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 (第二集) 1989/4 新加坡 档名:02-03-02
诸位同修,请掀开经本第八页,下面阿拉伯字第八页,第一行是本经的经题: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这部经跟其他的经典稍稍有点不相同,因为它是会集本,所以我们在此地必须要把这个来源跟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昨天曾经说过这个法门确实是难信之法,玄奘大师在他老人家所翻译的《阿弥陀经》当中,就说这个法门是「极难信法」。昨天跟诸位提起我自己修学,在早期对於净土法门是相当的排斥,不但不相信,简直就是不能接受。以后我在忏云老法师的茅蓬里面住了五个月,昨天跟诸位说过,这五个月受了一点基础的教育,除了做工、拜佛之外,忏公老法师教我念了三本书,第一本书是《阿弥陀经要解》;第二本书是莲池大师的《阿弥陀经疏钞》,我也很用了一些功夫,把它的科判都画成表解,这是交了卷了;第三部是《印光法师文钞》,文钞念了之后很受感动,对於净土法门不排斥了,也不毁谤、不排斥了,但是不肯念佛,还不肯修这个法门。
以后到台中跟李炳老学教、学讲经,昨天这桩事情也跟诸位报告过了,目的是去学讲经的,不是去念佛的。他虽然一生弘扬念佛法门,把这个法门介绍给我,要我学讲《阿弥陀经》,我也会讲《阿弥陀经》,但是《阿弥陀经》是讲给别人听的,是教别人念佛,我自己还是不甘心、不情愿。我在台中住了十年,跟李炳老所学的经,前后差不多共有三十多部。
真正对於净土起了信心是我自己在最近十八年讲《大方广佛华严经》,去年到此地,我也曾经跟诸位报告,我是从《大方广佛华严经》里面开悟的。悟了什么?悟了净土法门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度众生的第一法门,这样才死心塌地,才认真的修学这个法门,弘扬这个法门。《华严经》是我最喜欢的一部经典,不讲了!《法华经》也不讲了,《楞严经》也不讲了。《楞严经》是我看家的经典,我在李老师那里学习,《楞严经》是我主修的课程,《楞严经》大概讲了有七、八遍了,现在都不讲了。现在专讲净土五经,为什么?识货了,才晓得所有经典里面,这个经是最好的,比《华严经》还好,《华严经》、《法华经》、《楞严经》都比不上它,当然我们要研究最好的经典。
所以自己依照这个经典修学,发心弘扬这个经典,目标的确是希望将来上品上生,就这一个目的,其他任何目标都没有。这是说明我们为什么要选择这部经,为什么把这部经介绍给诸位,这个是事实的真相。我们中国俗话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诸位现在不识货,当然给你讲什么都好,你不识货;到有一天识货了,如果我今天跟诸位讲《华严经》、讲《法华经》、讲《楞严经》,到有一天你会怪我,你会骂我:你知道最好的经,为什么不介绍给我,给我介绍第二、第三的?到那时候你会找我麻烦的。如果我也不知道,当然无所谓,你责怪我,我可以告诉你:我不晓得,我以为这是最好的介绍给你。现在我知道了,我就不能拿第二、第三种经介绍给诸位,一定介绍诸位一切诸佛所弘扬的第一经,这个才能够真正对得起诸位。
我们从这一面看起,这个经有很多的题目,此地第一个题目,这是本经的题目。其余后面有五种题目,这五个题目都是《无量寿经》的不同的译本,在没有介绍经题之前,先要跟诸位说明一下。
《无量寿经》跟小本《阿弥陀经》,就是现在大家晚课常常念的《佛说阿弥陀经》,是同一部。《无量寿经》就是详细的《阿弥陀经》,《阿弥陀经》就是简略的《无量寿经》,这两部经是同一部经,一个是佛说得详细,一个是佛说得简单,这是同部。所以莲池大师将这两部经称之为大本、小本,大本分量多、字多,就是《无量寿经》叫大本,《阿弥陀经》叫小本。但是诸位要晓得,文字虽然有简繁不同,里面的含义是一样的。不能说《阿弥陀经》里面的含义简单,没有这部经丰富,你这个说法就错了。你看看蕅益大师的要解、莲池大师的疏钞,经过他们老人家一讲解,才晓得《阿弥陀经》里面的含义实在是太丰富了,这个是要知道的。
小本《阿弥陀经》在我们中国有两种翻译,我们现在大家所念的是姚秦鸠摩罗什大师所翻的,他翻得非常好,这是中国早期译经大师里面最受人尊敬的。因为大师他所翻的经是属於意译,所以非常适合中国人的口味,中国人很喜欢念鸠摩罗什大师所翻的经。除这一部之外,唐朝玄奘大师(这是我们中国非常有名的一位高僧),当时到印度求学,在印度住了十七年,回国之后就带了许多的梵文经典,这里面有梵文的《阿弥陀经》,他老人家也把它翻成中文了。虽然翻出来,但是没有流通,因为大家念鸠摩罗什那个本子念习惯了。尤其玄奘大师是直译,那个文法都是印度文法,我们念起来格格不入,所以都不太喜欢念玄奘大师的译本,因此这个本子没有单行本流通,保存在大藏经里面。小本有两个翻译。
到了民国年间,也就是我们会集这个经的夏莲居老居士,他老人家非常的慈悲,把玄奘大师跟鸠摩罗什大师这两个本子详细的校对,重新编一个本子,也是会集本,就是《阿弥陀经》的会集本。这个本子虽然他老人家会集成功了,但是也不太流通,为什么?因为罗什大师这个本子我们念习惯了,所以这个本子也是只提供我们作为研究净土的参考而已。所以我们晓得现在《阿弥陀经》有三种本子,这些本子都收在我们五经读本里面,诸位同修将来统统能够看得到。
除了同部之外,还有同类的。什么叫同类?这个经都是劝我们念佛求生净土,那就是属於同类的。同类的经典里面是以劝我们持名念佛最亲切,为什么?大本、小本都是主张持名念佛。如果用观想、用观像,或者用其他方法来念佛求生净土,就比较疏远一点。所以同类里面讲到比较亲一点的经典有《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就是《十六观经》,《十六观经》里面虽然是以观想为主,讲得最多,但是最后的一观,就是第十六观是讲「持名念佛」。
说到这个地方,我先把这个三经大义概略的跟诸位做一个报告。《无量寿经》是净土最重要的一部经典,这里面讲西方极乐世界的缘起,这个世界是怎么来的,讲缘起;讲西方极乐世界的历史,西方极乐世界的状况,可见得它非常重要。以及西方极乐世界修学的方法、因果的道理,详详细细的统统在这部经上。《阿弥陀经》的经文比较简单,它有它的重点,它的特点是劝我们相信(劝信),劝我们发愿,劝我们念佛求生净土。所以《阿弥陀经》的大主义是劝信、劝愿、劝行,这个就是有名的「净土资粮」,也就是往生净土的三个条件。《观无量寿佛经》是讲净土的理论依据,讲净土修行的方法,以及三辈九品的因果。
