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文集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认识佛教 >> 佛法与人生 >> 内容

祭祖的意义/ 慎終追遠 民德歸厚-「中元祭祖」的意義和方法

时间:2015-3-13 12:52:27 点击:1249

祭祖的意义/ 慎終追遠 民德歸厚-「中元祭祖」齋、懺、超薦的意義和方法 慎終追遠 民德歸厚-「中元祭祖」齋、懺、超薦的意義和方法   上官居士、慧嚴法師、丁嘉麗  (共一集)  2014/7/19  台灣台南極樂寺(節錄自無量壽經科註第四回學習班02-042-0061集)  檔名:29-453-0001   老法師:諸位同學,大家好。好,我們開始。   學生:上官居士,中元祭祖,齋、懺、超薦的意義和方法。   孝是中華文化根,敬是中華文化本,千萬年來中華文化依此二字生生不息,源遠流長,海納百川,橫遍十方,豎窮三際,過去無始,未來無終,無有一法先之,唯此先於諸法,此乃自性使然。中元祭祖就是圓滿孝敬之道的體現,這一原係民間的祭祀節日,逐漸演變成集合傳統民俗、道教中元節、佛教盂蘭盆節,三為一體、三教一源的齋懺、祭祖、超薦儀式,通稱中元節。將慎終追遠,民德歸厚,謝罪自身,拔度九祖,普度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的儒、釋、道思想,融合得天衣無縫,成為了本是同根生,自性之流露,開花又結果的美好景象。大慚愧弟子有緣受命整理中元節的意義,和在此期間修正自身的方法,非常感恩護法大德胡居士的無比慈悲,給不肖弟子如此殊勝的學習和懺悔機會。現將所整理的淺顯資料報告於此,以期中元法會功德圓滿。   甲、中元節的來歷和意義。甲一、漢民族傳統的中元祭祖。《禮記.祭統》曰:「凡治人之道,莫急於禮;禮有五經,莫重於祭。」古人把祭祀作為諸禮俗中的首重。《禮記.祭法》記錄:「夏后氏禘黃帝而郊鯀,祖顓頊而宗禹。」指出早在夏朝對祖先的祭祀已經存在,古有四時祭祖:春礿、夏禘、秋嘗、冬烝,過時不祭,則失為人子之道也。七月十五祭祖有其特殊的時節含義,七月原是小秋,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請祖先品嘗新米,以示孝心。《弟子規》中,「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不僅是侍奉雙親於生前,身後更是持孝道不變,時時處處先祖宗、先父母,後子孫,知恩、報恩。   秦漢有奉常一職,屬九卿之一,其職官名稱即源於奉命讓祖先嘗新之意。南朝《荊楚歲時記》裡記載的七月十五日祭祖,淵源於古代的媵祭,即以新穀祭祖先。漢代的媵祭在立秋日,《後漢書.劉玄傳》卷九十一:「欲以立秋日,貙膢時共劫更始。」可見用新穀祭祖由來已久,但秋嘗祭祖日期,在魏晉時期才逐漸固定在農曆七月十五日。民間也有七月半的說法,意為從七月初一到十五持續獻供、祭祖、超薦。有些地區,如雲南諾鄧村至今仍保留著七月半的祭祖習俗,成為一年中除春節之外,持續時間最長,規模意義最大的傳統習俗。更有七月夜裡路邊點星星之火,河中放燈,並提供鞋子等習俗,普度鬼魂,為其引路,給餓鬼施食的要緊之事,民俗謂之施孤。   南北朝時期,顏之推所撰《顏氏家訓》享譽千秋,開後世家訓之先河,是我國古代家庭教育理論的珍貴遺產。歷代學者推崇備至,視之為垂訓子孫以及家庭教育的典範,更納入《四庫全書》子部。這部家訓之祖中記載:「若報罔極之德、霜露之悲,有時齋供,及七月半盂蘭盆,望於汝也。」這段教誡顏氏子孫的家訓,更是真實、有力的體現出當時儒家習俗和佛教盂蘭盆會已經完美融合,深入民心。   甲二、道教中元節的演變過程。中元節淵源於道教三官和三元日,三官大帝即天官、地官、水官,亦稱三官。世俗有說,天官為唐堯,地官為虞舜,水官為大禹。道經稱: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誕辰日即為三元日,故以農曆的正月十五為上元,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為下元。北魏時期,將三官和三元相結合,出現三元節。大約隋唐後,才出現單獨於中元日舉行大獻儀式的中元節。唐代三元節,由皇帝下敕,天下諸州禁屠三日,令百姓是日停宰殺漁獵。明代以來,每逢三元節,人們都要到廟宇祭拜三官,懺悔罪過,祈福免災。時信仰三官的人都要禁葷食素,稱為三官素。《道藏》記載:「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選眾人,分別善惡。於其日夜講誦是經,十方大聖,齊詠靈篇。囚徒餓鬼,當時解脫。」依《三元品戒經》三元謝罪之法,中元節就成為懺悔、謝罪自身,拔度九祖,惡對罪根,拔億萬祖先長夜之魂的道教重要節日。   甲三、佛教盂蘭盆會傳入中國,發展於中國,融入中國。盂蘭盆會源於《佛說盂蘭盆經》,盂蘭二字翻譯為解倒懸,是極苦的意思。這是一種比喻,是人死後墮落於三惡道中,如餓鬼道中的眾生,似被倒懸著一樣,極為痛苦。用盆器盛著各種百味美食,恭敬奉獻佛僧,承仗三寶不可思議福田之力,以解救先亡倒懸之痛苦。我國最早行盂蘭盆會,傳說是在梁武帝時代,據《佛祖統紀》卷三十七載:「大同四年,帝幸同泰寺設盂蘭盆齋」。《釋氏六帖》也記載有,梁武帝每逢七月十五日,即以盆施諸寺。自此以後,蔚成風氣,歷代帝王、臣民多遵佛制,興盂蘭盆會,以報答父母、祖先恩德。   甲四、三教一源的中元節。民間七月祭祖習俗,與道教中元節、佛教盂蘭盆會,皆以孝敬為根基,以供養、懺罪、普度為主題內容。三教一源,祖德流芳,中元普度,如今的中元節已成為儒釋道三為一體的華夏民族傳統節日。二0一0年五月十八日,在中國文化部公布的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中,香港特別行政區申報的中元節(潮人盂蘭勝會),被列入民俗項目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乙、中元祭祖,齋、懺、超薦的宗旨和方法。在整理這篇報告時,更清楚的認識到,道教和儒、佛一樣,原本都是教育。佛陀教育的目標是培養一切眾生成佛,儒家的教育目標是成聖賢君子,道教的教育目標是成仙作天聖。道教以學道、修道、行道為本,學道者,皈依道、經、師三寶。道寶,太上三尊也;經寶,三洞、四輔真經也;師寶,十方得道眾聖。這與佛教的佛、法、僧三寶不謀而合,都是教法和證法的核心。中元祭祖是儒釋道三種教育的完美結合,因此,若要圓滿此功德,必依據正確的教育宗旨和方法。   我淨宗學人以一部《無量壽經》會集本和《科註》為教材,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為宗旨,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為最終目標,於一切時、一切處都不忘此本分功課。因此,大慚愧弟子引用《無量壽經》中,「宜自決斷,洗除心垢,言行忠信,表裡相應,人能自度,轉相拯濟」,「實當念佛,度未度者」,這兩段經文闡述中元祭祖齋、懺、超薦的方法。   乙一、中元祭祖圓滿與否,首在發菩提心。