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文集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认识佛教 >>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 内容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十七卷)

时间:2012-3-6 10:09:41 点击:645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十七卷)

 2001/5/15  新加坡净宗学会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科会》第六面,从序分看起。

在这个地方先简单做一个说明,这部经是早期到中国来的,早期翻译的,翻译的体例还没有制定。像经前面序分里头六种证信-“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这部经上都没有,他是把这一部分省略掉了,所以经文一开端就是正宗分。以后译经的规矩制定之后,翻得就比较如法,经文里面原来的体例都能够保存。这是早期的经典,总是要适合中国人的这种习性,所谓是“入境随俗”,从这个地方我们能够看到,那些高僧大德他们的智慧、权智,善巧方便。初到一个地区,必须跟这个地区能适应,才能得到这个地区大众的欢迎,我们从这里能看得出来。

佛法确确实实它讲求的是随缘,讲求的是用现代话来说,本土化跟现代化,它非常重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契机。所以佛经称为“契经”,上契诸佛所证之理,下契众生可度之机。你理讲得没错,但是你要是不契机,不会受听众的欢迎,你这个教学是失败的。这一点,我们近代人就比不上古时候这些法师大德。近代中国有不少法师,在其他国家弘扬佛法,不懂得这个道理,建的道场建中国宫殿式的道场,供养佛像一定是从中国运过去的,不能跟当地文化交融,所以虽然在别的国家几十年,甚至于一、两百年,外国的信徒不进门,所接引的是华侨。如果印度这些高僧大德在当年也像现在中国人这种作法,只度印度在中国的侨民,中国人一个都不会进去,他的教学就全盘失败了。

早期我还没有出国之前,有一些法师出国,我都特别向他建议,到外国建道场,不要建中国宫殿式的,要建当地的建筑形式。中国宫殿是从前国家办事公务机关的一种建筑形式,我们中国讲衙门,外国他们国家办事的机构是用什么方式,我们要这样的模仿。所以那个时候到美国,我就劝他“你做白宫那种方式”,不要那么大,缩小一点,外面形状看起来像白宫,如果富丽堂皇的,建得像他们的国会,或者建学校的形式,采取这三种方式,不能把中国宫殿拿到美国去,行不通。佛像一定要造美国人的面孔,要知道佛没有一定的相。

我上次在马来西亚,好像是在麻六甲还是在哪个地方,看到一个缅甸庙,缅甸庙里面塑造的,那是大理石雕塑的,有三十多尊释迦牟尼佛像,面孔都不一样。它上面给我们介绍,日本人的、印度人的、尼泊尔人的、泰国人的、中国人的、越南人的、西藏人的,面孔都像当地人的样子,这个对了。佛在哪里出现,决定是那个地方人的面孔,人家看了亲切感。我早年有这种看法,在缅甸庙里面得到证实。它东南亚这三十多个地区的像不一样,统统是释迦牟尼佛的像。所以你到美国,把佛法传到美国,佛菩萨的像一定是美国人的像,他们一看就会很亲切,就自自然然会到这个道场来。你造的是中国人的像,人家一进去,“这是外国文化”,他不会进来。所以佛教在美国传教也将近有一百多年历史,但是当地美国人信仰佛教的人很少,都是亚裔、侨民,这是佛教在西方世界传播最大的一个败笔,我们应当知道。

既然前面经文序分省略了,我们在此地只列出这个格式,也就不再讲解了。我们看经文正宗分,《科会》本第七面。这个科判是我们学习的时候自己做的。学讲经头一桩事情就是要学做科判,科判是将这一部经它的段落、层次、章法、结构把它看清楚。这些东西看清楚之后,经典的内容,它的义理、趣向,你自自然然就明白了。科判完全是分析文字,特别重视它的形式,你们在《内典讲座之研究》里面学习过。一般经文大分是三大段: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每一段又可以分为这三段,序分里头有序分的序、序分的正宗、序分的流通;正宗分里头有正宗的序、正宗的正宗、正宗的流通。从这个概念,你就能推知这个层次是没有限制的。

像六百卷《大般若》,我看到古人给它做的科判,科判的本子就像小型的报纸一样,是四开的本子。我们现在看的报纸叫对开,四开的本子就是现在的报纸一半大那么大张,我看到那个本子有二十多册《大般若经》的科判。我看了吓一跳,从来没想过六百卷《大般若经》古人有这样的耐心把它做成科判。我们一般看到科判最大的是看到《华严经》,《华严经》的科文表解,你们同学们好像都有。经无论大小,你要想研究,头一个你就研究科判,你研究它的段落、层次、结构,这非常重要。你会做科判,你就会讲经;你不会做科判,你肯定不会讲经。所以这是首先要学习的。

在前面有一个表解,这个表解叫“全科”。从表解上诸位能看到,全经正宗分里头有六个大段,第一个大段是“事佛得报第一”,就是问我们学佛所得到的果报,这个果报是吉还是凶。第二大段,这都是阿难尊者问的,“杀生责任”。第三大段是问“师弟之分”,老师跟学生这当中的关系,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师生的关系。第四大段是“疑法抵触”,这在现代人是很普遍的现象,学佛跟我们的生活发生冲突,这个问题怎么解决。第五大段,这是阿难庆幸自己能够有缘份闻到佛法,同时怜悯世间许许多多人没有闻法的机缘。第六大段是阿难的赞颂,这个赞颂是属于重颂,将前面长行文以偈颂的体裁重复再说一遍。

