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文集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无量寿经 >> 89年无量寿经 >> 内容

无量寿经  (第二十二集)

时间:2012-3-6 12:03:18 点击:770

无量寿经  (第二十二集)  1989/4  新加坡  档名:02-03-22

  【真实功德第三十一】

  前面给我们说明西方极乐世界菩萨们的功德,以及自利利他之妙行。请看经文:

  【其智宏深。譬如巨海。菩提高广。喻若须弥。自身威光。超於日月。其心洁白。犹如雪山。】

  往下有一段经文,这一段忽略过了,就是囫囵吞枣很容易念过去,不知这句的重要性。一般凡夫乃至於二乘权教菩萨,警觉性都不够高。如果比较起来,的确警觉性最高的无过於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些菩萨们,为什么?觉性不高,你决定不能一生成佛。一生成佛,那就是很高的警觉性,知道轮回苦,知道九法界不究竟,唯独西方世界称之为究竟一乘,这是前面我们才读过不久的「究竟一乘」,我特别提出《华严经》向大家报告,《华严》是一乘了义。

  所以这个法门真正讲相信并不是容易事情,为什么?一切经上都给我们说这个法门是难信之法,真的是难信,因为这个法门是成佛的法门。诸位想想,我们学佛的同修有几个人够成佛的资格?必须够成佛的资格,他才相信这个法门。相信这个法门,他一生就成佛了,这就是『菩提高广』,不是一般人能够相比的。九界里面的菩萨,乃至於华藏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还要跟著普贤菩萨一同求生西方净土,所以我们才真正觉悟到西方净土是一乘里面的一乘。否则的话,华藏世界的法身大士没有理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像文殊、普贤这样的菩萨还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就想想西方极乐世界到底是什么境界!你看这些去的人,就应当要觉悟。

  『自身威光』,这是讲菩萨本身的威德光明。『超於日月』,这是赞叹的话。『其心洁白,犹如雪山』,「雪山」是喜马拉雅山,终年积雪。释迦佛当年出生距离雪山非常之近,佛出生的地方是现在的尼泊尔,所以许许多多的地方,佛都是用「雪山」来做比喻。雪是干净的,看到一片雪白,比喻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这都是讲菩萨体德,本体身心,德行尊胜、超胜,可尊可贵。底下则说菩萨的德行,也就是他的生活,他的处事待人接物。

  【忍辱如地。一切平等。】

  菩萨六度里面有两条非常重要。我们中国人读《金刚经》的人非常多,读这个经多,实在是由於六祖大师提倡的,因为六祖能大师从《金刚经》上开悟的。禅宗对中国佛教有很深远的影响,所以《金刚经》随著六祖大师的德望也就流通到全国。《金刚经》上讲菩萨六度,特别提出两条:布施、忍辱。「布施」是能够修德,「忍辱」是能够成德。单单有布施,不能忍辱,功德随修随著就丢掉了。所以一定要有忍辱,你所修积的功德才能够累积在那边,不至於失掉,所以忍辱是非常非常的重要,太重要。

  佛法从总纲领上来说,就是戒学、定学、慧学,戒、定、慧三学是以「定」为枢纽,也就是以「定」为中心。慧求不到的,得了定之后,自然开慧了,定能生慧。戒学是帮助我们得定的,它是属於手段。可见得佛法的修学,不管是哪个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修什么?统统是修定。千万不要误会了,禅宗修定,其他的不修定,那就大错特错了。念佛法门修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是什么定?你去看看《楞严经》,楞严大定,不是普通的定,这是首楞严大定,如来果地上的大定。我们要想得定,要不能忍辱,到哪里得定?所以忍辱是禅定的前方便。你看六度,忍辱后面才有禅定,换句话说,不能忍你就不能得定,这是一定的道理。

  如果人家赞叹你几句就很欢喜,骂你几句就烦恼几天,这样的人永远不会得定。外面风一吹,他就动了,受不了外境的诱惑。外面境界一诱惑,他心就动了,他定就没有了,这样的人念佛,一心不乱得不到。不但一心不乱得不到,连最起码的功夫(就是功夫成片)也得不到,换句话说,往生就成了问题。往生最低限度要得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是相似的定,不是真正的定,接近定了。也就是说烦恼虽然没有断,(真正得定,烦恼断掉了,不会起现行),但是他这一句佛号有功夫,有力量能把烦恼伏住,他有伏烦恼的力量。我们古人有个比喻说「石头压草」,草根虽然没有除,石头压了它,它不能往外生长,石头压草就是功夫成片的意思。草根除掉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它永远不生。但是你有石头能压得住,这行!决定能往生,这叫带业往生,生同居土。

  但是这个功夫从哪来的?从忍辱。忍辱有力量,但是还没有得定。由此可知,忍辱非常非常重要,比喻作大地。这个大地能忍,你洒了香水,它也受了;你拉了大便,它也受了。它不会说:香水我喜欢,大便我排斥,我不接受。没有,它什么都接受。所以就希望我们修忍辱,心要像大地一样,一切是非善恶统统能够受得了,一律平等,若无其事。要这样修忍辱才能够得定,才能够开慧。

  【清净如水。洗诸尘垢。】

  这是讲清净心。心地『清净』,你的烦恼习气就没有了。烦恼习气好比是『尘垢』,这清净心把烦恼习气统统都离开了、都舍弃了,这就好比水洗干净的意思一样。

  【炽盛如火。烧烦恼薪。】

  『炽盛』是讲智慧,般若智慧,经典上常常把它比喻作大火。『薪』比喻作『烦恼』,「薪」是柴火,柴火再多,一把火烧光了。所以你的烦恼再多、习气再多,智慧一现前,这烦恼都没有了。佛在经上说得很妙,告诉我们「烦恼即菩提」,烦恼就是菩提,菩提就是烦恼,菩提跟烦恼是一不是二,这个诸位要晓得,真的是一椿事情。

  你觉悟了,烦恼就叫菩提;你迷惑了,菩提就叫做烦恼。一椿事情换个名字,觉悟了叫一个名字,迷了又叫一个名字,还是那一椿事情。所以烦恼就是菩提,完全在迷悟。所以一觉悟,烦恼统统都变成菩提了。所以你的烦恼多不要怕,烦恼多,将来一觉悟,菩提就多了,这是一样的道理。所以转烦恼成菩提,烦恼多不怕。

