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文集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无量寿经 >> 89年无量寿经 >> 内容

无量寿经  (第四集)

时间:2012-3-6 13:31:23 点击:999

无量寿经  (第四集)  1989/4  新加坡  档名:02-03-04

  请掀开经本第九面,我们从第二章看起:

  【德遵普贤第二。】

  【又贤护等十六正士。所谓善思惟菩萨。慧辩才菩萨。观无住菩萨。神通华菩萨。光英菩萨。宝幢菩萨。智上菩萨。寂根菩萨。信慧菩萨。愿慧菩萨。香象菩萨。宝英菩萨。中住菩萨。制行菩萨。解脱菩萨。而为上首。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具足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法中。】

  昨天我们介绍到此地。这一段经文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讲普贤大士之德,昨天跟诸位略略地介绍了。这个第一个大德就是礼敬诸佛,礼敬的意义虽然说出来了,那么要如何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之中,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譬如我们见到佛菩萨的像,我们都会恭恭敬敬的顶礼三拜。经上告诉我们了「一切众生本来成佛」。那我们见了一切众生,是不是也都要恭恭敬敬顶礼三拜?经上又告诉我们「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桌椅板凳我们见到它,是不是也要给它磕三个头、拜三拜?如果要这样的学法,那就变成佛呆子,那就学错了。

  佛法在世间是活活泼泼的,一定要明白佛说法的义趣。你看开经偈不是说吗?「愿解如来真实义」,你要懂得佛法的真实义。这个礼节是随著每一个朝代、每一个国家民族所不相同的。佛法讲的是中道第一义,所以它不是执著在一种情况之下的。因此我们见到佛菩萨,今天还用跪拜的礼节,因为这种礼敬是属於修行的法门。否则的话,应该是可以改的。从前老百姓见到皇帝,要三跪九叩首。现在见到总统,这三鞠躬了。所以我们见到佛,也可以改成现代的礼节,三鞠躬了。可不可以?实在讲是可以的,不是不可以。为什么我们还提倡在佛面前还是这样子礼拜?其实这有两个用意。第一个用意,刚才说过了,是修行,这个礼拜是修行。所以有人专修礼拜的法门,一天拜三千拜佛,他用这个方法来修行。

  诸位稍稍明白佛理都晓得,佛法所修的是「觉、正、净」。礼拜是修「清净心」,修清净心,拜佛的时候心里面没有妄念,至诚恭敬。所以是修清净心。这个身体是动作,要按照规矩,五体投地,每一个动作都做得很正确。给诸位说,这是最高明的养生之道。身体是机器,如果要是老不动,它就会出毛病。身体一定要运动,所以礼拜是最好运动。因此有人一天三百拜、拜一千拜、拜三千拜,最好的运动。这种修行,心是清净的,身体是不断在运动,对於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利益。

  现代的人,所以富贵人毛病很多,特别多。这个毛病从哪来的?就是他颠倒了,他身要很舒服,不动,身不动,所以叫缺少运动。身不动,心在那里胡思乱想。心是要清净的,它偏偏净不下来;身是要动的,它又不动,颠倒了。这一颠倒,所以什么毛病都出来了。诸位要晓得,我们拜佛就是最高明的养生之道。所以学佛的同修拜佛拜的,的确是愈多愈好。特别是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出门都有车,运动比较少,用拜佛方法是非常恰当的。

  第二个意义就是做给别人看的。学佛的就像唱戏一样,表演给别人看,希望那些没有学佛的人、没有接触到佛教的人,看到你对佛像这么恭敬,他是心里必定有所感动。你为什么对佛像这么样的恭敬?他一定要来向你请教,为什么向这佛像这样子拜法。那么你就可以藉这个机会,把佛法解释给他听,这就是机会教育,诱导他入佛门,所以有这样的功德利益。所以这个礼节一直到今天,依旧还是把它保存下来了。我们见人就不必了,见人随俗,我们这个地方风俗习惯用什么样的礼节,我们就用什么样的礼节。可是内心一定是至诚恭敬,内心的诚敬无二无别,我们对佛、对一切众生没有差别。但是在形式上一定要随俗,一定要随著风俗习惯。

  其次讲到对物,对物的恭敬,这就是要把它保持得整齐清洁,这是对它的恭敬。像昨天讲到,这《华严经》上说的,桌子善知识、香炉善知识、蜡台善知识,那这个东西我们对它怎么礼敬?你每天把它擦干净,摆得整整齐齐的,就是对它的礼敬。经书,经书我们读的时候,恭恭敬敬的翻开,读完了把它合起来,也把它放的规规矩矩。家里有书架,放书架里面;有书橱,放书橱。不能够随随便便乱丢,这是对书本的恭敬。以此类推,对任何一物,我们都要有恭敬心,这个恭敬就是礼敬。

  对於事,做事情要认真、要负责,尽心尽力把事情做到圆满,这是我们对事的礼敬。所以礼敬的对象,概括起来不外乎对人、对物、对事,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然后才能够将这一大愿,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圆圆满满的把它做到。

  第二愿、「称赞如来」。「如来」跟「诸佛」意义是相同的,也是一切称赞,但是这个称赞是有一个标准的。标准是什么?就是「如来」。大经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由此可知,这个如来并不一定是指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不是的。我们每一个众生都是如来,如来就是性德,就是本性里面本有的德能,这是要称赞的。简单的说,就是三皈依里面讲的「觉、正、净」。觉正净是我们本来有的,不是外面来的。如果我们的思想、言语、行为,与觉正净相应,那就得赞叹了。为什么?这是正知、正见、正语、正行,当然是应当要赞叹的。假如与觉正净相违背,那我们就不能够赞叹,那赞叹是赞叹他迷惑颠倒,不可以的。所以标准在「如来」这两个字。经上这个说法,我们最常见的,也是我们中国人最喜欢读诵的是《金刚经》,你看《金刚经》里面一会儿说诸佛,一会儿说如来,你就晓得它说如来,有如来的意思;说佛,有佛的意思。说佛,是从形相上说的;说如来,是从本性上说的。所以如来的意思比诸佛的意思还要深一层,这个是我们要明了的。这个称赞是智慧之行,没有相当的智慧这一愿很不容易修。为什么?因为他要见如来,你才会称赞。你要见不到如来,你要称赞,就称赞错了!这个话我们不能多说了,诸位仔细从觉、正、净这三个标准去深思,这一愿你就可以能够修持了。

