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文集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其他净土经典 >> 净土圣贤录 >> 内容

淨土聖賢錄易解卷8-1

时间:2012-3-11 9:34:55 点击:769

淨土聖賢錄易解卷8-1



往生居士第七






佛世 差摩竭


迦毘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城中,有位釋迦種族長者的兒子,名差摩竭。有一天,差摩竭走到佛陀居住的地方,稟白佛陀說:「菩薩修習何種道行,能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並且能夠普遍具足三十二相。從一佛國,到另一佛國。臨命終時,其心不亂,所生不墮八難之處,而常能知道過去未來的事情。皆能成就一切諸法,周遍圓滿地了達一切事相。徹知一切法,而無所掛礙。信解並行於空性之中,而證得無生法忍。恆常以至誠心想要出家修行,而且不曾犯戒,不喜歡在家的俗務。」佛陀為他講說菩薩忍辱布施等道行。最後說無我相無人相,一切諸法如幻如化等道理。此時差摩竭證得無生法忍,而五百位比丘,及五百位清淨信士、二十五位清淨信女,皆得住於不退轉之地。其命終後,皆當往生西方無量壽佛的清淨國土。時常護持無數佛法,並教化成就一切人民,使他們證得不退轉。如是歷經無量無邊的河沙數劫,應當於此極樂淨土,一生補處次第作佛。(菩薩生地經)





晉 闕公則


闕公則,趙國人。晉武帝時,居住在洛陽,其生活安閒喜悅放曠自在,平常持誦《正法華經》。闕公則往生後,他的朋友為他設置法會於洛陽白馬寺。到了晚上讀誦經典時,忽然聽到空中有聲音。大眾仰起頭來望見有一人,其身形容貌光明亮麗,並說道:「我是闕公則,已生西方極樂世界,與諸上善人,來此聽經。」在殿堂中的人都看見此種景象。

有一位住在汲郡名士度的人,受教於闕公則門下,其母親時常供齋飯僧。同一天即將中午時,忽然從空中降下一個缽,正好下落在衛母的面前。仔細審視其缽,正是闕公則平常所用的缽,並且有飯盈滿其中,其香味充滿整個廳堂,凡是吃到缽中飯的人,七天都不會感到飢餓。支道林曾經為之讚歎說:「偉大啊!闕公,享有無量無邊的虛空法界,會入本具的靈性。其神識已往生西方的極樂淨土,而其行跡應現於東土的京城。流連往返於廣闊的天地間,既能宣流法音又有光明的身形。這哪裡是只用一些讚頌的話,就能顯示其不可思議的境界呢?」(大唐內典錄。念佛三昧寶王論)





晉 張野


張野。字萊民,潯陽(江西九江)人。生性孝順父母友愛兄弟,並將田地屋宅全部都讓給弟弟。平日與其親屬九族一起同共甘苦。後來,州郡政府一再地向張野徵官,但他並未答應。朝廷也任命他為『散騎常侍』(官名:出入宮中,常侍帝王左右),張野也不去就任。反而到廬山白蓮社,做慧遠大師的弟子。在東晉安帝義熙十四年(西元四一八年),與家人辭別後,進入房室中端坐而往生。時年六十九歲。(東林傳)





南朝劉宋 張詮


張詮。字秀實,是張野同族的子弟。張詮不僅具有高尚的情操,而且個性高潔閒適自在,平時愛好古典樂於學道。甚至荷鋤在田裡工作的時候,也是攜帶著經典而不離身。後來,朝廷以『散騎常侍』向張詮徵官,但他不去就任。而後庾悅又薦舉他為潯陽(江西九江)的縣令,他也不答應。不久,張詮到廬山,依從慧遠大師,窮盡地研究佛經,因此精深而有所悟入。劉宋少帝景平元年(西元四二三年),張詮向著西方念佛,無疾而往生,時年六十五歲。(東林傳)





南朝劉宋 何曇遠


何曇遠。安徽廬江縣人,劉宋御史中丞(東漢後稱御史臺,中丞為臺長,專任彈劾。)何萬壽的兒子。年少時即奉持佛法,並持菩薩戒。年十八歲,當他為父親服喪之時,因哀痛傷身而得疾病。於是歸心淨土法門,請僧數人來家中,懺悔宿世的業障,時間愈久而更加虔誠。有一夜,讀誦經典完畢後,眾僧已經入睡,而何曇遠忽然自己歌詠諷誦,僧人感到奇異而問他,他答說:「我見到阿彌陀佛,佛身放出黃金色的光明,有一丈多高,由西方而來,幢幡及蓮華也跟著飄下來,充滿整個虛空。佛和樂喜悅地微笑,並詔曇遠我趕快去。」何曇遠一向瘦弱,但此時神色振奮高昂,取香華散灑於空中。到五更時忽然往生。房宅中充滿著芬芳的香氣,經數日才散去。(冥祥記)





南朝劉宋 魏世子


魏世子,梁郡(安徽合肥東北)人,出生時正當劉宋朝代。魏世子奉持佛法極為精進,並引導諸位子女,修習淨土法門。唯獨妻子不信佛法。後來,他的女兒病死,七天後又再甦醒過來,即登上高座,持誦《無量壽經》。下座後告訴父親說:「我去世後,便往生無量壽國。我及父親兄長,於蓮華池中各有大蓮華,將來當生於淨土之中。唯獨母親沒有,我感到非常地悲傷,所以特別回來向您們報告。」說完話後就往生了。其母親從此以後也跟著奉持佛法。(冥祥記)