  【不著如风。无诸障碍。】

  风没有障碍,为什么?因为风不著相、不执著。要是执著,著在一处了,它就不动了,不动就不能叫风。风是动的,因为它动,它不著,所以它动,风是代表动的意思。所以告诉我们,世出世间一切法我们统统不执著,你在一切法里面就没有障碍。《华严经》上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它为什么无碍?因为它不执著。我们今天为什么有障碍?因为执著。你执著就有障碍,离开执著就没有障碍了。这个是讲的自己之德,还是自体自受用之德行。下面这是教化众生,就是利他的妙用、妙德。

  【法音雷震。觉未觉故。】

  这是讲说法,『雷震』是比喻雷的音声响亮、远闻,这就比喻说法的声音远闻。「震」是能震动人心,许多人听到打雷都害怕,心里面都会震动。佛也用这个比喻,警觉一切众生无始劫以来在六道里头迷惑颠倒。佛菩萨一说法,法音使我们震动了,使我们真正觉悟了,破迷开悟了。这话是真的,我们现前都体验到了,我们在此地也不过二十天,这二十天当中的确有不少人震动了,心地震动,真正是破迷开悟,晓得回头,知道轮回可怖,知道三界之苦,发心、发愿念佛求生净土,这是真正的真实的觉悟。

  【雨甘露法。润众生故。】

  这个『雨』念去声,当作动词讲,就是从上面落下来叫「雨」。落下来,落什么?『甘露』。「甘露」我们人间没有,经典上注解上说这甘露叫不死之药,你要是吃了甘露就长生不老了。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我们不晓得,有这个传说,饮了甘露就长生不老。这个地方也是举比喻,比喻佛说的这一切法就是甘露之法,确确实实能叫一切众生了生死、出轮回,这比甘露还要殊胜,这是滋润众生。

  【旷若虚空。大慈等故。】

  这是讲菩萨的心量,菩萨心量大,像佛在经上常说的「心如虚空,量周沙界」,他的度量那么大,能够容纳恒河沙的诸佛世界,他有那么大的肚量,这是要学的。我们现在肚量太小了,两个人相处都容纳不下,还要常常吵架,这就是不能相容,这个不好。要学佛菩萨把肚量放大,一切能够包容。这是『大慈』平等,就是慈悲一切。

  【如净莲华。离染污故。】

  这从『莲华』来比喻,清净的莲花,「莲华」是开在水的上面,在佛法里面它代表一真法界,也代表西方极乐世界。它的比喻是把莲花的根生在土里头,水池池子底里面,底是泥沙,把泥沙比喻作六道,泥沙上面是水,水是清净的,把水比喻作四圣:声闻、缘觉、菩萨、佛,这清净。这四圣是清净法界,六凡是染污的法界。莲花开在水上面,这意思就是说染、净它都离开了。不但染法它离开了,六道它离开了,四圣它也不要了,这才叫真正清净。所以离开六凡、四圣,超越十法界了,超越十法界这叫一真法界。所以莲花代表这个意思,代表一真法界,代表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西方极乐世界也叫做莲花世界。

  【如尼拘树。覆荫大故。】

  『尼拘树』生在印度,在注解里面讲是无节树,这个树没有节,树长得非常之大,所以有很大的荫凉,在太阳底下可以乘凉、可以遮阴。树大,它可以为许许多多的人带来的荫凉,取这个意思,就是佛能够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如金刚杵。破邪执故。】

  『金刚』是比喻智慧,《金刚经》的经名就是取这个意思。「金刚」是一切物质里面最坚固的,它能坏一切物,一切物不能够破坏它,所以「金刚」称之为宝物。护法神手上都是拿著「金刚杵」做为兵器,此地比喻金刚智慧能『破邪执』。「邪执」就是不正当的执著,邪执。「邪执」含的意思非常之广,它是有比较性的。譬如说以善恶来讲,你执著造一切恶,这个执著就不如修善。在佛法里面,执著小乘不知道修学大乘,这叫邪执;执著大乘权教,不晓得大乘实教,也叫邪执;修学大乘不知道修学净土,还是邪执,为什么?你修学其他一切法门,你要很长很长的时间,你才能成就,这个法门一生就成就了。

  所以层层比较,到最后哪一个才不是邪执?唯有念阿弥陀佛才不是邪执。除了念阿弥陀佛之外,你执著修其他的法门,在本经教义里面来讲,统统叫邪执,这是说真话。过去倓虚老和尚讲「除了念佛之外,修任何一个法门,在一生当中都不可能成就」,倓虚老法师说的。他特别警告学禅的人,他一生当中所看到修禅的,他说得禅定的有,他见过;明心见性的没有,他一生当中一个也没见过。但是诸位要知道,学禅得不到明心见性,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你禅定成就,将来死了以后,不过是生四禅天、四空天而已。生到四禅、四空,没出三界,将来寿命到的时候,还要堕落,还要搞轮回,还是要到三恶道,所以这不究竟,这不是究竟法门。

  所以唯一能够真正了生死、出三界,这个法门是带业往生,任何一个法门没有带业的,这是诸位要觉悟。不带业,简单说就是不带烦恼,没有贪瞋痴慢,没有人我是非,《金刚经》上说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统统都没有了,行!你有这个本事,你可以,你修学其他一切大乘法门,你一生能成就。如果你四相还在,贪瞋痴慢习气还有,换句话,你注定还是六道生死轮回,了生死、出三界你没分。这是一定要知道,一定要觉悟。这个就是金刚智慧,破邪执故,把你所有一切分别执著统统破除掉。

  【如铁围山。众魔外道不能动故。】

  这是讲他的志愿坚定,一切魔外都不会动摇。他的确选择这个法门,一门深入,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这些菩萨在西方极乐世界如此,到十方诸佛刹土闻佛说法,教化众生,亦复如是。像《华严经》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那是非常非常好的启示。善财童子就是修念佛求生净土的法门,他自己得到一心之后(那个一心是理一心不乱),他自己证得理一心不乱之后,这才出去参学。所以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他门门都参学,门门都通达。但是他真的『如铁围山』,所有一切法门学了以后,他明了了,他心里不动摇,他还是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明了别人的法门,不学他的法门,这是善财童子参学所以能成就。

  我们今天没这个能力,听说这个法门好,赶紧跟他学去;过两天,听说那个法门好,又赶快跟他学去。结果学了一生一样也没学会,把宝贵的光阴统统糟蹋掉了,这个可惜!所以参学是什么时候?开悟之后再参学。没有开悟之前,这是讲见性,明心见性,我们净土宗里面得理一心不乱。得事一心都没有资格参学,要得理一心不乱才有资格参学。所以不是不准你参学,你现在功夫不够,换句话说,你的资格还不到,没有资格参学。你有资格参学,一切诸佛都鼓励你去参学。