  第三愿,「广修供养」。这一愿它有两个意思,就自利、利他,有两个意思。「自利」是什么?断除我们的悭贪烦恼,这个烦恼是烦恼当中的根本。所以菩萨行门「六波罗蜜」,第一个就是布施。布施什么?度悭贪。悭是悭吝,我们自己有的,舍不得给别人、舍不得布施;自己没有的,希望能够贪求、贪得。所以悭贪是我们根本最大的烦恼。能够广修供养,这个烦恼就可以逐渐逐渐淡薄了,到最后能把这个烦恼断除。这个烦恼一断除,可以说所有的烦恼都断了。因为它是根,像树一样,树根要是烂掉了,枝叶当然也就随著倒下来,这一定的道理。所以这是根本烦恼。

  第二个意义就是「利他」,利益众生。譬如说,诸位同修在此地建立这个道场,道场之成是大家供养的、大家布施奉献的,这个地方才有道场。有这个道场,才能够请法师大德在这里讲经说法,许许多多众生在这里听经开悟了,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了。这是你布施供养对一切众生的真实利益。可是这个「广修供养」也要有智慧,如果没有智慧,往往就造业了。假如你是供养一个外道,供养一个不如法的道场,这个道场建立,它天天在造业,那好了,那他造的罪业,你将来要跟著倒楣。他为什么能造这么大的业?你帮助他的!他堕地狱,你也得跟著去,免不掉的。所以要知道布施供养是要有高度的智慧。尤其是供养法师,你们常常听到供养法师这个功德很大,在我看未必,甚至於我所见到的,供养法师不是功德很大,是罪过很大。为什么?法师身上没有钱,他就乖乖的天天在念经、天天在拜佛,他就在好好的修行。这钱一多他就作怪了、胡思乱想了。多少的好法师,都是被你们一供养,供养坏了,供养造了无量无边的罪业。所以你们供养法师是消灭佛法。消灭佛法的果报,将来堕在阿鼻地狱。你们以后还敢不敢?所以一般寺院里头都不请我去讲经,为什么?请我讲经,他们都得不到供养了。在每一个地方请我讲经都是居士道场请我讲经,出家人道场都不请我讲经。我跟大家讲真话,决定不欺骗诸位。

  建立「道场」,顾名思义,这个场里头要有「道」,我们这一个地方的人就有福。如果这个场没有道、没有正法,我们这个地方不但没有福,反而受其害。所以这一条的确是高度的智慧。尤其是道场不能够送给出家人,这个诸位要记住。出家,你看看这两个字,他「出」了「家」了,他没有家了。你看他没有家,你再买一个家送给他,那好了,他又回家去了。这个不得了!人家发心出家了,你现在买个家的时候又给他,又给他家住了,那可麻烦大了,这个罪就非常非常之重!

  因此你看佛陀在世,以及佛法在中国过去,现在是末法时期,这是一切都乱了。从前出家人没有家的,所以寺院都是叫「十方道场」,我只要是出家人,这里有庙,我到这里挂单不会拒绝的。所以自己的确没有家。所谓是「铁打的常住,流水僧」是这种情形。所以那种道场的建立,供养、捐献那真是有无量无边的功德。

  现代有许多道场不是如此的,道场属於私人的,到这个地方去,你跟他有交情,也许可以住几天;没有交情的时候,甚至於一餐饭都不供献你。这是出家人走到末路了,你要仔细去追究,这个原因怎么产生的,都是你们在家信徒供养过了份,把这个房子、地,捐献给一个人去了。你想想过去,这个富贵大长者很多,他们把寺院捐给佛教,是捐给整个佛教的,不是捐给某一个人的。因此道场的建立是属於地方的。就好像办学校一样,这个学校是你们地方大家发心来办的,出家人在里面做住持,就好像当校长、当教员,这个教职员、校长,是我们聘请他来的,那个地方不是他的。他在这个地方,一定是规规矩矩、老老实实在这里修行,在这里用功,讲经说法利益大众。为什么?他要教得不好,我们听得不满意,我们就解聘,我们就不让他住了。如果他是自己的地方,那无所谓,我天天睡大觉,你也管不了我,你也无可奈何他了。如果这个道场主权是你们在家同修的,那这修行人就认真、就用功了,不敢懈怠了。所以我劝同修们,你们如果要广修供养眼睛要睁亮一点,千万不要造罪业,千万不要破坏佛法。现在大家都有钱了,有钱破坏佛法很容易。

  我自己讲经三十年了,所以我今天三十年我没有庙,我也没有一个地方。我今天住的小房子,是一个居士供养的,那个产权是他的,不是我的,等於我借来住的。我哪一天不住了,他又收回去了。所以我也很放心。道场是公家的,不是自己的。因此我普遍劝诸位同修们,你们要广修供养,我劝大家印经,这个决定没有错误;劝大家放生,这个不会错误的,不会有罪过的;劝大家布施医药,你看那个贫困的老年人、有病的人,我们多多的帮助他。我没有劝人建庙,没有劝人建道场。所以我讲经三十年都没有道场,大概这也是报应。不过古人常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没有道场就无事,是清闲自在;有了道场,是柴米油盐什么都来了,那个事情很麻烦。想想还是没有道场的人有福报,我认为我在这个世间第一有福,因为我没有事情,什么事也没有。心里没有事,身也没有事,身心无事,在这个世间一生什么事都没有,不容易,这个很难得!没事才是真正的福报。成天有事,我觉得那个不是福报,没事才是福报。当然这些事情,是你们喜欢有事的人,大家好好地努力去做。不喜欢做事的人,好好的念佛求生西方,早成佛道。这个功德也就无量了。

  第四、「忏悔业障」。业障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的,如果你要没有业障,那你早成佛了。你没有成佛,换句话说,你必定有业障。什么叫「业」?什么叫「障」?这两个字的意思要把它搞清楚。所谓业,就是造作,造作的结果就叫作「业」。你看通常我们讲事业,事是造作,造作那个结果就叫作「业」。造作则有善、有恶,你造作的善,结果是善业;你造作的恶,结果就是恶业。有了业,后来一定有果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永远不会改变的真理。我们每一个人,人绝对不是只有这一生,有过去,既然有过去,当然就有未来。我们学佛的同修都相信三世因果,都相信六道轮回,这个是事实。由此可知,我们所造的业,是生生世世无始劫以来,累积到今天,这个业不知道有多少。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所造的业,要是有形相的话、有体积的话,哪怕是再小,像一粒微尘一样的,无始劫来,我们所造的业,它是尽虚空都容纳不下,这是我们造业造得太多太多了!所以我们在人身一世当中,样样不如意。这个不如意,就是障碍。所以人一定要觉悟,不要怨天尤人,为什么?自作自受!你说那个人对我不好,他为什么对别人好?他要说是对我不好,应该对所有的人都不好才对。他对别人好,但对我不好,那我跟他过去结的是恶缘,我造的是恶业。人能够处处向内反省,这是智慧,这个是觉悟!所以真正觉悟的人,不怨天,不尤人。一切事情往内里面去反省,问问我有没有做错、我有没有想错、我有没有看错,不要去问外境。这样自己的修持功夫就会得力,这个功夫得力就叫做「忏悔业障」,这业障才忏悔得了。样样都是别人不对,我自己都是对的,这个只是业障上再增加业障,决定不会消除的。天天拜梁皇忏也没用处,也消不了业障的。所以诸位要知道,忏除业障最低的限度是改过自新,这个业障才能真正忏除。佛门里面忏悔法很多,不是把那些忏悔文念念,这个业障就消除了,不是的。是要把那些忏悔文念了之后,自己好好的想一想,我们哪些地方做对了、哪些地方做错了、哪些地方需要更改过来,这样才能把自己的罪障忏除。所以佛家没有迷信。