梁 庾詵


庾詵。字彥寶,河南新野縣人。精博通達經史緯書占卜之學,個性喜好安靜簡樸,特別鍾愛山林泉水。平常只吃素食穿著簡劣,也不修置田產事業,為人忍辱柔和,樂於實行利益眾生之德惠。梁武帝年少時即與庾詵交往。等到後來梁武帝起兵爭天下時,便安排庾詵為平西府記室(掌管書記之官),但庾詵不出來任官。而後梁武帝普通年間梁武帝就任皇帝後,再度詔請他為黃門侍郎,庾詵又推說生病而不去就職。

到了晚年,在屋宅內建立道場,六時禮懺,持誦《法華經》,每日一遍。有一天夜裡,忽然見到一位修道人,自稱是願公,其容貌舉止非常奇異,稱呼庾詵為『上行先生』,並拿香給他而離去。梁武帝中大通四年(西元五三二年)庾詵白天睡覺時,忽然驚醒過來說:「願公又來,我不可久住。」說完後即往生。整間屋室都聽聞空中唱云:「上行先生,已往生阿彌陀佛極樂淨土了。」時年七十八歲。(南史)





梁 高浩象


高浩象。山東東平縣人。平日拒絕賓客而寂靜地生活,每日持誦《無量壽經》,曾經於禪定中,乘坐紅色的蓮華,漂浮在白玉池上。剛開始並沒有見到佛,於是即在蓮華上,傾心仰望恭敬祈請,終於遠遠地望見阿彌陀佛的金容,其光輝四處映照。有一天晚上,忽然見到眾菩薩來迎接,於是寂然而往生。(佛祖統紀)





隋 宋滿


宋滿。恆州(河北正定縣)人,出生時正當隋朝。平日堅志修習淨土法門。每次持念佛名,便以豆子計數,後來豆子念滿三十石之後。便設齋供佛,此時有三位僧人到法會中乞食。僧人應供之後,突然香華佈滿空中,三位僧人飛騰而去。不久之後,宋滿即面向西方坐脫往生。(佛祖統紀)





唐 鄭牧卿


鄭牧卿。河南滎陽縣人,全家都修習淨土法門。唐玄宗開元年間(西元七一三~七四一年),鄭牧卿病重,有人勸他吃魚肉,鄭牧卿不答應。只是手裏拿著香鑪,一心一意要往生西方淨土。忽然之間聞到異香非常濃郁,接著就往生了。他的舅舅尚書蘇頲,夢見有一朵寶蓮華盛開,而鄭牧卿則坐在寶蓮華上。(佛祖統紀)





唐 李知遙


李知遙。長安人。平日堅志淨土法門,以五會念佛,引導眾人信受佛教。晚年生病,有一天忽然說:「和尚來了!」於是盥洗漱口更換衣服,並在鑪中燃香,然後走出廳堂向著虛空頂禮。此時忽然聽到空中說偈云:「報汝李知遙,功成果自招,引君生淨土,將爾上金橋。」李知遙即退後靠著床而坐,剎那之間安然而往生。此時異香滿室,大眾皆聞到異香。(淨土文)





宋 孫忠、二子


孫忠。明州(浙江)人。孫忠很早就仰慕西方淨土,平日素食並且嚴持戒律。在府城的東邊,建築一間小庵,挖掘二個池塘,其中種植白色的蓮華。然後,沿著池塘邊建造樓閣,每月聚集大眾而組成念佛會。孫忠曾經見到佛身顯現於空中,急忙走出屋子,並呼喚他二個兒子來,一起禮拜,經過一段時間佛身才隱沒,後代的人因此將其地取名為『駐佛巷』。

北宋哲宗元祐八年(西元一○九三年),當時釋可久已往生西方淨土(見淨土聖賢錄易解第一冊二六二頁)。過三天又回來,說:「我見到金臺上標示孫忠的名字。」說完後,又往生了。此事經過很久之後,孫忠生病,請僧俗二眾共百人組成念佛會。孫忠忽然仰起頭注視虛空,然後合掌問訊,雙手結手印,安然而往生。此時全城的人都聽到天樂聞到異香,漸漸地向西而隱沒。他的兩個兒子也都承繼他的志向修習淨土行業,後來都面向西方坐化往生。(佛祖統紀)





宋 左伸


左伸。天台(浙江)臨海人。依從神照法師受菩薩戒。後來,聽聞大乘的法要,而豁然開悟。從此以後,嚴謹地奉持戒律,並恭造西方三聖之像,早晚虔誠地禮拜供養,發願求生極樂淨土。左伸一生持誦《法華經》共三千四百部、《金剛經》二萬卷。宋哲宗紹聖二年(西元一○九五年)秋天,生病,請他出家的兒子淨圓,唱誦《法華經》的經題。不久,左伸夢見三位莊嚴雄偉的人,站立在江邊的高地上,召喚左伸上船,然後突然快速地往西而行。左伸於是知道再過一段期間就可往生西方淨土,因而請僧眾誦持《阿彌陀經》。不久突然說:「我已見到佛光。」隨即沐浴更衣,並告誡其家人不要哭泣,也不要靠近我的面前。然後端坐,結手印而往生。(法華持驗記。佛祖統紀)