我们现在看第一段,第一段里面又分四段,就是丙一、丙二…。丙一、“问事佛得报云何不等”,这些问题都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许许多多同修提出来,我们同样都学佛,为什么果报不一样?请看经文:

【阿难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贵谐偶者,有衰耗不谐偶者,云何不等同耶?愿天中天普为说之。】

这是阿难向世尊请教,用“白”,“白”是敬词。佛对阿难是佛“告”阿难,告诉你,“告诉”是上对下。现在人不讲究了,现在对他爸爸妈妈“我告诉你”,对他老师也是“我告诉你”,对他的长辈、长官都说“我告诉你”。“告”字是对下的,不是对上的,但是现在习惯了,大家都错了就对了,只要意思能表达出来就好了,所以词贵达意。

刚才我也看到你们同学们争论中国文字破音字的读音。也不必讲究,为什么?大家错了就对了,你要念个正确的音,别人不懂。像现在我们讲“矛盾”,“矛盾”大家都懂;如果真正把音念正确,你不懂,真正正确的音那个不念“盾”念“楯”。我念“矛楯”你保险不懂,你不知道干什么,是不是?所以说大家错就对了。念“矛楯”古人懂,今人不懂;念“矛盾”今人懂,古人不懂,我们现在是对今人不是对古人,所以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

讲解的时候,可以讲出来让大家知道,但是日常生活当中,你念还是得念“矛盾”。你说“我念正确的”,没人懂有什么用处?这个就是通情达变,善巧方便就在这些地方用。不能计较说“古音怎么读法”,我们面对着不是古人,你面对是今人。但是我们学习,古音知道好,这是一种常识。可是面对现实,你一定要迁就大众。你不迁就大众,人家说“你说话我不懂”,你办什么事情都不通,人家不懂,所以要懂这个道理。

阿难提出问题向世尊请教,他的问题是“有人事佛”,“事佛”就是我们今天讲“学佛”。可是“学”,怎样学?学是效法的意思,佛怎么做,我也学着怎么做,这才叫学佛。不是学他的语言、经本,不是的。所以学里面一定包括这四个层次:信、解、行、证,这叫学佛。我说“我信了”,信了不解,没信。“信、解、行、证”四个字就是一个字,信里面决定包含解、行、证,这个信才充实;如果没有解、行、证,这个信是虚幻的。我们讲那个信是假的信,不是真信,现在人讲迷信,不是正信。正信,你一定解、一定行,你把你所信的、所解的,完全落实在你的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你全都做到了。做到之后证,证什么?证你所信的,证你所解的,证你所行的,就证这个。我信得没错,解得没错,行得没错,确确实实改变了我们自己以往错误的思想、见解、言行,这叫证。解里面,解一定具足信、具足行、具足证;证里面一定具足信、具足解、具足行。任何一个字里面都含着这四个字,少一个你就有欠缺,不圆满。

所以“事”一定要把它讲清楚,“事奉”,我们用信、解、行、证四个字,学佛的同修概念都比较清晰,这样学佛,学佛得落实。现在我们讲学佛的,那就是李老师从前所说的,他说的话是真话:“现在在家、出家,哪里是学佛?玩弄佛法、消遣佛法。”他不是真学,佛教你的一样都没做到。教你“孝养父母”,你做到了没有?教你“奉事师长”,你做到了没有?教你“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做到了没有?《无量寿经》一开端,在前面佛就教我们修最基本的行法,“善护口业,不讥他过”,我们做到没有?善护口业,“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要做到才叫学佛。做不到,天天在念、天天在讲,这就是消遣佛法、玩弄佛法,有罪过!

因此,我们学佛的果报不一样。有人学佛“得富贵”,“谐偶”用现在的话来讲,事事称心如意。“谐”是和谐,“偶”就是今天讲的如意。“谐偶”是汉朝时候人的普通话,现在你讲“谐偶”大家不懂,你讲“你还如意吗?”大家都懂,“你样样能称心如意吗?”大家好懂。我们讲“样样称心如意”,古人不懂,汉朝人讲“谐偶”他懂,经是在那个时候翻译的。有人学佛得的果报恰恰相反,“衰耗不谐偶者”。“衰耗”是富贵的反面,样样都不如意,样样都不称心。

有人告诉我:“我在不学佛的时候还不错、还很好,学佛之后反而糟了,比没有学佛的时候差得很远。”这是什么缘故?这两种对比的现象,“富贵谐偶”里头也有层次不相同,“衰耗不谐偶”的也有差别很大,为什么不一样?“不等同”就是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愿天中天普为说之”,“天中天”是阿难对佛的尊称,佛是天人导师,不但是人间的老师,诸天都事奉诸佛菩萨。诸佛菩萨常常在天宫讲经说法教化他们,我们在经典里面时时读到,《地藏经》就是在忉利天宫讲的。好,今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an>

作者:miaoyin居士整理 录入:纯净纯善 来源:净空老法师法语
  • 净空法师文集(www.jkfswj.org) © 2016 欢迎转载,功德无量!
  • Email:52889904@qq.com 站长QQ:52889904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