  所以人一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真是蒙阿弥陀佛威德加持,他得到这个能力,所以他每天都到十方诸佛世界去参学。前面跟大家讲过,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就有参学的资格。所以我们今天把这「参学」两个字,把它高高的捧到阁楼上去,为什么?我们没分,这一生没分。这一生老老实实念佛,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再谈参学,你就决定不错了,西方极乐世界你才有把握得到。再看下面经文,这底下经文是讲弘法利生。

  【其心正直。善巧决定。】

  这是接引众生、度化众生首先要具备的态度。如果我们说这个法门,自己还不相信,说出来模棱两可,怎么能叫别人相信!所以自己一定心里面一丝毫疑惑都没有,说出这个话,句句话斩钉截铁,一丝毫疑惑都没有,这是『心正直』。言词、理论都要『决定』,这「决定」就是决不模棱两可,一定是肯定的。

  【论法无厌。】

  这是觉他。像普贤菩萨一样,教化众生,帮助众生,不疲不厌,不会有疲倦的时候,不会有。

  【求法不倦。】

  这句是上求。上求佛法,下化众生。「论法无厌」是下化,是度化众生。后面这句『求法不倦』,这是自行,自利利他。

  【戒若琉璃。】

  『琉璃』干净、透明,一丝毫的肮脏都没有。比喻洁净,持戒的清净,戒德。

  【内外明洁。】

  『内外』一如,心清净、身清净、语清净、行清净,没有一样不清净。怎样叫清净?怎样叫不清净?说实在话,清净不清净在「心」。心清净了,没有一样不清净;心不清净,可以说没有一样是清净的。心之所以不清净,简单的说就有染污,心里面有肮脏东西染污,什么东西?贪瞋痴慢。你贪财,被财染污了;贪色,被色染污了;贪名,被名染污了;贪利,被利染污了。你只要有贪瞋痴慢,你这个心就不清净。

  什么时候才清净?也就是你的烦恼习气统统断尽了,你心就清净了。心清净,身、语一切行为自然清净。所以学佛的同修,尤其是修这个法门,这个法门就是清净心才能往生,心净则土净。一定要注意心地的清净光明。

  【其所言说。令众悦服。】

  清净心、清净身、清净语,人家听了才欢喜,听了才能够接受。所以说心服口服,他真正服了。

  【击法鼓。建法幢。曜慧日。破痴暗。】

  这一句都是形容,都是形容说法利益一切众生。『击法鼓』也是比喻说法。「鼓」跟前面「雷震」的意思是相同的,鼓也是能够震动人心,也是能够远闻。『建法幢』这句的意思,可以说前面这句「击法鼓」是宣扬佛法,拿现在的话讲「宣传」,宣传佛法;「建法幢」就是建立佛法的道场。开始宣传,原先大家不知道佛法的好处,在这里跟大家宣讲,大家知道了。知道佛法好处之后,我们这里应当要建一个道场,有法师大德到这里来长期的弘扬,我们才能真正得到利益。所以「建法幢」就是表示建立道场。

  道场建立之后,一定要讲经说法,这个道场不讲经、不说法,没有大家在一块共修,那只有场没有道。所以有场里头有道,才能叫做道场。『曜慧日,破痴暗』就是讲经说法,能够破除我们的愚痴,能够断除我们的烦恼,能够开启我们的智慧,就是这个意思。

  【淳净温和。】

  这底下是教我们佛弟子、学佛的同修,在这个世间处事待人接物,我们要用什么样的态度?内要『淳净』,外面要『温和』,这都是德行的修养。

  【寂定明察。】

  这是三学的起用。平常修戒定慧,戒定慧也得应用在生活上。『寂定』就是我们对外面一切境界,心里面是清净的、是定的,这是真正的禅定。所以真正的禅定,给诸位说,并不是每天盘腿打坐,那个定没有用处。真正的定,所谓行住坐卧都在定中,处事待人接物无时无刻不在定中。经论上常讲「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一天到晚都是在禅定里面,那才叫真正的禅定,这就是功夫到此地。「寂定」就是指这个,行住坐卧都在定中。

  『明察』是智慧,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没有一样不知道,没有一样不通达。心像一面镜子一样,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定慧等持,有定有慧。这个智慧不但晓得现在的情形,知道过去也知道未来,所以他处事怎么可能发生过失?不可能。他知道过去、现在、未来,所以处置都会恰到好处,这就是定慧在生活里面起作用。

  【为大导师。调伏自他。】

  『大导师』在此地讲就是作佛。「导师」是对佛的尊称,「大导师」那了不起,大导师是圆教的佛,拣别不是藏教、通教、别教,圆教的佛称为大导师。我们行吗?前面也曾经告诉你了,行!你只要用这部经、这个法门,劝勉一切众生,教化一切众生,你跟圆教佛没有两样。圆教佛教化众生,说老实话就是这部经,这部经之殊胜实在是不可思议,没有法子能够说得出。

  诸位如果不是深入经藏、读诵大乘,这个经典的好处你体会不到,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非常不容易体会。我自己对这个经能有这一点点心得,得力於十八年讲《华严经》。没有这十八年《华严》的基础,我对这个也不能相信,这是诸佛所说的「难信之法」,没错!所以我非常感谢《华严》,没有《华严》我不会相信净土,我不会入这个门,换句话说,一生就不能成就了。所以《华严》是我的接引人,是我的介绍人,把我介绍到这个法门来。

  【引导群生。舍诸爱著。永离三垢。游戏神通。】

  这句是说教化众生的成绩,能够引导一切众生。『爱著』就是六道生死轮回的根本。这烦恼很多,无量无边,佛法里面讲八万四千烦恼,这是真的不是假的,确确实实给你算出来八万四千,一条都不少,这个不是随便说的。八万四千一条一条是给你算出来的,八万四千烦恼。八万四千太多了,平常讲不好讲,所以就把它归纳,《百法明门》里归纳成二十六大类,这二十六大类里面有六个叫根本烦恼,二十类叫随烦恼。通常我们在讲经说法的时候,要是讲到烦恼,多半是用这个方法,讲六个根本烦恼,二十个随烦恼。

  但是这些烦恼再要归纳,归纳到最后,给诸位说只剩一条,这一条是什么?贪爱。所以「贪爱」是一切烦恼的根本,你能够「舍诸爱著」,就是你把烦恼的根都拔掉了。无量无边烦恼,八万四千烦恼,都是从「爱著」这两个字生出来的,所以这是根本烦恼。

  佛教化我们一定先把根本烦恼拔除,这样才『永离三垢』,「三垢」就是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就是超越六道轮回了。『游戏神通』,那就像诸佛菩萨一样,十方世界你可以「游戏神通」了,得大自在,在一切世界里面随心所欲。

