠散慢,喜怒貪瞋的心念便開始紛亂撓攘。水滴雖微卻能漸漸盈滿器具,江流大海也始於點滴的水源。要努力地積集未來的功行,儘速令其具足圓滿,趁著現在依然體健身強。
應當於清淨的室內敷設莊嚴的蓮華寶座,鑪中焚起百種名貴之香,凡是新衣都必須先恭獻三寶之後才可穿著,種種美食要等待供養諸佛聖賢之後才可品嘗,不可以殘餘的燈油供佛,並且要以煎煮澄澈的淨水來沐浴佛像。要知道我們的色身終歸腐朽而如土石枯木,奉持戒律要如同皎潔明淨的冰霜。令我們的思慮遠離種種妄想顛倒,然後獨自正身端坐在床座之上。觀想思惟我們一剎那間即得高登極樂淨土,心中顯發出幽美的金光,色身骨肉的質礙都消融散化,虛空廣闊通達內外,而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就在這十方世界的中央。
蓮華吐露出鮮麗繁盛的花萼,水波盪漾於亮麗光明波光映照的池塘,清新的微風隨處地吹起飛舞,鮮豔多彩的旗杖於風中任意飄揚。處處座落著燦爛輝煌的金色宮殿,間雜著潔淨明亮的白玉高堂,樓閣用四寶精巧地組合而成,高臺則以七珍晶瑩地點妝,階梯由如明鏡般的珍寶砌成,蓮華的華苞則是我們憩息居住的新房。奇特的珊瑚裁作成門檻,潔淨的瑪瑙砌製為橋樑,地面伸展著透明的琉璃,園林中有著柔軟的錦鏽處處高張。屋內陳列種種美麗的座席,室外環繞著的盡是明亮的銀牆,上方覆蓋著玲瓏的羅網,土地平坦沒有高低上下的山岡。美玉的
林處處相連,仙界的琪樹排列成行。樹上的水果碩大而甘甜如蜜,微風吹動樹葉的聲音就如同美妙的絲竹歌簧。高大的樹木自然地整齊對稱,青翠之綠葉片片都鮮豔相當。
鸚鵡們一一地吟唱著歌曲,而雙雙聚集悠遊的則是美麗的鳳凰。極樂世界的蓮池沒有晝夜的分別,如明珠的水滴自動地演奏動人的樂曲宮商。流水的底部閃亮著晶瑩的金沙,悅人的輕風吹拂於蓮池的七寶岸旁。水池中高高低低地開放著各色的蓮花,或深或淺地在水中嬉戲遊玩的是對對的鴛鴦。群鳥身披著繽紛的色彩,美麗的鮮花散發出種種的奇妙芬芳。成千的枝葉朱紅鮮白地交錯著,上萬的花朵間雜著碧綠與鵝黃,身體無論如何的行為舉動都覺得輕鬆舒爽,鼻端絲毫的呼吸氣息都覺得無比的清涼,迦陵頻伽在前面跳躍鼓舞,共命之鳥在後方振翅飛翔,枝頭的黃鶯兒終日地輕聲吟唱,沖霄的白鶴們時時振奮地高聲引吭。
既已悟達了空性,又那裡有所謂的『我』可以執著呢?同時也知道一切生滅法皆是痛苦無常。極樂世界到處有菩薩大士們談論著深妙的佛理,聲聞聖人們也共住在七寶的僧坊。到處都在宣說三藏十二部甚深的經典,開演著百千無量的偈頌辭章,字字都是直指人心的菩提道路,句句皆以般若智慧為乘載眾人的舟航,挽回向外尋劍的癡客,喚醒向他人找頭的喪心顛狂。九品的蓮華標示出修行境界的粗妙,三乘教法有淺有深地同時弘揚,冶鍊久了自然沒有塵垢礦土,篩選清淨而沒有粗糙的米糠,示現出真正的彌勒菩薩,咨問參學於具大智慧的妙吉祥(文殊大士)。聖賢們如雲彩般地眾多聚集,天樂時時自然地發出明亮和諧的聲響。
極樂世界蓮花化生的,全是俊偉純真的童子之身,優遊自在而沒有多愁的女郎,個個都有語言的善巧辯才,舉止進退都是威儀美妙的翩翩步履,極樂世界處處永遠不斷地流露著如火燄般的光明,就如摩尼寶珠一樣明淨而比之更加閃耀光芒。不必懸掛著日月來放光明,又那裡有所謂的限制和界疆。飲食的是諸天的餚膳,而不是世俗的稻榖雜粱。肩上掛著自然如意的衣服,手上之缽自動地盈滿甘美的瓊漿,整個色身都非常殊妙清淨,含藏著光明而燦爛輝煌。袈裟如同瑞雲般籠罩在身上,美麗的瓔珞襯托著仙人的衣裳。
