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文集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认识佛教 >> 佛陀教育 >> 内容

净空老法师:学佛师承的重要性

时间:2012-5-29 19:20:02 点击:4877

       净空老法师:学佛师承的重要性

                                

        在佛法里面只有一个师道,师就代表一切,最重视师承的、最尊敬师道的是佛法。那我们要学,没有老师这怎麼能成就!可是今天我们要找老师,到哪里去找?已经找不到了。纵然你找到老师,说老实话,我们自己做学生的资格也没有,这是实在的。那个好老师遇到你,不肯教你。我在南部遇到文学院几个同学,我就问问他,你们学佛多久了?他说学了二、三年了,曾经看过什麼书?看了一大堆。这就是什麼?思想已经乱了。所以我就很坦白跟他说,你们如果到台中找李老师,那李老师点点头,不错,很好,很难得,好你回去!不教你了。为什麼不教你?你的思想已经乱了,不容易理出一个头绪出来,没法子教你。如果你找到李老师,你想跟他学佛,问学佛多久了?我现在刚刚想开始学佛。你看过什麼经没有?我什麼都没看过。好,你跟我学,为什麼?你是一张白纸,你没有受过染污,你能够接受。这是讲我们今天做学生的资格都很难!
        我所以幸运,比你们好一点的地方,就是我碰到老师,我发心学这个东西,没有听过经,自己看了一点,没听过经,没有跟任何人学过,所以老师一看到我很欢喜。我的学佛就跟一个老师,自始至终听他的教诲,一个人给我带路,走的是一条路。你听两个人的两条路,听三个人的三条路,听四个人就四条路,到底哪个路正确?无所适从!所以你们今天看东西,每家的东西都看,这个麻烦大了,这就是什麼?一开头你们就错了。在佛法、在我们中国过去教学不是如此的。一开头一定是师承,师承里面顶重要的根本老师,根本老师是启蒙的老师。今天来讲小学老师,你看从前的念书人中了状元,他回家去拜老师第一个拜老师拜谁?拜他启蒙的老师。而不是拜以後所教学指导的老师,不是拜这个。 

 

       老师怎麼找法?我常常在外头劝别人,今天要想找老师,哪个是真正好老师,这我们不晓得。你要跟到一个邪师,那好了,这一辈子就错了!他走错,你也走错了;你跟著一个好老师,那走对了。实在是遇不到老师的话就找古人,不找今人找古人,古人这是已经有成就的,你找一个这样的老师,这种师承的方法,在古时候就有。譬如说莲池大师,蕅益大师就是私淑莲池大师,蕅益大师那个时候想求学,莲池大师已经过去,不在人间了。但是他的著作在,所以他的修学就是依莲池大师所有的著作为中心,接受他一个人的教育,依莲池大师为老师。老师已经不在世了,蕅益大师的成就以及他的基础,奠定在莲池大师的《全集》上,他有几十种的著作,是一个人写的。你看这几十种的经论是一个老师指导的,不是两条路,是一个老师。必须要这样子下上十年,至少得十年的工夫,有个一家做为基础,你的根底深厚,就跟树一样有根、有本,然後才能够生枝叶。枝叶是什麼?任何家的著作东西我都可以看,都可以听,都可以参考,你就不会迷失方向。
        我们今天怎麼样?没有根、没有本,一开头就要去参访,到处去乱听、乱看,看得头脑一塌糊涂,满脑袋的浆糊。你怎麼会开智慧?你怎麼会有受用?所以今天我奉劝诸位是学一家之言,譬如在佛法里头,莲池大师的《全集》我们现在到处可以能够找得到;蕅益大师的《全集》,这都是比较近一点的人。他们的文字还不太古,我们能够看得懂、能够受用,这是明朝末年的人,距离我们现在差不多是五百年的样子。如果更近一点的这真正有成就的,清朝的灌顶法师,他的著作也有三十几种,他是乾隆年间人。再晚近一点的像我们民国初年的,圆瑛法师有成就的,谛闲法师有成就的,他们都有《全集》在台湾流通。可是诸位要学什麼,就得学一家,我学谛闲法师的,就专门看《谛闲法师全集》,在这个《全集》上用十年工夫,要把别的都放下,跟著一个老师学,学十年,然後才看其他各家的东西,你才会有受用。你才会像《金刚经》所说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你所见、所闻一切明了,不被境界所转,不会被人牵著鼻子走。可是古来注疏虽然著作很多,你要是统统都学很困难,不容易!要在他所有著作当中选一门,这一门为主修,其馀的做助修,正助双修。香港过去的海仁和尚,我在香港讲经去拜访过他,他那时候已经九十多岁了,好像是前年圆寂的。我看他已经九十多岁,他是专攻蕅益大师的,而且在蕅益大师三十多种著作里面,他是专门攻《楞严》。蕅益大师《楞严经》的注解,就是《楞严文句》他完全能够背诵,在香港有「首楞严王」之称,可见得人家造诣之深。他是不搞另外东西的,他就是搞一家的,一生受持一家。诸位你们要能体会到这个意思,从这个上面奠定自己的基础、根基,你们会有成就,一定有成就。
       千万不要这个也不错,那个也很好,好奇心!好奇心害死了自己,不老实。得老实守一家才管用!我比你们幸运,就是一开端我到台湾来就三个老师,我的哲学就是方东美先生一个人指导的,跟他一个人学的。一入到佛门就章嘉大师,章嘉大师死了之後,我就跟李炳南老师,我跟他十年,跟章嘉大师三年,领路的人一个人,不是那麼多,多就麻烦了!你们今天,章嘉大师已经不在了,李老师已经九十三岁,你现在找他已经不行。我那个时候去还算是很好,我跟他的时候他七十岁,现在九十三岁。九十三岁还在教书、还在讲经,可是教学他已经不愿意做了。所以今天顶重要的就是师法古人,师法前贤,你看看哪个人他的思想跟你比较接近,你对他很尊敬,他的著作你念起来很有兴趣,你就选择这一门,下十年工夫,把自己的基础打好。
                                                                                                    ----摘自《八识规矩颂》 