  【因缘愿力。出生善根。摧伏一切魔军。尊重奉事诸佛。】

  『因』是你过去世生生世世所修的,善根、福德这是因。诸位今天在这个地方听到这个法门欢喜信受,发愿依教奉行,你要晓得你的因是多生多劫种的,不是这一生。前面经文讲,阿闍王子与五百长者跟我们情形一样,过去无量劫以来,住菩萨道供养四百亿佛,我们都曾经做过,所以才有这样深厚的善根。没有深厚的善根,你不会听这个法门,纵然听到这个法门,听了几句你就走了,你就不想再听了,为什么?没有善根。你能够继续不断的听,听了这么多天想把它听完,可见得你的善根深厚,这是因。

  『缘』,缘是外面帮助你的。像此地你们同修建立这个道场,我们有了场所,我能从外地到此地来给你们说法,这都是缘;有这么好的经书赠送给诸位,这都是缘。有因又遇到缘了,因跟缘一遇到,后面就结果了,结什么果?结往生不退成佛之果,一定会结这个果。所以说『出生善根』。

  『摧伏一切魔军』,这句话在今天说,意义非常之重。佛在《楞严经》上说末法时期(就讲现在),「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如果我们自己没有深厚的因缘力,我们必定被外境所动,必定被外面境界诱惑,这就是「魔军」,「军」是比喻多的意思,像军队一样很多很多。唯有深厚的善根福德因缘,我们才不会被外境诱惑,死心塌地修学这个法门。何以知道这个是叫我们死心塌地修学这个法门?因为底下这一句:

  【尊重奉事诸佛。】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教我们修学这个法门,一切诸佛都讲《无量寿经》,一切诸佛都劝众生念佛求生净土。所以我们能够依教奉行,就是『尊重奉事诸佛』。

  【为世明灯。最胜福田。殊胜吉祥。堪受供养。】

  这些菩萨们是一切世间的『明灯』。「明灯」是比喻,比喻世间黑暗,他放光明照耀世间,取这个意思。他也是最殊胜的『福田』,所以他可以接受一切众生的『供养』,可以接受。众生种福要到哪里去种?当然得找个「福田」,种下去才会生福。所以从前人讲佛门是『最胜』的福田,这话是没错。但是现在佛门里面有了问题,问题在哪里?就是经上说的「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邪师就不是真正福田,那要种,种错了。你的种子要种在肥沃的泥土里面才会生长,你种到石头上永远不会生长。所以现在佛门这个福田,很多本来是肥沃的田土,现在都变成沙、石头,种在那里去,不但没有福,还把你的种子糟蹋掉了,这是我们自己一定要明了的。要认识正法、邪法,要有能力辨别邪正,有能力辨别是非。

  你们在家居士要发心弘法利生,这一部经前面在家居士多,在家菩萨十六位,出家菩萨只有三位,所以你们在家菩萨一定要发心弘扬这个法门。弘扬的时候可不可以接受供养?可以。为什么?佛法是师道。师道是老师第一大,不分在家出家,这一点诸位一定要记住。在家居士升座讲经,出家人也要礼拜,也要供养。你看当年维摩居士讲经,舍利弗、目犍连去听经,一样要顶礼三拜、右绕三匝,跟对释迦牟尼佛没有两样,这一点诸位要记住。

  佛门是老师第一大,升座是代佛讲经,所以不分在家出家,这一点诸位同修一定要知道。所以不可以轻慢居士讲经,好像居士来讲经,我们就瞧不起他了,这个不好,这个是你自己心不清净、心不平等,换句话说,你得不到佛法真正的利益。得到佛法真正利益,要一切清净平等。普贤十愿第一个「礼敬诸佛」,不容易!要一律平等恭敬的礼敬一切众生,一切众生统统是佛。凡夫就是我一个人,除了我一个人之外,没有一个不是诸佛菩萨,应该要一律平等的恭敬。

  如果我们自己想一想,自己的德能不够,接受供养,佛门常说「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这事情麻烦大了!我如果自己这一生成不了佛,将来我要还债,这是真话不是假话。所以这样又害怕了,我不受呢?不受又不行,不受经上又教我们要接受;受了,我自己消化不了,这个问题难了。所以这里头还是有方法的,我们接受了,接受怎么样?辗转供养,自己不要去享受,辗转供养。

  像印光老法师德高望重,仰慕他的人太多了,供养就不晓得有多少,供养太多了!老和尚没有把这些供养拿来改善自己的生活,没有!没有自己去做一件衣服,自己去买一点补的东西来吃,没有过,从来没有过。他老人家把这个钱拿去办了一个「弘化社」,弘化社就是一切信徒供养的钱办的。弘化社做什么工作?印经布施。这个钱统统拿去印经布施了,这个法子好,非常之好!自己要不了道,将来还债不要自己还,为什么?每个人拿到经书,他都会替我还,所以自己就轻松了,这是个好办法。所以辗转布施这个非常重要。所以可以接受,接受之后要辗转布施、辗转供养,自己千万不要去贪图供养。这个会起贪心的,钱财堆在那里愈多愈想多,这不得了,西方极乐世界去不了。所以钱有多少赶紧布施。

  有很多人说:法师,你这个钱留著,留到将来攒到一个数目,我们好建道场。不能干这个傻事情,为什么?到那个时候也许贪心长起来,那个问题就严重了。所以要道场,过去章嘉大师教给我的,我得他的利益很多,他跟我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我们要,要向佛菩萨要,不要向人要。如果我要一个道场,我向佛菩萨要,佛菩萨会把道场送来,自己不操一点心,这个就对了。自己去操心、去想、去化缘,那苦死了,那不是人干的事情。所以我在台北这两个道场都是佛菩萨送的,我没有这个念头要道场,也没有想到要去化缘,化缘是决定不干的。

  昨天晚上来听经,有个法师他就来跟我讲,他要叫我帮他化缘,我说:这个事情我不能做,为什么?我一生从学佛到现在,从来没有跟人化过缘。我说:我这个例子不能开。我说:这个例子一开,将来每个人都拜托我化缘,那我可就苦死了。决定不能化缘,我要道场,向佛菩萨要。只要是正当的用途,佛菩萨一定把道场送来,送的道场一定是恰到好处。为什么?够你现在用。你如果讲今天,在台北市佛菩萨送这么大一个道场给我,送你们这个弘法团这个大道场给我,没用处,为什么?我没有这么多人,我不需要这么大的地方。所以佛菩萨送来恰到好处。如果将来我们人再多,佛菩萨又会送一个大的来,这个多好,一点都不要操心。