所以这三经实在讲要统统看,我们对於西方极乐世界才能真正了解。单看一部经的确是不够的,你认识不够,换句话说,你信心就不会坚定,你愿力就不切,这样念佛往生就没有把握。所以必须对西方极乐世界全盘了解,我们的信心坚固,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自己有坚定的信心决定去,一丝毫怀疑都没有。谁能够把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了,我相信他都会有坚定的信心,真是「万修万人去」的法门。这是三经性质稍微不相同。
在《观经》里面,我们会看到一个很特殊的情形,它把「观想念佛」摆在最前面,十六观从第一观到第十二观,这十二观都是讲「观想念佛」,第十三观是讲「观像念佛」,最后这一观是讲「持名念佛」,就是跟《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讲的完全一样,把它放在最后。放到最后,诸位要晓得佛法跟世间法有很多地方相同,就是最好的放在最后。你看唱戏,唱压轴戏,最后的那场是最精彩的戏,压轴戏;佛法也是如此,它把持名放在最后,持名是十六观里头的压轴戏,才晓得持名不是简单的事情。
我们从许许多多的旁证能够看到,你看《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那是压轴戏。在《楞严经》上我们看二十五圆通章,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这两位菩萨都是唱压轴戏的。如果按顺序排列,观世音菩萨应该排在第二,而观世音菩萨拿到最后去了,这表示是最好的。按照顺序,大势至菩萨排名应该排在第二十三,结果他也排到最后去了,他跟弥勒菩萨两个对调了,弥勒菩萨按顺序,弥勒菩萨是排在最后的,结果他们两个对调了。所以这是代表两个特别法门。我们从《观经》排列的顺序,它为什么不把「持名念佛」摆在第一,它摆在最后?这个用意很深。所以这些地方我们都要特别的注意。
除《观经》之外,《华严经》的普贤行愿品,《楞严经》的大势至菩萨圆通章,天亲菩萨的《往生论》,《安乐集》等等,这些都是本经的同类。同类里面的三种已经被祖师们列入净土五经了,都收在净土五经了,连《往生论》也收进去了。
其余的还有许许多多的大乘经典附带说的,带说净土经论的就相当多了。我们在台北出版一部《净宗经论合刊》,里面就刊载著佛讲其他经典里面附带劝大家念佛求生净土,这样的经典我们看到的一共有二百四十多部,当然我们还没有看到的一定还有,我们已经看到的就两百四十多种,可见得古人所讲「千经万论,处处指归」,这个话是有道理的,不是随便说的。
前面交代的话说完了之后,我们要给诸位介绍本经了,先介绍这部经的翻译、会集、注解,至少要把这三样东西给诸位略略的说一说。「译」就是翻译。「会校」就是根据原译本重新校对、重新整理,编辑一个新的本子。
这部经到中国来得最早,可以说佛法最初传到中国来的时候,《无量寿经》梵文本就传到中国,可见得中国人福报大,这个法门与中国人有非常深厚的因缘。从汉朝后汉,我们晓得佛教是后汉明帝永平十年,皇帝派了特使到西域去求佛法,在西域(大概就是现在阿富汗的地区)遇到两位印度的高僧:摩腾、竺法兰,我们中国的使节就将这两位法师请到中国来,带了佛像、经典,永平十年到达中国,这是中国佛教的开始,公元六十七年。今年是公元一千九百八十九年,公元六十七年佛教到中国,算起来一千九百多年了。
以后陆陆续续来的高僧就很多,其中翻经最著名的就是安世高大师,安世高翻的东西很多,而且也非常受中国人的欢迎。这个人是很了不起的人,他是安息国的王太子,安息就是现在的伊朗,他父亲是伊朗的国王,安息的国王。他父亲死了以后,他做了半年的皇帝,以后他不做了,把王位让给他的叔父,他出家修行。晚年在中国弘化,对於中国佛教早期的翻译是最有贡献的一位人物,本经他曾经翻译过。
所以这部经从安世高一直到宋朝的时候,八百多年当中一共翻译了十二次,所以古人说「东来最早,翻译独多」。任何经典在中国翻译,没有翻译过十二次的,像《金刚经》有六种翻译,但是没有十二次。这部经翻了十二次。这十二部经,这十二种不同的翻译,可惜从宋朝以后就失传了,当中有七种失传,所以现在保留下来的有五种。这五种题目就是在这上面,这个上面就有了,这五种是我们现在有的,跟诸位简单介绍一下。
第一种的经题叫《无量清净平等觉经》。这部经是后汉,就是跟安世高大师同时代,是后汉月氏国。「月氏」就是现在新疆跟苏联西伯利亚那一带的地方,是古时候的月氏国。这是一个出家的法师支娄迦谶在洛阳翻译的,这个年代大概是在公元一四七年到一八六年之间,这位法师出现在这个年代。这是现在还留存下来的第一部经。
第二种的名字非常长,总共有二十个字,《佛说诸佛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这个经的名字也称作「无量寿经」,又叫做「阿弥陀经」。这也是月氏国一位在家居士翻的,叫支谦。支谦是一位在家的居士,他是在公元二二三年到我们中国来,那个时候是我们中国三国的时代,三国时他在东吴,所以我们历史上就称他为「吴」了,他是在东吴。三国的时代,我们中国人因为有《三国演义》小说,所以大家都知道刘备、关公,跟那个同时代的,他们那个时代的。这是现在保留的第二种。
第三种叫《无量寿经》。这是印度一位出家人,就是康僧铠大师,也是在洛阳白马寺翻译的。那个时候的洛阳在三国时代是属於魏(就是曹操他的领土),魏、蜀、吴,所以讲到康僧铠,就加上一个「曹魏」,曹魏康僧铠大师所翻译的。这部经流通得很广,一般人所看到的《无量寿经》,大概都是这本,因为在许多翻译里面,它算翻译得最好。
第四种是《无量寿如来会》。这部经是在《大宝积经》里面,是《大宝积经》里面的一部分。由此可知,释迦牟尼佛讲《大宝积经》的时候,也讲到西方净土,所以它有这一会,就等於《大宝积经》里面的一品一样。称之为「会」,有这一会,大宝积经如来会。这是唐朝南印度三藏菩提流志翻译的,这位法师在中国的年代是公元七0六年到七一三年。
最后一种是《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也是这个本子的另外一个译本。这个本子是在宋朝时候(宋朝是赵匡胤建立的王朝,我们称之为赵宋),是宋太宗淳化二年,也就是公元九九一年。