       古德的教学,实在讲就是一门深入。几十年前,我读唐大圆的书,他讲的话我记得,但是没有把他当作金玉之言来看待。这一次再想想,他老人家的话,他在民国初年说的,对於中国的教育,他认真的做了一番批评。他说我们中国古时候的教育著重在根本智,根本智就是著重在读诵,求根本智西洋风气侵入到中国之后,中国人迷失了自己,学习西洋的方法,他说西洋的方法所得的是知识,不是智慧。他讲的很正确,是知识,西洋人没有智慧。中国从小开始读书就是叫你背书,背诵,而且背诵只背诵一种。背诵的目的是训练根本智,并不是叫你理解经的经义,这个跟佛门的教学法观念完全相同。佛门一入门,五年学戒,那是什麼戒?不是戒律,把五年学戒学戒律,那就错了。是五年守老师的教诫,对於老师百分之百的依从,老师叫你念一本书,你这五年乖乖的就念下去,不求解义,没有讲解,就是叫你读。实在讲,他的用意就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一入佛门,先用五年的时间奠定戒、定、慧三学的基础,然后才开始学习,这样学法的。
        所以我这一次来了之后,以后到美国来的时间,纵然来,时间会缩短,会很少。我在新加坡告诉大家,那时候演培法师请我到他那里去讲演,演培是当代了不起的大德,我称他作老师,我跟他学过。我勉励新加坡的年轻人专心跟他学,用什麼态度学?如我过去跟李老师,拜李老师作老师的时候,李老师提出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就是只可以听他一个人讲经,任何法师、大德讲经不准听,只听他一个人的。第二个条件,我要想看书,不管看什麼书,佛经、世间书,都要经过他同意,要向他报告,他要答应。他如果不同意,不准看。第三个条件更苛刻了,他说我从前所学的他不承认,一律作废,从今天起,入我门来,从头学起。这三个条件。如果三个条件不能接受,那就算了,不勉强。讲经,随便来听,来者不拒,去者不留,那可以。做学生不行,做学生要遵守这三个条件。我想想还是答应了。所以我告诉大众,希望大众认真去亲近演公法师。
       我讲完之后下台,演公拉著我的手,到他的客厅里说,我小时候做沙弥在观宗寺,也是这三个条件,那个时候我们心里不服,好像太专制了,以后是真正得到利益,才知道这个教学法的好处。现在诸位想想,用这三个条件能够招学生吗?一个都招不到,学生还要毁谤你,你有什麼了不起!法师多得很,你专制,我到别的地方听去。这叫做师承。所以我学佛还沾到一点师承的边缘,相当不容易!
       所以学,换句话说,就是要专。在这个时代找不到老师,这是真的,李老师曾经给我们说过,没有老师,找不到老师,怎麼办?私淑古人,依古人做老师。譬如说我们依印光法师做老师,我们下定五年的决心,一般时间都是五年,李老师那时候要求我也是五年。我五年真正得到他的利益,我报他老人家的恩,我守他的戒条守十年,时间加一倍,我跟他十年才离开他。如果我们跟印光法师,依印光法师做师父,《印光法师文钞》在,我这五年或者是到十年,我就念《文钞》。除他老人家之外,我统统不看,统统不听,你就是印光法师的学生,这个了不起!
        实在讲,这样子五年下来,人心定了,心清净了,只要你心定下来,心清净下来,你的眼睛就放光了,弥陀光明你就会见到,光明遍照见到了。否则的话,我们这个心乱,乱修、杂修。今天跑这个道场,明天去看那个法师,搞得一塌糊涂。你们看看《文钞》,看看《永思集》里头,有不少印光法师的学生,归依的徒弟,偶尔到庙里去看看师父。印光法师来,见到他一定把他大骂一场,问他你来干什麼?他说我来看师父。「师父已经见过了,还有什麼好看的。」骂回去。浪费时间,浪费精神,浪费钱财,不回家好好的念佛,到处乱跑。这是一个好老师!这是真正的善知识。这样的善知识,今天我们佛门提到印光法师,没有人不尊重的。有没有人赞叹他的?没有。为什麼?印光法师那个作风,信徒都跑光了,一个都没有了。现在大家要信徒。印光法师不要信徒,印光法师要自己身心清净,叫一切众生各个身心清净。清净心里面自然具足了戒定慧,三学增上!由此可知,我们自性清净了,与佛光就相应。佛的光明,自性光明,这里面也没有界限,才真正证实了生佛平等,自他不二,圆满自性遍照法界,才能入这个境界。
                                                                                       ----摘自净空法师《往生论》1987/07