  所以说完全仰靠佛菩萨,这有护法神,有诸佛菩萨。尤其这个经念了之后,信心十足。为什么?我们所有一切情况,阿弥陀佛、观音、势至一切诸菩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现在需要什么,马上就送来了。现在不需要的,给了我添我麻烦,给我找麻烦,给我找累赘。所以学佛学到一生当中自在快乐,无忧无虑、无牵无挂,这多快乐!真正得到离苦得乐,真正得到这个利益。再往下面看:

  【赫奕欢喜。雄猛无畏。身色相好。功德辩才。具足庄严。无与等者。】

  『赫奕』是盛大之貌,『欢喜』,『雄猛无畏』,这个原理都是身心清净,依教修持,你才真正能得到。『身色相好』,三宝加持。『功德辩才,具足庄严』,无一不是三宝威神加给我们的。『无与等者』,我们凡夫都能够得到少分,何况这些菩萨!这是一定的道理。后面这一段是诸佛赞叹。

  【常为诸佛所共称赞。究竟菩萨诸波罗密。】

  『菩萨诸波罗密』通常讲的是六度万行,这些菩萨都能够做到圆满,都能够做到究竟。

  【而常安住不生不灭诸三摩地。】

  这是菩萨无比殊胜之处,也就是始终能够保持身心洁净、一尘不染,像六祖大师讲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就是住在这个『不生不灭』的『三摩地』,「三摩地」是定。

  【行遍道场。远二乘境。】

  『遍道场』是遍一切诸佛道场。西方世界菩萨神通广大,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刹土,他应念即生,这前面我们都读过的。『远二乘境』,他绝对不会退转做小乘。小乘就是只求自利,不愿意帮助别人。他不会退堕在小乘。

  【阿难。我今略说。彼极乐界。所生菩萨。真实功德。悉皆如是。】

  『悉皆』两个字我们要留意,「悉皆」就是统统都是这样的。为什么叫你留意?我们一生到那个地方也是这样的,这与我们有分,换句话说,从上上品生到下下品生统统是一样的。绝对不是说这上品往生的才是这样的,下品还不行,没有这个意思。所以「悉皆」是从上上品到下下品,咱们每个人都有分。到那里去,你要说你自己的功德、智慧、神通,你读读经那就是的,到那边去统统都具足,所说的都是自己,实在说,说不尽!佛在此地讲:

  【若广说者。】

  『广』是详细跟你讲。

  【百千万劫。不能穷尽。】

  跟你讲一百劫、一千劫、一万劫都讲不完,西方极乐世界之好,佛都说不尽,我们哪里能想像得到!所以这个地方只有赶紧去,到了那个地方自己就明了了。佛不会说假话的,不会欺骗我们的,我们一定要相信。不相信佛的人是最没有福报的人,他不相信佛的话。世间人的话,这个人心不真实,三心两意,他相信;佛的真实话他不相信,这个人是很没有福报的。所以有福报的人信佛,佛经上讲的句句话,我们都要相信。请看底下一章:

  【寿乐无极第三十二】

  这一章也是赞叹西方极乐世界菩萨的妙德。

  【佛告弥勒菩萨。】

  『弥勒菩萨』是无量寿会的当机者。所以一般经上,当机者多半是一个人,本经当机有两个人,前面是阿难尊者,后半部弥勒菩萨。「弥勒菩萨」是本经的当机者,你就晓得弥勒菩萨跟西方极乐世界的关系非常密切。

  有一些同修喜欢弥勒菩萨,想亲近弥勒菩萨,往生弥勒菩萨的净土,不容易,非常非常不容易。不过如果你是想真正喜欢弥勒菩萨,倒是有一个方法,可以走近路,可以到他那里去。走什么近路?念阿弥陀佛,先到西方极乐世界,马上到他那里去,他不会拒绝的。为什么?一看到是阿弥陀佛的学生来了,那要特别欢迎,这个是巧妙。因为你不走这一条路,你要从娑婆世界直接到那里去,你要修「唯心识定」。唯心识定可不是容易修成功的,「五重唯心识定」,它有五个层次,这五个层次要认真的学习。换句话,只有进步不退步的话,过去李老师算了一算,至少要三、四百年才能修的成功,你哪有这个寿命!不要说五重了,就算最低的一重,差不多就要四、五十年的的时间,你还未必能修成功,所以相当不容易。

  弥勒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唯识的教授,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有唯识学。谁来教?弥勒菩萨去教,天天都要去上课。所以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一天不跟弥勒菩萨打招呼、见面。所以一见到弥勒菩萨,可以拍拍他的肩膀说:菩萨,我想到你那里参观参观。好!手牵著手就去了,这是抄近路的方法,决定可以去的。修那个法门未必能去,这个法门决定可以去。

  所以古德给我们说,生西方净土就是生十方一切净土,见阿弥陀佛就是见十方一切诸佛。这个话讲得一点不错。你要是真正修唯心识定修成了,到了弥勒净土,你要想到西方净土,不一定能去,弥勒菩萨不带你去,看看你,「还不行,你的善根福德不够,你不能去」,不带你去。你从极乐世界来,特别优待你,那不一样。所以大家要把这事实真相搞清楚。这个地方,佛对弥勒菩萨说了:

  【诸天人等。无量寿国。声闻菩萨。功德智慧。不可称说。】

  『称』是称扬,『说』是宣说。极乐世界里面的『声闻菩萨,功德智慧』说不尽!前面说过。

  【又其国土微妙。安乐。清净若此。】

  『清净若此』,「清净」到这个程度也是说不出。弥勒菩萨知道,因为他天天去,所以世尊给他一提,他都晓得了,他都知道。下面佛勉励我们:

  【何不力为善。念道之自然。】

  修学这个法门,所有一切成就无一不自然,这个好!如果我们今天是真正信奉佛教,说老实话,你这一生的生活也是安乐清净、快乐自然,真正可以得的到。问题在哪里?你不相信。你不要说「我现在信佛」,那是假的,不是真的。现在马上有钱赚,一下可以赚一亿,你马上去了,经都不听了,你马上就去了。「我今天晚上可以赚一亿新加坡钱的时候,我还听什么经?」不听了,可见得你那个心是假的,因为你现在没有事情,晚上不能工作、不能赚钱,所以跑到这里来听经。

  不仅仅是诸位,我出家的时候受戒,我是出家两年才受戒,受戒受得晚。我一出家就讲经,就教佛学院,那时候白圣老法师在十普寺办的三藏学院,我一出家就到他那个佛学院教书,去教佛学院,两年以后这才受戒。受了戒到台中去看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去看他,他老人家一见面就给我两个字「信佛」,叫我要信佛。然后再加注解,他说:你学佛这么多年了,出了家,也受了戒了,也讲经教学了。他说:我今天跟你讲叫你信佛,这个话你听到也许奇怪,难道还不信!真的不信。不但说我们这个初学,他就讲了:甚至於老和尚出家修行一辈子,学到老了,八十、九十岁了还不信。信佛哪有那么简单,什么叫信?你把这经典上佛所教你这些统统都做到了,这才叫信佛。你天天念,念了做不到,这哪里叫信佛!譬如给你讲孝顺父母,我懂得了,在家里没有尽到孝道,你信了吗?没有信。叫你奉事师长,我也知道奉事师长,见到老师根本就不恭敬,这一条你也不信。所以信佛好难,不容易!