宋 孫良


孫良。錢塘人。平日隱居,閱讀《大藏經》,尤其通達《華嚴經》的宗旨。曾經依止大智律師受菩薩戒。每日以誦念佛名萬聲為功課,歷經二十年而不中斷。有一天,忽然命令家人,請僧人來唱念佛名,才經過半天,孫良望著虛空合掌,說:「阿彌陀世尊及菩薩,已經乘著蓮華而降臨。」說完後即退後端坐而往生。(佛祖統紀)





宋 賈純仁


賈純仁。湖州(浙江吳興縣)人。平日持長齋,修習淨土法門。有一天,身現疾病,向著西方念佛,然後靜坐而往生。當時,賈純仁的頭頂上有散發白光的圓相,並且異香滿室。(佛祖統紀)





宋 范儼


范儼。仁和(杭州)人。平日飲食清簡,不牽纏世俗的塵緣。曾經說:「人生只不過是百年旅遊漂泊的過客罷了!還有什麼好貪求的呢?」范儼每日持誦《法華經》,並且親手書寫一部,以求生極樂淨土。北宋徽宗大觀年間(西元一一○七~一一一○年),有一天,忽然見到普賢菩薩乘著六牙白象,放金色光,並告訴他說:「你時常持誦《法華經》,念阿彌陀佛聖號,因而得生極樂淨土,所以來通知你。」經過一夜之後,范儼面睹眾聖垂手接引,於是就座,恭敬合掌而往生。(佛祖統紀)





宋 孫忭、母龔氏


孫忭。錢塘人,號無諍居士。平日閉門隱藏形,每天閱讀《華嚴經》、《金剛經》等諸經典,並以淨土法門為依歸。其母親龔氏修習淨土法門,有一天突然生病,請清照律師為她說法,然後端坐而往生。不久之後,孫忭夢見到了淨土蓮池,見到清照律師在他身邊。而旁邊有一人拿梵字帖給孫忭,他看不懂,那個人便說:「請你十三日來用齋。」當時正是十二月,等到約定的日期到了,孫忭忽然生病,有位僧人前來探病,想要為他祈禱。孫忭卻說:「生死之事已定,何必祈禱呢?」隨即通報清照律師說:「弟子要暫時與師父離別。」於是跏趺而坐並結手印,向著西方坐脫往生。隔天,清照律師前來,為他說法封龕,然後回到庵中,三天後清照律師也往生了。(佛祖統紀)





宋 唐世良


唐世良。浙江會稽人,嚴守戒律奉持佛法,每日都精勤地禮拜。老年時得疾,但是依然不曾就枕而睡,曾經誦《阿彌陀經》十萬部。有一天,告訴家人說:「佛來迎接我了!」說完之後即禮拜,然後坐著往生。當時有位修行人名宗利,住在道味山,夜裡夢見西方的天空有異光,並且充滿幢幡寶華及悅耳的天樂,空中有聲音說:「唐世良已經歸於極樂淨土了!」(佛祖統紀)





宋 陸浚


陸浚。浙江錢塘人,年少時為官,經過很久一段時間之後,捨棄官職,參加西湖念佛會,以西方淨土為歸。每當在佛前懺悔時,無不聲淚俱下。平日與友人相見,說到極樂淨土的因緣殊勝,未曾不感慨而嗚咽悲泣,只恐怕他自己此生不能得度、淨業難以成就。臨命終時,請圓淨律師為他開示淨土法門,諷誦《觀無量壽經》到上品上生章,圓淨律師告訴他說:「此時正好可去!」陸浚說:「眾聖尚未到齊,且稍待一會兒!」於是起身走向竹床面向西方端身正坐頃刻之間即坐化往生(佛祖統紀)





宋 王闐


王闐。字無功,明州(浙江)慈溪人。一再地考進士,但是都沒中第,平日粗布為衣飲食清簡,到處參講經的座席。晚年,專修念佛三昧,著作《淨土自信錄》,其自序說到:

「我佛的淨土法門,如果以一言來統攝說明之,即是『以凡夫之身而獲得不退之位』而已!何以故?在此土修行,圓教初信的菩薩,小乘初果的聖人,邪見三毒永不復起。此為斷惑而啟發悟入,初入聖人之流,隔生也不會失去其所證的境界,能夠超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等四趣,不失人天之身。至於在凡夫地之中,雖然能夠伏住無明之惑而有所悟的初心菩薩,一旦經過生死交關非常之變,則忘失其所修所證之境界。是故遇到逆緣,或者可能退失,仍然墮入痛苦惡道的也是有的。

至於所謂的凡聖同居土,像西方極樂世界等,雖然具有三界,但是只有人天而無惡道。因此一切含識有情只要能夠往生淨土的,即能永遠脫離四惡趣。而種種助緣都具足,壽命不可計量,縱使是最鈍的根器,只要一生熏習修行,沒有不證果的,哪裡還有退失佛道的事呢?諸佛如來讚歎淨土的本意,不過就是此事。況且圓教根機而體悟佛道,此乃是最上乘的淨土行業,如果能夠加上願力來引導之,即能登入上品。若是愚鈍樸實之人,只要能夠念佛發願的,無不往生淨土。嗚呼!如果我們觀察了解淨土法門,則知道聖人並不曾放棄任何一位眾生啊!而那些固守頑空的人,也仿效人家最上乘的無礙無修,生起障礙自己的心,斷絕他人學習之路,可不哀哉!」