《無量壽經》世尊所言「宜自決斷」,就是講發菩提心。勸導一切眾生於生死輪迴有正確的認知,抉擇自己此生是要仗佛力轉迷為悟,還是繼續靠自力輪迴顛倒。道教的三元節和中元節,也都是講究懺悔謝罪自身,拔除自身罪根,度億萬祖先長夜之魂。儒家民俗中的秋嘗祭祖,以新米供養,請祖先品嘗,除體露深厚的孝道根基外,更展現出民族勤勞的美德。後世子孫若不發心勤勞耕作,次年秋嘗時節,只能眼看他人果實豐收,而自己的祖先也因此蒙羞。可見三教中元祭祖的基礎都在發心,子孫後代自當端身正意,自當懺悔謝罪,自當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真為了生死、出三界,真為往生極樂。則信之既深,發願必切,行之才有力。因此,印祖《文鈔》有言,「古語云:聰明不能敵業,富貴豈免輪迴。生死到來,一無所靠,唯阿彌陀佛,能為恃怙」。《無量壽經》言:「人能自度,轉相拯濟」,拔除自身罪根,方能拔度祖先罪根。因此,中元祭祖首在發菩提心,真信極樂世界,真願往生極樂世界,究竟圓滿,一生成佛。以此發心為宗,成就圓滿普度功德。   乙二、中元祭祖之供齋法,重在心齋。自古以來,無論是傳統民俗、道教中元節、佛教盂蘭盆會,都離不開供齋,獻供儀式是祭祖的重要環節和內容。儒釋道三教的教學都注重實行,《顏氏家訓》就提出「學貴能行」,淨土法門更著重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執著、不分別、不起心動念。因此獻供儀式就如同後世子孫遵守佛訓、祖訓、家訓,然後拿出學習成果供養佛陀和先祖。供桌所擺放的物品只是一種象徵,若無潔身自好的品德,心得開明的見地,了脫生死的把握,當生成佛的信願,供齋就形同虛設,就違背了三教均注重實行、實修的教學理念。   《無量壽經》世尊在開示「宜自決斷」後,就提出「洗除心垢」,這就是中元祭祖供齋的重點,實際在於洗除心垢的心齋。道家《混元皇帝聖紀》云:「按諸經,齋法略有三種,一者設供齋,以積德解愆。二者節食齋,可以和神保壽,斯謂祭祀之齋,中士所行也。三者心齋,謂疏淪其心,除嗜欲也;澡雪精神,去穢累也;掊擊其智,絕思慮也。夫無思無慮則專道,無嗜無欲則樂道,無穢無累則合道。既心無二想,故曰一志焉,蓋上士所行也。」心外無法,法外無心,絕欲去憂,洗除心垢,格物致知,心無二想,一心歸命,阿彌陀佛,此為真供齋。   以此功德獻供於諸佛菩薩、自恣僧眾,和一切龍天護法,先祖長夜之魂,惡道極苦之罪,方能得以解脫。一切眾生本為一體,我之罪根即先祖之罪根,先祖之罪根即我之罪根,我之罪根拔除,先祖之罪根即拔除;我一心歸命阿彌陀佛,我心即阿彌陀佛,極樂依正莊嚴即在我心中,我心懷先祖,先祖即在我自心極樂淨土中。七寶池蓮花盛開,莊嚴海會聖眾,均為我自心拔除罪根,清淨平等覺所變現。佛心、先祖心、我心,三心是一,一即真心。一心歸命,阿彌陀佛,唯此心齋之法,乃證真心之道。   乙三、祭祖、念佛心不能歸一,在於生死心不切。凡是不能洗除心垢,沒有真誠心祭祖,實無功德可言,無功德則無供可獻。念佛者多,心能歸一者甚少,原因在哪?在於生死心不切。印祖在《文鈔》中有警示:「天災人禍,無有底極,實足為三界無安,猶如火宅之證。亦堪為信願念佛,往生西方之最切警策也。念佛心不歸一,由於生死心不切。若作將被水沖火燒,無所救援之想,及將死、將墮地獄之想,則心自歸一,無須另求妙法。故經中屢云:思地獄之苦,發菩提心。此大覺世尊最切要之開示,惜人不肯真實思想耳。」天下間最不願散去的宴席,非親情莫屬,大覺世尊最切要之開示,我等卻因還喘息於世間,而未能思地獄苦,未能生大警覺心,因此念佛心不能歸一。   感恩我至親長輩家親,以其死示現於我,引我快快念佛,同證永脫生死輪迴之大事,看似是我親友,真實為我蓮友。所以印祖言:「能真念佛,即為報恩」,無始劫以來一切家親眷屬、冤親債主,今於此中元法會一時俱來此處,乃百千萬劫難逢的化恩怨、染業為往生淨業的絕佳機會。當作報恩想,當作出離三界火宅想,當作西方蓮友救我於生死大劫想。老老實實真念阿彌陀佛,定蒙彌陀攝受,拿到往生保票。一子往生極樂,生生世世先祖、生生世世冤親同證極樂妙果,真實不虛矣。   乙四、中元祭祖的懺悔法就是守住孝、慈的根本戒律。道教尤其注重因果教育,強調善惡果報,惟人自召,乘除分明,毫釐不爽。而七月十五中元節,地宮赦罪的本懷在於慈悲惠利罪苦之眾,講求改心方能改境。有言:「學道之士,莫不持戒精虔,以積累功行」,三元節的三元齋即是依據《三元品戒經》之三元謝罪法而來,嚴持其一百八十條戒律,以改過謝罪為懺。   佛教盂蘭盆會,七月十五是解夏日,又是佛歡喜日,亦是眾僧自恣日。僧眾於此日結夏安居已畢,便在大會中任由眾人恣舉自己所犯之罪,並對著其他比丘作懺悔,叫做自恣,又名隨意,即可以任由他人隨意檢舉自己的罪過。當日一切僧眾,均精持律儀,身口意三業清淨,這時候設齋供僧,功德最為殊勝。佛教和道教於此特殊節日,均以嚴持戒律為懺悔改過。   道家供祀虞氏帝舜(即舜),為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虛大帝。舜於儒家有特別意義,孟子繼孔子之後,於儒學的巨大貢獻之一就是推崇舜的孝道。舜生活在父頑、母囂、象傲的環境,然而卻以其真摯的慈孝,使欲殺不可得,即求常在側,其美名亙古流芳。可見地官的品德即是孝、慈,孝感天地,慈無不勝,孝是一切善法的根,慈能化一切劫難。唐代三元節,皇帝下敕,天下諸州禁屠三日,也是慈的表現。所以,孝、慈是懺悔改過自身的最根本戒律。   《無量壽經》中,世尊在「宜自決斷,洗除心垢」之後即宣說「言行忠信,表裡相應」,這句話就是懺悔改過的戒律。我本來是佛,我本來是盡虛空遍法界第一孝子,我本來是盡虛空遍法界第一慈氏,現在我迷惑顛倒在外表,但我真心並無改變。所以言行忠信,表裡相應,就是恢復我本來的孝、慈,以此為根本戒律。孝,當以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為我父母;慈,以一切眾生為佛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   禮敬參加法會及其他一切有緣眾生,如同禮敬阿彌陀佛。讚歎參加法會及其他一切如法修行眾生,如同讚歎阿彌陀佛。供養參加法會及其他一切有緣眾生,如同親侍阿彌陀佛。對參加法會及其他一切有緣眾生懺悔謝罪,以孝慈為根本戒律,歡喜知錯、歡喜認錯、歡喜改過,如同阿彌陀佛親自教導我來改過。隨喜參加法會及其他一切有緣眾生之功德,決定不嫉妒、不障礙、不毀謗,如同隨喜阿彌陀佛之無比功德。祈請蒞臨法會及其他一切明師,轉法輪、弘正法、傳淨土,如同祈請阿彌陀佛為我導師。至誠祈請師父上人及其他諸佛菩薩長久住世,如同祈請世尊住世為我說法,老老實實作學生。願參加法會及其他一切眾生常隨佛學,隨此阿彌陀佛聖號,心自歸一,直至臨終最後一念,不忘此萬德洪名。恆順參加法會及其他一切有緣眾生,令所到之處,遍吉祥,無憂惱,放下自我一切身心所慮,只為眾生歡喜便是。將法會中所修功德及其他一切功德,普皆迴向莊嚴極樂淨土,即便釋迦、諸佛現身,令我捨此淨土,修餘法門,亦不能稍移我志,我決定是一句阿彌陀佛永不拐彎。   丙、中元祭祖引申含義,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佛教盂蘭盆會以目連救母為緣起,由世尊教授目連,集合眾僧之力共同超拔涉罪亡魂,表達了建立六和敬僧團的義趣,體現了六和敬僧團嚴持戒律,不可思議的功德力量。