  信佛,佛力才加持得上。信佛的人快乐,信佛的人有佛菩萨加持,样样不操心。我这一点,也就章嘉大师先教给我的,李老师以后鼓励我。章嘉大师教我要信佛,什么事情不要求人,他说求人很烦恼,看人的脸色,心里很难过,求佛多好!求佛,佛是一定会应的,所以一切叫我求佛。他说求的时候,有时候求不到,求不到是什么原因?自己有业障。不是佛不加持你,自己有业障障碍了,佛加不上。这时怎么办?忏除业障,业障消失了,佛力决定加持得上。什么样忏悔?不是叫你去拜梁皇忏、拜水忏、拜大悲忏,那个未必能忏除得了。真正的忏悔是改过自新,我知道我有过失,知道我错了,我能够改过来,这叫真正忏悔。忏悔是不贰过。

  所以你自己知道你的过失,这是觉悟,知道自己过失这是觉悟。你能够把过失改过来,这是功夫,真正的功夫。你不能够改过自新,说什么都是假的。天天念佛、拜佛、求佛,用什么心求?贪瞋痴慢求,还跟佛谈条件:佛!你保佑我,我发一万块钱财,我供养你一百。还有条件的,这不要说佛不会答应,我都不会答应。叫你赚一万,你才拿一百块钱来报酬。所以大家千万不要把佛菩萨看成傻瓜、看成好欺骗的,这是你自己上当了。佛菩萨不好骗,我们起心动念,他都知道,我们心地善恶、起心动念,他统统晓得,决定不会上当,决定不会受欺骗的。说实在话,你只是自欺欺人而已,增长自己的罪过。所以大家要晓得什么叫忏悔。

  所以佛法的修持的确不重形式,要重实质,不在乎这个形式。形式上这个忏悔有没有必要?有。为什么必要?是做给别人看的。懂不懂?好像我们唱戏、表演,是给那些没有学佛的人看。你看他们都在忏悔,想想我有业障也应该忏悔一下。是提醒他们,不是自己,自己用的不在形式。形式都是为了接引众生,为了帮助众生、启发众生,是这个意义,所以这是大慈大悲,诸位要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形式也不能够忽略。每次有这个形式,很多人看到,不学佛的人看到,他会受感动,会引诱他入佛门来,用意在此地。这就是真正信佛,是三宝加持。所以教给我们要努力修善,『念道之自然』。

  【出入供养。观经行道。喜乐久习。才猛智慧。心不中回。意无懈时。】

  这些都是说明极乐世界那些大众的功德。『出入供养』,这是「出入」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对西方极乐世界出入自在,想到哪个佛国土就到哪一个佛国土,想什么时候回来就什么时候回来,一切是随心所欲,出入自在。当然出去供养诸佛,回来供养本师,本师是阿弥陀佛。

  『观经行道,喜乐久习』,欢喜、快乐、恒久的在学习,所以『才猛智慧,心不中回』,「中回」就是退转的意思。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决定没有在修行中途退转,没有。所以他那个地方确实各个都是圆证三不退,圆是圆满,圆满的证得三不退。

  『意无懈时』,他们身体之好,前面我们读过「虚无之身,无极之体」。所以他们的体力不像我们,我们会有疲倦的时候,他们不疲倦,他不要睡眠,他不要饮食,永远不疲不倦。这么好的身体,他方世界里头所没有的,就是他没有懈怠的时候。

  【外若迟缓。内独驶急。】

  外面看到一个个温文尔雅,好像是一切都是慢慢的;内心里面精进,内心是真精进,这一点我们要学习,这个是修行最良好的态度,可以说修行的典范。修行人一举一动要缓慢,不要急躁,要缓慢、要稳重,但是内心要精进。内心怎么精进?这一句佛号二六时中永无间断,这就是真精进。所以内心要精进。

  【容容虚空。适得其中。中表相应。自然严整。】

  这几句话是赞叹殊妙功德。殊妙功德都是因为他『适得其中』,「中」是中道。佛法讲中道,儒家讲中庸,世出世间的圣人都教给我们用「中」。佛法讲「体、相、用」,这是称为三大,「体」是空,「相」是有,我们「用」要用中,既不偏空也不偏有,那你就得自在了。所以《华严经》这「大方广」三个字就是代表的体相用,体「大」,相「方」,用「广」,用是广,用中。中就是既不偏空,也不偏有,空有二边都不执著,所谓是「空有二边不住,中道不存」,这叫真正会用中。所以西方极乐世界这么多菩萨,为什么这么自在?为什么这么快乐?都是因为他会用中,他会用中道。所以『中表相应,自然严整』,这两句形容他们生活的状况,自在圆满。

  【检歛端直。身心洁净。无有爱贪。志愿安定。无增缺减。求道和正。不误倾邪。随经约令。不敢蹉跌。若於绳墨。咸为道慕。旷无他念。无有忧思。】

  这一段也是我们修行的一个准则,换句话说,是我们修行的标准,我们应当重视。前面两句,『检歛端直』,这是在修学,特别是在初学要注意。「检歛」,每天我们要反省,我们要检点、要收歛,要检点、要收歛的意思就是不放逸、不随便、不马虎,就是这个意思。凡是处事待人接物要负责任,要认真负责,就是这个意思。就是要「检歛端直」,端是端庄正直,这是做人的一个标准。

  『身心洁净』,这话前面讲过很多,这心清净,决定不染、不迷、不邪。心清净当然身就自然清净,身心清净,决定没有爱贪,没有爱贪就没有瞋恚,就没有愚痴,这是有连带关系的。