南宋高宗紹興十六年(西元一一四六年)四月丁卯日的夜裡,忽然聞到異香滿室,告訴他的弟子沙門思齊說:「此乃是我淨業所感。」說完後即沐浴更衣,面向西方趺坐而往生。焚化其遺體,得到舍利子如小米大的有一百零八顆。(佛祖統紀。樂邦文類)





宋 王日休


王日休。字虛中,廬州(安徽合肥)。南宋高宗年間(西元一一二七~一一六二年)考取京城太學的進士,但是他卻放棄而不就任官職。王日休精博貫通群經,而且訓詁註解《六經》、《論語》、《孟子》的文義有數十萬言,有一天突然全部將之捨棄。後來專修西方淨業,過著粗衣淡飯的生活,每日以禮佛千拜為功課。曾經著作一書名為《龍舒淨土文》。上自王公士大夫,下至屠夫、乞丐、僮僕奴婢、官署中的差役,以及優人藝妓等這些人,王日休都以淨土法門,勸勉引導他們歸依佛門。《龍舒淨土文》的文章淺顯且善於應用權巧譬喻,非常詳實而懇切,就好像是父兄在教導子弟一般。王日休每天早晨起來禮佛,並祝禱發願言:

「弟子王日休,謹為盡虛空界的一切眾生,燃香恭敬禮拜盡虛空界一切諸佛、一切正法以及一切諸大菩薩、緣覺聲聞聖眾。希望能成就一切的善願,救濟拔度無量無邊的眾生。臨命終時,一剎那間便見阿彌陀佛,證得無生法忍,具足六種神通。以此娑婆世界不到一年的時間,就由極樂世界來此間教化眾生,漸漸使得南閻浮提、盡此娑婆世界乃至於十方無量無邊世界,都轉變為清淨極樂的世界。」又祝願云:

「弟子王日休,為此南閻浮提無論大小巨細的一切眾生,恭敬禮拜諸天、天帝、日月、后土及一切的神靈地祇。為這些眾生感謝其覆載照臨、生養衛護之恩。謹為這些眾生,念南無釋迦牟尼佛一百零八遍,以種下至高無上的善根。念南無阿彌陀佛一百零八遍,以結無上的善緣。願這些眾生,常沐浴在諸佛偉大的恩澤下,歡喜相向,不相爭相殺,不弱肉強食也不互相欺凌。進修佛法,脫離苦海,而使南閻浮提變成極樂世界。」又祝願云:

「弟子王日休,謹為盡虛空界一切眾生,恭敬禮拜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及諸大聲聞諸上善人。仰望諸聖賢們大慈大悲,憐憫憶念眾生沈淪苦海,無有出期,因此特別展現神威,互相勸勉,而分身於此中國的國土中,教化眾生,使眾生不相爭相殺,不相欺相凌。將此澆漓的惡世,轉變為仁慈長壽。以及於南閻浮提、盡此娑婆世界及十方濁惡世界,能分身為國王大臣、文武百官以及庶民之長者,來教化眾生同修佛道,脫離苦海。而使得中國乃至於十方濁惡世界,都能變成清淨的極樂世界。」又祝願云:

「弟子王日休,身處於五濁惡世的羅網中,宿業深重,願為以前所殺的眾生、所吃的眾生以及南閻浮提所殺所食的一切眾生,每日誦念西方極樂世界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同名同號阿彌陀佛一百二十遍。仰望如來大慈大悲,藉著王日休所誦念如來的名號,一聲一如來而度一眾生。竭盡我所誦念的次數,而度一切眾生,同生極樂世界。」其詳細的內容,都記載於《淨土文》中。

南宋孝宗乾道九年(西元一一七三年),住在江西廬陵,有一位名為李彥弼的人,患有疾病,病重將死,夢見有一位自稱是龍舒居士的人,告訴他說:「你起來吃白粥,你的病將會痊癒。你是否還記得闕仲雅曾經教你修行的捷徑?」李彥弼答說:「每日念佛不間斷。」李彥弼夢醒後,要了些粥來吃,吃完後疾病立刻就痊癒了。李彥弼在此之前就聽聞過王日休的名聲,於正月的時候,就命令諸子弟前往求受教化。諸子弟們不久之後回來說:「王日休即將往生的前三日,向道友辭行,勉勵他們要精進地修行淨業,並說他即將要走,不能再相見了。到了往生的那一天,王日休對徒弟學生們講經說法完畢後,禮佛念佛仍然如同平時。到了三更(夜一至三時),忽然高聲稱念阿彌陀佛數聲後,大聲唱言
:『佛來迎接我了!』說完便站立而往生。」

到了四月五日李彥弼生病,四月十九日時夢見王日休叫他吃白粥後病就痊癒了。後來,看見王日休的畫像竟然與他夢境中的樣子相符合,於是為了感念他而雕刻一尊王日休的像,並記述其事蹟而流傳遠近,從此以後只要是江西廬陵縣的人,大多都供奉王日休的像。宋度宗、宋恭帝年間(西元一二六五~一二七五年),呂元益重新刻印《淨土文》至(祝願篇)時,在書版中獲得舍利子三顆。呂元益的叔父將此事記載收錄於祝願篇的前面。(樂邦文類。淨土文)