遍往十方如微塵的國土,周遊於諸佛的菩提道場,十方世尊慈悲的容顏皆能夠去禮拜覲見,種種的資具可以隨意生出而持去佛前供養。專注傾聽如來的教化,而令有所得、有所證的執著心念剎時消亡,等到彈指之間回到極樂世界時,了知一切法於自性中本來具足,翻過來失笑從前心外求法的奔波匆忙。時時享受經行的快樂,誰說行住坐臥對修行會有所妨礙。
整個極樂世界完全沒有戰鬥和諍論,遍地止息了一切的禍害災殃,無論南北之地皆受到阿彌陀佛威靈的加被,不管東西兩方阿彌陀佛的德育教化都普遍地彰揚。娑婆世界幾番經過時劫變化的大火所燒,四大海都已變成了耕地綠桑,而極樂淨土依舊毫無虧損,人民仍是壽命無盡身心健康。既不必征召作戰也不用勞動服役,人人永遠青春皎好快樂安詳。滿耳聽到的都是法音之宣流,以禪悅為食而不用依靠世間的穀糧,心中永遠憶念著佛法,而沒有惡毒煩惱的痛苦憂傷。
至於娑婆世界如果要說說它的痛苦,真叫人忍不住要涕流淚滂,佛陀的教法有幾個人能夠了解,邪見橫流之嚴重真是令人不得不悲傷。世人都寧願被貪瞋癡煩惱所束縛,自己甘心投入名利欲望的土坑。就好像和盜賊共住在一個村子裡,又如同在自己的家裡兄弟之間兵戈相殘。人人都只想金銀財寶堆滿了屋子,還想要稻穀糧食盈溢米倉。在山裡獵殺野雞兔子,到野外放牧成群牛羊,今生奪取眾生的性命他生必定冤冤相報,與人結下怨仇然後生生世世地痛苦償還。造業的人就算是在太平盛世也會遇到兇惡的盜賊,分離戰亂之時更是難逃刀槍之傷。
好飲而耽溺於杯中之酒,癡迷而愛戀著風塵女郎,內心狂亂好像是脫離繩索的猿猴,意念奔馳猶如野馬脫韁。放逸心志而使得生命半途摧折,英年之魂提早步入了黃泉山岡。干戈相鬥敗壞了禮樂倫常,相互爭奪遠離了堯舜盛世的禮義謙讓。不停的征戰攻伐使得邊地充滿了愁雲慘霧,不斷的戰火烽煙濃烈地沖達上蒼。整個村子全部遭到了殺戮,到處屍骨雜陳遍滿了內外城牆,鬼哭神號於濛濛的陰雨之中,含著悲悽哀弔為國犧牲的傷亡。年年凶災歉收使得人人盡皆餓死,棺木昂貴而少有人能夠安然埋葬,破墟瓦礫堆滿了禪林寺院,雜草荊棘長滿了學校廣場,政府不斷地征召勞役增加賦稅,稻穀黍粱減少收穫而不再豐穰,想要念佛卻被種種的因緣阻撓,聞法讀經的功課也漸漸廢荒。
既已知道淨土之樂與娑婆之苦,應當要整飾衣襟,像飛龍在天一樣地奮起精進,如同天鵝一般地高步騰翔,要承載看顧同群的飛雁(喻同參道友),不要像獨自跳躍於草原的野(鹿/章)(指獨自了脫生死的小乘人)。極樂世界的蓮臺聖胎我已成就,淨土的法侶現在已經漸漸在望,將來就可以在七寶之地共同瀟灑優遊,於金臺中一起自在翱翔,可以親見瞻仰阿彌陀佛大慈悲父。彌陀慈父的福德廣大無邊就如同大海汪洋,無量劫來的功德已經圓滿莊嚴,任何纖毫的過失都已銷亡。只要以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期願往生,即可超越遙遠的距離而到達極樂世界,僅僅十念念佛即可具足遙至淨土的行裝,如果想要超越生死煩惱的魔界,從今天起就要虔誠至心歸依奉事阿彌陀佛無上覺王。」
明太祖洪武元年(西元一三六八年),梵琦應皇帝的詔請,說法於蔣山(南京鍾山)。不久之後又一再受到皇帝的詔請。洪武三年(西元一三七○年)秋天,皇上詔問鬼神眾生的情形,梵琦於是居住在天界寺,收集經論作成一書。準備要上奏皇帝之前,忽然示現些微的疾病。過了四天,在沐浴更衣之後,書寫偈頌說:「真性圓明,本無生滅。木馬夜鳴,西方日出。」然後告訴一同應詔入京的僧人夢堂噩法師說:「我走了!」噩法師問:「往何處去?」梵琦法師回答說:「西方。」噩說:「西方有佛,東方無佛嗎?」梵琦高聲一喝然後往生,時年七十五歲。火化後,牙齒、舌頭及念珠都毫無損壞。(護法錄。西齋淨土詩)
明 妙(口+十)
妙(口+十)。明州鄞縣人(浙江鄞縣)。元朝與明朝之間出家為僧,精心研究天台宗的教理。專修念佛三昧,著有《念佛直指》上下二卷,其中直指心要一篇,破斥邪妄顯示真理,最為精細微妙。其文章曰:
「有大雄力的本師釋迦牟尼佛,觀察這個娑婆世界有生、老、病、死、業力繫縛的種種痛苦,因此教人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國土。然而現今距離聖人的時代愈來愈遠,人心世道澆漓淡薄,錯解『一切法在心』的意義,於是只認識心中攀緣六塵影像的妄心,認為極樂淨土在人內心之中,而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然而卻不知此攀緣六塵所產生於心中之影像,皆屬外在客塵,本無自體。外在的塵境若無,此緣影的妄心即滅,怎麼有樂土在此妄心內呢?又有人說:『悟道後便是佛土在心。既然見性了,那裡有反過來執著極樂世界這些六塵緣影的道理呢?』世間再沒有比這個更下劣的見解了。
你如果想要悟得真實的本心,應當觀察所認取的六塵緣影之心,本來就在你的胸中,而胸住於身,身居於國土,同時一切的清淨或污穢的世界海,都在虛空之中。虛空沒有邊際,十法界的依報正報,一切都是在虛空之中,此虛空雖然很大,而我真實不動的本心,非有數量大小而又無邊的廣大。彼虛空在我真實本心之中,就如同一小片的白雲點綴在清淨廣大的天空之中,怎麼可以說一切的清淨或污穢的世界海不是在我們真實本心之中呢?然而佛陀說『諸法在心』者,並非在胸中妄想緣影的妄心內,乃是在於現前一念本來真實的心內,此本然真心離卻意識的知覺,超越感官的見聞,永遠斷除一切生滅增減的形相。
既然一切的色身與國土都在此真心之中,則知極樂淨土、娑婆世界等境界,全都是我的心。在真心中任意的捨東取西,厭離穢土欣願淨土,熱衷地著相而求,皆不離開我們的真心。因此,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相好光明顯現時,即是我們自心的顯現。自心顯現時,即是彼阿彌陀佛現前。我的心與彼阿彌陀佛的心,彼佛與我心中自心之佛性,同是一體無二無別。故說『唯心淨土、本性彌陀』。並不是說西方沒有國土、沒有阿彌陀佛,不須求生極樂世界,而卻妄想執著在你生滅緣影的妄心之中,才叫做『唯心淨土、本性彌陀』。
求彼阿彌陀佛即是求自心,要求得自心必須求彼阿彌陀佛,為何今日破滅佛法無明散亂的凡夫僧、閒散的道人、追求名利的儒生,與一般參究禪理之人,都不知道境界即是自心,求生並不妨礙真心的道理。反而在不二的法門當中,分內分外,辨別境界辨別自心。教人捨外境而取內心,背離境界而趨向自心,使得愛憎的情意轉多,分別的心念更盛。只要一分別境界與自心有二,便以極樂世界為外境,教人不必求生淨土。一分別其心與境有二,便妄指六塵緣影虛偽妄想的為自心,而認為極樂世界在妄心內。又自己思惟此妄心沒有形質,本來就沒有一切因果善惡、以及修行證悟之法,從此之後便任意虛妄地牽扯世俗的因緣,教人不須禮佛、燒香、燃燈、誦經、懺悔、發願等等,說這些是著相修行。而關於天堂地獄,以及極樂淨土無量無邊的他方世界,雖然曾經聽過名字,因為不曾見過的緣故,就直接說這些是沒有的。反而說,快樂就是天堂,痛苦就是地獄,這種見解實在是卑劣啊!世尊說這些人真是可憐憫者。