所以我们要从年代上看起,从公元一四七年到九九一年,八百多年当中,这部经经过这么多次的翻译,可是现存的只有这五种了。小注里头说「自汉迄宋,同经异译」,都是《无量寿经》,翻译的人不相同;「可考见者凡十有二」,在历史上记载的一共有十二种本子;「近代流通唯此五本」,其余的七种失传了。失传的七种在此地附带跟诸位报告一下。
第一种就是安世高大师翻译的。安世高是在后汉建和二年到中国来的,他到中国来的时候,在三国之前,是在后汉,是后汉桓帝的时候。桓帝以后是灵帝,灵帝以后就被曹操篡位了,称为曹魏。我记得安世高到中国来的时候,好像诸葛亮在那时候出生了,大概只有八、九岁,还是小朋友的时候。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在那个时候大概都是七、八岁,十来岁的小朋友,安世高大师到我们中国来的时候。这个本子失传了,他翻的经名叫《无量寿经》。
第二种叫《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有二卷,也是三国时代,一个外国的法师叫帛延,在洛阳白马寺翻译的,这个本子失传了。
第三个本子也叫《无量寿经》,有二卷,是东晋时代竺法护翻译的。这个本子在智者大师的《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里面他老人家有提到,就是智者大师看过这个本子,可见得智者是隋朝的人,那个时候这个本子还在,因为他在注解上提到这个本子。由此可知,这个本子真的是有,但是后来失传了,现在我们见不到了。
第四种叫《无量寿至真等正觉经》,这是东晋的沙门竺法力翻译的,是在东晋恭帝元熙元年,公元四一九年。
第五种叫《新无量寿经》,是东晋时代佛陀跋陀罗,在道场寺翻译的。这个年代是公元四二一年。
第六种也叫做《新无量寿经》,是宝云翻译的。这个年代跟前面相同,也是公元四二一年,同一年代,但是两个不相同的人所翻译的。
第七种也叫做《新无量寿经》,是刘宋时代,罽宾国的沙门昙摩罗蜜多翻译的。这个是在公元四二四年到四四一年之间。
这七种本子我们只有在古代佛经目录里面可以看到,但是经本已经见不到了。失传的一共是有七种,连现存的五种,总共有十二种翻译。所以古德讲在一切经的翻译当中,翻译之盛,翻译之多,没有任何一部经能够跟《无量寿经》相比的。
为什么这部经会有这么多翻译?也许是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国地方太大了,学佛的人很多,法师把梵文经典带到中国来,因为交通不方便,那个时候没有印刷术,抄写不方便,大家到处都翻了,法师到哪个地方,哪个地方就翻,这可能是一个原因。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后代的这些大师们发现的,怎么发现?就是现存的五种经当中,这里面出入很大,这个现象在其他经典(就是同经异译的)里面看不到。譬如《金刚经》,《金刚经》这六种译本你打开来看,内容大同小异,没有什么大出入。《阿弥陀经》玄奘师跟罗什大师的两个本子比较,也没有什么大的出入。唯独《无量寿经》里面出入很大,於是古大德就说了,他说这个决定是传到中国来的梵文原本不同,所以才有翻译的必要。
这个原本为什么不同?必定是释迦牟尼佛多次宣说才会不同。所以就想到释迦牟尼佛讲其他的经典,这一生当中只讲一次,《无量寿经》讲过很多次。就现存的五种本子,古德讲的这五种本子,至少有三种不同的本子,所以断定这一部经是世尊在世多次宣说。多次宣说就说明这个法门的重要性,要不是很重要的,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说了又说,说了再说!没有这个道理。正因为如此,所以这个会集就有必要了。会集就是把现存的五种本子,五种本子的确都是《无量寿经》,都是讲西方极乐世界的,重新比较、校正,哪些地方相同的,哪些地方这个经上有,那个经上没有。所以就有必要重新校对、重新编排,重新把它编成一个新本子,就有这个必要了。
这个工作是什么人开始做的?是在宋朝时候王龙舒居士他老人家开始做这个工作。他这个工作很可惜的,他当年在编校的时候,只见到四种本子,唐译的《大宝积经》,王龙舒居士没有看到。换句话说,他是用四种本子来校对重新编排的,当然就很遗憾了。因为《大宝积经》这个本子里头,有许多东西那四种里头没有,所以龙舒居士这个本子就美中不足。这样编校有没有过失?会不会搞错了?古人常讲这个讲经不是容易事情,编这个经当然更不是容易事情,所谓错下一个字的转语,就堕五百世野狐身,这个罪过就很大了。但是王龙舒居士现身说法表演给我们看,他怎么表演?他老人家念佛是站著往生的,他预知时至,他没有生病,他是站著走的。所以我们就放心了,这决定没有错了,他要错了,怎么能站著往生!所以我们今天读《龙舒净土文》,前面的画像是站的像,那是他往生的像。这个人也非常了不起,他中了进士,但是他一生没有做官,他是虔诚的佛教徒,晚年专修净土,家庭生活过得去就不做官了,专门念佛,那真是上品上生。
龙舒居士出现在宋朝,要按照公元来说,那是公元一一六0到一一六二年,这个时候会集的《大阿弥陀经》。所以他这个本子总共用了三年的时间才把它编校成功,这个本子叫《大阿弥陀经》。他的会集本因为年代久,念的人很多,所以现在大藏经里面有。大藏经现在的《无量寿经》一共有六个本子,就是前面五种本子加上王龙舒的会集本,所以一共有六个本子,这是现在存在大藏经里面的。
另外一个本子也叫做《无量寿经》,是清朝彭际清居士节校。这个本子不圆满,五种本子他只取了一种,就是把康僧铠的本子从文字上重新加以修改了,这一修改,在文字上比原本要美得多了。他等於改文章,把它重新改过,文字上加以修饰,罗唆的地方把它删掉,所以他这个本子比原译本,的确在文字上华美得太多了。但是他只取一个本子,其余四种本子他没有用,这也是美中不足,也是很遗憾的地方。但是彭际清居士也是非常非常的了不起,他个人修持以及对於净土的贡献,的确是值得人尊敬的。这个人也是预知时至自在往生的。他非常谦虚,他真是出生於贵族,他的父亲是干隆时候的兵部尚书,兵部尚书就像现在的国防部长,所以他是贵家子弟出身的。他自己的学问道德都非常好,不到二十岁就中了进士,他做官做很短一个时期,他就不做了,专门学佛。