 

     初学佛法一定要注意师承

 

       我们今天修净土。修净土,净门是清净心。你今天亲近很多法师,亲近很多法门,回来想一想:我的心是不是一天比一天清净?一月比一月清净?果然清净心现前,你修行功夫得力了;如果得不到清净心,那你就错了。特别是对初学,这个话我们在讲席当中也讲过不少次,诸位要记住才行,初学最重要的是师承。“师承”是什么?跟一个老师学。一个老师,你走一条路,容易成就。两个老师是两条路,你到底走哪一条?三个老师,三叉路口。四个老师,十字街头。老师愈多,就完了。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人都是一个老师,这个道理要懂,我们初学人要扎根。

        古时候跟定一个老师跟多少年?一般是五年,扎根的教育。五年之后,你定慧有了一点基础,你有能力辨别邪正,有能力辨别是非,有能力辨别真妄,有这种能力,佛家有个名词叫得“法眼净”。你有这个能力了,老师容许你离开,这个时候什么法师都可以亲近,什么法门都可以听、都可以学,对你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广学多闻。广学多闻的条件是你有能力辨别邪正是非,你没有这个能力,不够资格参学,你一参学就乱了,你不得其益,反受其害,现在许多道场都受了这个影响。

        诸位同修真正要想修学,你一定跟一个法师。古人学五年,行;现在人学五年,不行!我跟李炳南老居士就学十年,加了一倍;然后看看别人东西,听听各家的言论,对我有利益,我不会受其害。如果你没有这个基础,那怎么行?这一点非常重要。

        如果你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听,什么法师、仁波切、喇嘛都想亲近,你是跟佛法结结缘,来生还要搞轮回,决定没有能力脱离三界。要放下!学一门,不要执着。学哪一门?门门都好。哪一个法师都好,哪一个喇嘛都好,哪一个仁波切都好,禅也好、净也好,律也好、教也好,都好!关键就是“一门深入”,你才能得力。“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诸位要懂这个道理。


问:接著再请教老法师,我们一般世间讲求博学多闻,在佛法中,四弘誓愿里面,也有一条是法门无量誓愿学。但是历代祖师又开示我们,必须要一门深入,专精修学。那么这两者,怎么样来融会贯通呢?