而七月十五自恣日的時間安排,引申含義甚遠,夏安居結束最後一天,以出家人自己皎潔心行、嚴持戒律的神聖儀式,以保夏安居修習善法功德不失,以此完善建立和合僧團的制度。這些都與《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一書所宣導的和合理念相一致,同時可以看出和合僧團的建立更是離不開嚴格的戒律制度。章嘉大師常常掛在口中的「戒律很重要」,就體現在此。沒有僧團,佛法就失去載體,不能弘傳;沒有嚴格的戒律,和合僧團就無從建立;沒有和合僧團,正法就難以住世。因此,戒律是佛法的生命源頭。   和合僧團於淨宗而言,無不是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為正念,為保此念佛功德不失,必忍人所不能忍,《無量壽經》云:「志願無倦,忍力成就」。今發心護持正法,護持淨宗,護持中元祭祖超薦繫念法會,於法會期間,一切時、一切處修忍辱。不與人辯解、不與人爭訟、不與人埋怨、不與人邀功、不與人還手,任憑一切人、一切事有失公正,冤枉於我,都歡喜接受,感恩戴德。無始劫以來,因不修忍辱,所修善法之功德均化為雲煙,今幸有賢公為我做忍辱仙人的鮮活榜樣,願以此為契機,做好本分工作,決定於法會期間成就圓滿忍辱波羅蜜。以此迴向超拔先祖亡靈,迴向僧團和合、正法久住,迴向一切眾生盡此一生皆成阿彌陀佛。   丁、總結。凡參加法會的大眾,或護持法會的工作人員,首先宜自決斷,發菩提心。其次洗除心垢,重在心齋,思地獄之苦,一心歸一阿彌陀佛聖號。然後遵守孝慈的根本戒律,言行忠信,表裡相應。看一切人皆是佛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禮敬諸佛,讚歎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德遵普賢。最後修六和敬,和合一切有緣眾生,令正法久住,忍力成就。   後記:這篇報告因緣特殊,更不敢怠慢,雖廣查歷史年代出處,多方對比,亦難免出錯、遺漏,不懂者不敢不敬。在此期間,業障現前,令文稿費時頗多,白天念佛,夜裡拜佛,克服困難後,才體會不拜佛不知傲慢心重,不念佛不知生死事大,不精進不知歲月飛逝,不受苦不知感恩戴德。念老生前曾說,不能圖安逸,你看《大經註》草稿多少濕的痕跡,都是汗水和淚水。是啊!不知汗水和淚水的滋味,怎會珍惜今天稀有難逢的得度機會,怎會了解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自性能量的中心點,唯有念佛才是真報恩。   以上是大慚愧弟子上官的學習報告,願意虛心接受師父上人和諸位菩薩的一切批評指正,不盡感恩。阿彌陀佛。   老法師:我們剛才聽了上官的這一篇報告,非常有價值。她也很用心,也用了相當長的時間,完成這篇完整的報告。這個報告應該印成小冊子,廣為流通。中元祭祖是中國傳統文化裡面一樁大事,中國文化之優秀,許多人都掛在口上,優秀在哪裡要落實,落實裡面最重要的一環就是祭祀。祭祀的意思是什麼?不忘本,《論語》裡面說「民德歸厚」。現在這個社會為什麼變成這樣子?本忘掉了。父母是本,本之本是祖宗,誰還記得祖宗?誰還想到父母?現代人的概念,起心動念無不是財色名利,他心裡頭有這個東西;孝親尊師,沒這個概念,沒想到。   現在地球上的人,就像湯恩比所說的,走到了三岔路口,一條是生路,一條是死路。死路是這個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滅絕了,為什麼會滅絕?戰爭,未來的戰爭是核武、是生化。核子彈爆發,空中連我們肉眼,甚至於顯微鏡都看不到的細菌,在高溫之下全部都滅亡,那是最徹底的消滅生物,多麼可怕!第二條路,湯恩比說,人類必須覺悟,徹底放下貪婪,還得要世界統合,成為世界國家。什麼人有能力來承擔這個使命?他在晚年非常相信,有堅定的信心,他說這個任務必定是中國人。他舉出歷史的證明,中國有五千年歷史,他的很多觀念,是從中國遠古歷史而來的,得到的結論。   中國在歷史上,負有盛名的是周朝,夏商周,夏四百年,商六百年,周八百年。但是周朝八百年的最後五百年是春秋戰國,亂世,人民苦不堪言,熬過這五百年。這五百年,諸侯不聽周王的話,各自為政,互相征伐,戰爭不斷。今天這個世界,就像是中國古代的春秋戰國。他老人家過世是一九七五年,他八十五歲,二戰之後他完全看到了。他說二戰之前,地球上主權國家只有四、五十個,二戰之後,他還在世,他所看到的,一百多個了,幾乎增加了一倍,許許多多的殖民地都變成了主權國家。主權國家愈多,就像春秋戰國的諸侯,他們會競爭,競爭升級就鬥爭,鬥爭升級就戰爭。要避免戰爭,唯一的方法就是大一統,世界變成一個國家,像中國夏商周一樣。他是這麼個想法,這想法也很有道理。   為什麼說只有中國來統合?統合不用戰爭的方法,是用道德感化。他看到歷史上,漢朝、唐朝在最興旺的時候,周邊的小國都自動的歸附,不是用武力的,自動的來朝貢,來歸順,聽中國領導人的教誨。他相信這段歷史,他說中國人有智慧,有統一的智慧,有統一的理念,有統一的方法,有統一的成果,有統一的經驗,這是全世界其他國家民族沒有的。非常可惜,他一生沒有遇到《群書治要》,如果他要遇到《群書治要》,一定就指出來就是這個,就是這個東西。   我這次到台南來,在這一個多月時間裡面,將這本書,這本書日本人寫的,叫未來,這是講世界的未來,屬於中國,日本人寫的。這個冊子好,把湯恩比對於東方文化、對於中國傳統這些言論,在出版書籍裡頭,或者雜誌裡面、報章裡面統統蒐集起來,編成這個小冊子,題目叫《未來屬於中國》,非常有價值。這個本子是國內出版的,很早了,我看到這個本子是同學們在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裡面看到的,借出來,我們把它整本印出來,印成一個小冊子,原書還給圖書館。這是得力於現代的印刷術發達,很方便,印一本也行。我在這段時間裡面把它從頭到尾看了兩遍,我覺得這本書,全世界的人每個人都要看,我們要把心量拓開,不能搞自私自利,自私自利是死路。   中元祭祖這個法會,它的精神,提倡孝道。孝是自性的中心點,中國傳統文化就從這裡發出來的,這個是過去我講得很多。中國傳統文化從哪裡發生的?五倫裡頭父子有親。這個親愛是自性的,是從真心發出來的,它不是妄心,這裡頭沒有附帶條件的。換句話說,這個心,父子親愛,在什麼時候?我把它拿到一百天,人生百日,體露真常。小孩出生一百天,還沒有分別,當然沒有執著,每個人去跟他接觸他都歡喜,他用真心對待,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天真,這真正純粹的天真。你看,他對他父母那種真誠的愛,對一切人也是那樣的真誠愛,他沒有分別,他不認識誰是父親、誰是母親。一百天以後,慢慢認識了,認識他就被染污了,他心就不清淨。一百天之內的時候沒受染污,所以非常清淨。   中國老祖宗看到了,這個天真比什麼都可貴,於是想到這天真好,如何能將這個天真,真愛,自性流出來的真愛,這個愛是什麼?是佛的慈悲,是神聖的愛,是上帝的愛,是自性裡頭的第一個德,根本的德,所有一切都是從這個愛心裡頭流出來的,一切善法。所有一切不善,從阿賴耶流出來的,阿賴耶迷了,妄心。