  这一条修行的方法,完全从内心的醒悟,完全要依靠自己的自觉,才真正能做得到。如果说别人能够代替我们忏悔,我们造了罪业,罪业自己晓得造得太重了,请几个法师,给我拜几天忏,我这个业障就消除了。如果这个事情是真的话,是真正可能的话,诸佛菩萨大慈大悲,应当天天替我拜忏才对,他要不替我拜忏,他叫什么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我们头脑要清楚,不要被人骗了、被人迷惑了,没有这个道理,讲不通!自己有罪业,请几个人替我念念经、拜拜忏,罪障就消除,没这个道理,罪障消除不了。但是你请几个人给你念念经的时候,是替你修一点福报。修什么福报?因为他不念经,我给他钱,他在这里念了两个钟点的经,他有福,我叫他念的,他念了两个钟点的经,这个福报就这么大。自己业障?业障没有忏除掉,修了一点福而已。这个帐要会算,各式各码的时候,你要算得很清楚。

  第五,「随喜功德」,这一愿也是消除我们烦恼当中最大的一个「嫉妒」。这个世间人嫉妒的烦恼与生俱来的,这不要学的、不要教的。你看那个小朋友一、二岁,他还不懂事的时候,他就有嫉妒心,他看到你给糖,给另外一个小朋友,他就不高兴了。你晓得他就有瞋恨、有嫉妒。所以佛教给我们,这个是与生俱来的烦恼,我们应当要学随喜。不但不嫉妒,我们看别人好,我们要能够生欢喜心,希望一切大家都好,都能够超过我。我们这个社会才能够安定、才能够幸福、才能够繁荣。如果说别人都不如我,那就很可怜!所以这个「随喜」,不但不嫉妒,见到别人好事情能生欢喜心。更进一步,我们还能够尽心尽力,帮助他、促成他的好事。不但不障碍,而且还要帮助他。

  普贤行愿的伟大处,是以平等心、清净心、慈悲心来修的。因此在一切众生之内里头没有界线、没有分别。我们的标准,就是善恶。善恶的标准,是对於这一个社会、对於一切众生,有利益的就是善,有危害的就是恶,我们只有这个标准。因此连宗教都不能够分别,不能说他是基督教,我不应该帮他,这个不可以。基督教他要是善的,我们一样帮助他。我们只辨邪正,没有其他的界线。这一点我在美国觉得比我们东方要好得多,我们东方这个宗教里面界线划得很严,都对立了。我在美国弘法,有很多基督教的牧师、天主教的神父都来听经,听出兴趣了,有时候还特别给他们举行座谈会,做深入的研究探讨,他们都非常的欢喜。我们彼此当中都能够帮助,他们承认佛教对社会有利益,所以对於佛法在那边弘扬,他们都能够赞叹、都能够欢喜。所以在美国这个国家里面,我觉得他们那些宗教徒,心量比我们东方这些信徒心量要大很多。学佛的同修心量更应当要拓开,你看经上常讲佛的心量,「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我们的心量要大、要能够包容。所以一入佛门,你看到弥勒菩萨肚皮大,就表示能够包容!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我记得大概是在二十多年前,台湾大专学生学佛的风气开了没多久的时候,那个时候我还在台中跟李老师学佛法,我还是学生的时代。台中慈光图书馆,在台湾是第一个举办大专佛学讲座,办得非常的成功!我记得有一年是有台湾大学的几位学生,带了一个外国的牧师,这个外国的牧师是美国人,他在我们台湾东海大学(东海大学是基督教办的),他是东海大学的教授。这些同学们平常跟我很接近,就把他们的老师带他来看我。有台大的,也有东海的,来看我。这一位教授牧师跟我一见面,就自己介绍他这个身分,他说他是到台湾来没有多久,大概才来了四个月。以前是住在香港的道风山,道风山是基督教丛林,专门破坏佛教的(我听说,那个时候我还没到香港去过,我不知道的时候,他自己介绍时候说的,不过我知道有这么回事情)。他说:我虽然在道风山住了两年,我没有做破坏佛教的工作。(他特别声明)。我听他说这个话,听他一声明,我马上就给他讲,我说:你们基督教道风山的丛林办得非常好,我们佛教很欢迎。他一听也就听呆了,他那个地方的目的是什么?从大陆上逃到香港的出家人,在香港生活没有著落他们供养。所以他里头也有佛像、也有佛堂,他不干涉你,他来救济。慢慢的,人总有感情,你看佛教都不理我们,挂单的地方都没有,基督教来招待我。到最后慢慢都变成信了基督教,所以很多法师在道风山还俗。他们做这个工作,目的就是劝出家人还俗学基督教,目的在此地。

  所以我就很赞叹,我说:你办得很好,我们佛教很欢迎。他一听就听呆了,他说:为什么?我说:我们佛教里头,佛教在中国一千九百多年,将近两千年,当然出家人里头良莠不齐,有很多的垃圾渣子我们没办法清除,排不掉。你这个道风山设在那个地方,是我们佛教一个垃圾堆,把我们的垃圾统统清除掉了。所以我们对你的功德非常感激!一个不够,多办几个。我相信他把这个话马上就传到道风山去了,我们失败了。我如果是骂他一顿,那他说真是办成功。但是我说的话是真话、不是假话。为什么?道心坚固的人,什么样的诱惑他也不会动的,被他少少的诱惑就动了心的,那当然是垃圾,这没错,我讲的是实话。实在讲也就是告诉他,你这个做法错了,我们佛教里真正的精英,你一个也没办法动,我们的渣子败类被你清除掉了,我说的是真话、老实话。你那个事情做的,对你没好处,对我有好处,劝他好好的反省反省,少造一点业。所以这个随喜功德要有,这个要有智慧,要有善巧方便,真正能够成就无量的功德。