 

师父:这个是教学的方法、过程。换句话说,你求学、修行,目的在那里?要先问问这个。如果你的目的是在了生死、出三界,那你就得一门深入,你才能办得到。如果你的目的是在弘法利生,那你就必须要广学多闻。你的知识常识不丰富,你应付不了广大的群众,你解决不了复杂的问题。所以你的目的在那里?

 

        虽然有这么一个目标,可是修学过程还是要讲求的。如果你要是不懂得这些原理、原则,你广学多闻还是收不到效果。所以自古以来,我们中国儒家的教学、道家的教学、佛家的教学,他们都懂得这一些原理、原则。从什么地方开始呢?从立志开始。志不立,等于你的人生没有方向、没有目标。船行在大海里头,到那里去呢?不知道。你一生怎么可能有成就?无论学什么东西也没有成就。所以一定要有个方向、有个目标。有了选择之后,确定了,然后从那里下手,你应该学些什么东西?佛法里面,这个目标是度众生。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你的目标订在这里,这是大乘菩萨,大菩提心。度这个意思,就是帮助、协助。众生是苦难的众生,我要帮助他,我要协助他,帮助他离苦得乐,帮助他解决问题,这个志愿大了,这就是菩萨心。

 

       你要想帮助他,你自己必须要有智慧,要有能力。你没有能力,自己度自己度不了,你怎么能度得了别人呢?那么要成就圆满的智慧,先要把智慧的障碍去掉。智慧的障碍是什么?烦恼。你烦恼没有离开,你决定得不到智慧。所以一定是先断烦恼,烦恼无尽誓愿断。断烦恼的方法,一定要一门深入。所以这个修学阶段,开端一定是一门深入,决定不能多,决定不能杂。多、杂,妄想断不了。断妄想是成就德行。孔老夫子教学—四科,第一个就是德行,第二才是言语,第三才是政事,就是训练你办事的能力、谋生的能力,第四才是文学,才是艺术。所以这个政事,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职业的训练,你在社会上有一技之长,你有谋生的能力。物质生活能过得去,这才把生活水平往上提高,过精神的生活。文艺是属于精神生活。它有次序的、有程式的,不乱的。

 

       德行就是断烦恼,烦恼轻,智慧长,所以还是从一门深入。在佛法里面,每一个宗派训练人才,都是本著这一个原则。像天台家,他培养初学一定是叫你先念他的基本教材,三大部,三样东西—《法华经文句》;《法华经玄义》,就是玄义,五重玄义;《摩诃止观》,是修行的方法。这三样东西都是智者大师做的,一定要能够背过,然后再去研究。他在这一段期间当中,通常是五年,五年专精,扎根。根扎了之后,然后再广学多闻。前面五年一定是一门深入,五年之后才广学多闻,这是一门的。还有一些人觉得自己智慧浅、烦恼重,老师要求他五年,往往自动延长到十年、二十年都有。我们在《高僧传》里面都看到。真正那个基础扎实之后,他才涉猎其他的经论,才做广学多闻的工作,这才教化一切众生。所以人家是先修了以后再说,不像现在。现在是没修就说了,说了也不修。所以佛教的人才跟古大德,有很大的差距,这个原因在此地。那么我们自己要想修学,要想有成就,必须要依照佛所讲的原理、原则,我们才有成就。按著四弘誓愿的顺序,一定是先发大心,再断烦恼,再学法门,然后念佛往生,就圆成佛道。

 

问:师父这一段的开示极为重要。把目前我们学佛最重要的原理原则、程式,都点出来了。也就是修学上,必须依照四弘誓愿的程式来做,不可以颠倒。先发大愿,然后必须一门深入,断烦恼。然后才能够学法门,学无量法门,而圆成佛道。不可以一下手,就搞博学多闻,这样子就错误了。

 

       再接下来请教老法师的这个问题,跟刚刚这个问题有一点连贯。就是说现在传播工具很发达,我们要取得各种经论的资料非常容易。现在学佛在这种时代,需不需要多看多听?或者是说,只要选定一位善知识的讲演来听就可以了?