  『志愿安定』,世出世间这个「志愿」都要「安定」,不要受外面的诱惑。你说出世间法,我们选定净土法门,我们心安在这里,定在这里,我们不会再改变。世间法,我们选一个行业营生,营是经营,使我们在这世间生活可以过得去,没有忧虑就可以了。不要贪图要赚多少钱、要发财,没有这个必要,说老实话,这都是痴人说梦。你去贪,你天天去想,你能够想得到?想不到,不要搞这些。所以说心安身安。你能够知足,你这一生决定快乐;你不知足,那你苦了,你的罪有得受了。所以人一定要知足。

  我们学佛的人有愿无求,我有愿,我有很大的愿,但是我不求,所以我很快乐。我有愿,愿里头再有求,那就很苦了,那就非常苦了。有愿没有求,身心自在。没有愿不行,阿弥陀佛发的四十八愿,怎么没有愿!我们努力去修,不要希望这个愿望马上就得到,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一定要安分守己,所以志愿要安定。只要自己生活能过得去,衣食不缺,这个人就很幸福了,就非常的快乐了,比富有的人快乐多了。富有的人,天天在忧虑,天天在操心,天天在牵挂,那是苦不堪言。

  所以不要认为富贵的人好,我看富贵人都很可怜,经上讲「可怜悯者」。为什么?又怕他的田宅被人侵占,又怕货币贬值,操心多,那个操心真多。很多他牵挂操心忧虑的事情,我们想都想不到,日子过得很苦,不愿见的人也都要见,不愿拉手的人也都要拉手,你看做大官的,一天给人家拉多少手,拉的手都酸了,都累了。应酬的时候要给人家举杯,举杯手也举多了,手也酸了。他不应酬不行,他那个交际应酬很广泛,那不是好事情,在我看起来很痛苦,不是好事情,那个事情请我干,我也不干。

  『求道和正』,「和」跟「正」这两个字要重视。儒家也说「礼之用,和为贵」。我们佛家最起码的团体生活,佛教给我们修「六和敬」。如果不修六和敬,这不是佛教的道场,佛教道场一定要修六和敬。你拣别这个道场是不是佛教,是真佛教还是假佛教,你就用六和敬来看,那是一点都不错。六和敬的道场是佛法真正的道场,诸佛护念,龙天拥护。如果不是六和敬的道场,换句话,就是斗争道场。

  末法时期,斗诤坚固,彼此见解、思想不相同,利害冲突,他就会起斗诤。这样的道场没有佛菩萨,佛菩萨不在此地,虽然供的佛像,佛像没法子,佛不能禁止!你家里可以供,但是佛菩萨决定不在这个地方,他不在。谁在呢?有的时候你去烧香也灵,你去问卦也灵,那是什么?有妖魔鬼怪假装佛菩萨在这个地方主持道场,所以不是佛的道场。虽然供的佛像,里面那个神明是妖魔鬼怪,不是佛菩萨,这个诸位要知道。

  所以我们要建立真正道场,一定要修六和敬。如果你家庭是真正佛教家庭,你一家要修六和敬。所以六和敬并不限定是出家人,在家人也可以修,你的家庭也可以修。四个人以上,一家人修这六条,你这个家庭就是佛教家庭,就是道场,就是诸佛护念的地方,就是龙天拥护的地方。不一定在寺庙,所以每一位同修在家里面都可以修。

  『随经约令』,「约」就是约束,换句话说,依照经典的教训去做,不敢有差错,就好像『绳墨』一样。「绳墨」是从前(现在都没有了)这个木匠,大概年岁老的人还能够知道这个事情,木匠要锯木柴,他先用个绳墨,一条绳子染上墨先打一条线,然后照这个线再锯,绳墨就是指的那个。现在不用了,现在用尺画线了,所以比从前方便多了。这经是古时候译的,所以所说的古时候的事情。这就是我们现在讲「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一定要守规矩,「绳墨」就是规矩。

  『咸为道慕,旷无他念,无有忧思』,他心里头没有牵挂、没有忧虑、没有烦恼,所以确确实实真正是自在快乐,心里面是海阔天空,没有一点妄念,没有妄想。

  【自然无为。虚空无立。淡安无欲。作得善愿。尽心求索。含哀慈愍。礼义都合。苞罗表里。过度解脱。】

  这个境界还是前面讲的「适得其中」,才能够达这个境界。他到『自然无为』,「无为」就是一切不必造作,自然成就,这个叫真自在。所以大家如果真正明了佛法、通达佛法,依照佛法的修学,实在讲,纵然不出三界,不能往生,你来生得人天福报是自然的。可是你要知道怎么修法,我今天布施,我布施出於自己的诚意,欢欢喜喜、快快乐乐修布施,你来生得的福报,我们讲财布施,举这个例子,你来生的财富,不要操心自自然然就来了。为什么?你前世种因,是自然的。

  如果你这一世布施,有很多人劝你,劝你布施,劝得太多了,不好意思了,「好,我今天布施」,来生能不能得福报?得福报,但是不容易得到,也是经过很多周折,很多辛苦才得到,因是这样的,果也就是这样的。如果你是布施之后又后悔了,想尽方法再把它拿回来,好了,你这一生发大财了,财发了没几天它丢掉了,一切都失掉了。什么样的因得什么样的果报,「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没有偶然的,没有侥幸的,这一点同修们要注意。

  就是修供养也是如此,譬如说你要供养法师,请法师到你家里去吃饭,或者是到外面菜馆里面去吃饭。不错,你是修了福,法师接受你供养,但是法师从自己地方辛辛苦苦跑到那个地方去吃一餐饭,将来你得福报了,也很辛苦才会得来。如果你这供养是从家里准备好了,送到法师那个地方去供养他,法师没有受辛苦,将来你得的福报,自自然然得到,不要受一点辛苦。

  你不知道怎么修因,所以你看到现在人许许多多的果报,有很多人发财的确没有操心,财源滚滚而来,你就晓得他从前是修的什么因。有些人发财,受了很多的辛苦,去操心经营也得到了,他前生修的时候,不是修得那么痛快,不是自然的。不明事理,我们想得到好的果报都很难得到,这种事情唯有佛经才说得详细、说得圆满,其他宗教里头都没有讲得这么详细的。所以是「自然无为」,无为而无所不为。

  『虚空无立,淡安无欲』。所以菩萨的大愿都是利益众生,绝对没有自利的。菩萨念念都是为别人著想的,没有为自己想一椿,没有。所以常常想众生,常常想别人,久而久之把「我」给忘掉了。所以佛法讲「无我」,不知不觉的「我」就没有了。小乘人要去我执,好难好难!为什么?他是著相在求。大乘方法妙极了,太妙了,就是不想,教你起心动念想别的,想众生、想佛菩萨,不要想自己,久而久之,不知不觉的我执没有了,破了我执了。净土法门尤其是妙,教你起心动念都想阿弥陀佛,除了阿弥陀佛什么都不想,这个方法非常之巧妙。这功夫用久了,他为什么会得一心不乱?得一心不乱,我执就断掉了,也是这个道理。