老祖宗了解這個狀況,就想到,如何能將這種真愛、真心保持永遠不喪失?他慢慢長大,慢慢受社會的染污,染污就愈來愈嚴重,所以教育從這興起來。   怎麼教?我們今天叫紮根教育,古人叫胎教,要求母親懷孕的時候,就要用真心去愛這個胎兒,起心動念不能有偏邪,為什麼?影響小孩。又特別舉出文王的母親,我們相信像文王母親那種人很多。周家在開國的時候,三位聖賢的婦女教出三個聖王,文王、武王、周公,這中國古代大聖人。孔子對於文、武、周公,特別是周公,讚歎備至。文王的母親懷孕的時候,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言,口不出傲言,佛家講的身口意。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佛菩薩要求我們,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就是用真心。真正能做到眼看東西清淨,耳聞音聲清淨,言語柔和,像文王母親太任,不視惡色,不聞淫聲,淫意思廣泛,過分的都叫淫,無論是愛好,還是討厭,不能過分,過分就不好,口不出傲言。   小孩生出來之後要照顧好,為什麼?他會看,他會聽,他已經在模仿、在學習,你不要說他不懂事,那你就想錯了。所以,孩子看到的、聽到的、接觸到的都是純正,沒有邪惡。要看多少天?要看一千天,就是三歲。從出生到三歲,母親關照,一切邪惡,他沒有看見、沒有聽見、沒有接觸到,所接觸到的全是正面的,這個根紮得好。所以他到三歲,他就有能力辨別邪正,正的他接受,不正的他會排斥。古人諺語所謂「三歲看八十」,三歲這個根紮下去,八十歲都不會改變,這個難得。所以根多厚,為什麼古人有智慧,現在人沒有辦法相比。可是現代人認為古人不懂科學,認為現在人聰明智慧超過古人,錯了!知識超過古人,智慧不如古人。智慧是從心裡流出來的,知識是學來的,是從見聞學來的。今人,現在學校所教的,知識,不是智慧,中國古人教的是教智慧。智慧不是老師教的,老師有方法誘導你,讓你自己開悟。所以,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自見就是智慧,開悟了。怎樣開悟?心清淨、心平等就開悟,清淨是定,平等是定,《無量壽經》經題上的清淨平等,持戒得定開智慧,覺就開智慧。   用什麼方法修戒定慧?用讀誦的方法。知識分子喜歡讀書,用讀書這個方法修禪定,叫你天天念這一本書,不能念太多,太多什麼?會打妄想。一本書,念得很熟,不要求解義,意思讓它自己出來,只管去讀。讀的時候讀熟了,不定遇到什麼機緣,豁然大悟,全明白了。這一本書明白了,一切書本全都明白了,所以一經通一切經通。一切通了之後,出世間法通了,世間法也通了,這叫真智慧。這是佛門教學的方法,東方聖賢教人的方法。現在這個方法沒有了,你跟人講,沒有人相信,怎麼會開悟?海賢老和尚給我們表演,他開悟了。他用什麼方法開悟的?一句阿彌陀佛,念了九十二年。一天到晚佛號沒失掉,心裡頭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也沒有。他一句佛號念到清淨心,念到平等心,念到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明心見性,世出世間法沒有一樣不知道,所以他說他什麼都知道,就是不說。師父教他的,不能說,說出來沒用,別人不懂。他聽話,他真做到,師父教的全做到了,非常難得。   所以上官這個東西,我建議在中元節的時候印成小冊子,口袋書,可以放在身上,非常重要的一份孝道的教材。她很用心,非常圓滿,把儒釋道講清楚了,最後儒釋道融成一體,成為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參加中元節之前,一定把這個看幾遍。她所提到的最重要的原則就是要發心,發什麼心?一個是孝,一個是敬。你要是不能夠了解祭祖的精神意義之所在,這個孝敬心發不起來。這篇東西你念上個十遍、八遍,也許幫助你把孝敬心流出幾分。每一年中元節,我相信一年比一年殊勝,一年比一年提升,這是好事。   宗教裡頭的祭典用意很深,古聖先賢教的,不是假的。今人跟古人比,遠遠比不上,除了科學技術勝過古人之外,其他的,像孫中山先生所說的,西方跟中國相比,除了機器之外,遠不如中國,他把東西方的東西研究透徹了。湯恩比是個學者,他說出來,寫出來了,寫得非常之好。孫中山先生忙於革命,沒有時間寫,如果有時間,把他對東西方文化做比較,這一類東西多寫幾本書,不一樣了。他說了這句話,我們看湯恩比的著作,湯恩比把中山先生的話證實、證明了,孫先生話說得一點都不錯,要把它合起來看。 图片 从《说文解字》看中国祭祖文化 师父上人尊鉴:惭愧下愚弟子诚敬顶礼尊前,弟子今日汇报之题目为「从《说文解字》看中国祭祖文化」。   甲一、绪言   夫天地悠悠、岁月轮转,吾中华大国延续千年不绝者,乃祖宗高明广博之大德、大智、大行庇荫也,而此大德、大智、大行能沿传不息者,则赖于子孙崇孝重祭之功也。祖宗述经典彝伦,有圣德,行天道;是故悠久护佑子孙,中华民族得以万世隆昌。子孙崇孝道、重祭祀,代尊祖宗教诲,谨守祖训家道,方致辈有圣贤,英才代出。师父上人于讲席中开示,恢复祠堂,以复家庭教育;恢复城隍庙,以兴因果教育;恢复孔庙,以弘传统教育。三者恢复,中华复兴指日可待也。万事以孝为本,而祭祀乃行孝之要务,是故中华民族所以繁荣昌盛者,祭祖之功大矣哉。   甲二、祭祖略述(分五)   乙一、祭祀简述(分二)   丙一、释礼   昔在三皇,以道而治,天下大同。迄于周,周公摄政,制礼作乐以为治国化民之用,万邦得以协和、君臣得以相安。礼之用大哉。   礼有多种,祭为之本,亦为之先。《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礼有五经,吉礼,祭祀之礼;凶礼,丧吊救荒之礼;军礼,军制征伐之礼;宾礼,待宾朝见之礼;嘉礼,食射婚贺之礼。诸礼之中,莫重于祭(吉礼),故礼字从「示」,从示表祭祀,「豊」者乃盛放祭品、行礼之器也,「履」言礼乃人之所依也。「行礼」,乃人祭祀祖先神灵以求吉祥福慧,故曰所以事神致福也。此「礼」字之本义。   《说文解字》之中,凡从「示」之字多关乎祭祀。如:祓(音福),除恶祭也;禳,磔禳祀,除癘殃也;禬(音贵),会福祭也;禅,祭天也;禂(音祷),祷牲马祭也;禖(音媒),祭也(求子祭)。上言祭祀之种类。   祠,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词也;礿(音越),夏祭也。以上言祭祀之时也。   斋,戒,洁也;禋(音因),洁祀也。以上言祭祀之诚心。   禷(音类),以事类祭天神;祡(音柴),烧祡焚燎以祭天神。以上言祭祀之方法。   禧,礼吉也;禛(音真),以真受福也;禎(音真),祥也;祺,吉也。以上言祭祀而得吉祥也。   以礼字之说解,可知礼最初为祭祀也。综上述,可知祭祀乃古人日用而不可离者也。而后,礼之种类渐而增多,乃至于《中庸》所谓「礼仪三百,威仪三千」者也,然皆源于祭祀耳。   丙二、释祭祀   《说文》:「祭 ,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祭之字形,指后人祭祀时以手持肉(祭品)以祭也,故为一切祭祀之称。《说文》,「祀,祭无已也。」祭无已,言祭祀沿传不止之谓也。