  第六、「请转falun」。这个非常重要!转falun就是讲经说法的意思。讲经说法为什么叫转falun?佛教里面它的标志,是自古以来用这个falun作标志的最多。像贵会,我看贵会徽章的标志,外面也是一个falun。轮这个相是最圆满的,佛法讲中道「空有不二」。什么样的东西能够代表空有不二?在一切法里面只有圆。圆就是轮,轮的确是空有不二。圆有圆心,那个心是空的,有没有?确实有。能不能看得到?看不到,心看不到。诸位学过数学、学过几何,几何里头圆心,圆心确实有,但是圆心找不到,心是空的,代表佛性、代表法性。但是相是有的,相就像外面的轮,圆周,它是有的。相是动的,心是静的,心是清净的。所以这个圆代表「空有不二,性相一如」。佛取falun作我们佛教的一个标志,道理在此地。因此佛讲经说法就比喻作转falun。也就是说把佛所觉悟的这些道理,从他的心里面,透过他的言语传达给我们,使我们也觉悟了,好像从这个轮把它转给我们,所以有这个意思。

  佛法在世间最大的功德就是教学。你看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你们诸位查查大藏经,他老人家自从示现成佛之后,就开始讲经,一直讲到入灭。整整讲了四十九年,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这是佛陀当年一生在世的事业。佛法是以讲经、说法、教学为第一个目标。像近代这个做法会这些,没有,在经上没听说过。你们查遍《大藏经》,释迦牟尼佛几时、在什么地方跟一些人打过一次禅七,你去找找看,看有没有办法找到?没有。有没有跟人家在一起打过佛七?也没有。有做过什么法会?也没有,什么都没有。释迦牟尼佛天天讲经说法教学。所以「佛教」是佛陀的教育,它不是宗教。佛门里面的法会,就是讲经的法会、教学的法会,传法,大家聚集起来在一会。跟当年孔老夫子在世没有两样,传道、解惑、教学!

  因此,十愿里面的「请转falun」就非常重要。佛法就是正法,才能够常住在世间。我们建道场,建道场的目的在哪里?就是请这些法师大德来给我们讲解佛法,让我们大家有机会来学习佛法。佛法就是智慧之法,佛学是智慧之学,我们这里学智慧的。虽然如此,在技术上,如果我们要用得不当,不但我们得不到佛法的利益,反而受了佛法的害处。这一点不可以不知道的。

  那就是说,我们的同修在这么多法门里面,我们修的是哪一个法门,我们请这些法师大德到这儿来教我们,必定是与我们自己所修的这个法门要相应,要有帮助,我们的道业才能够成就。如果我们请来的法师大德讲的跟我们不相应,反而破坏我们自己的修学,那这就错了。所以佛教的道场,在前面曾经跟诸位说过,等於是专科大学一样。所以请法师一定要请专科的。譬如我这个道场专修净土的,我请来的法师大德一定跟我讲净土的经论,勉励策进我们大家在净土修学上的精进,这就对了。如果学个禅宗的大德,来给我们讲禅、教我们打坐,那就错了。为什么?法门不相同!再找一个密宗的法师来给你灌顶、教你持咒,那就更糟糕了。不是说他那个法门不好,我们不是学他那个法门,法门只可以学一个,你才能够成就,不能学多,多了你的精力统统分散了。所以这个听经,讲到请转falun,也是很不是一桩容易事情。你请来的法师多了,譬如说你们诸位这边同修,你请我来给你讲净土,另外再请个法师给你讲禅、再请个上师给你讲密、再请个法师给你讲戒律,你统统都听到了,这个脑子里听糊涂了,不晓得学哪个好。每一个法师都赞叹,我这个法门好,别的法门都比不上我。听了三、四个之后,到底哪一个好?算了,还是不学算了。这个是不可以不知道的。

  所以我过去曾经参加过很多大专的夏令营,大专的讲座,也曾经办过佛学院,好在时间都不长。我觉悟了,现在我不敢办了。为什么?干这些事情,不但没有好处,造罪业。我说个真实话,我不是在教导学生,我是在染污学生。怕学生头脑还不够肮脏,我再把它染污染污。那个佛学院讲座里头那么多人,每一个人讲一个门路、每一个人讲一个方法,学生听了之后,无所适从,所以这个是错误的。所以,以后想想,台湾的大专讲座,实在讲值得称赞的就是台中李老师。李老师办的讲座,里面开的六门功课,请了五个老师来教。五个老师除他自己之外,其余四个是他的学生。所以他那个六门功课是同一个方向、同一个宗旨、同一个目标,每一个老师讲的都是一样的,学生听了很有受用。不像其他的,其他的佛学院里头,老师不合作的,各说各道。所以学生就无所适从了。因此我从此以后,哪个佛学院请我去讲,我都不敢去讲。我自己也办大专讲座,我自己一个人教,我找不到助手,只有一个人教,一天上六堂课。好在时间短,一个星期不超过十天,还行。这个就是说我们道场有独立的道风、有独立的学风,我们启请的这些法师大德,一定要与我的道风、学风相配合,这样我请他来讲经说法,对我们有绝对的利益,这是请转falun不可以不注意的。不能什么人都请,这个不可以。

  所以我在台北,台北有两个道场,都是请我在那里挂名我也说过了,我是不管事的、不管人的、也不管钱的什么都不管。既然要我挂名负责,我说我只管一桩事情,除这一桩事情,全权授权你们大家去管去,什么事情?就是请法师到我这个道场来讲经。你们如果请法师来讲经,一定要经过我同意,我不同意的话,任何人不能到我这儿讲经,我只坚持这一条。为什么?我这么多年,我们的同修一心一意都在修净土,如果搞一个其他的法门来,把我们同修的信心动摇了,对这个法门怀疑了,去学别的法门,那我们对不起人。所以这个是一定要坚持的,其余的我一概不坚持,只坚持这一条。所以这个请转falun是决定正确,但是决定不能破坏人家的道场。我举个例子跟诸位说:一九七七年,我第一次到香港讲经,认识了圣一法师。我很尊敬他、很佩服他,圣一法师是参禅的,我是念佛的。我到他宝林寺去参观,他有一个禅堂,有四十多位出家,也有些在家的,每一天都坐香,这是我看到真正学禅的第一个大善知识,非常了不起。他邀请我到他禅堂里讲开示,我讲什么?我要劝他、劝那些人都念佛,说念佛比参禅好,那不等於骂他?那还得了!造反了,那也没有礼貌。所以他邀请我,我就在《六祖坛经》里面选了一段,跟他讲禅。我虽然没功夫,但是口头禅还可以。决定赞叹,劝他们努力跟随圣一法师修学,使他们的同修对於圣一法师增长信心。这是我帮助他道场,这是应当要做的,这个也是礼貌,应当要做的。