  『作得善愿,尽心求索,含哀慈愍,礼义都合』,这四句就是讲念念为一切众生,一切愿求都是为了「慈愍」一切众生。虽然修佛法不离世间法,「礼义」是世间法,决定不违背世间的礼义,不违背世间的法律,不违背世间的风俗习惯道德,决定不会违背的。这个佛法才能在世间广为大众欢迎,才会被人接受。如果你与世间社会风俗习惯,乃至於一切制度要有抵触的话,你这个道决定不会受人欢迎。所以现在有许许多多,像地方政府对於宗教活动都加以限制,为什么原因?就是因为它许许多多的教义与我们的社会、与我们的生活习惯相抵触,破坏我们的生活习惯,破坏我们的安定和睦,这个我们当然不能接受,这是一定道理的。所以佛法一定要适合於世间法,「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它没有离开世间。在一切世间法里面,觉而不迷、正而不邪,这是佛教给我们的。「苞罗表里,过度解脱」。

  【自然保守。真真洁白。志愿无上。净定安乐。】

  『保守』就是襌宗里面讲「保任」的意思,「任」是任运,也就是自然,任运自然,要在这里面保守住。换句话说,无论境界顺逆,不管处什么样的环境,都能保持自己的清净心。『真真洁白』,保持你清净心,也就是说决不为外面境界所改变。不管外面境界怎么样,自己能做主宰,这个主宰是无上的主宰,那就是心地的清净,觉不迷、正不邪。环境,修行人知道,环境里面实在讲没有好坏,好坏在自己的心。自己的心好,没有境界不好的,处逆境也好,顺境好,逆境也好;如果心地染著,顺逆境界都不好。可见得,真正修行人是要用自己的心去转外面的境界,「境随心转」这就对了。

  『志愿无上,净定安乐』,不但是菩萨,我们现在生活也要求这个标准。「净、定、安、乐」这是四个字,四个字互为因果。你心不清净,你决定得不到定;你心不定,你就决定不安;你心不安,你还有什么快乐?你没有快乐。所以这四个字互为因果,净是因,清净心是因,定就是果;定又是因,安是果;安是因,乐是果。所以你真正得到自在快乐。所以这个四字很重要。

  【一旦开达明彻。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参回。转变最胜。郁单成七宝。横揽成万物。光精明俱出。善好殊无比。著於无上下。洞达无边际。】

  这一段里面给我们说了三句「自然」。『一旦开达明彻』,这就是襌宗里面讲的「开悟」。说一旦开悟,这一旦开悟是基於前面这一句「净定安乐」,你才能开得了悟;你没有前面这个基础,开不了悟。

  「开达明彻」就是明心见性。见了性之后,你看到一切万法森罗万象,这是『自然中自然相』,这个森罗万象,这一句话就是一般经上讲的「诸法实相」。开了悟之后,你所见到的一切诸法真实相都见到了。这句话的意思很深,要细细解释,就这三句至少也要两个小时,我们不能那么讲,那么讲这个经讲不完。这次我跟同修们说了,我们是略说。如果来年有机缘,我们再来细说,有很多容易懂的,我们就不说了。单单这意思很深的,我们提出来研究讨论,深入的研究,这里头很有趣味,了解一切诸法的真实相。

  前面这个「自然」就是本性,后面这个「自然相」,就是从真如本性现出一切的现相。这个跟现代科学里面的见解不相同,科学家还没有到这个境界,有些他能够解释,有些他还没有法子解释。他在现象上能解释,但是在根本上,这个现象怎么产生的,他还没有办法理解。

  『自然之有根本』,「根本」就是真如本性,也可以说这个根本就是「理一心不乱」,这个就是根本。由此可知,我们念佛所求的,是求自然之根本,我们求的是这个。『自然光色参回』,这「光色参回」就是森罗万象,变幻灿烂,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美不胜收。我们十方世界现前的依正庄严也是不可思议,何况西方世界?

  底下一句说『郁单成七宝,横揽成万物』,这两句都是说明一切万物成於自然,也是性德里面流出来的。《华严》上讲「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唯识学家所说的,一切万物怎么来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它这两句话跟这个意思是相同,说法不一样,意思相同。但是这个地方说的非常之美,这像文学家的作品一样。「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个话说得很直,直率,是直而不华。它这里说的非常的华丽。

  「郁单」就是北拘卢洲,我们四大部洲里面,北拘卢洲福报最大,那个地方衣食一切都是自然的,不要耕作,不要辛苦的去经营,一切衣食住行很容易得到,自然可以得到。所以那边人非常幸福、非常快乐,可惜的那边人不信佛,没有佛法。所以韦驮菩萨讲「三洲感应」,北拘卢洲又没有佛法,他不要去了。这一洲的人福报很大,所有一切都是自然成就的。所以这里就举这个比喻「郁单成七宝,横揽成万物」,这是比喻一切万事万法无一不是自然成就,都是从真如本性里面露出来的。这全是华严境界,全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境界。所以这几句话意思非常之深、非常之广。

  『光精明俱出』,「光」是光明,「精」是精华。『善好殊无比』,不但是好,这「善好」是好到了极处,一点缺陷都找不到。『著於无上下,洞达无边际』,「著」是明显,「无有上下」,这就是说明清净平等,平等的明显。「洞达」,洞是洞彻,达是通达,无有边际。这是说明西方极乐世界这些菩萨真实的功德,依正庄严,无一不是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一切自然成就,这一段佛给我们叙说出来。底下劝勉我们,所以说:

  【宜各勤精进。努力自求之。】

  不是我们求不到,只要我们真正精进求取,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得到。所以经上讲的这些境界、智慧、神通、功德,只要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就统统具足。可见得这个经绝对不是赞叹那些菩萨,让我们望尘莫及,看到只是羡慕羡慕而已,我们自己得不到。这是佛劝我们,我们每个人都得到,所赞叹的都是我们自己的德能,都是我们自己生活美好的环境。只要大家相信,只要大家发心,大家肯念佛,你决定在这一生当中圆满成就。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作者:miaoyin居士整理 录入:纯净纯善 来源:净空老法师法语
  • 净空法师文集(www.jkfswj.org) © 2016 欢迎转载,功德无量!
  • Email:52889904@qq.com 站长QQ:52889904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