宋 樓汾


樓汾。明州(浙江)人,其兄長樓寶洲,喜好研究佛教經典,常常與出家眾談論佛法,而樓汾則在旁邊傾聽,因此對佛教的信心越來越懇切。年二十二歲患病,於是一心一意立志要往生西方,並稟告父母說:「只要能夠得生淨土,就能見佛聞法,世間哪有比這個更殊勝的事呢?」於是請僧諷頌《觀無量壽佛經》,並設立佛像面對著臥床,樓汾對著佛像注視很久,然後說道:「我已身在西方了!」然後稱念佛名,面向西方而往生。」(佛祖統紀)





宋 張元祥


張元祥。長安人。平時就常常念佛從不中斷。有一天,告訴家人說:「西方的聖人來到此地,等我吃完飯後,便與他們一起到淨土。」吃完飯後,張元祥焚香面向西方,端坐而往生。(佛祖統紀)





宋 元子平


元子平。不清楚他的出身。平日親近京口的觀音寺,念佛誦經。有一天,忽然聽聞空中有天樂,於是面向西方坐化往生,異香經數日不散去。(佛祖統紀)





宋 姚約、僧景懿


姚約。湖州(浙江)仙潭人。專心鑽研佛教經典,後來覺海友公興辦淨業社,而實際上是由姚約處理淨業社的事情。某天姚約忽然告訴友公說:「長久以來就厭惡這個充滿憂苦、動盪不安的世間,再過幾天我就要往生西方了,請師父您為我助念往生。」於是友公每天便為他誦念佛名。有一天,姚約自己就座而往生。不久,託夢給友公說:「弟子姚約已經往生淨土了,這都是仗著師父您助念的力量。」友公問:「我想要跟隨你遊歷西方,可以嗎?」姚約答:「師父您世壽未盡,但寺院中的景懿法師應當會先來。」景懿法師是同一淨業社的出家眾,經過一個月景懿法師便往生了。(佛祖統紀)





宋 梅福


梅福。松江人。平日誦經持戒,一心繫念西方淨土。臨命終前預知時至,於是斷絕食物只有飲水,稱念大勢至菩薩聖號。到了第七天,梅福事先洗澡沐浴更換衣服,然後端坐告訴大眾說:「大勢至菩薩,現今來迎接我了!」才一說完便坐化往生。(佛祖統紀)





宋 胡嵩


胡嵩。湖州(浙江吳興縣)人。平時深信仰慕佛法,修諸功德。有一天夜裡,忽然夢見佛告訴他說:「你可以建造房屋來迎請我。」胡嵩於是建造樓閣,用來供奉阿彌陀佛。臨命終的晚上,忽然說:「阿彌陀佛放光照我!」說完後即往生。(佛祖統紀)





宋 陸偉


陸偉。錢塘人。本來是州吏,到了中年厭離俗世,勤修淨業。後來,組成法華、華嚴二社,二個社各有一百多人,歷經二十年便成為龐大的蓮社。陸偉曾經親筆書寫《法華經》、《華嚴經》、《圓覺經》、《金剛經》及《金光明經》等諸經。有一天,自己更衣正身端坐,唱念佛名而往生。(佛祖統紀)





宋 閻邦榮


閻邦榮。池州(安徽)青陽人。中年時,曾經遇到僧人勸他修行淨土法門,並持誦往生咒,閻邦榮因此斷絕葷腥血肉之食。從此以後,每天早上面向西方誦咒千遍,並率領家中男女一起同聲持誦,如是修行達二十年之久。南宋光宗紹熙元年(西元一一九○年)正月初一,閱讀《大般涅槃經》而感歎地說:「人生只不過是夢幻罷了!我有什麼可眷戀的呢?」三月初一,聞到異香芬芳濃厚,經過一日仍不消散。而他的兒子則夢見阿彌陀佛,放大光明,遍照整個屋子及廳堂,都呈金色。過了五日,早晨起來,按照平常課誦完畢之後,回頭向家人說道:「我今日要走了!慎勿來撓亂。」於是面向西方閉目,正身端坐。太陽剛過了正午之後,突然欣喜地站起來說:「我去也!」接著便起立行走數步,舒展雙手結手印,面帶微笑而站著往生。(樂邦文類)





宋 吳克己


吳克己。字復之,自號鎧庵居士,居住在安徽的浦江。曾經以眼疾為苦,有人勸他持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吳克己遵從而持念聖號,後來眼病痊癒,因此生起甚深信心。有一天,閱讀《楞嚴經》到經中的『空生心內,猶雲點太清』於是豁然開朗如啟迷蒙。後來讀《宗鏡錄》,經過一段時間,便有所領悟契入。曾著作《法華樞鍵》迴向極樂世界

「不讀《法華經》,無以明了我心本自具足妙法。不生極樂世界,無以印證我心本自具足妙法。如來諄諄開示教誨,智者大師懇懇宏揚經典,佛陀與祖師的垂憐慈悲,並沒有不同。」南宋孝宗乾道年間(西元一一六五~一一七三年),居住在蘇州,與寶積實公共同組成蓮社。後來,請工匠繪畫十界九品圖於正堂下兩旁的屋子,一邊是顯示萬法唯心,一邊是指示往生西方的捷徑之路。社友鍾離松為此事作文記載之。南宋寧宗嘉定七年(西元一二一四年)冬天,吳克己往生於寶山,留下遺言,表示要以出家眾的方式荼毗。世壽七十五歲。(佛祖統紀。樂邦文類)