 

师父:初学佛法,师承非常重要。在我们现代这个时代,大家已经疏忽了,也不谈这个问题。而实在在这个时代,师承也见不到了。可是世法、佛法,自古以来,不但在中国,在外国也不例外,可以说凡是有成就的,都是有师承的。那么我们在这个时代,也算相当幸运,还沾到一点边缘。

 

        所谓师承,就是承受一位老师的指导。你要说这种方法是谁创造的?我们在佛典里面,释迦牟尼佛就是最好的例子。他的学生,菩萨也好,罗汉也好,就听他一个人的。一生都听他一个人的,没有听别人讲经说法。听一个人的,走一条路子;听两个人的,是走两条路子;听三个人的,是三叉路口;听四个人的,是十字街头,你就无所适从。所以我过去年轻的时候,也在佛学院教过书,以后觉得不对,我就不敢再教佛学院,我也不敢办佛学院。为什么呢?我要造这个业,这个业造得很重。我对不起这些年轻人,找那么多老师,开那么多课程,各人讲各人的,把这些学生那个头脑搞得团团转。真是搞的像一片稀烂的浆糊。学了三年,学了四年,毕业了,问他,什么都不知道。充其量,只能懂得一点佛学常识、佛学皮毛,与修、与学都帮不上忙,所以我们才舍弃了办佛学院的这个念头。

 

       我自己的修学,过去就跟李老师一个人学,非常有受用,进度非常的快。现在人常讲,充满了成就感。那个时候,我还没有出家,以居士的身分,跟他老人家学习。我的进度是一个月学会一部经。李老师的标准,这一部要能上台去讲解,才算学会。如果你不能够上台讲演,就不算学会。我一个月学一部,我跟他十五个月,一年三个月,我总共学了十三部经。这十三部,虽然我没有上台,但是我很有把握,我决定能够上得了台,我也决定能够讲的像个样子,充满了自信,真的是法喜充满,那是佛学院里学不到。

 

      以后我出家了,白圣法师找我到十普寺三藏学院教书。我在三藏学院开课,就拿台中所学的这些材料,我一个学期教一部经。你想想看,我学了十三部经,他们佛学院三年,六个学期,我才用一半,我还有七部经派不上用场。你就晓得这个效果是非常非常的显著。所以跟一个人学,学一家之言,这是自古至今,修学的捷径,成功的秘诀。很可惜,现在人不知道,一下手,这要听,那要听,听的那个脑子里头乱七八糟,充满了矛盾、疑惑,这不叫自找麻烦吗?开不了智慧。正是清凉大师所说的增长邪见,他搞的是这一套,他不是增长智慧。跟一个人学,他走一条路子,心地清净,清净心生智慧,怎么会相同呢?

 

        我们今天只能把这个道理、事实真相说出来,不能要求任何人。听众听到之后,你们自己去想想,你们觉得这个对不对?我是这个路上的过来人,我是这么成就的。但是也许你问了,你还不错,遇到好老师,我们到那里去找好老师呢?其实这个问题不难解决,只要你有正知正见,当代找不到好老师,找古人。这个例子很多,作古人的私淑弟子。在中国第一个例子,就是孟子。孟子那个时候立志求学,他仰慕孔子。孔子已经过世,不在了,孔子的著作在,他就专念孔子的著作,一家之言,跟一个人走。如果有问题,有疑问了,就向孔子的学生,孔子学生在,向他们请教。专学孔子,他学成功了,学得很像。中国历史上称孔老夫子为至圣先师,孟子亚圣。这个叫私淑弟子,没有接触到本人,接触他的遗教。往后在中国这个例子就很多,你看在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大家都熟知的,写《史记》的司马迁,这是汉朝的大文学家。他跟谁学的呢?他跟左丘明学的。诸位想想,左丘明跟孔老夫子同一个时代,他是汉朝,相差几百年,那怎么个学法呢?他学《左传》,《左传》是左丘明的著作,专念《左传》,研究《左传》,学习《左传》,他学会了,成为一代文豪。跟一个人学,一家之言,他不杂。

 

        那么唐宋八大家—韩愈,这个了不起,唐宋八大家第一名。韩愈跟谁学的?韩愈学司马迁,读《史记》,专攻《史记》,专读《史记》,他们相差也几百年,他也成就了,一代大文豪。所以现代这个世间,我看看没有人值得我佩服,我找不到老师,找古人。古人这些典籍在,你真肯下死功夫,你就是他的学生。他在不在身边没有关系,他的著作在,你在这上下功夫就行。