统言之,祭、祀皆言祭祀;析言之,祭乃当时、当世之祭祀,祀乃指后世之祭祀,代传不绝之祭祀也。   祭祀必有文辞,以告祖先神灵也。《说文》:「祝,祭主赞词者。从示从人口。」乃指祭祀时读告词之主祭人也。此祝字之本义。祭祀之对象有多类,今述其要。《荀子.礼论》云,「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是故历代多有供奉「天地君亲师」者也。此外,祭祀之对象有日月星辰、列星风雨、山林川泽、社稷城隍诸神灵等,所含广而博,乃古人对天地万物之敬重也。祭祀之由,有求子、求雨、求平安、祈福等事。观上可知,古人逢大事必祭祀也。此释祭祀。   乙二、祭祖略述(分二)   丙一、释祖   《说文》,「祖,始庙也。从示、且(音居)声。」始庙言供奉始祖之大庙也,祖之古文为且,其形如立于台上之祖宗牌位也。由始祖引申为一切先祖、列祖列宗。「宗,尊祖庙也。从宀(音棉)从示。」段玉裁注云:「《传》曰:宗,尊也。」凡尊者谓之「宗」。尊之则曰「宗之」。尊莫尊于祖庙,故谓之「宗庙」。宗,从宀从示,示谓神也,宀谓屋也。后引申为凡所尊皆曰「宗」;所尊皆重要,故又引申为主旨、纲要。「庙,尊先祖皃(貌)也。」段玉裁注曰:「尊其先祖而以是仪皃之。故曰宗庙。诸书皆曰:庙,皃也。」《祭法》注云:「庙之言皃也。宗庙者,先祖之尊皃也。古者庙以祀先祖。凡神不为庙也。为神立庙者,始三代以后。」   丙二、释祭祖   祭祖者,祭祀祖先也。《礼记.祭义》云:「建国之神位,右社稷,而左宗庙。」古者祭祖必于庙,《礼记.王制》曰:「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自君王以至于庶民,皆以祭祀为重,君臣崇孝道,重祭祀,民德自然归厚,国家自然太平也。   乙三、祭祖意义略述(分三)   丙一、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云:「孔曰慎终者,丧尽其哀;追远者,祭尽其敬。君能行此二者,民化其德,皆归于厚也。」当春秋时,礼教衰微,民多薄于其亲,故曾子讽在位者,但能慎终追远,民自知感厉,亦归于厚也。《礼记.坊记》云:「修宗庙,敬祀事,教民追孝也。」又《祭统》云:「夫祭之为物大矣,其兴物备矣,顺以备者也,其教之本与。是故君子之教也,外则教之以尊其君长,内则教之以孝于其亲。是故明君在上,则诸臣服从。崇事宗庙社稷,则子孙顺孝。尽其道,端其义,而教生焉。是故君子之教也,必由其本,顺之至也,祭其是与。故曰:祭者,教之本也与。」「言君者,以曾子言民德,民是对君之称,盖化民成俗,必由在上者有以导之也。」   丙二、子孙昌盛,祭祀不辍   《道德经》五十四章曰:「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言子孙能重孝道,重孝道则重祭祀,重祭祀则能行先祖之教,守先祖之道,如此则能使后裔延续不衰,故曰子孙以祭祀不辍也。于此可知,中华民族能延绵五千余年者,乃历代子孙祭祀不辍之功也。   丙三、祭为礼本,唯贤能任   《礼记.祭统》云:「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净空老法师重视祭祖,讲席中屡屡提及此事,蒙老法师及有识之士多方护持,近年于香港等地多次举行祭祖法会,盛况空前,国家、社会皆受其益,参会大众因此而学孝道、复祭祖者多矣。贤公上人每年无论事之忙闲,路之远近,定回乡祭祖,此贤公现身说法,示大众应重视祭祀也。综上述,可知祭祀之有无,关乎国家之兴衰、民族之存亡也。有志之士,当效法古人,崇孝重祭,虔敬行之也。   乙四、祭祖方法略述(分六)   祭祀之仪程含上香、读祝文、奉献饭羹、奉茶、献帛、献酒、献嘏(音古)辞(福辞)、焚祝文、辞神叩拜等。祭祀之方法、祭器之规制、祭品之种类,皆毕载典籍,此不赘述。若能依古,固善;若无所依,则因时因地因人,或从俗、或从简,或请示通人,若秉承于善,无违于恶,可斟酌用之。以下述其概要。   丙一、祭前斋戒,以净身心。   凡祭祀,内心当诚敬洁净,祭前应斋戒净心。《礼记.祭义》云:「孝子将祭,虑事不可以不豫,比时具物,不可以不备,虚中以治之。宫室既修,墙屋既设,百官既备,夫妇齐(同斋)戒沐浴,盛服奉承而进之,洞洞乎,属属乎,如弗胜,如将失之,其孝敬之心至也与!荐其荐俎,序其礼乐,备其百官。奉承而进之,于是谕其志意,以其慌惚以与神明交,庶或饗之。庶或饗之,孝子之志也。」   《礼记.祭统》云:「及时将祭,君子乃齐(斋)。齐(斋)之为言齐也,齐不齐以致齐者也。是以君子非有大事也,非有恭敬也,则不齐zhāi。不齐(斋)则于物无防也,嗜欲无止也。及其将齐(斋)也,防其邪物,讫其嗜欲,耳不听乐。故《记》曰,齐(斋)者不乐。言不敢散其志也。心不苟虑,必依于道;手足不苟动,必依于礼。是故君子之齐(斋)也,专致其精明之德也。故散齐(斋)七日以定之,致齐(斋)三日以齐之。定之之谓齐(斋)。齐(斋)者精明之至也,然后可以交于神明也。」能竭诚以祭,斋戒净心,则能通于神明,蒙获福慧也。   丙二、体仪端肃,容貌和缓   凡祭祀,当具足威仪,体态端正严肃,容貌和缓,方能以礼化心,以礼正身也。《礼记.祭仪》云:「孝子将祭祀,必有齐(斋)庄之心以虑事,以具服物,以修宫室,以治百事。及祭之日,颜色必温,行必恐,如惧不及爱然。其奠之也,容貌必温,身必诎,如语焉而未之然。宿者皆出,其立卑静以正,如将弗见然。及祭之后,陶陶遂遂,如将复入然。是故,愨(音确)善不违身,耳目不违心,思虑不违亲。结诸心,形诸色,而术省之。孝子之志也。」其此之谓乎。   丙三、祭则如在,身亲莅之   祭祖不可请人替代,祭祖之时,当如祖在己前,如此则祖宗之教自记,谦恭之心自现也。《礼记.祭义》曰:「文王之祭也,事死者如事生,思死者如不欲生,忌日必哀,称讳如见亲,祀之忠也。」《论语.八佾第三》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此言夫子祭祀之诚意,不使人摄祭,不然,则肃敬之心无由而发也。   丙四、不数不疏,依于中庸   《礼记.祭义》曰:「祭不欲数(音硕),数则烦,烦则不敬。祭不欲疏,疏则怠,怠则忘。」凡祭祀,不宜过于频繁,不然,则心烦而不敬,有违于祭祀之虔敬之心矣。然亦不宜过少,少则怠慢而忘祖矣。是故圣人制礼,合乎中庸之道。《礼记.祭义》又曰:「天子诸侯宗庙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尝,冬曰烝。」此四时之祭,后演变为「春节、清明、七月之望、十月之朔」,祭祖之期遂成定例,沿传至今也。   丙五、心存诚敬,以祭为尊   凡祭祀,心当至诚至敬,祭器祭品当取洁净无染,为己最尊贵者。《礼记.曲礼下》云:「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凡家造,祭器为先,牺赋为次,养器为后。无田禄者不设祭器;有田禄者,先为祭服。君子虽贫,不粥祭器;虽寒,不衣祭服。」可知宗庙贵与居室,祭器贵与众器,宁贫不卖祭器,宁寒不穿祭服,此古人重祀之谓也。    丙六、谨言慎行,完善道德。   夫祭祀,不仅行之于祭祀之时,要在平日积功累德,谨言慎行,使己之烦恼习气日有所减,乃至于无;德行智慧日有所增,乃至于全,则可谓为真孝子,真祭祀也。