  去年我到此地来,去年来的时候,我在香港得了很重的感冒,到海上放生吹了风。所以到这虽然十天,十天身体一直都不舒服。演培老法师给我安排了两次讲演,我只去了一次,第二次实在身体不行,我只去了一次。演公老和尚是修弥勒净土的,我是修西方弥陀净土的,不一样!我到那个地方去,你看我对西方净土一个字都没提,我专门赞叹弥勒净土。他老人家在此地二十五年了,那么多信徒都是跟他修弥勒净土的,我要说弥勒净土不好,弥陀净土好,那这个说不过去,怎么说都说不过去。这是礼貌,一定要懂得的。晓得他们那边是修什么的,我们特别去赞叹他,使那个地方的同修对於那个法门的信心更深、更坚固,他才有成就。所以人家请我们去讲,我们也事先打听他那个地方学什么的、修什么的得问问清楚,决定不能破坏别人的道场。十大愿王的称赞如来、礼敬诸佛,我们怎么可以去破坏?假如他这个道场没有专修专学的,那个可以,那个我们自己修的法门,可以介绍他。他已经有专修专学的,决定不可以。现代有一些年轻的讲经的大德们,他们不懂礼貌,不顾别人修学,开口时口无遮拦,往往破坏别人的信心,叫这个学佛人听了之后无所适从,这个是很大的罪过。讲到请转falun,这一点一定要注意到。

  第七愿是「请佛住世」。实在讲这一愿很重要,但是这也是缘分,也是可遇不可求的。我当年在李老师会下学佛的时候,曾经有一次,李老师问我们这些学生的志愿,就像孔老夫子对他的学生讲,「各言尔志」。你们每一个人说说,你们将来的愿望如何,我给老师说,我说我将来只希望到处能够讲经说法。他听了之后笑笑:你倒是满轻松。接著告诉我:你这个做法不能成就众生。我就问他:为什么不能成就?他说:释迦牟尼佛以后,你几时看到或者是听说,这个听经的人听一座经就开悟证果的。我一想,的确没有。他就告诉我:不能乱跑,一定要在一个地方住上几十年,这个地方人才能成就,要长期的薰习、薰修。他就告诉我:你看看自古以来这些祖师大德,哪一个人不是在一个道场住了几十年的?想想,果然没错。清凉大师在清凉五台山,讲《华严经》讲了五十遍。这《华严经》我算了一下,一天讲八个小时,一年讲一遍,那五十遍至少是五十年。他老人家在清凉山,那五十年都不能下山!这一看看古人的高僧传里面,大藏经传记部里面一看,没错。所以李老师在台中一直就住了四十年,四十年没有离开台中莲社,所以有那么多人的成就。

  我明白这桩事情。也许你们要问:你既然明白了,为什么你今天还乱跑?我刚才不是告诉你了,因为我没有道场!李老师有台中莲社,他可以不要乱跑,那我没有道场,只好到处乱跑,处处到处结结法缘。如果真有一个道场了,我也不愿意跑了,我一定会住下来。这个地方告诉诸位,不是说有道场,道场倒是很多,很多道场希望我去常住,场有,没有人跟我学,我去干什么?这最重要的还是这个,没有人跟我学。所以那就到处结结法缘,给佛教做一点宣传的工作,这是我一定要把这个原因跟诸位报告清楚。但是我到每一个地方讲演,确实都能够教一些人生了信心,但是这个信心能不能长久,那这就靠不住了。所谓是「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因为差不多每一个道场我一年去一次,时间短的五天到一个星期,今年到你们这个地方是最长的,一个月的时间最长的。我每年一定要到的道场有十几个,还有一些不得已被人家拉去的,总共算起来有二十多个地方。二十多个地方,一个地方差不多住个十二、三天,我一年就去掉了,一年就没有了。所以人家要问我住在哪里,我说我不知道,真的不知道,找我也找不到,不晓得我在哪里。告诉诸位,这是不得已,不是一定要这样做就是对的,这样做不是完全对的。完全对的是要住在一个地方。

  我过去曾经有这个愿望,台湾煮云法师在世的时候,他老人家请我讲经,在凤山佛教莲社。我前后在那里讲过三年,我曾经跟他老人家商量过,我说这里是个净土道场,我说我们两个人合作,不要出门,就在这个道场,不出山门。你领导大家念佛,我专门讲净土的经典,我们每天讲经两个小时,念佛六个小时,一天有八个小时这样课诵。我们完全不间断,这个道场十年、二十年一定就变成净土宗的祖庭了。他听了之后,不错,这个很好,很欢喜。第二天他就走了!头天晚上讲好了,第二天就走了。这个事情没有能够达到愿望,可见得因缘很难得,因缘非常非常不容易。

  「请佛住世」,佛虽然不在了,如果遇到真正祖师大德(这是真正有修有学),我们请他常住在这个地方,长期的教导我们,才会有成就,这个是一定的道理。一年当中偶而听这么一次,不管用的。听的时候好像很受感动,三天以后都忘掉了,这是我讲得比较上是恭维一点、客气一点。有的人听到出了大门都没有了,就忘掉了。像我们李老师以前办大专讲座,大专讲座在暑假期中听他老人家教诲,四个星期。四个星期确实学生从进来的时候,四个星期出去,那的确样子是变了。但是这个学生跑到电影院看两小时的电影,那马上就复原了。我四个星期舌头都讲硬了,那电影院两小时就完了。可见得这个社会诱惑的力量多大!所以要不是长期的薰习,实在是不可能。一座经听了,就能成就,那个人决定是佛菩萨再来的,他不是凡人,凡夫是做不到的。

  因此请佛住世就很重要。此地这个道场建立非常之好,我劝勉同修们多多的留意有修有学的大德,倒不一定出家,不一定是出家人,在家人也一样。真正有修有学的大德,请他来做住持,请他到这个地方长期来领导我们、来教导我们。我们依靠他学习,这样就好。你像我所晓得的,现在在中国大陆,在北京的黄念祖老居士,这一位老人家他今年七十七岁,他的修学在我学佛三十七年当中,我还没有看到第二个。他的成就超过了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他超过他。这个老人现在退休了,如果能请他到此地来,新加坡人之福!新加坡人的福报是现在地球上第一。我给你们推荐这一位大善知识,希望你们去请他。因为他到此地来很适应,都是中国人的环境;到外国去他就不太适应了。到此地来很适应。所以这个请佛住世一定要留意。