元 陳君璋


陳君璋。浙江黃巖縣人。出生於元朝。年四十歲時,一心皈依佛法。與妻葉氏一起誦《法華經》,並將持經功德迴向求生極樂淨土,如是歷經二十年。後來陳君璋病得很重,叫他的兒子陳景星扶他坐起來,陳君璋說道:「我要回去了!」兒子問說:「回去何處呢?」陳君璋答:「沒處去。」並且要求死後要用沙門火化的方法處理之。然後合掌稱念阿彌陀佛而往生。(往生集)





元 王九蓮、亡父


王九蓮。不清楚他的出身,元朝時代的人。虔誠修行淨土法門,並且依照經典作種種的觀法。然而他夜裡所夢見的佛,皆是肖像不是活佛。有一天,遇到僧人寂公,王九蓮向他稟告夢境的事。寂公說:「這很容易啊!你能回憶起你先父的容貌嗎?」王九蓮答:「能。」又問:「夢見的容貌與生時有不同嗎?」答:「沒有不同。」寂公說:「佛本來就無相,只因眾生心而有相。你想見佛,就以你先父作阿彌陀佛想,作眉間白毫放光想,作面如真金想,作坐寶蓮華想。經過一段時間觀想成了,漸漸地就可以見到他的形體愈來愈高大,遍滿整個虛空界,如此就能見到活佛了!」於是王九蓮便如法修之,從此以後每次夢見先父,心裡就認定他是佛。久而久之,夢境中他的父親就引他坐在蓮華上,為他解說佛法心要。王九蓮因此心開悟解,於是更加精進修行。有一位與父親同輩的馬姓儒生,從遠方客居回來,看見王九蓮說:「某日,我患重病,被地府的冥吏所捉,歷經諸地獄。正感到惶恐危急的時候,忽然有金光照身,光中有一人坐在蓮華上,呼喚我的名字。仔細一看竟然是尊父。尊父命令冥吏送我回來,於是我便復活了。我實在不明白,尊父竟然修行到如此的境界!」王九蓮於是告訴他原因。馬姓儒生因此深受感化,也誓願同修淨業。(瑯環記)





明 楊嘉禕


楊嘉禕。字邦華,吉安(江西)泰和縣人,明神宗萬曆年間(西元一五七三~一六一九年)中秀才。年少時好學不倦,博覽群書。後來,專心鑽研佛教經典。年十三歲,持不殺戒,連跳蚤蝨子等小動物也不敢傷害。到了二十多歲時,進入南京最高學府國子監。不久疾病發作,夢中神遊地獄,見到地藏王菩薩於冥陽殿。夢醒後即從事放生之業,且延請僧眾誦經,唱念佛號。不久之後告訴眾人說:「我將往生了!青色蓮華出現在我前面,難道這不是往生的瑞相嗎?」於是晝夜唱念佛號不曾間斷。

命令侍者熄滅蠟燭,說道:「我常在光中,不須要蠟燭。」侍者問:「見到什麼呢?」楊嘉禕答曰:「蓮花綻開而有四種顏色。」再問:「是否見到阿彌陀佛?」答:「見到阿彌陀佛千丈身。」又問:「觀世音菩薩呢?」答:「身與阿彌陀佛相同,唯獨不見大勢至菩薩!」說完後,忽然跳起來拈香說:「《阿彌陀經》的功德,不可說!不可說!我已得上品往生了!」說完之後寂然而逝。(往生集)





明 陳道民


陳道民。法名明覺,江蘇吳江人。自幼就茹素。明世宗嘉靖二十六年(西元一五四七年),皈依於祇園法師門下為其弟子,並受優婆塞戒。從此六時精進課誦,佛號不絕於口。明神宗萬曆十五年(西元一五八七年)九月,預知時至,便向諸道友辭行。十七日晚上,他的妻子正點燈在做紡織,陳道民突然向妻子拱手辭行。然後坐在床角上,將脫下來的鞋子和襪子,用帶子綁在一起,說:「明天早上用不著鞋襪了!」妻子急著呼喚其兒女們環繞在他身旁看顧。到了半夜,念佛的聲音停止,隨即安然往生。(獪園)





明 唐廷任


唐廷任。字體如,是金華(浙江)蘭諸縣的秀才。天性純樸忠厚,具有躬親孝友的德行。不久之後覺悟到世間無常,於是傾注所有的心力在修道上。曾經參訪雲棲宏公,宏公教授他念佛三昧,於是更加努力修行,如是經十三年如一日。

年六十歲,正值十一月的早晨,告訴他的兒子們說:「新春十一日,我就要走了!」到了正月十一日,便盥洗漱口,整衣端坐,並結手印,口裏稱念佛號,面帶微笑而往生。此事發生於明神宗萬曆三十一年(西元一六○三年)。(往生集)