不知我的本心實在是與諸佛的心性同一個理體,阿彌陀佛的廣大願力威德光明,在我的心中,接受我等凡夫愚痴的心力,護念一切的眾生而廣作一切佛事,無時無刻不引導於我。我的心亦在阿彌陀佛的廣大願心之內,念佛修行求生淨土,廣修一切的善行,而這一切的善行無不具含佛的德行。了知彼阿彌陀佛的德行,即是加祐成就我的三昧。因此知道,阿彌陀佛的願力,從初發心、到最後究竟成佛,沒有一法不是直接趣向我的心,因為我的心即是佛心的緣故。同樣地,我從無始劫來以至今生,乃至盡未來際,修一切的三昧,沒有一法不攝歸佛海,成就本來的佛性,因為佛心即是我心。如此一來依報、正報、色法、心法、因地、果德、清淨、污穢,雖然同是一心,而實在不妨一一自分,各住其本位。因為唯是一心之故,雖然清淨的世界和垢穢的國土有所不同,然而所求生的淨土又不出於我們的真心。因為一一自分各住其位的緣故,雖然同是一心,而必定要捨離垢穢而執取清淨。厭離垢穢的娑婆世界而追求清淨的極樂國土,如此則能感應道交,見到自己的本性彌陀。了悟一切法唯心,則雖然清淨與垢穢明顯地分別,依舊可以悟到唯心淨土。
若能如是而修行,如同一滴水投於大海,便與大海同一味,如此才知大海即是自己。怎麼會有任何一種所作的善行虛妄而無果報,不能成就功德呢?鄉野的愚夫愚婦,雖然不了解佛法的道理,但是因為相信有彼西方極樂淨土,於臨命終時,反而能夠得以往生。畏懼妙有陷於偏空的修行人,因為誤認攀緣六塵而產生的影像為心,認為沒有外在的國土,因此雖然也在學道修行,還是不免遭受生死輪迴之苦。所以說凡是求生極樂淨土的人,應當以甚深的信心,發起殊勝的願力和堅定的行持,或者稱念佛名執持密咒,或者旋繞佛塔禮拜佛像、燒香散華供養諸佛菩薩,二六時中反省懺悔,排除所有世俗的外緣,一心專注觀想阿彌陀佛的白毫相光,若能如是精進修行而不懈怠或放棄,臨命終時自然便能往生彼國。並且更應孝順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受持三歸依,完整地持守種種戒律,而不違犯佛門的威儀。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導修行的人精進行持,如果能修如此種種之法,也可以往生彼國極樂世界。
如此念念地求生淨土,正是無念無求亦無生,何以故,在精進的當下即是『無修』,而不是不修行叫做『無修』。人命無常,一個呼吸轉換之間就是來世,世俗塵事糾纏連環,生死輪迴的鎖不斷。如果不於塵勞煩惱憂鬱情結,以及得志適意而停不下來的地方,直下一割割斷,發起信願努力行持,盡力向上一跳,怎麼可以應念往生彼國極樂淨土。我今天恭敬作禮,奉勸諸佛子們,應當一心念佛努力修行啊!」(念佛直指)
明 可授
可授。字無旨,俗姓李,台州臨海人(浙江臨海縣)。年十二歲出家,十九歲得剃度,受具足戒。出家後潛心參究佛法,後來在靈隱寺遇到普覺明公,問答之間,疑情頓時獲得開解。元順帝至元年間(西元一三三五~一三四○年),主持大雄山的安聖寺。經過五年,遷移到隆恩寺。又過了兩年,前往真如寺,第二年,入宣政院(元代管理宗教事務和西藏的官署),被選為龍華寺的住持,後來作『休庵』於西邊的房舍,每天修習念佛三昧。明太祖洪武六年(西元一三七三年)又出來主持杭州的淨慈寺,居住兩年之後,有一天忽然集合大眾,告誡大眾應當精進修行,然後以手擊鼓而退堂。接著示現稍有疾病,正身端坐面向西方說:「我將要去了!」左右侍奉的弟子們請他書寫偈頌,可授揮手叫他們退下,並說:「吾宗本無言說。」接著就合掌,稱念佛號,聲音漸漸微弱而入寂往生。(護法錄)
明 慧日
慧日。字東溟,俗姓賈,台州(浙江)赤城人。幼年出家於本縣的廣嚴寺,學習教法於柏子庭法師,接著又遊行至上竺寺,依止竹屋湛堂法師,不久之後出來主持吳山的聖水寺。元順帝至正四年(西元一三四四年),下天竺寺發生火災,慧日應大眾的邀請,前往為之修理整新,等到寺院完成之後,又回到上竺寺居住。元順帝特別頒賜『慈光妙應普濟』的德號。明太祖洪武初年(西元一三六八年)應詔進入京城,皇帝下詔請他前往天界寺開山,恢復瓦官寺的舊蹟,又令他於南京鍾山演說戒律。不久之後,回到上竺寺,辭去寺院的事務,專門修習《彌陀懺》。明太祖洪武十二年(西元一三七九年)七月初一,告訴弟子們說:「我夢見青色的蓮華在方形的池中生出,清新芬芳香氣襲人,我往生淨土的瑞相現前了!」在此之後四天,正身端坐,合掌念佛而往生,時年八十九歲。(明高僧傳)