  十大愿王,从「礼敬诸佛」到「请佛住世」这七条是愿,是大愿。后面的三愿,实在讲是回向。第八愿「常随佛学」,第九愿「恒顺众生」,这两愿就是「上求下化」,是属於回向。最后第十愿「普皆回向」,是属於总回向。但是前面这两条非常非常重要!我们学佛要以佛做标准,我们要跟佛学。佛不在世了,那我们依靠什么?诸位要知道,就是依靠经典,经典就是佛的法身,尤其是这部经,能够把这部经典里面所讲的道理、方法、教训,我们都能够身体力行都能够做到,你就等於跟释迦牟尼佛天天在一起,等於跟阿弥陀佛天天在一起,没有离开佛了。要以佛为标准,这是说我们上学。

  除了我们学佛之外,我们要面对社会的现实,这个很重要。在实际上现实社会里面,我们如何来处事待人接物,如何来过我们现前这一段生活,那你就要懂得「恒顺众生」,这个日子过下去才没有障碍。要顺他,不能不顺。顺的里面要有智慧,不是一昧感情的顺,是要有理性的顺,这样才没有错。要与大家和睦相处,佛教重视「和」,要修「六和敬」。团体里面它的精神就是「六和敬」。

  「见和同解」,这个见和同解拿现在来讲就是达成共识。我们有一个共同的认识,这才能够相处。也就是我们抗战期间,对日本人作战的时候,当时政府提出的口号「意志集中,力量集中;国家至上,民族至上」。这个四句话都是属於见和同解,见解相同一致,这个国家决定不会灭亡,再大的灾难,也能够平平稳稳的度过去。俗语也常说:「家和万事兴」。你的一个家庭里面,父子、兄弟、姐妹都能够和合,这个家庭一定兴旺。公司行号、团体、社会、国家,都是一样的,所以一定要著重和睦。要能够做到这一条,那一定要恒顺众生。所以「和」要委曲求全,要把自己的成见放弃才能够跟大家和睦相处。

  我去年到北京,看了一看清朝的皇宫,我第一次去看,我看了之后非常受感动。皇宫里面最主要的建筑物是三个大殿,我们俗话说「金銮殿」,三个大殿。这抬头一看那个大殿的匾额,第一个最大的殿「太和殿」,你看它这个「和」字;第二个大殿是「中和殿」,第三个大殿是「保和殿」。它三个殿都没有离开「和」。清朝建立政权,能够延续二百九十多年将近三百年,它靠什么统治国家?靠「和」。尤其是清朝的皇帝非常之聪明,他们在建立政权之后,宫廷里面用什么方法来统一见解?像过去孙中山先生建立民国,他用「三民主义」。毛泽东建立的政权用「共产主义」。清朝用什么主义?我告诉诸位,清朝就用这部经。皇宫里面,从皇帝到文武百官,大家都念《无量寿经》,这个真是让我们佩服得不得了!大家都学佛,以佛作为我们思想、见解、行为的标准。所以清朝能够有那么样的强盛。宫廷里面读经,这个经的序文里面,梅光羲居士都说得很清楚。在这个宫廷里面,万善殿,万善殿它是规定有一定的时间集合大众读《无量寿经》,这个真是超人的智慧。他不用什么思想,不要说是你一定要服从我,我一定要跟你学,他不用。我们大家都学佛,皇帝也学佛,大臣也学佛,老百姓统统学佛,他是用《无量寿经》来治国。真正不得了!很可惜的,慈禧太后专政之后,她把这个读经废除了。在我想想,这个经里面讲了很多因果报应的事情,大概慈禧太后看了很不痛快,因为她很多所作所为与经典上违背了,没有照佛的意思去做了,大概听了这些话听了很难过,不要念了。不要念了,国家也亡了。如果清朝始终保持祖先的规矩,一直到今天都念经,念这个经,以这个经来治天下的话,我看清朝到现在都不会亡国。

  所以没想到今天这一部经,我们诸位都得到手上。你们在家庭里面,一家念这个经,你们的家庭一定是吉祥如意;你那个公司里头,老板员工都念这个经,你那个公司一定是发达,一定是发财。一个社会、一个国家都要念这个经,这个国家一定强盛,一定是会真正做到安和乐利,你就晓得这个经的好处!这是我们说到经上教给我们,怎样去恒顺众生。用你的智慧,顺著他。像我刚才给诸位讲的,我遇到基督教的牧师教授,我顺他了,我也不骂他,我也不说他做得怎么样,我顺著你的意思去说,让他自己去回味,这样我们交了一个好朋友,我们绝不排斥。「普贤大士之德」简单就介绍到此地。再往下面看:

  『具足无量行愿』,普贤十大愿王是大愿的纲领。每一愿如果我们要展开来看,那是无量无边的行愿。就像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也超不出十大愿王。所以这个十大愿王可以说是一切诸佛菩萨在因地所发大愿的大成,归纳的十大纲领。

  『安住一切功德法中』,「安」是安稳,「住」就是心定在这个地方。定在什么?定在「一切功德法中」,这个一切功德法是指如来果地无尽的功德。如果就本经来说,那就十分的具体了,阿弥陀佛成就庄严极乐世界,接引十方众生往生不退成佛,这是诸佛真实的无量功德。这些菩萨们都能够安住在如来大功德法中,可见与会的这些大众,绝大多数一定是已经往生净土,从西方极乐世界倒驾慈航而来的。如果不是从西方极乐世界回头来,那就不能说安住一切功德法中了。所以前面这十六正士,乃至於文殊、普贤、弥勒,这个都不必说了,就是连与会的一万二千人里面,大多数也是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倒驾慈航到这儿来帮助释迦牟尼佛接引众生的。再看下面一句:

  【游步十方。行权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

  这个四句完全是包容了净土法门。『游步十方,行权方便』就是指西方极乐世界那些菩萨们,也就是说已经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这些人。也许诸位要问,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几时才可以回来?这个问题我们本经后头有答案,咱们还没有讲到,我先把这个问题告诉大家。你跟阿弥陀佛见个面,在那里磕三个头:阿弥陀佛,我向你告假,我现在到娑婆世界度众生。阿弥陀佛点点头:好,你去吧。就行了,你看看多快!阿弥陀佛没有说你到我这儿一定要住多少年,一定要证什么果位,你才可以去。没有的,经上说的是你喜欢什么时候去,你就什么时候去。西方极乐世界的确是民主自由,真是民主自由。一切是随心所欲,阿弥陀佛都不限制了。