 

       在我们佛门里面,也有这个例子,藕益大师大家知道,这是我们净土宗了不起的一位祖师,著作等身。他的老师是谁呢?莲池大师。可是你要晓得,藕益大师学佛的时候,莲池大师已经往生了。他怎么学呢?《莲池大师》的全集,现在也在,现在在台湾出版,数量也很多,很容易得到。藕益就专学莲池,念他一个人的书,跟一个人学,他是莲池的学生,他成就了。莲池大师是净土宗第七代祖师,他是第八代祖师。所以眼前我们找不到善知识,找古人。

 

       我跟李炳老修学的时候,李老非常谦虚,非常客气。他说我的智慧、德能没有办法帮助你,我还不敢以老师的身分自居。他劝我学印光大师,做印光大师的学生。印光大师不在了,《印光大师文钞》在,只要专依《印光大师文钞》学习,你就是印光大师嫡传的学生。他是印祖的学生,他叫我也做印祖的学生,那这样就变成同学了,这是老人家谦虚。老人家也说的是真心话,不是欺骗人的。用这种方法,那我们求老师就不难了。

 

        我这些年来,在海外各个地方教人家,以什么人为老师呢?以阿弥陀佛为老师,大家还有话说吗?阿弥陀佛在那里?《无量寿经》就是,你每一天念《无量寿经》,研究《无量寿经》,深解义趣,依照《无量寿经》教训去做,你就是阿弥陀佛的学生。这个善知识是世、出世间第一善知识,一切诸佛都赞叹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这还有什么话说?李老跟我介绍的是一代祖师,我跟你们介绍的是佛中之王,我们大家都是弥陀弟子,决定有成就。一个人学一家之言,一部经,一经通了,一切经都通了。特别是在我们初学,涉猎太多了,决定没有好处。我们的时间、精力都分散掉了,不能集中。必须自己有成就,在古时候的成就,教下是大开圆解,在宗门是明心见性,然后你才可以广学多闻。也就是烦恼真的断了,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无明烦恼断了。烦恼障破了,所知障破了,你才有资格进入底下一个阶段—法门无量誓愿学。如果没有这个能力,你一定要守住一门深入。自行化他,统统一门深入。讲经,我就会讲一部经,这个不丢人。人家请我讲经,法师请你讲,那个经我不会讲,没有讲过,你另请高明,这个不算丢人,这是讲的真实话。孔夫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是真智慧。决定不可以强不知以为知,那就错了,对自己的损失太大了。

        我教各位同学讲经的原则,提供你们参考的资料,你们只要取十分之一就好,十分之九要舍得放下,你要是看到句句都好,一样也不肯放下,那你的麻烦就大啦!所以要有胆量放下。佛法尚且要放下,何况非法呢?这个原理要懂!佛法大海,我们没有办法一口把它喝尽,要在佛法里成就,也只是在大海取一滴水而已,无量法门取一个法门,无量的经论取一部经论;一经通了,一切经都通了,世出世法都通了,你要问为什么都通了?因为清净、平等、觉。

  你在一部经上不能得到真诚、清净、平等、正觉,你就没有通,通的标准就在此地。这才晓得如果你涉猎许多法门,要想得到清净、平等,就很难。太难了!而且你所学的东西,都会变成世智辨聪。为什么呢?因为你有分别、有妄想、有执著,而佛法的目的不为别的,就是要把妄想、分别、执著打掉。你要懂这个道理,然后你才晓得老师教诫的慈悲,他是真的想成就我们,而不是误导我们。如果他劝你什么都学,这个也好,那个也好,要你广学多闻,那么这个老师,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魔,怕你成就,故意害你的,这样搞让你一生不能成就;另外一种是无知,他本身也不懂,所以误导你;如果真正是善知识,他不会这么教;你不能接受,他就不教你,你肯接受,他一定教导你,不会误导你的,那才是真正善知识。

  所以说佛法求的是什么?求的是清净、平等、觉。你们想想清净、平等、觉,是修一个法门、一部经容易得到?还是修许多法门,许多经论容易得到?这种经验我们都有,你们在此地短短三个月,这三个月的体验当中,都有这样的认识。你们过去在佛学院念四年,所学的课程样样都有,五花八门,回想四年学习的经验,跟此地三个月一门深入比较,不就知道了。是三个月学一样东西,有一点收获,有一点心得,还是过去四年学那些东西有心得、有受用呢?两相一比,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清净心生智慧啊!《金刚经》上说得好:‘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就是正觉。心清净,实相般若就现前哪!