明 普智
普智。字無礙,俗姓褚,浙江杭州人,出家於龍井寺。依止東溟慧日法師受持天台性具的學說,講經說法毫無滯礙。前後住持了四個道場演說佛法,天台宗的門風因此大振。晚年開演佛法於江蘇松江縣的延慶寺,因而在此終老一生。普智法師平日專修淨土法門,無論寒暑都不中斷。明成祖永樂六年(西元一四○八年)正月二日,稍有疾病。聚集大眾,然後端坐面向西方,念佛而往生。普智曾經註解《阿彌陀經》一卷。(明高僧傳)
明 景隆、古音琴
景隆。字祖庭,號空谷,江蘇蘇州陳氏的子弟。幼年即不吃葷,喜好打坐,好像入於禪定的樣子。年紀稍長,追隨弁山懶雲和尚,參究叩問禪宗心法。年二十八歲時出家於虎邱(山名,江蘇吳縣西北),明仁宗洪熙年間(西元一四二五年)獲得度牒而出家為僧,依止石庵和尚於杭州靈隱寺。不久就往天目山,精進刻苦鑽研參究,一日忽然有所省悟,於是即刻前往拜見懶雲和尚,終於蒙受印證肯定。景隆既行持向上參究的禪宗,同時又以淨土法門勸導人們,曾經著作淨土詩一百零八首。有人問到永明禪師『四料簡』的宗旨,他回答說:
「參禪的人執守話頭,自認是在作守靜的工夫,更不用再做別的事,而念佛求往生、朝暮禮拜課誦等事,都是他們所不行持的,這個叫做『有禪無淨土』。像這樣的參禪,並不是參禪的正法,這就是執守一個死的話頭,不異於土木瓦石無情之物,安住在此禪病的人,十個當中就有八九個,沒有辦法能夠救拔。如果是真正得到禪門宗旨的,就如同水上的葫蘆,按住它便又轉動,活活潑潑地,如果這樣地參禪,不輕視念佛往生之道,朝暮禮拜課誦也能夠遵行,不論往左或是往右,無不是道,這就是所謂的『有禪有淨土』啊!」
又說:「念佛這一個法門,是修行的捷徑。應當要看破我們色身,知道它是不實在的,了解這個世間是虛妄幻化的,只有西方淨土可以歸向,只有念佛才是依靠。無論念得快念得慢,高聲念低聲念,統統沒有限制。只要令身心清閒淡泊,心中默念而不忘失,無論是寂靜、熱鬧、清閒或是忙碌之時,都是專一佛念而不起第二念。若能如此用功,忽然有一天碰到境界、觸著因緣,恰巧遇到轉身向上的一句(即明心見性),才知道常寂光淨土實際不離當下此處,阿彌陀佛從來不曾離開自心。然而如果執著著心想開悟,反而卻成為障礙。只要以信心為本,一切的雜念生起時,心思都不要隨它而去。若能如此一直修行下去,縱然沒有開悟,死後也可以往生西方淨土,並可以次第的進一步修行,絕對不會退轉。優曇和尚教人提起『念佛者是誰?』或者說『那個是我本性阿彌陀?』說這種方式是攝心念佛、參究念佛。如今我們也不必用這種方法,只要老實平常的念去就可以了。」
景隆年五十幾歲時,曾經自己作骨塔銘文,而他往生的時間,沒有辦法考據。當時又有一位叫做琴公的人,字古音,是福建蔡氏的後代,曾經作念佛警策偈曰:
「一句阿彌陀佛,即是宗門頭則公案,譬如騎馬拄杖,把穩生涯一段。不拘四眾人等,持之悉有應驗,行住坐臥之中,一句彌陀莫斷。須信因深果深,直教不念自念。若能念念不空,管取念成一片。當念認得念人,彌陀與我同現,便入念佛三昧,親證極樂內院。蓮胎標的姓名,極功之者自見。親見彌陀授記,便同菩薩作伴。自此出離娑婆,一路了無憂患。直至無上菩提,永劫隨心散誕。依得此道歸來,決定成佛不欠。」(名僧輯略。空谷集)
明 寶珠