  譬如说诸位,我看诸位在这里听经,坐这个凳子,我都很难过,坐两个钟点很累!所以我想这个地方大概是不常讲经。如果常讲经的话,以后至少要坐一个靠背的,靠臂椅。因为坐的时候比较舒服一点。我在台北我的讲堂,我的座位很舒服的,因为叫人家坐在这里,坐得很不舒服,这个是对不起大家。所以同修如果你们是广修供养,把这个钱先买椅子,大家坐的舒服一点,这个很重要。

  所以极乐世界真的是自在。你譬如说听经,我就在阿弥陀佛面前听他老人讲经要规规矩矩的,要随随便便就没有礼貌了。你说我不想在这里听了,阿弥陀佛点点头说可以,你到外面去。你喜欢鸟,阿弥陀佛就变个鸟来给你讲经,那就很自在了。你躺著听都可以。你看佛多慈悲!只要你欢喜听经、欢喜学佛,你觉得什么样方便,他就会给你什么方便,决定不强迫你,决定不妨害你。我觉得这也不方便,那也不方便,他不妨害你了。所以这个十大愿王到西方极乐世界,才真正做了圆满,所以普贤菩萨也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他要不生西方极乐世界,他这个十大愿王不能做到究竟圆满。究竟圆满都是在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这一些诸佛菩萨们,可以说统统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大德们。这个是大慈大悲、倒驾慈航、行权方便。

  『入佛法藏』,什么是佛的法藏?这一句非常非常的要紧!如果照常理说,这个佛的法藏会说得很深。简单的讲,这归纳到一般常说的「一乘果海」,就是诸佛如来果地上所证的这个叫法藏,这是叫佛法藏。但是这个说法我们很难抓到要领,换句话说,我们得不到受用。那要具体的说,就可以指这一部经,这一部经就是「佛法藏」。为什么?与刚才讲的「一乘果海」没有抵触,因为本经蕅益大师说过「华严奥藏,法华秘髓」。我们中国佛教没有不尊重《法华经》、《华严经》的,称这两部经是「经中之王」、「一乘了义」。这两部经,大家都认为没有一部经能够超过这两部经的。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是中国佛教每一个宗派祖师大德所公认的。但是蕅益大师告诉我们,他说《无量寿经》跟《阿弥陀经》是《华严经》的奥藏,奥是奥秘,就是《华严经》的精华;法华密髓,就是《法华经》的精华。既然说精华了,那当然比那两部经还要高、还要妙!这是蕅益大师把这个《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赞叹到了极处。

  他说这个话,有没有讲得过分?这是我们很关心的。如果诸位仔细去研究一下,他说的可以说是恰如其分,说得真好,绝对不过分。为什么?《华严经》到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一部经从头到尾,字字句句都是说西方极乐世界,那怎么不是《华严经》的精华?当然是的。《法华经》在「药王本师品」里面,佛明白教诫我们,念佛求生净土。何况在梵文本里面,「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后面还有六首偈颂没有翻译过来的,我们现在中文本的「普门品」里面少了六首偈颂。这个六首偈颂,就是劝我们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偈颂民国初年吕碧城居士曾经翻出来过,这个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经训。可见得我们将这部经直称为「佛法藏」,这个是不为过的。

  入佛法藏,就是把这部经里面的理论、方法、教训我们统统都做到了,所以这个经不但要念,不但要懂得,要把它变成我们自己的思想、生活、行为。要真正去把它做到。你能够百分之百的做到,决定上品上生。如果你要打一点折扣,我不能完全做到,我能做到百分之九十,百分之九十也可以上品中生。那百分之九十我也做不到,我只能做到百分之八十,那还有上品下生。依序往下降,下品下生至少要做到百分之二十,要做到两成。两成都做不到,这就很难了,很难往生了。所以最低限度希望大家要做到两成,那个折扣就打得很大了,做到两成保证你往生。由此可知这部经的重要性。

  『究竟彼岸』,这句经文依我们本经宗旨的解释,这个「究竟彼岸」就是成佛。换句话说,念佛成佛。《观经》开头讲的三福,就是十方诸佛净业正因。佛给我们讲了三条,最后一条是讲菩萨福,菩萨修的。第一句是「发菩提心」,第二句「深信因果」。我在从前念这个经,念到这一句很怀疑。因为它三条,第一条是人天福报,第二是讲声闻缘觉,第三条讲菩萨。它这个「深信因果」应当是跟我们人天讲就可以了,为什么跟菩萨讲?人天这一条里头没有,菩萨有。所以我们就感觉到非常的怀疑,难道菩萨还不相信因果吗?这个「因果报应」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们凡夫都晓得,怎么菩萨不晓得?到以后这个经念多了,才觉悟到的时候,它那个「因果」跟我们通常讲的因果不同,佛在那个地方讲的「深信因果」是讲什么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个因果确实很多菩萨不知道,菩萨要知道这个因果,他赶快念佛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成佛了,他也不必去修三大阿僧只劫、不要再去搞无量阿僧只劫了。就是因为不晓得「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佛真是非常慈悲,给我们这些缘熟的众生,一语道破了。所以这个「究竟彼岸」就是念佛成佛。到这个地方是一段。向下的经文,这都是讲这些菩萨们的权德,也就是讲他的示现,他游戏在这个人间,这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的。

  【愿於无量世界成等正觉。】

  这一句是说菩萨(极乐世界那些菩萨们),诸位要知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菩萨,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二乘,没有天人。不像我们这个世界,我们这个世界是有十法界,有佛、菩萨、缘觉、声闻,下面有六道。西方极乐世界只有一法界,纯粹是菩萨法界。所以一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菩萨。这个不可思议!一切诸佛都有十法界,西方极乐世界没有。这个情形到四十八愿的时候再跟诸位说。

  这个世界非常之奇妙,非常之特殊,所以十方诸佛都赞叹这个里面的菩萨。哪怕是下品下生的,跟阿弥陀佛见了面了,他发了愿,要到其他世界去度众生。有些人很著急,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一想,我这个娑婆世界,这个新加坡还有很多亲戚朋友在那里还没有得度,我赶紧回去度他了,那马上就回来了,就可以回来了。回来度众生的方式很多,最殊胜的方式就是示现成佛。像释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在印度示现成佛,这就是『成等正觉』。也就是「普门品」上所说的,「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示现佛的身,所以无量无边的身,普门品里面只讲三十二应身,它是把所有应身归纳成三十二类,三十二就是代表无量无边。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可以示现什么身。这个经上举一个例子,这一个例子举的示现佛身,只举这一个例子,其他的例子就不举了,要举就太多了。