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烖及于亲,敢不敬乎。」是故,完善德行,立身行道,存希圣希贤之心,效大圣大贤之行,则能使祖宗、己身得大利益也。   乙五、佛弟子祭祖方法略述(分三)   丙一、积德累功,念佛回向   印祖云:「佛弟子祭祖先,固当以诵经、持咒、念佛为主。若能令慈亲与己,并及家眷,同出娑婆,同生安养,同证无量光寿,同享寂灭法乐,同作弥陀法王子,同为人天大导师。方可尽其孝慈之心,与夫教育之谊。」念佛之功德利益,备载佛经祖论,师父上人时时开示,不须赘述,若能虔诚念佛修德回向,祖先必能获福无量、得真实之利也。   丙二、祭品用素,勿用肉祭   印祖示曰:「至于丧祭,通须用素,勿随俗转。纵不知世务者,谓为不然,亦任彼讥诮而已。」又云:「仁人祭祖,尚求仁者之粟,今求屠刽之肉,是焉得为诚敬乎。由是言之,杀生以祭天地,是逆天地好生之德,天神地祇,岂以此诸秽物为香洁,而歆飨之乎。盖祭者,欲藉此以食其祭品耳。至于祭祖宗,奉父母,待宾客,当思有益于祖宗、父母、宾客,方为合理。今以极惨酷之杀业,为我致诚敬之表示,令祖宗、父母、宾客同膺杀祸,此之诚敬,是祸害,非诚敬也。而况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不加救济,反为表我之诚而加杀害乎。」    「爱惜物命,不享肉食之祭。凡用素者,则锡之福祉。若用荤者,即示以祸殃。」    「世人只知现世,不知过去未来,故杀彼之身,充我之腹,以为理所应当。若知其生生世世,互相酬偿,及我与此诸物类,互为父母、兄弟、眷属、互生。互为怨家对头,互杀。勿道不敢自食,即祭天地、祖宗、奉父母、待宾客,亦不敢用肉。以肉乃精血所成之物,谓天地神祇飨此,何异诬人食污。祭祖、奉亲、待客,何异杀过去祖宗、父母、宾客,奉现在祖宗、父母、宾客,又令祖宗、父母、宾客,永劫常受杀报乎。且勿谓人畜轮回,渺茫难稽,史鉴所载,多难胜数。即就近见闻,亦复不少。固当深信,勿造杀业,以既造杀业,必受杀报。」   「余姚周善昌,自归依后,不食荤腥。以明年值办二十九世祖柳庵公祭,向之祭品,均有定例,不许改革。彼预与其族叔祖楚瑺公,议其办法。瑺公,乃明理通人,极为赞成。遂于冬至日,聚合族通过,从明年起,以后祭祖,概用素品,不用荤腥,大家通皆允许,永为定例。」   丙三、大事从佛教,小事从常道   印祖云:「焚化箔锭,亦不宜废,以不能定其即往生也。即定其即往生,亦不妨令未往生者资之以用耳。」又云:「锡箔亦不可废,亦不必一定要烧多少。须知此济孤所用,佛菩萨,及往生之人,了无所用。亦当以佛力、法力、心力,变少成多。若人各得一,纵数千万万,也不能遍及,以孤魂与鬼神遍满虚空故也。若知变少成多之义,则济孤之心亦尽,而且无暴殄之过。是在人各至诚以将,则心力周遍,冥资亦随之而周遍矣。」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言语异声,风俗莫同,难于尽归于一。若祭祀之法之程无害仁善,无违因果,毫无所过者,从当时当地之风俗可矣。   甲三、结语   当今之世,习主席大倡传统文化于上,官员民众落实于下,师父上人教化于四方,仁人志士辐辏而应之,社会大众群起而效之。仁君善政,高僧化民,大众向善,举世皆崇孝道,重祭祖,坚信吾中华泱泱大国必能协同世界走向和谐,习主席中国梦之理想必能全面实现,中华民族必能实现伟大复兴,而吾炎黄子孙亦必能福慧昌隆、永续不息也。 弟子德薄学浅,文思拙劣,凡所汇报,定有讹误,不免缺漏,恭请师父上人及诸老师批评指正。惭愧下愚弟子诚敬叩呈,甲午年十月初八。 老法师:这是郭老师写的?他写得非常好,将祭祀,从三皇五帝上古时代开始,确实继中国的礼乐,一直到清朝末年。清朝亡国之后,近代这些人主要是受了西方文化的影响,认为这个祭祀是很繁琐、迷信的行为,不知道它用意多深,影响多大。这个东西疏忽了,废除了,导致今天的社会,大家心里都明白,看得都很清楚,远远比不上过去。而且是愈演愈严重,严重到我们明显的看出来,以十年为一个单位,一个十年不如一个十年。现在似乎到每一年都有明显的落差,也就是一年不如一年。一些志士仁人,莫不为此忧心忡忡,怎么办?大家都在问,答案找不到。甚至于断言,这个地球还能撑五十年吗?一百年都不敢讲。 战争不能消除,冲突不能化解,最严重的,大家都知道,人类今天有能力毁灭这个世界,核武的战争就是人类集体自杀。这是什么文明造成的?科学发展到今天,技术的先进日新月异,对人类带来了什么?可以说带来是高速度的走向毁灭。所以有识之士常常在说,慢一点好,不要太快,这个话有很深的道理在里头。怎么样才能解决问题?要回头,不能向科学技术学习,要向老祖宗学习,我们要相信,老祖宗能维系五千年,科学技术维持不到五百年。科学的发明到现在四百多年,能不能维系到五百年,这是多少人在忧心。 中国东西好,可惜丢得太久了,没有人认识。汤恩比在晚年所说的,不是诳言,是真知,真实智慧,他看到了。学佛的人心地清净,看得比一般人要深、要广,学佛的人心地很清楚。在今天的社会,真正能闻到净土,这是一条生路,认真学习,锲而不舍。有缘,要帮助这个世界化解冲突、化解灾难,让人类的文化继续下去。万一真正不幸了,导致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真的,地球上的文明会完全消失,人会回到蛮荒的时代。这是人类的悲哀,这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终结。我们今天念祖宗、念圣贤,多少人认为我们这是迷信,这是违背了科学。可是我们有坚定的信心,认真努力学习,像海贤老和尚一样,默默的做出一个榜样给大家看。他在我们这个时代出现,所表演的就是当前这个社会,什么都明了,什么都不能说,让大家看了自己去反省、自己去觉悟。我也常常在想,在这个大时代弘扬正法,老和尚是我们最好的榜样,能成就自己,也能帮助别人,无量无边功德。 还有一些少数人,爱好传统文化的,我们要团结起来,我们要把古礼恢复起来。这一次我觉得祖宗保佑,三宝加持,在这一届,过去没有的,有这么多同学把祭祀、祭祖历史的意义,做出简单而且精要的报告。过去虽然有这个形式,没有人把它讲清楚、讲明白。这次我们有这么多报告,我们想在这个祭祖之前(冬至之前)把它印出来,做成光碟,做成有声书,希望来参加与会的,每个人都送他一份。大家都明白了,都能说出一套道理出来,为什么要祭祀,祭祀有什么好处,它不是迷信,让大众对祖宗,对过去的先人,重新生起恭敬心、敬仰心,去向古人学习,我们当前的社会就有救了。相信人性本善,祭祀是本善里面流露出来的形式。人是教得好的,我们做过实验,做成功了。这个社会其他地区,中国、外国也有人在做实验,我们看到这些信息非常欢喜。如果人人都明白、都回头,这个世界就有救了。 恭录自《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第108集 图片 孝是中华文化根——祭祖与孝亲 尊敬的师父上人,惭愧弟子蔡礼旭本次向师父以及诸位老师大德汇报的题目是:「孝是中华文化根——祭祖与孝亲」   报本反始,不忘其初。   冬至是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人每年最重要的祭祀祖先的日子之一。