寶珠。不清楚他的出身,曾經遊行於浙江的杭州、嘉興一帶,無論冬天、夏天都只穿一件衲衣,托缽乞食以自活,夜間住宿則沒有一定的處所,整日念佛不絕於口。別人和他說話,只是簡略地回答一兩句而已,接著又立刻不斷地念佛。後來在海門寺,突然好像瘋顛發狂將近半個月之久。一日有個僧人呵斥他說:「你平日都能老實修行,現今應當給世間人作榜樣指標,怎麼可以變成這樣呢?」寶珠於是說:「若是如此,那麼我走了!」然後要求沐浴,沐浴完畢之後,安然地站著往生。(往生集)
明 本明
本明。不清楚他的出身,居住在通州(河北通縣)的靜嘉寺,梵行清白,勤於講經之業。後來停止講經,專心修習淨土法門,二六時中精進地禮拜念佛,數年而不更改。有一天突然得了一點小病,自知往生的時間已到,於是事先告訴大眾。後來身心安然而往生,往生後異香七日不散。(往生集)
明 義秀
義秀。溫里人,明世宗嘉靖初年(西元一五二二年),居住在河南長垣縣的讚歎庵。每日課誦阿彌陀佛聖號十萬餘聲,日夜沒有間斷,如是修行歷時五十多年。他所經行的地方,地板的磚塊磨出了凹洞,人們曾經嘗試把它補平,但是時間久了又成了凹洞。當時有一個貧窮的孩子,沒辦法養活自己,來依止義秀法師,義秀收容之。居住一段時間之後,此人有一些不好的行為,義秀呵斥他說:「你真是賊啊!」不久,此人果然約集了黨羽,乘著黑夜襲擊義秀,剛開始襲擊時,義秀念佛的聲音仍然非常宏亮,再次打擊時,念佛依然未中斷,但是已經比較小聲了,一直等到氣盡,念佛的聲音才停止。(紫柏老人集)
明 雪梅
雪梅。蘇州人,行為處事很奇異,不拘束於戒律,喜好吟詩。明世宗嘉靖年間(西元一五二二~一五六六年),遊行到南京,住在報恩寺。每次見到法師講經,往往笑曰:「亂說!亂說!」平日專修淨土法門,動靜之間毫無間斷。不久又回到蘇州,住於竹堂寺。年紀八十幾歲時,忽然向大眾辭行,約定日期準備往生,大眾僧於是集資為他準備龕柩。到了約定的那天,雲集了很多送行的人,雪梅笑道:「你們才布施幾文錢,便想要逼取老僧的性命,還早、還早呢!」大眾於是轟然而散。過了幾天,雪梅自己端身正坐在龕柩之中,安詳寂靜往生。(雪梅紀略)
明 性專
性專。字守庵,俗姓張,蘇州崑山人,年少即剃髮出家,到處參訪善知識。後來拜見妙法師,受具足戒,並聽聞其《法華經》的講座。之後辭別而去,往山頂居住,行頭陀苦行。一日十二時之中,只有持誦《法華經》,修習甚深的禪定。曾經在空中,見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七寶池呈琉璃色,深遠廣大無有邊際,於是將此事告訴妙峰法師,妙峰說:「這是觀行剛開始成就的瑞相,如果不生起取著的心,就是善的境界。」性專因此隱秘而不向別人說。在石城有一尊百尺高的彌勒菩薩像,明世宗嘉靖年間(西元一五二二~一五六六年),經過戰亂的兵火,聖像的金漆已經脫落了,性專於是為之整新,又建築石殿,與聖像相稱配合,因而感應佛像放光,黑夜光明得像白天一般。
明世宗嘉靖二十三年(西元一五四四年)秋天,迎請傳燈法師,講《佛說阿彌陀經》,有人請他換講《彌勒上生經》,性專說:「不必如此,我聽說阿彌陀佛與彌勒菩薩,有同樣殊勝的身相,同等的智慧,十力、四無所畏亦是如此,我將使大眾們同悟本性彌陀,亦即是本性彌勒,先遊於西方極樂蓮華淨土,然後再參預龍華勝會啊!」到了嘉靖二十五年(西元一五四六年)仲冬十一月,沐浴更衣,命令大眾擊鐘誦經,然後趺坐而往生。在此之前的數日,他的衣服中生出靈芝一朵,大於拳頭,呈紅白色。(法華持驗)
明 祖香
祖香。臨江(江西)新喻人。居住於山東龍潭寺,專精修行淨土法門。有一位名為王傑的居士,建築屋舍迎請他居住。有一天,祖香告訴王傑說:「我某一天要回家了。」大眾苦苦地請他留下來。祖香說:「是回極樂世界的家啊!」等到那一天,祖香自己舖好座具,面向西方而坐化往生。當棺木抬入山區之後,自動地生出火焰而焚化。(往生集)