第三种会集本是清朝魏源居士所会集的。魏源居士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个人,他是清朝咸丰年间人。大家晓得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就是咸丰的妃子,魏源是咸丰时代的人。他也是专修净土的一个人,他觉得《无量寿经》没有一个好的本子,所以这个经一直都没有法子大量流通,所以他发心做了一个会集本。他这个会集本,的确五种本子他都见到了,所编的这个本子确实比前面王龙舒、彭际清的都要好。可是美中不足的就是他在会集的时候,往往用自己的意思把原译的文字改了,这种情形印光法师常常呵斥他,改经是很大的错误,他里头有这个毛病。虽然意思一样,我把字换了,换的时候,后人看到就不服气:你是编辑,你每一个字要用人家原来的字,你不能自己改人家的字。这是一个毛病,所以被后人批评。
《无量寿经》三家的本子,换句话说,都不是尽善尽美,不足以叫人心服口服。到民国初年夏莲居老居士,我们现在这个本子的会集人,夏莲居老居士,我跟诸位做一个简单的介绍。这一位大德,我在年轻的时候,初学佛的时候,只知道有这么一个人,也不知道是什么样的人,对他情形实在是非常的隔膜。不过跟到李老师,因为李老师是梅光羲居士的学生,所以常常听李老师讲到夏莲居,所以我们知道有这么一个人。李老师说在民国初年,民国二十几年的时候,抗战之前,中国佛教界里面就是在家居士有两位大德,这在中国很出名的「南梅北夏」,南方梅光羲居士,称南梅,北方夏莲居居士。你想想看,这在大陆上佛教界里面称为「南梅北夏」,这两位大德一定是非常有成就的,究竟是什么样的成就?我们就不得而知了,李老师也没有详细告诉我们。但是我们对於梅光羲知道得比较多一点,因为梅老师毕竟是李老居士的老师,所以他常常提到。
我们在这个经本的序文,这个序文在前面,诸位要有机会、有时间,可以把序文看一看。这序文的字太小了,我们第二批的本子字就比较大了,现在在印,大概一、两个月之后我们的本子就会寄来,我们最近又印了三万本,我会叫他们把大字的本子寄来。前面这一篇序文是梅光羲居士写的,就是介绍这部经,他写得非常详细,而且对於夏莲居居士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使我们了解他的国学根底,他在佛法上的造诣。他学过「教」,「教」他精通,「禅」也通,「密」也通,晚年专修净土。所以这个人是真正过来人,由儒而佛,由宗门到教下,由教到密,由密再到净土。
不仅如此,我今年在美国华府讲经,华府有一位同修把黄念祖老居士最初(就是第一封信)写到美国的信,他们影印了送给我看,我在信里面一看,有一句都把我看呆了。梅光羲跟夏莲居他们是老朋友,也是老同参,等於师兄弟一样,到晚年的时候,梅光羲还拜夏莲居做老师,这句话把我看呆了。夏莲居要是没有相当的成就,梅光羲不可能再拜他做老师。这个话是黄念祖老居士亲笔写的,决定不错。由此可知,夏莲居老居士的成就,不是我们平常人能够想像得到的。
我在去年到北京特地去参访黄念祖老居士,黄老居士把夏莲居的一些著作统统交给我了,希望我带到台湾把它翻印流通,不要失传了。他所交给我的,我都大量的在台湾重新作版流通了。同时他告诉我,他跟夏老师二十年,亲近夏老师二十年,是夏老师传法的学生。所以黄念祖不但禅、密精通(那是一般人无法想像的一种造诣),他到晚年专修净土、专弘净土。这桩事情当然也是夏老师的嘱咐,就是他师父嘱咐他的。
为了专修、专弘,夏莲居居士在晚年提倡一个净宗学会,我们在他这个跋文里头还看到有这个组织。大概净宗学会还没有正式的成立,这个时候大陆就解放了,解放之后的情形你们大家都晓得,所有宗教统统禁止活动。所以佛教一下停顿了三十六年,完全不能活动,黄老居士也吃了很多的苦头,这个我们都不必说了。到邓小平掌权之后才平反过来,大陆上才开始有佛教活动了。虽有佛教活动,还是控制得很严格,想组织净宗学会还是不可能的事情,还是不能组织。
所以黄老居士就把这个事情拜托给我,希望我在台湾成立净宗学会,希望在海外成立净宗学会。所以我去年在美国住的时间长一点,住了五个月,在美国、加拿大走了一大圈,这一大圈到处讲《无量寿经》,很有成就,在美国组织了七个净宗学会。回来台湾之后,我们在台湾成立两个净宗学会。香港同修听说了,他打电话告诉我们,他说他那边现在也成立了香港净宗学会,太好了!我人还没去,他就组织了。我们将净宗学会的缘起带到此地来影印,你们贵团李团长看到之后,他非常的欢喜,他说:我们也要组织净宗学会。我说:太好了,这个会就设在你们团底下,你们青年弘法团下面设净宗学会,非常非常好。我们希望海外都组织净宗学会是专修专弘,更希望大陆能够准许他们恢复净宗学会。
所以佛教跟中国人一样,一盘散沙,都没有团结的。所以我们想从我们净宗学会团结起来,我们把念佛的同修团结起来,彼此互相支援。特别是人力的缺乏,就讲经的人才缺乏,我们能够团结一致,每个地方多少都有几个人才能讲的,我们彼此共同切磋琢磨,大家来担负弘扬净土的使命。这样我们这个道场,就不断的会有法师大德来给我们讲解净宗的经典,领导我们修学念佛法门,这是非常可喜之事。
这是把这个本子的情形介绍出来,之后我们就可以跟诸位介绍经题了。这一次是我们第一次讲,第一次是浅讲,诸位很多同学初学,我们浅讲,所以玄义我们就不谈了。如果要讲全经的玄义,至少要讲十次,要耽误很长的时间,大家也未必能有兴趣。所以我们明天就可以讲到经文了。
这个经题可以分做七个段落来介绍,「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这七个段落来介绍。
首先介绍「佛」。「佛」这个字是从印度梵文翻译过来的。我们中国古时候的字少,因为社会没有这么复杂,所以用的字就少。这个字是佛教传到中国来的时候,因为要翻佛经,就造了这个字,这是为了翻佛经创造的这个字。没有「人」字,这个「弗」字是我们中国的古字,因为它的音相同,这是个人,所以就用「弗」字旁边加了一个「人」,代表这是人。这是佛教专用的术语,专门用的,是当年新造的字。这是音译的,它的意思翻作「智慧」,翻作「觉悟」,可是「智」与「觉」还得要加以解释,不是我们平常概念当中的智慧、觉悟,不是这个意思。它这个「智慧」是讲究竟圆满的智慧,换句话说,十方三世过去未来无所不知这样的智慧,不是普通人的智慧。「觉悟」是彻底的觉悟,没有一样事情他不觉悟。
「觉」里面有讲自觉、觉他、觉满。自觉,阿罗汉才是自觉,佛经上的标准非常的严格。说到「觉」,佛承认我们这个世间人也有觉悟的,虽有觉悟,不能称之为正觉(佛法这个觉悟,自觉是正觉)。为什么不加「正」?像世间的科学家、哲学家、宗教家都有相当的聪明,他有相当的觉悟,但是是非人我、贪瞋痴慢他还有,他没有断,烦恼没有断,虽然觉悟不叫正觉。一定要烦恼统统断尽了,这才叫做正觉,这是佛教的标准。所以到这样的标准,叫做阿罗汉,阿罗汉才是正觉。所以佛经里讲「自觉」,是讲阿罗汉。