明 戈以安


戈以安。錢塘人。事奉雲棲宏公為師,法名廣泰。事親至孝,喜好積行陰德。晚年奉佛非常虔誠。戈以安與僧人元素組成春、秋二社,為念佛會,並且誦念《華嚴經》。不久之後,戈以安說:「我大限的日子已經迫近了!應當計畫往生西方的事情。」於是閉關於一室,學習禪誦,朝夕不間斷,並預先約定往生的日期。往生的前二日,其家人來探視他,家人感到非常地悲傷。而戈以安安慰他們說道:「有生必有滅,何必要悲傷呢?我正聚精會神於往生西方淨土,親睹阿彌陀佛,請你們不要以情愛擾亂我的正念。」然後,請元素法師一起來唱念佛號。到了預知的日期便安然往生。(往生集)。





明 孫叔子


孫叔子。安慶(安徽)桐城縣人。父親鏡吾居士,讀雲棲蓮池大師的《彌陀疏鈔》時,喟然興歎說:「至哉!心性的妙用,能夠旋轉天地乾坤,所謂的『十世古今,始終不離當念。』,指的就是念佛這個法門吧!」於是便鑄造阿彌陀佛像,按照四十八願來莊嚴其佛像,佛像完成後,送到雲棲山,從蓮池大師之處求得法名為廣寓,執弟子之禮。孫叔子當年十二歲,也跟著父親前往,於是受五戒,法名大玕。受完戒回來後,便斷絕葷腥血肉之食,並放棄科舉考試,修行念佛三昧,勤奮努力而不惜身命。

有一天,看見兩位比丘手持蓮華站立在他的面前說:「孺子善哉!一心淨土。」又看見化人,誦持《金剛經》一整天。後來突然驚喜地站起來說:「阿彌陀佛及觀世音菩薩皆來迎接我。」說完後,結金剛拳印,唱念阿彌陀佛數聲,安然而往生。孫叔子曾著作《淨土十二時歌》流傳於世。他居住的屋內每年都生出靈芝,往生的那一年,所生產的靈芝有大如斗者
其色澤有的如金色有的如紅白而呈輪狀。(往生集。雲棲法彙)





明 郭大林


郭大林。湯陰(河南)人,長久以來都專志修行淨業。年七十六歲時,有一天告訴他的兒子說:「明天中午我要去了!」後來無疾而往生。(往生集)





明 劉通志、李白齋


劉通志。順天(北京)人。平時精進勤懇地持念佛名,年五十二歲生病,念佛反而更加懇切。其法侶李白齋已先往生。劉通志氣絕後再度甦醒過來,告訴家人說:「白齋與我將同生淨土,已繫好舟船等待我了。請替我更衣,並把念珠掛在我頸部。」家人於是依照他的吩咐去做,接著就安然往生。(往生集)





明 郝熙載


郝熙載。浙江錢塘的秀才。為人忠信不欺。晚年歸依於雲棲大師的教化,法名為廣定。平時在家時即禪誦不斷。不久患病,有一天忽然抬起頭注視著窗外,並告訴兒子說:「今日已別有一番天地!」到了半夜又說:「佛坐蓮華臺,出現在我的面前,我要往生了!」說完就安然往生。此事發生於明神宗萬曆三十九年(西元一六一一年)。(往生集)





明 杜居士


杜居士。不清楚他的名字,順天(河北)宛平縣人。隱居於西山瑞光寺旁邊的古齋堂中。三十年間專志念佛,與人見面時,只有合掌稱念佛號而已。後來預知時至,因此禮懺九日,每次誦到懺中懇切之語,就感動得流淚哽咽。往生前幾天開始絕食,每日只飲少許的水。禮懺完畢後,便坐化往生。往生後滿十天才入殮,其面貌顏色有如生前。當時有五色美麗的雲彩盤繞在屋頂上,山中的人都流傳著他奇異的事蹟。(往生集)





明 吳大恩


吳大恩。仁和(杭州市)人。生性仁慈喜好布施,體恤照顧孤苦貧窮的人,並且愛護一切眾生的生命,因此鄉里的人都非常稱讚他。不久之後就規皈心佛法,晨夕誦經唱念佛號。有一日,辭別大眾,正身端坐而往生,而其神色光明鮮麗,室內有芬芳的香氣。此事發生於明神宗萬曆四十年(西元一六一二年)。(往生集)





明 吳繼勛


吳繼勛。字用卿,江南徽州(安徽歙縣)人。天性沈著堅毅,非常喜好修福行善。晚年修行淨土法門,無論是持往生咒或唱念佛號,每日都有固定的功課。有一次,不小心失足墮入江河中,水中有東西支撐著他,漂流十里之後,突然跳躍起來而登上舟船,大眾都認為非常神異。後來,背部長毒瘡,依舊安然自如地持咒念佛。不久之後,安詳正念地入寂往生。(往生集)





明 華居士


華居士。杭州江干人。為人敦厚純樸毫無虛偽,不喜歡與人交遊往來。中年時獨處一室,不攀緣世俗之事,唯有勤勉不懈怠地念佛而已。臨命終時,自知時至。自己更換衣服折疊寢具,用手整理衣冠,然後端坐,向眾人辭別後往生。(往生集)