明 圓果
圓果。字祇園,另有一字曰幻空,不清楚他的出身。年少時為安徽鳳陽府防衛守護山區的指揮使。後來放棄官職,出家於五台山。圓果博通經論,頓悟直指人心的禪法。曾經東遊到蘇州杭州一帶,當他登座說法時,在大白天裡如細雨般地落下多彩繽紛的天華。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西元一五五五年),浙江中部有倭寇作亂,一直掠取劫奪到了北新關,當時圓果正好在杭州的佛慧寺,巡撫(各省的行政長官)胡宗憲,聽說圓果的道行很高,於是迎請他出山,商議退敵的計策。圓果推辭而說:「不用三日,劫賊就會自己撤退了!」三天後,軍中的士兵們看到雲層中有神兵數千名從天而降,攻擊倭寇,倭寇退敗逃竄,大家都認為是圓果的道力所致。
圓果臨終那一天,交代弟子十年後才將他火化。到了約定的十年後,眾人抬著棺木到野外,準備火化,棺木忽然自己起火燃燒,很快地全部都化為灰燼。當時圍觀的出家、在家眾有千人之多,都看見雲層中現出了西方淨土的境界,有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七寶蓮池、金沙之地。樓閣宮殿,都是金、銀、琉璃、玻璃、硨
、赤珠、瑪瑙所裝飾而成的。池中開出青色、黃色、紅色、白色的蓮華,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等,種種奇妙的境界,與佛經所說的沒有絲毫的差別。過了一會兒,突然間天樂響起振動於天空,一段時間之後才消失。(獪圍)
明 真清
真清。字象先,俗姓羅,長沙(湖南)湘潭人,年少時記憶力特強勝過一般人。年十五歲,中秀才。十九歲,家裡遇到災難,因此前往南嶽衡山伏虎巖,依止寶珠和尚,剃髮出家、受具足戒。曾經參究『無』字話頭,有一天因為所乘之船撞到岸邊,而有所省悟。寶珠和尚往生後,真清就居住在覺皇寺。他曾經罹患背痛的疾病,有一夜夢到關公(伽藍護法)給他醫藥,不久之後病就痊癒了。後來向南遊行到天台山,於是在當地結茅屋居住。接著又遷往華頂的天柱峰,修習大小彌陀懺六年,空閒的時間則開示天台宗的十乘觀法、闡明一心三觀的宗旨,前來歸附學習的人日漸增多。又應王太初居士的邀請,前往昔日永明禪師的道場,講解《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一百日。
真清平日勤於修習五種懺悔,私下持誦《觀無量壽佛經》,以及《梵網經》(心地品)。有一夜,夢見七寶的宮殿美妙綺麗,諸寶行樹交錯成行,並見到阿彌陀佛、觀世音、大勢至二大菩薩,正當真清在展身禮拜之時,旁邊有沙彌拿給他一面牌子,其中寫著:『戒香薰修』,自知是中品往生的瑞相。明神宗萬曆三十一年(西元一六○三年)正月,獲病。把他所儲蓄的財物,全部交給五台、雲棲、西興等寺院供養僧眾。當時有人送藥石(過午之後的食物)給他,真清拒絕地說:「我往生淨土的因緣已經成熟了,祥瑞的聖境也已暗中顯現了,不久之後就要辭別這個娑婆世界,我要藥石作什麼呢?」
正月七日,絕食,只飲檀香水,預期於二十九日往生,又與大眾講說一切法無生的道理,教誨開示甚為懇切。到了二十九日夜裡,起身告別大眾說:「吾逝矣!」眾人請問:「不知和尚往生淨土,居於九品之中的那一品位?」真清回答說:「中品中生也。」大眾說:「為什麼不是上品上生呢?」答說:「我因持戒的戒香所薰,階位只在中品。」說完後,安然地往生。過五日後,相貌顏色仍然紅潤如同在生之時。火化之日,到處充滿濃郁的香氣,骨頭堅硬鏘鏘有聲,時年五十七歲。(明高僧傳)