「觉他」是讲菩萨,菩萨是正等正觉,自行化他。难道阿罗汉就不教化众生了?阿罗汉也教化,但是阿罗汉不主动教化,是你去找到他,你求他,拜他做师父,他还要看你跟我有没有缘分,换句话说,看他高不高兴了。他要高兴,他教你;他要不高兴,他不教你。不像菩萨,菩萨大慈大悲,我们不拜他做师父,他也来教我,这个了不起!我不去找他,菩萨会找到你家里来教你,这个不容易。所以菩萨为一切众生「不请之友」,你不请他,他就来了,所以菩萨值得人尊敬的地方在此地。这就是大、小乘不相同的地方。
「觉满」就是大觉圆满,这是讲成佛。这个地方的「佛」就是本师释迦年尼佛,为什么?这个经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说的,所以这个「佛」是释迦牟尼佛。但是这部经特别,跟其他的经不一样,其他的经上如果加上「佛说」,那个「佛」决定是释迦牟尼佛,不能讲成别的佛。可是本经跟《阿弥陀经》不一样,为什么?因为这一部经是十方一切诸佛没有一尊佛不弘扬的,没有一尊佛不说的,所以这个「佛」也可以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切诸佛都说这个经,你才晓得这个经的重要性,不是一尊佛说的,这个字跟诸位介绍出来。
再看第二个字,第二个字是「说」。「说」是悦的意思,就是心里面欢喜。在古时候「说」跟喜悦的「悦」是同一个字,到后来才分开。你看我们读《论语》,《论语》第一章里面所讲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个「说」字就是「悦」字,可见得古时候这个字是通用的,就是心里面欢喜。这个欢喜是从内心里面生出来的,所以它跟「乐」不一样,乐是什么?乐是外面的刺激,顺著我们心意这很快乐,这是外面的刺激,那个外面境界去了,乐就没有了。不像这个「悦」,悦是从内心里面发出来的,与外境不相干。可见这个「悦」比那个「乐」要深得多,意思要深得多。
佛是以「度众生、成佛道」为他的本愿,也就是他一生唯一的愿望,就是希望一切众生成佛,众生机缘成熟了,可以跟他讲成佛的方法了,佛欢喜了,欢喜才给我们说经,尤其是说这个法门。说这个法门,佛是特别欢喜,从来没有过的欢喜,以后到经文大家可以看到。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欢喜法,为什么?一般众生学佛的因缘成熟了。但是他那个根性不相同,有的人学小乘的、学人天的,这个缘成熟了,佛也欢喜;学菩萨法的因缘成熟了,佛当然更欢喜;这部经是成佛的因缘成熟了,这还得了!所以你们大家遇到是你们成佛的机会到了,这不是成菩萨,不是成阿罗汉,是你们成佛的机会到了。
佛为我们说这个法门,蕅益大师在《阿弥陀经要解》里头说,他说佛以度生为怀,众生成佛机熟,为说难信法令究竟脱故悦也。蕅益大师这个话,真正说中了佛的心坎了。所以印光大师说蕅益大师的《阿弥陀经要解》,就是阿弥陀佛来给《阿弥陀经》做一个注解也不能超过其上,就是指的这些地方。这些话从来没有人讲过的,千真万确,蕅益大师看透了佛的心里。所以说这个经,那是佛无比的欢欣。小本跟这个经是同部,所以说小本的就跟说这个经是一样的意思。可见得说这个经是佛无比的欢喜,这是「佛说」的意思,真正是畅佛本怀、满佛的本愿,这部经是非常希有而可贵的。
第三讲「大乘」。「大乘」在此地是比喻,「乘」本来是车乘的意思。在古时候大乘就是马车,因为马车最大,可以坐十几个人,挤一挤可以挤二十几个人,马车现在就不行了。现在大乘应该是火车了,火车、轮船才是大乘。从前小乘是羊车,羊拉的车只能坐一个人,两个人羊都拉不动了,所以称之为小乘。大乘就是马车,这是比喻我们乘上这个车,从此地能够到达另外一个地区。佛在此地取的意思,就是这个法门能够让一切众生都达到,都能够搭乘这个交通工具从凡夫地圆成佛道,所以称之为大乘。拣别这个法门不是中乘,不是小乘(中乘就是缘觉乘,小乘是声闻乘),不仅是大乘,古人给我们说这个法门是「大乘当中的大乘」,是「了义当中的了义」,的确是释迦牟尼佛应世,他心目当中所想要讲的第一经,第一部经。其余一切法门都是二、三、四,不是第一,唯独这部经才是第一经。
题目第四段是「无量寿」。「无量寿」的梵语就称为「阿弥陀」,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无量寿」。「阿弥陀」是梵语,跟密宗的咒没有两样,所以古人常说「念经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佛是第一,念佛是第一。所以诸位要记住,你们持咒的也很多,可以从今天起改过来念佛,念佛比持咒要好得多。「阿弥陀佛」这一句佛号是无上的神咒,任何神咒的功力都比不上这句佛号的力量大。
「阿弥陀」三个字是密语,就是密咒,里面含义无量,把它翻成「无量寿」,是在无量义里面最重要的一个意思。诸位晓得你说得怎样好,假如没有寿命,那所有的一切好都会落空,你能享受得到吗?你享受不到。所以所有一切无量当中,是以「无量寿」为主体,唯有无量寿,一切无量我才能享受得到。没有寿命,什么都落空,什么好都是假的,都不是真实的。所以「无量寿」是西方极乐世界一切庄严里面的第一庄严,十方一切诸佛刹土里面没有的,唯独西方世界有。寿命无量无边,真正是得到永生,到达西方极乐世界是名副其实的永生,这是任何一个佛国土都不能跟它相比的。
这一句佛号也就说明阿弥陀佛在因地里面所发的大愿,所修的大行,以及成佛以后普度众生的大德大能。总而言之,这一部经所说的都不出「无量寿」这三个字,如果在整个题目里面来讲,「无量寿」三个字是中心。所以罗什大师翻小本《阿弥陀经》,他就翻《佛说阿弥陀经》,「阿弥陀」就是无量寿,直接用名号作经题,这个用意很深。