而我们成长过程可能都曾有误区,觉得好像老祖宗的东西过时了,甚至觉得祭祖是不是有迷信色彩。回想自己在中学时代,都还比较崇洋媚外,书桌前贴的还是西方动作影星的照片。我也非常感恩祖宗保佑,让我遇到老祖宗的教诲,能把这些错误观念转过来。   其实,祭祖的深义,就是让人饮水思源,不忘自己的根本。中国自古被称为「礼义之邦」,《大戴礼》告诉我们,礼有三个根本,「天地者,性之本也」,天地是所有生命生长的根本;「先祖者,类之本也」,先祖是人类的根本、源头;「君师者,治之本也」,一国的国君和老师,是这个国家能不能安定的根本。看到《大戴礼记》所谈的礼的三个根本,我们就了解这么多地区拜「天地君亲师」,都是有经典依据的。确实如经文讲的,没有天地,万物怎么生长?没有先祖,怎么会有我们?饮水思源,水有源,树有根,先祖是我们的根本。再来,没有领导者主政治,没有老师主教育,整个社会怎么可以安定?所以从祭礼就可以看到,中国人,中华民族的人格当中,就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个知恩报恩的心就从不忘天地君亲师的恩德中启发出来。   祭祖真正的意义:承传中华文化。   可能我们对几千年来先祖的恩德,以及中华文化的宝贵,没有太深的体会。真的,我们最要感谢的是我们中华民族万姓祖先。我们读书时,读过有个词叫「四大文明古国」,有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还有我们中国。而其他的民族,文明血脉出现断层,都没落了,可我们这个民族的文明绵延了五千年都没断,而且现在还是大一统的国家,这在全世界是除此一家,别无分号。   人世间任何一件事都不是偶然,有因必有果,果又会变成因。《易经》把天地间非常重要的真理告诉我们,「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我们的祖先,三皇五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全都是圣人,近五千年来历代祖先他们自己履行仁义道德,教育后代也是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这种教育一直到清朝末年都没有改变。全世界找不到像中国人这样的族群,既从伦理道德起家,又能重视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所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这不是偶然,这是我们祖先的圣德在庇荫着我们,祖先的智慧在引领着我们。   我们今天可以学到中华传统文化是结果,原因是我们祖先有这么好的文明传下来。我们现在学是结果,又将变成一个因:我们学得好,可以再传五千年;我们不学,那中华文化就断在我们手上,我们就对不起祖先,也对不起后代子孙。所以慎终追远、承先启后、继往开来,应该是我们的本分。   中华文化牵动世界和平。   我们要了解,中华文化的弘扬,其实是维系着整个世界的安定。我们也看到这个世界,在这一百多年来,功利主义横行,呈现许多错综复杂的问题。英国大历史哲学家汤恩比博士在全世界非常有权威,他曾讲到,「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这是高度推举我们中华文化儒释道的教育。汤恩比博士这句话讲得很重,所谓「唯有」,就是说唯一只能靠中华文化来救世了。   而这句话也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的儿女在这个大时代,应该肩负起救世界的责任。人生短短几十年,不能白来世界一遭,应该「留取丹心照汗青」,要对家族、对社会国家民族以至世界有所贡献,这样的人生才充实,才有意义。   承传文化,从根救起。   现在社会动乱,我们要找最重要的、真正能治病的,那就是寻根、寻找中华文化的根,从根救起才真正能救社会。   我们中华文化是以儒道释三家为主流,三家的教诲,「理同出于一原,道并行而不悖」,其根源都是孝亲尊师,教学的方法虽有不同,但都可以相互配合。儒家的根是《弟子规》,道家的根是《太上感应篇》,佛家的根是《佛说十善业道经》。整个中华文化用一个字代表,就是「孝」字,孝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孝顺父母,以至于把下一代教好,家道得以承传,才对得起祖先、对得起父母,是孝的延续。   我们学习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心态要正确。《弟子规》讲,「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所以我们学习的态度是学儒、学道、学佛,不是搞学术,不是搞儒学、佛学、道学。我们共同发愿利益家庭乃至天下,万丈高楼平地起,第一步就从根本开始做,从孝道开始做,《弟子规》的「入则孝」,就教我们孝道怎么落实。   回想父母恩。   第一是「养育、教育恩」。我们的身体来自父母,父母还有养育、教育之恩,所以人不孝父母,那就没有做人的根本了。就像母亲「怀胎守护」的辛劳,很多女性会害喜,在不舒服的情况下,还要勉强把食物吃下去,都是念念为孩子着想。其实整个天地,上天的安排非常微妙,好像有一个循环,让人能够这一生不留下遗憾,能把父母的恩德回报圆满。我们因有父母的养育、教育而成长,我们什么时候来回报父母这个恩德?父母上了年纪,我们搀扶着父母行走,就好像我们小时候学走路,无数次的跌倒都是父母的扶持跟鼓励。所以,做什么事最让自己的良心很安?就是孝顺父母。照顾老人吃饭,因为老人有时饭菜不小心掉下去。我们小时候,父母喂我们吃饭、教我们吃饭,也是花了无数的心血,从来没有对我们一点嫌弃的。父母老了,我们在这些生活中都能非常细腻的去体恤,绝没有一丝一毫的嫌弃。这不就是让我们在这一生能回报所有成长过程中,父母点点滴滴的辛劳?我想,这是上天给为人子女者最大的一个礼物,所以,能孝顺父母的人是最有福气的人。其实人最大的福气就是心安理得,俯仰无愧。   第二是「临产受苦恩」。生产是相当痛的,我曾经听过比喻,阵痛的时候非常难受,好比拿着一支钢刀,每隔十五分钟在手上划一痕。再来,「生子忘忧恩」,这么大的痛苦,当孩子生出来,第一个念头就是,孩子健不健康?完全把自己的痛苦放下,念念想着孩子的安危。接着,「哺乳养育恩」,孩子生下来,前三年都在母亲怀抱中,没有生活能力。我们三岁前,可能喝掉几百公斤母亲的乳汁,那等于是母亲的血,她身上的营养。所以为什么女人的骨头比较黑、比较轻?就是养育子女过程中耗损掉的。还有「咽苦吐甘恩」,母亲自己吃粗劣的食物,都把最好的饮食留给我们。「推干就湿恩」,孩子半夜尿床,都把干的地方让给孩子睡,自己睡湿的地方。其实我们的父母都是这样,好的都留给我们,辛劳都自己承受。「洗濯不净恩」,我们成长过程,大小便都是父母收拾。我印象很深,曾经有位母亲,她孩子才几个月大,她说她觉得孩子的大便一点都不臭。我那时听,因为这个母亲讲得非常诚恳、非常认真,我马上可以体会到她的心情。她说,孩子大便下来,她的心思都是放在大便的颜色、形状好不好。连最脏的东西,都没有一丝毫的嫌弃,念念都是孩子的健康。   儿女长大后,「远行忆念恩」,子行千里母担忧。