明 顧源


顧源。字清甫,號寶幢居士,應天府人,明世宗嘉靖年間(西元一五二二~一五六六年)的秀才。年少灑脫才華出眾,工於詩書善於繪畫。年紀到了四十歲,完全捨棄過去所學習的文藝,並且斷絕一切酒肉。建築一間小樓房,獨自居住在其中,精進修行禪觀。家人及女子,絕不與其見面。每天晚上五更(清晨四時左右)起來,敲擊大木魚,高聲唱念阿彌陀佛。他的房舍旁邊有一位屠夫,每天只要聽到木魚的聲音,就起來殺豬。有一日,屠夫起來晚了,便瞋怒地責罵他的妻子,妻子告訴他說:「你沒有聽到那位修行人敲打木魚嗎?自己不知罪過,還要責罵我,這是什麼道理?」屠夫突然楞住而說不出話,因而將刀折斷不再屠殺了,當時屠夫因此而轉業的,有很多。

顧源與棲霞雲谷禪師極為相識,共同組成西方社。有一天,憨山德清大師到棲霞寺,望見一位修行人,清閒安適如同一隻高潔的孤鶴,於是接近看他,發現他的眼睛毫不轉動,其自在解脫的樣子就好像遺忘了這個世間一般。後來,憨山大師進入大殿之門,禮拜舍利塔,瞻仰禮拜很久,塔頂忽然顯現五彩色的光明,其光芒呈紅色、如同交錯閃亮的珠寶。大師覺得很驚訝,而將此事告訴雲谷禪師,雲谷禪師說:「這是顧源居士正在作西方觀。」

沒多久,顧源現出輕微的疾病,請名僧數人相對唱念佛號。一會兒,室內的人走過來說:「滿屋子都聞到蓮華清新的香味。」大眾皆驚喜,而顧源卻安然如平時,然後緩緩地告訴僧人說:「我坐在蓮華中已經半個多月,見阿彌陀佛的法身遍滿虛空世界,世界皆呈金色。佛微笑地看著我並接引我,又以袈裟覆蓋在我身上。我決定往生西方了!」兒子們傷心涕泣地請示說:「父親您即將往生,我們怎麼辦呢?」顧源笑著說:「你說我是生呢?還是死呢?你難道沒有觀看過日出、日沒嗎?日昇出於東方、而隱沒於西方,但太陽果真隱沒了嗎?」於是定下往生的時間。時間一到,預先沐浴更衣,然後端坐而往生,蓮華芬芳的香氣經過三日才停止。(憨山夢遊集)





明 朱元正


朱元正。浙江海鹽的秀才。平生有志於聖人之學,要求自己非常嚴格。六十多歲時,深入禪定而心中愉悅自適,於是居住在宅屋後面破舊的屋子中,從此閉關,不問家事。每日早晨誦《法華經》一卷,過了中午則靜坐。有一次,他的學生陳則梁來拜訪他,說道:「老師您的年紀已大,何妨稍微開緣酒禁呢?」朱元正答:「你認為我需要調養血氣嗎?卻不知我於生死之事,已經能夠了斷了!」陳則梁聽到這番話便竦然畏懼。當年的七月,朱元正告訴兒子說:「我在此無事,可以走了!」兒子問:「何處去?」答:「西方去!」兒子及孫子於是堅持挽留他。

到了十二月初一,突然現出小病,並且絕食,其家人慌張匆忙地準備入殮的用具。朱元正說:「不要慌忙,這是八天後半夜的事啊!」到了那一天,正身端坐好像要往生一樣,又說:「我生平絲毫不曾虧欠人。今年的冬天,住在我們家後面的工人,為我整平後門的一片地,目的是想等到明年元旦初一,方便讓我老人家出關後行走,他的好意我尚未回報。」因此取紙作詩來感謝此工人,然後寂然而往生。此時正好雞鳴,朱元正預先告誡家人,臨命終時勿令婦女進來,往生後過二、三個時辰才可進來,來的時候也不能哭。等到天亮,其眷屬來到之後都哭了。朱元正又睜開眼睛並搖頭,命令婦女離去,等她們全部離去後才閉上眼睛往生。(法華持驗記事)。





明 周廷璋


周廷璋。號楚峰,雲南人。出生於明武宗正德、明世宗嘉靖年間(約西元一五二一年左右),為人敦厚樸實。處理家計,從不核算錢財的多寡,若有多餘的錢財,就布施給貧窮困苦的人。有人和他說話,他就以微笑來應對。有人和他開玩笑、或是惡罵羞辱他,他也只是笑笑而已。平時一心歸向佛法,早晨起來,一定誦《金剛經》、《阿彌陀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等諸經各一卷。平日心滿意足、自得其樂,並說道:「我不遠離日常生活種種的事相,也不執著貪愛世間之事,如此而已。」

年八十七歲,在清明節時,到祖先的墳墓上向祖先辭別。回來後告訴他的妻子說:「我即將走了!阿彌陀佛已經來迎接,而且觀世音、大勢至兩大菩薩也都來了!」不久之後說:「觀世音菩薩告訴我要斷絕葷食五天,然後就可往生西方。」於是每天只吃一碗粥和一盤菜。到往生的那一天,沐浴後戴上帽子,命令子弟誦七如來的名號,接著又誦經,誦完經後即端坐而往生。隔日,有香味發自於他的遺體,面貌仍然栩栩如生。(金剛靈應錄)明
程見山







 

作者:miaoyin居士整理 录入:纯净纯善 来源:淨土聖賢錄
  • 净空法师文集(www.jkfswj.org) © 2016 欢迎转载,功德无量!
  • Email:52889904@qq.com 站长QQ:52889904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