「庄严」,本经经文说「一向专志庄严妙土」、「庄严众行」,又说「我已成就庄严佛土,清净之行」,又说「彼极乐界,无量功德,具足庄严」,这些经文里头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西方极乐世界无异於华藏世界。古时候人常说「不读《华严经》,不知道佛家的富贵」,要拿现在的话来说,你不念《华严经》不晓得成佛的好处,念了《华严经》才晓得成佛的好处,才知道我们为什么要成佛。本经的境界跟《华严经》没有两样,不仅没有两样,是华严中的华严,是一真法界里面的一真法界。为什么?本经古人所讲,古德称《无量寿经》叫中本华严,八十卷《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大本,我们这个本子比那个小,只有一卷,所以称为中本华严。中本还有小本,小本是什么?《佛说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这个意思就是说明本经跟《华严经》完全相同,《华严经》讲四无碍法界,讲一真法界,本经也是一真法界,也是四无碍法界;《华严经》讲十玄门,本经里头也是十玄门,跟《华严经》的教义没有两样,所以称之为中本华严,确实是有根据。
诸位如果深入《华严经》,你再看本经,就能看出它的味道了,然后才晓得这本经的确是《华严经》的精华,是整部《华严经》的浓缩,那我们当然读这部经了。《华严经》太大了,太罗唆了,不好念,为什么不念精华?所以这才是真正下定决心专修这个法门。当然也是专弘这个法门才能够报佛恩。
第六段就是「清净平等觉」。「清净」是讲身口意三业,三业清净。昨天跟诸位讲到佛法修学的三大纲领,就是三皈依:觉不迷、正不邪、净不染。佛法虽然讲无量法门,八万四千法门那个门道很多,门很多。好像我们弘法团这个大殿,你们诸位同修从四面八方来,每个人走的路不一样,但是走到这个讲堂门口要想进来,看看这里只有三个门(这边一个,有两边,共三个门),你到最后进来只有三个门,佛法也是如此。所以八万四千法门走到了目标地要想入门,入门就三门了。
三门是什么?觉门、正门、净门。三个门进来之后完全一样,不管从哪个门进来统统一样,所以佛法平等、无二无别。但是这三个门的确有难有易,这个是不相同的。禅宗走的是觉门,它要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是三门里头最难走的,要上根利智才可以从这个门进来。「觉门」,觉而不迷。第二个是「正门」,正门就是教下,像华严、天台、般若、唯识,这些都是从这个门进来的。这就是依靠经典,用经典修正我们的知见,就是正知正见,从这入进来。像《法华经》所讲的「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从这成佛的,从「正门」。净土宗跟密宗走的是「净门」,就是清净心,这个就比较方便。
你走正门就要念书,要念好多书,那个路虽然很慢,觉快。禅宗是最快的,但是那个快,不是那个根性的,快不了,想快也快不来。一步登天登不上去,能登上去可以,但是登不上去,登不上去掉下来粉身碎骨,命都没有了,所以自己要想想我有没有这个本事。你不要从楼梯上去,你从楼下一下就跳上去,这个是禅宗,一下就跳上去,不走楼梯的。教下是走楼梯的,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这是「正门」,正门是一步一步往上爬的。可是净土宗特别,它既不是一步登天,也不是一步一步往上爬,这个方法妙,妙在哪里?妙在佛拉你一把,把你拉上去,这个妙极了!什么条件佛才会拉你?心要清净。所以禅跟密都是修清净心,都是从这个门进去的。
所以诸位要晓得,虽然讲十个宗派,殊途同归。知道我们走的那个门虽不一样,但是走进去决定是一样的。所以不能说哪个门高、哪个门低、哪个门好、哪个门不好,不可以!个人根性不相同,个人机缘不相同,缘分不一样,决定是平等,成就决定是平等的,我们要晓得。
你统统都搞清楚了,你晓得这个门容易,比任何一个门都容易,所以这个门叫「万修万人去」,一个都不会漏掉的。你只要懂得理论、懂得方法,依照这个方法去修行,决定不会空过。所以这个经题上特别有「清净」、有「平等」,诸位要晓得平等才清净,清净一定就平等了,心不平等怎么会清净!清净跟平等互为因果,清净是因,平等是果报;平等是因,清净是果报。所以你要想得清净心,就要修平等心,我们这个心才会真正得到清净。说老实话,心为什么不清净?就是不平等,看到这个人我喜欢他,看到那个人我讨厌,这就不平等了,这个平等好难,真不容易!
再告诉诸位,平等就是觉,就是「平等觉」,不觉就不平等;平等就是正,就是正知正见,邪知邪见就不平等。这个道理你要是搞通了,你想想看,你用什么方法能够修到清净平等?难!大家不妨去试试看,八万四千法门去试试看。念佛这个方法巧妙,见到欢喜的,「阿弥陀佛」;见到不高兴的,「阿弥陀佛」,你看平等了,到了阿弥陀佛都平等了,就用这个方法修清净、平等、觉。
你看释迦牟尼佛对那些学禅的人讲《金刚经》相当辛苦。《金刚经》一展开,须菩提尊者提出两个问题,「云何降伏其心?应云何住?」提出这两个问题,佛在这个经上就是解答这两个问题。「降伏其心」,我们这个心妄念太多了,怎么样把这个妄念降伏住?我这个心要安在哪里?要安住什么地方?这是《金刚经》上两大问题。释迦牟尼讲了那么多,你们看《金刚经》懂不懂?你们会了没有?天天念《金刚经》,不会!不晓得怎么降伏其心,也不知道心要安住在哪里。释迦牟尼佛如果碰到念佛的人,就轻松愉快了,应云何住?「南无阿弥陀佛」;云何降伏其心?「南无阿弥陀佛」,这问题马上就解决了,哪还用得著那么麻烦。你才晓得这个法门比禅高,高在哪里?这个例子你就晓得比它高,一句「阿弥陀佛」,什么问题都摆平了。
「清净平等觉」,除这个之外,这里头还有四个意思,必须要跟诸位报告一下。佛在经上常说「心净则佛土净」,这个意思说明了「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平等就是真如,就是本性,就是不二法门。所以这个题目「平等觉」里面,至少含有四个意思,第一个意思,这部经(就是这个法门)是十方三世一切如来平等普觉一切众生,换句话说,教一切众生平等成佛的法门,这个法门是第一法门,是无上法门。其他一切法门里头没有平等成佛的,为什么?你成佛还要经过许多阶段,菩萨这个位次要经过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慢慢一步一步往上才能成得了佛。这个一下就平等了,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凡夫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就跟观世音菩萨平等了,天天拍拍观世音菩萨的肩膀,咱们两个平起平坐,平等!别的法门不行,不能平等,这个法门是平等的。所以这个经题上用的这个字,了不起!