  虽然现身,这个现身度众生,以什么法门为主?当然他从极乐世界来的,当然是以念佛往生极乐世界,一定是以这个法门为主,这是主要的法门。如果他一时不能接受,再跟他讲别的,其他的法门都是帮助的,是以念佛法门为主,说老实话,连释迦牟尼佛示现都不例外。释迦牟尼佛虽然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他真正主要的就是这一部经,这是他主要讲的一部经。其余的纵然连《华严经》、《法华经》,都是配角,都不是他主要所讲的。这个到将来到这个第三章诸位就看到了,第三章就看到了,看到本经的发起,就看到了。才晓得说这个是佛度众生,出现於世间,主要要讲的一部经。我们看底下:

  【舍兜率。】

  佛先示现在兜率内院,作候补佛,作补处菩萨。

  【降王宫。】

  这个在八相成道里面,『舍兜率』就是降生,八相成道里面第一个降生。『降王宫』,佛,佛也是以佛的身分到这个世间来,一定是以王子的身分。他不会出现在其他人家里面,他一定是找一个国王,去做这个国王的太子。为什么原因?对於以后教化有很大的方便。世间人都是求功名富贵,拼命去求。他不要求,直接有了,有了不要了,这个意思就告诉你,学佛比作国王还好!还要殊胜。要不然他为什么把国王的位子都舍掉?别人拼命去争的,他有了,他不要,便於教化众生。所以这一句就是投胎出生。

  【弃位出家。】

  把他王位舍弃掉,出家去修道。

  【苦行学道。作斯示现。顺世间故。】

  他的用意就在这一句。『顺世间』,你看这就是十大愿王里面的恒顺众生,这个意义非常之深,告诉我们,世间所有荣华富贵不是真实的,如果是真实的,佛决定不会舍弃,不是真实的,昙花一现是假的,大家要觉悟!佛教我们什么?要求真实的,你永远可以得到的、永远不会失掉的,这个我们要求。会失掉的、保不住的,我们不要去求,这个随缘就好。俗话常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大家都知道。可是怎么样?因为现在还没死,所以还要求,还拼命去求。

  现在这个求财富不得了,大家好像其他不求了,求财富可以说现代人列为第一个心愿,第一个要求的。我在美国遇到一个同修,他说他去年年底到香港,香港看他一个亲戚,是他一个表兄弟。这个表兄弟现在在做股票,说有一个什么机器,大概是收音机一类的,我不懂这些东西,随时带在身上。每两分钟就要播一次股票的消息,他是全心全力聚精会神听,二十四小时都不中断的。打瞌睡时,就马上放到耳朵,吃饭的时候,请他吃饭,也是在那里听。他说他那个用心到了这种地步,这两年给他赚了不少钱。因为他那个时候给我讲这桩事情,以后问了我一个问题,他说:我们念佛要怎样才能念到一心不乱?我就告诉他:像你表兄那样搞股票那样念法得时候,那就到一心不乱。他求错了。他如果拿这个希求的心、这个专注的心,要专门来念佛求生净土,他决定上品上生。现在的确整个世界上,都被这些股票搞成疯狂了,这人都迷了,迷在里面去了,说实在话,有点像走火入魔了。

  佛这个示现,就是你们所求的,告诉你们统统是假的,真的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虽然还没死,实在讲我们每天晚上都要死一次,你看你每天晚上睡著了,睡著的时候你想想,哪一样东西是你的?你睡熟的时候,人家把你身体抬走,你都不晓得。哪一样是你的?真睡著的时候,睡著了就等於与死一样,没有两样。这每一天都死一次,还不觉悟!没有一样东西是自己的,真正要觉悟。所以古人常讲,「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这个是真正要觉悟的,真正要警惕,我们要抓住永恒的,真正能够带得去的。依照这个经典修学,西方极乐世界是永恒的,西方极乐世界最殊胜的就是无量寿。他说的一切再好,如果寿命短了,那有什么用?那你享受不到。所以它最大的一个特色就是无量寿,只要无量寿,那一切所得到的才是真实的。

  那刚才你说了,这每天晚上睡一觉,也小死一番,那西方极乐世界睡一觉不也小死一番吗?我告诉诸位同修,西方极乐世界人不睡觉的,西方极乐世界没有昼夜,它是光明的世界。它那里不需要日月星辰,每一个人身上放光,所有一切物质都放光,大地也放光。光明世界!那个世界人永远不会昏沉,所以他不需要睡眠。睡眠是障碍,五盖之一!财色名食睡,这是五欲,也是五盖,盖覆住我们的本性。你像这个色界天人就没有睡眠了,色界是禅定。他也不需要饮食了,禅悦为食。可见得我们娑婆世界高等的凡夫,都不要睡眠、不要饮食,那何况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人不要饮食、不要睡眠,这个得大自在。所以他用功,他不间断。不像我们用功会间断,用功累了睡一下,睡一下就间断了。他们用功不间断,所以成就非常之快。这个用意我们一定要晓得,「顺世间故」,做事要顺世间故。

  『以定慧力,降伏魔怨』,「魔」就是折魔、障碍。这个多半是讲我们内心的烦恼:烦恼魔、五阴魔、生死魔,使我们修道的道业上不能够精进,不能够延续,这个就是「魔」。「怨」是冤家,是外面的人,找麻烦的,我想读经,他偏偏不让我读;我想念佛,他看到我讨厌,他要找我麻烦,这就是怨,这是冤家。所以「魔」是里面的障碍,「怨」是外面的障碍。用什么方法来克服?对於魔,自己里面的,要用「定」,对於外面的要用「慧」。你譬如说,你在家庭,你一个人想念佛,你家里人不是学佛的,看到你念佛就要骂你,就要毁谤你。你也不愿意他造业,那你用智慧,还是念佛,那么大概你在家里看看报纸,家里人不会反对,不会骂你,你报纸一打开,你看报纸上每个字「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拿那个字做念珠。我佛也念,不要念出声,心里默念,他以为我在看报纸,实际上我在念佛,用慧是降伏魔怨。

作者:miaoyin居士整理 录入:纯净纯善 来源:净空老法师法语
  • 净空法师文集(www.jkfswj.org) © 2016 欢迎转载,功德无量!
  • Email:52889904@qq.com 站长QQ:52889904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