  由此可知,放下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手段。诸佛菩萨没有别的本事,就是他能放下;世间人放不下的,他都放下了,本事就在此地。放下见思烦恼,就是放下六道轮回;放下贪、嗔、痴、慢,就是放下三恶道。跟你讲:‘放下三恶道。’‘好!我要放下。’跟你讲:‘放下贪、嗔、痴。’就愁眉苦脸,觉得很难了。你不晓得三恶道从哪里来的吗?三恶道的业因就是贪、嗔、痴啊!果上我们没有办法放下,要从因上放下,因放下,果就没有了。所以放下见思烦恼,就放下六道,六道就没有了;放下尘沙无明,十法界就放下了。所以诸佛菩萨修的是什么?就是修‘看破、放下’!

 

净空老法师开示:一门深入  长期熏修 

1 佛在经里面说,正法戒律成就,像法禅定成就,末法净土成就。

2 我们生在末法,佛在经里面给我们说得很明白:末法时期净土成就。

3 佛法的修学,贵在一门深入,因此一定要非常慎重地去选择法门。

4 我们选择法门一定要能适合自己的根性,适合自己的程度,适合现前的生活环境,这样修学起来很方便,又能有效果。

5 能够选择净土法门,一门深入,就是上善之人,正是经中所讲的诸上善人。

6 你能够死心塌地选择净土法门,你就是上善,你就是有智慧。

7 上根利智,你才会选择净土法门。

8 净土法门,十方一切诸佛都说之为难信之法,相信真的是不容易。

9 真正信了,必然是一门深入,不会再搞第二门。

10 学佛,一定要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才能成就。

11 通达佛法的人,决定是一门深入。

12 佛法里头,无论是解与行,都要一门深入。

13 既然是要一门深入,佛为什么说那么多经?佛说那么多经,说老实话,不是为我说的,部部经都有个当机者,佛是为他说的。

14 你经看多了,佛在那个经上是这么说的,这个经上又这样说法,你就起了妄想分别执着,这个对你就有很大的伤害,所以学东西一定要一门深入。

15 真正的一门深入是:把妄想分别执着打掉。

16 我们必须选择一部经,一个法门,契合自己根性,一门深入。

17 释迦牟尼佛当年的学生个个都是一门深入,并不是一切法门都通达,没这回事情的。

18 唯有一门深入才能做到“思尽还源”,这才能见得了性。

19 在所有的法门里,最容易成就的,是在净土宗五经一论里选择一种,一门深入。

20 经只学一部,我就不夹杂第二部,为什么?那个经有那个经的宗旨,有那个经的修行方法,我们要是学了,必定受影响。

21 我们在《印光法师文钞》读到,印光大师教初学的同修要“一门深入”,不要学杂了,不要多跑道场。这些话慈悲到极处,真实的利益,就像《无量寿经》所说的,“惠以众生真实之利”。

22 学佛,纵然研究经教,也是得一门深入;学多了,我们的精神、力量就分散了,要想有成就很难。

23 佛法里面求学的方法,最初都是一门深入,为什么?一门深入,你的心才能清净。

24 修清净心,一门深入,一天比一天快乐,一天比一天幸福,这是佛法真正的利益。

25 经上讲得很清楚,住真实慧,真实的智慧是什么?就是那一句阿弥陀佛。

26 念佛的目的是求一心不乱,而理一心不乱就是根本智现前,所以博学多闻是要得理一心以后,没有得理一心之前,一定要一门深入。

27 把理论、方法、境界搞得清清楚楚,尔后真正死心塌地一门深入,那你这一生就决定成就了。

28 自古以来,我们中国这些祖师大德,诸位看看《高僧传》、《居士传》,你就晓得,所有成就的人,一生都学一样东西,一门深入。

29 我们修学,不但要求进步,还要求纯一,正是所谓一门深入。要是搞多了,你就分了心,搞多了虽然是进,但是不精,结果怎么样?你的成就很有限!