第二个意思是以平等法觉悟一切众生,这个平等法就是本经里面所说的方法,所讲的理论,所讲的方法,平等觉悟一切众生。可见得在这个法门里面,众生与佛是平等的,「生佛不二,性相一如」。所以完全入了华严境界,《华严经》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就是平等境界。所以古德称这个为中本华严,的确不为过,这是非常有见地。
第三个意思,「平等觉」就是称「如来的正觉」,换句话说,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别称,「无上正等正觉」的别名,换句话说,就是一切如来的果号。
第四个意思要就本经来说,「平等觉」就是阿弥陀佛的外号,阿弥陀佛就叫做平等觉,这是在本经上有根据的。世尊给阿难尊者说:你要不要见平等觉?阿难说:我愿意。他说:你向西方礼拜,一心称无量寿清净平等觉佛,阿弥陀佛就现身了。可见得「平等觉」就是阿弥陀佛的别号,所以有这个意思在里面。
说到这个地方,就是「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这是本经的别题,与其他经题目不相同。后面这个「经」是通题,凡是佛所说的,我们都称之为「经」。所以「经」这个字是通题,这个字的解释很多,在《华严经疏钞》里面有十种解释。《华严经》用「十」表圆满,所以这个经上常常用「十」来表法。
我们现在在此地用最简单、最通俗的方法,跟诸位介绍四个意思。「经」是中文,中国古圣先贤留给后人的教训,我们都尊称为「经」。佛法,释迦牟尼佛所讲的这些经典,在梵文称为「修多罗」,「修多罗」在印度的意思是「线」,因为梵文经典是写在贝叶上,贝多罗树叶上,要用线把它穿起来,就用了这个名称。这个名称在我们中国人觉得不尊贵,中国人不太喜欢,所以就把我们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训尊称为「经」,也称之为佛教的经典了。用这个字来翻「修多罗」,从义理上翻的,不是直译的。
但是古德在上面加了一个「契」字,称为「契经」。契经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是契理,第二个是契机。所谓「契理」就是决定不能违背佛所讲的真理。真理是什么?说穿了就是昨天跟大家讲的自性觉、自性正、自性净,就这自性三宝,不能与这个违背。佛成佛,佛就是证得自性觉正净,所以他叫做佛。我们叫众生,是迷了我们自性的觉正净,所以叫做众生,叫做凡夫。所以佛跟众生无二无别,你说差别在哪里?差别就是一个觉、一个迷而已,除了觉与迷之外,我们跟佛没有什么差别。佛是觉悟了的众生,众生是迷惑颠倒的佛,没有什么差别的,这个诸位一定要晓得。所以一定要契理。
第二个意思要契机,机是什么?是我们现在的程度。如果你说得太深了,我们不懂,说了等於白说,没有意义,我听不懂,对我没好处。如果说得很浅,我可以听得懂,听得懂但是不合理,那就是魔说,那不是如来正说。所以如来正说一定是合理,又要契合我们现在的程度,我们一听就明了,听了之后欢喜,能够接受,能够依教奉行,这个才叫没有白说,这样才叫做「经」。
通常讲「经」具足有四个意思,这是一般讲的「贯、摄、常、法」。「贯」就是贯穿所说的道理,要拿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他所讲的头头是道,讲得有层次、有条理,不乱,有条不紊,就是这个意思。不是东一句、西一句连不起来,不是这个。他说得很有次序、很有条理,人听了容易明白,这个叫「贯穿」的意思。这个标准,世间好的文章也能够做到。像古文,我们中国人常常念的《古文观止》三百多篇,这三百多篇是几千年来我们中国文学家的作品,是选了又选,挑了又挑,最精彩的三百篇文章。这些文章诸位要拿来看,的确它做到「贯」字。怎么晓得它做到「贯」字?那个文章你拿来改一改,你看你把它删掉一个字,那个文章就不通了;你给它加一个字,加一个字是累赘的,是多余的。它的文章做到了不增不减,不能加一个字,不能少一个字,这个文章做到家了,「贯」就是这个意思。所以那个文章是做绝了,决定不能轻视。
你看看现在报纸上的文章,你加一个字,可以加得进去,没问题;你把它去掉一个字,这个意思还可以,还没有问题。那个文章写得是可以增、可以减,可增可减这不是好文章,所以不能跟那些真实大文学家的作品相比。佛经的文章也是做到了绝顶,是第一流的好文章。尤其是我们这部经,它的原文是从汉到宋,是真正第一手的好古文。最好的地方在哪里?是这个古文不难懂、不很深,我们念起来能够念得懂,这个好,意思清楚明白。
现在中国大陆经过十年文革,我们的文化水准一落千丈。黄念祖老居士写信跟我说,现在大陆上的年轻人,能够读文言文的已经是凤毛麟角了,这怎么得了!这个问题太严重了!不但大陆如此,台湾也不例外。可是诸位要晓得,文言文是我们中国人的命脉,文言文没有了,我们中国人的命就断掉了,这是大问题。我们中国的老祖宗,说老实话,对得起后代的子孙,任何国家民族的祖先没有中国人聪明,那就是发明了文言文,我们的祖宗晓得如何把自己的智慧、把自己的经验,传给后一代的子孙。我想全世界每个国家民族的人都想到这个问题,但是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把它传下去。
这个工具很重要,我们今天看到全世界每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都没有这个工具,唯独中国人有这个工具,这个工具就是文言文。我们祖先晓得我们的言语会变,所以古时候的言语跟现在的言语不一样,术语不相同。不要说古时候,三十年前跟三十年之后的就不一样。我们小时候念小学,我们讲的这些术语,现在我们听听年轻人讲的,好多话我们不懂,不知道什么意思,他们的术语。你看看他们不懂我们的,我们不懂他们的,你看三十年就变调了,这个东西怎么能传递下去!所以我们祖宗聪明,就发明文言文,就是言语不管怎样变,不怕,文不变,文言不变。所以我们今天读文言,读四书五经,读孔老夫子东西,孔老夫子距离我们二千五百多年,我们读他的东西就像他当面写信给我们一样,我们看得懂,这个工具了不起,太伟大了!所以这是中国人的命脉。