所以出门在外要多报平安,而且要让父母了解我们的情况,让他们放心。在外绝不能跟人家有摩擦,假如有,可能父母天天在担心。还有「深加体恤恩」,很多事情父母都体恤备至。甚至有时候父母为我们想,我们还误会。很多父母在孩子二十多年甚至更久的岁月中,体恤被误解的时候,父母还是默默的承受。其实父母任何存心都是为了孩子,我们不该去忤逆,也不该否定拒绝父母的好意,哪怕他们的建议不一定好,都要先认同父母的苦心。   总之,父母恩德「昊天罔极」,想报恩都来不及,怎么忍心再让父母难过、操心?所以我们心不能再粗了,静下来。人一静下来,可能很多成长过程中忽略的东西,都会突然浮现起来。我记得,我当年辞掉学校工作去学中华文化,第二年准备重新考试当老师。结果成绩还可以,但是都没上。刚好当时有到大陆推展中华文化的机会,我父亲就讲,「你去看一看,假如不适合,赶紧回来准备明年的考试。」真的是深加体恤!成绩不错,但没考上,父亲就让孩子出去散散心。为什么叫我不行的话赶快回来?毕竟也是二、三十岁的人,再耽搁几年,怕孩子心里难受,怕孩子中年觉得好像都不如意。在人生的每一个关键点,父母都在体恤孩子。   父母恩德还有一个是「究竟怜悯恩」,父母纵使到临终,都还怜惜着自己的儿女。有一位长者,六十多岁,她母亲八十多岁。这位长者她得了癌症,而她母亲临终的时候对她说,希望可以把孩子的癌症带走。八十几岁老人家,临终还念着女儿的身体健康。这种至诚至爱真的产生了不可思议的感应,母亲离去之后几个月,这位长者的癌症就转好了,恢复健康。念力的力量不可思议。父母之恩,比天高,比海深,我们怎么来尽孝?经典给了我们很好的教诲可以依循。   孝子是什么样子——《弟子规.入则孝》节要。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呼喊我们,要马上回应,拖拖拉拉就是轻慢,不恭敬了。答应帮父母做的事,要赶快去做,不懒惰。其实当一个人能深刻体会父母的恩德,心境就自然柔软、自然恭敬。记得我姐姐出嫁的时候,一路有很多迎娶的礼仪,其中一个礼仪让我印象最深刻,就是迎娶最后,姐夫带着我姐姐拜别父母,我在旁边观礼。当我姐姐跟姐夫跪下去的时候,父亲的眼泪瞬间就迸出来。我父亲那一滴眼泪迸出来的时候,父亲的心情当下就像一束光一样射进我的心田,瞬间我的眼泪也掉下来,让我也同时感受到了身为人父的心境。父亲照顾女儿二十多年,不知道操了多少心,不知道挂念了多少事,念念都希望孩子成长好,孩子书念得好,孩子能有个好归宿。所以父亲那一滴眼泪,是还有这么一点安慰,今天终于帮女儿找个好归宿,是欣慰的眼泪、感动的眼泪。父母对于子女的关怀、辛劳,不是嫁出去就不操心了,而是一辈子的爱护。所谓「母活一百岁,常忧八十儿」,当我的内心感受到为人父亲的辛苦、辛劳,我告诉我自己,这一辈子父母的恩德都报不完,绝对不能再对父母讲一句忤逆的话,讲一句不恭敬的话。因为有这一分体会,自然而然看到自己的父亲就会心生恭敬、心生欢喜。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父母教诲我们的时候,恭恭敬敬的听受,这是受教的态度。一个人能受父母教,出社会就能受领导跟长者的教诲。所谓「福在受谏」,能够接受父母,乃至接受别人劝告、批评的人,是最有福报的人。而当父母责备、责罚,我们应该欣然接受,想想为什么父母生气,我们的过失到底在哪里?其实,当父母责罚我们的时候,身体已经受伤了。发一次脾气,要三天身体才恢复正常。我们要能体恤父母这分存心,对得起父母的这分关怀、爱护,今后不犯同样的过失,不能白让父母身体受伤害。   「冬则温,夏则凊」。这有个典故,东汉黄香才九岁,就懂得照顾相依为命的父亲。冬天他怕父亲冷,就先钻到被窝里把棉被弄暖和了,才请父亲睡觉;夏天热,他就拿着扇子把床扇凉。从这里看得出,黄香念念在观察父母的需要,他有时时去关怀父母的心,相信父母的整个生活起居,他都会尽心尽力付出。我们从这个例子,不只学到冬温夏凊的形式,关怀父母衣食起居、关怀父母心情的形式,会因生活方式、因时代而不同,我们更重要是体会黄香的存心。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这句怎么奉行?放下自私自利,念念为父母着想,深体亲心,善体亲心。父母所希望的,我们尽心尽力去完成;父母不希望我们有的坏习惯,我们赶快把它去掉。父母爱子女,父母所好的,是为了孩子的健康、孩子的德行、孩子一生的幸福着想。我们体会到这一点,那父母之所好,我们就赶快满父母的愿。当然,父母所好假如不是很妥当的价值观,那就要「亲有过,谏使更」。假如看起来孝顺父母,可是是非善恶不分,那也很难达到孝,真正尽孝的人不能陷父母于不义,应该帮父母树立德行,做有仁有义的事情。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父母可能脾气有不好的时候,我们要能包容、宽恕,因为每个人情绪都会有起伏。人与人相处,我们要记住一个原则,「不管别人对不对,自己一定要做对」。假如父母对我们不好,我们也用不好的情绪对父母,其实父母错了,我们也错了。   周朝的闵子骞,他母亲去世早,父亲娶了后母。后母对他不好,冬天做衣服,用棉花帮自己亲生孩子做棉袄,却用不保暖的芦花帮闵子骞做衣服。刚好他父亲叫他帮忙驾车,看他衣服穿那么厚还在发抖,觉得这个行为很可能让人以为后母在虐待小孩,就很生气,拿着鞭子就抽闵子骞。结果鞭子一打,衣服破了,芦花飞出来。他父亲看了很气愤,气冲冲的回家要把妻子休了。情急之下,闵子骞马上跪下去跟父亲哀求,请不要赶后母走,因为「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亲在,只有我一个人寒冷,母亲假如离去,我跟两个弟弟都要挨饿受冻。他父亲听了很感动,气也就消下来。他的后母更觉得惭愧,所以闵子骞的这一分心、这分德行感化了后母,从此家庭过得很和乐。   所以,人面对事情,绝不能意气用事,假如都是以怨报怨,结果绝对不圆满。我们要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用真诚,用一颗孝心,才能上演人生一出出的好戏。   而如果我们查族谱,都会查到我们其实就是这些圣贤人的后代,祖上不是尧舜禹汤,就是文武周公。所以我们承先,领纳祖宗之德,接着要启后,启发后代。孔子在我们中华文化承传危急的时候挺身而出,对民族的贡献非常大。他的后代很有福报,已经传了八十几世,二千五百多年家道不衰。所以我们也发这个愿,承传文化,让后代子孙受益。 以上是惭愧弟子学习《弟子规》的一点心得,恭请师父上人、诸位老师大德慈悲指正!阿弥陀佛。弟子蔡礼旭顶礼。 恭录自《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第107集

作者:miaoyin居士整理 录入:纯净纯善 来源:老师法语
  • 上一篇:生活的艺术
  • 下一篇:没有了
  • 本类推荐
    • 没有
    本类固顶
    • 没有
  • 净空法师文集(www.jkfswj.org) © 2016 欢迎转载,功德无量!
  • Email:52889904@qq.com 站长QQ:52889904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