30 读经最好是一门深入,一部经,心专才容易念到功夫成片,念到一心不乱。你搞两样、三样,决定是打闲岔,对于你修一心决定有障碍。

31 专修念佛的人,早晚课不要跟一般寺院课诵本一样,又念经、又念赞、又念咒。

32 搞这么多没有用处,不如一门深入,专念《阿弥陀经》,专念阿弥陀佛。

33 古德叫我们“纯一不杂”,真正是一门深入。专一才是精进,要懂这个道理,我们依照这一部《阿弥陀经》就够了,你要是死心塌地,就在这一门深入。

34 我们常常念经,就能够达到我们的心愿解行如佛无二。这一部经念得愈多愈好,愈熟愈好,一门深入,古人常说“一经通则一切经通”,可见得读诵要抓住一部经才能成就。

35 想想古来大德,一门深入,年轻的时候,三、四十岁的时候就成就了!

36 我们今天搞了这么多年,不是不用功,也是天天在干,搞得太多太杂了,所以不能成就。知道这个毛病,马上就要回头,再不回头就晚了。

37 学东西一定要专,而且还要有耐心,决定不能操之过急。我们看看古今那些失败的人,都是心太急了,正是古人所谓“欲速则不达”,结果失败。

38 真正成就是要时间、是要耐心,是要禁得起考验才能成功。

39 《阿弥陀经》,跟诸位说,是愈讲愈有味道。除非你没有听,听了之后会生欢喜心;听了这部经,其他的经都可以不必去听,别找这个麻烦,一门深入。

40 一本《阿弥陀经》,一句万德洪名,于其他世出世间一切法统统放下,你就决定成功。

41 一门深入,我们为什么选择净土法门?这是因为我们自己没有智慧、没有能力,自己不知道自己的根性,不知道应该怎么选择。

42 净土法门是释迦牟尼佛、一切诸佛给我们这些糊涂人选择的。我就学这个法门,再有什么好法门我也不要,这样才能成功!

43 我承认我自己不行,佛替我选择的,我就依教奉行,这就对了。

44 决定不可以见异思迁,一定要晓得,选择这一门,就一门深入,精进不懈,绝不回头,我们这一生才决定成就。

45 我们看古来大德,可以说根性最利、最聪明的、最有智慧的,是一门深入,他一点都不罗嗦,一句佛号念到底,高增品位,他不打闲岔。

46 我们中国古来这些祖师大德们,许许多多都是诸佛菩萨示现的。我们从迹象上来观察,自己一定要觉悟。真正觉悟了,无不是老实念佛,一门深入。

47 你今生能不能成就,就看你觉不觉悟。你果真觉悟,死心塌地一门深入,你就成功。

48 一门深入,一心执持名号,一生就能成就,何乐而不为之!

 

 

 

特别推荐:

★净空法师文集网★
http://www.jkfswj.org
汇集净空老法师系列讲经文字:包括认识佛教,落实四个根本,净土五经;历年无量寿经讲记,大经解演义,大经科注;阿弥陀经讲记;妄尽还原观;学佛问答,法语菁华,素食利益,念佛堂,经文读诵,祖师著作等文字内容;一门深入,长期熏修。【收藏网址,方便观看】欢迎转发,功德无量!阿弥陀佛!!!

★净空法师讲经堂【视频播放】★
  http://www.tudou.com/home/fj52889904
  学佛视频网
  http://www.fxsp.org
  净空法师专集QQ空间
  http://fotuojiaoyu.qzone.qq.com

  听净空老法师全面系统的讲经闻法!
 【收藏网址,方便观看】
操作很方便(鼠标一点就完成),
目录简单明确(11个系列)!
包括:钟茂森,蔡礼旭,胡小林, 刘素云等大德老师演讲!
各位师兄请广为利用宣传;功德无量!
有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科注,妄尽还原观等。
欢迎转发,功德无量!阿弥陀佛!!!

 

 

作者:miaoyin居士整理 录入:纯净纯善 来源:净空老法师法语
  • 上一篇:净空导师
  • 下一篇:西方三圣
  • 净空法师文集(www.jkfswj.org) © 2016 欢迎转载,功德无量!
  • Email:52889904@qq.com 站长QQ:52889904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