我们中国的四书五经、中国的二十五史、《四库全书》,是几千年来我们祖先的智慧,他们人生经验的结晶留给我们后人,这是智慧的宝藏。用什么方法留下来的?就是文言文。所以文言文是《四库全书》的钥匙,是大藏经的钥匙。我今天送一部大藏经给你不难,你不懂文言文,自己不能看,给了你不得其门而入。如果你要是懂得文言文了,这把钥匙你就拿到了,经卷一展开你能看得懂,《四库全书》一打开你没有障碍,直接跟古人就往来了。交朋友,跟诸位说,现在的朋友靠不住,跟古人交朋友才靠得住。要想跟古人交朋友,你就非通文言文不可。
这个文言文怎么学法?要背书。我们过去跟李炳南老居士学佛的时候,老居士对我们学生非常重视文言文,他说你要学佛、学讲经,文言文不懂,你还讲什么经!最后翻译的经都是宋朝的,宋朝以后翻译的东西太少太少了,没有几部,都是宋朝以前的,你不懂文言文怎么能看得懂!所以就教我们学习古文,他教给我们念《古文观止》,要能背五十篇,你能够背五十篇《古文观止》,你就有能力读文言文,这个文言文的钥匙就拿到了,你能够背五十篇就拿到了,这个大藏经、《四库全书》你就有能力阅读了。如果你能够背一百篇古文,你就可以写文言文,这个是老师教给我们的标准。
我现在在国外教我们的华侨同胞,我就教他要念古文。古文到哪里去找?我就把这部经告诉他,这个经四十八篇(李老师要求的是五十篇,稍微打一点折扣),这四十八篇差不多了,你能把这一篇东西从头到尾背下来,文言文的钥匙你拿到了。所以你不学佛没关系,把它当作古文来念就行了,这是标准的汉文,是最好的文言文。所以我们念这个经,佛也学了,文言文也念了,一举两得。
当然这个经书送到国外,我还有一个目标,也是我们同胞非常关心的,这底下一代,这下一代的小朋友,在外国长大的不会讲华语,不认识中国字,苦!叫他到华语学校去念书,一个星期去一次、两次,也学不到什么东西回来,非常痛苦。所以我就想了一个办法,这个本子印了很多分送给他们。同时我最近找广播电台的广播员(广播小姐),她们的华语很标准,在录音室里头把这个经从头到尾念一遍,做成录音带。我把书、录音带都送给你,你回家教你的小朋友每天听这个录音带、念这个书,华语也学会了,中国字也认识了,文言文也学会了,佛也学会了,一举好多得。这个录音带我们带了几套过来。最近我打电话到台湾,台湾马上再寄五十套,寄五十套母带到此地来,希望我们团里面把它拷贝出来,你们同修需要的,每一个人都可以请一部回家。这边的小朋友,也可以教他这个方法学华语,认识中国字,认识文言文。把文言文的基础打好,我们中华民族才不会亡。
我们中国人今天这样的衰微,实在讲,丧失了我们民族的自信心,崇洋的心理太重了,什么都是外国好,总觉得我们自己不行,这就是我们失败的根本原因。我给诸位说,我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我觉得我是世界上第一,任何一个国家都比不上我,这个话是真的,一点都不假。我们有五千年的历史,我们对於人生的经验、智慧远远超过外国人,外国人没办法跟中国人相比,这是诸位要知道的。
现代外国人也知道中国人聪明,但是还是瞧不起中国人,为什么?中国人不团结。就好像我到此地来,你们团长告诉我,你们新加坡政府好像对佛教很好,对其他宗教不好。他问了什么原因,因为佛教不团结,所以没有力量,他就开放了。佛教可以活动,没关系,佛教不团结起不了作用。现在外国人认识中国人了,你看美国一流的科学家发展太空科技,里面有很多中国的科学家,所以他们知道中国人聪明。好像是我第二次到美国在纽约讲经的时候,遇到一个外国人,他很讽刺的来跟我说,他说:我们现在西方人承认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一个人跟一个人比,中国人第一;两个两个比,犹太人第一;三个三个比,日本人第一。所以他就问我:你们中国人为什么不团结?他这一句话问我,我马上就回答他(因为他是基督徒),我说:这是上帝的安排的。他听了很奇怪,怎么是上帝安排的?我说:中国人既然是第一聪明,如果中国人再团结了,这世界上还有你吃饭的地方吗?他也笑起来了。这是真话,中国人不团结,他们还有一口饭吃;中国人团结了,这世界是中国人的天下,没有他们吃饭的地方了。虽然这是一个讽刺的笑话,很值得我们警惕的。
我们中国人要强大,第一个要恢复我们自己的自信心。要想恢复自信心,先要念文言文。换句话说,你能够把这个本子念到会背了,你的自信心就恢复了。所以这个经书功德无量无边,不但帮助我们将来求生净土,现在能帮助我们社会安定、国家富强,所以希望大家要努力。这个是经里面「贯」的意思。
「摄」是摄受。就是它有一股吸引的力量,你一接受之后,欲罢不能,好像那个吸铁石一样,它有这个功能。这个能力在古文里面就没有了,再好的文学作品,你念一遍很有味道,两遍很有味道,十遍、二十遍还有味道,再念下去就没有味道了,就不想念了,可见它这个力量是很有限的。唯独佛经这个力量是无限的,你从初发心一直到将来成佛,你念三大阿僧只劫都念不厌,你想它这个摄受的能力太大太大了!
第三个意思是「常」。「常」就是永远不变,永远不会改变的。它的理论、它的方法永远不会改变。
第四个是「法」。「法」就是法则,好像轨道,过去人要遵守,现在人要遵守,将来的人还是要遵守,遵守这个方法你才能够成就,所以这个方法永远不会改变。
要具足这些意思才能称之为「经」,这是通题的意思。今天时间到了,我们今天晚上把这个经题跟诸位讲完了,明天晚上就开始讲经文了,就从「如是我闻,一时」跟诸位讲。这个经文里面的内容非常丰富,非常精彩,我相信大家听了一定很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