明 明證、真定
明證。字無塵,俗姓魏,浙江會稽人,天性敦厚純樸沈默寡言,年少就不喜腥臭的葷食,常常想要出家。二十歲,到附近的寺院。遇到五台山的龐眉老和尚,好像很久以前就認識的樣子,於是請求歸依為其弟子,老和尚說:「你三年之後,才可剃髮。應當先修習苦行,學習各種經典。」明證因此前往叢林,作種種粗重的勞務。學習楞嚴咒,每天只誦一個字,夜裡則禮拜觀世音菩薩,一直到天亮而不休息。經過三年,楞嚴咒才誦完。有一天突然病倒,臥床七日,全身發痛,好像在抽筋換骨一樣。病好之後,夙世的智慧頓時開通。然後,五台山的老和尚又來到,為他剃髮,受具足戒,並交代付囑他終身持誦《法華經》,明證於是就打開經典朗誦,毫無任何的滯礙。不久之後,《華嚴經》、《涅槃經》及其他的經典,也都能夠讀通。明證於是告訴老和尚說:「我想要盡形壽乞食,供養老和尚,以報答師父的恩德。」當天晚上,老和尚就不知去向了。
明證每天誦《法華經》一部,每日只吃兩餐,除了三衣、經典和缽之外,不作任何的積蓄。凡是人家布施供養他的,得到之後就馬上施捨出去。如果有人和他說話,只是和他微笑而已。如此精進簡樸地修行,有三十年之久。有一日誦經,神情不悅的樣子,弟子問他原因,答說:「我持誦經典一生一世,期望求生淨土,難道還要墮入紅塵嗎?」於是更加精進誦持三年。有一天,突然拍桌子大笑說:「我現在不到紅塵去了!」
後來前往參謁雲棲蓮池大師,回來走到山谷之中的時候,告訴侍者說:「你回去告訴徒眾們,我明天就要去了!」第二天,徒弟們都趕到山中,明證問說:「現在是什麼時辰?」回答說:「正午!」明證於是命令徒弟準備熱水,梳洗沐浴,然後端坐念佛,誦『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誦到『清淨大』即閉口不誦,此時大眾都聽到空中大聲地誦:『海眾菩薩』,並傳來濃厚芬芳的異香,而明證已經合掌往生,如入禪定一般。七天後,開龕柩,當時正值炎熱的夏天,但是相貌儀容宛如生人。享年五十歲,時為明神宗萬曆二十一年(西元一五九三年)。
明證有一位弟子真定,字靜明,出家後秉受師父的訓示,精進勤奮地念佛,求生西方極樂淨土。同時又禮拜《華嚴經》、《法華經》以及諸經典。恭造佛像並且齋僧,修習種種苦行。年七十二歲時,預先說明往生的日期,到那一日,果然面向西方,念佛而往生。(理安寺紀)
明 明玉
明玉。字無瑕,俗姓劉,西蜀(四川)人。出家後,到處參訪名山,參究叩問諸善知識,精進苦行超乎常人。曾禮拜《華嚴經》、《法華經》,一字一禮拜。明神宗萬曆二十三年(西元一五九五年)正月,忽然告訴弟子說:「我業緣繫縛於娑婆世界已經七十二年,而今將要歸去了!」於是斷絕食物,不停地念佛,念了十日,聲音響亮猶如洪鐘。臨命終前,沐浴之後端身正坐,持念珠念佛,聲音漸漸地憂傷急促,不久突然大聲地說:「佛!佛!佛!倒駕鐵牛歸佛國!」聲音斷絕後即往生。(憨山夢遊集)
明 法祥
法祥。字瑞光,俗姓周,紹興(浙江)嵊縣人。年少就有出世的志向,參訪嘯巖老人,嘯巖開示他念佛法門。於是剃髮出家,居住於南岳衡山的側刀峰,形影從不離開山林。專一志向老實念佛,以豆子記數,日夜勤奮精進修行,從不躺著休息,人稱他為『豆兒佛』。不久,眾人前來聚集而成叢林。明神宗萬曆三十八年(西元一六一○年)二月六日,要求沐浴,禮佛之後,告訴大眾說:「瓜子熟也,正落蒂時!」大眾之中沒有人明白他的意思。法祥於是進入屋裡盤腿而坐,命令大眾唱念佛號,合掌而往生,往生時山前聽到有音樂聲。(憨山夢遊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